返回

大明:陈圆圆跪地求饶!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9章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最重要的,是不能让阶层固化!”

“再往下说,就和四民之策有关了。”

听到这话,朱允熥表情有些微妙……

他忽然觉得,大哥不去找皇祖父谈这事,是有原因的。

毕竟军户制和四民之策都是皇祖父得意的政策。

可在大哥看来——

这不是让他去挨骂吗?

“说话也是要讲究技巧的。”

朱雄英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笑道:

“比如,先夸后劝。”

“你可以先称赞四民之策,再引出军户制的问题。”

朱允熥无言,这不是让他去惹皇祖父生气吗?

朱雄英接着说道:

“接下来是第二点!”

“确保大明军队的独立!”

“宋朝衰败就是前车之鉴。”

“不能让那些空谈误国、纸上谈兵的人插手军队事务!”

“最关键的是,大明军队是文明之师。”

“他们要清楚,他们是大明的军队!”

“不是某个人的私兵!”

“因此,要把大明的荣耀,融入每个士兵的日常。”

说到这里,朱雄英知道朱允熥理解得差不多了。

他最后总结道:

“大明军改是件大事。”

“这次……”

“你还要考虑到,军器监正在研制的火器如果成功……”

“现在这些军备和战术,会不会被淘汰?”

“所以,这只是一个尝试。”

“好了!”

朱雄英摆摆手,语气温和下来。

“去休息吧。”

……

看着朱允熥离开,

朱雄英开始推进自己的计划。

目前,

那五样东西只差最后一件——

小金锁。

但不管是要打开它,还是验证他发现的“拯救计划”,

都需要能量。

而能量……不会凭空而来。

燕王从制定计划到与户部核算,再去北平,估计还要半个多月。

再加上高丽那边的时机未定,

朱雄英还得等。

可他不想等!

那就是朝廷正在推行的“明军改制”。

他一边想着,一边留意着京城的动向。

朱允熥回去后果然开始恶补历代史实,

为下一次朝会做准备。

想来,

这几天文臣武将们也都没闲着。

整个京城,再次笼罩在一片山雨欲来的气氛中!

三日转瞬即逝。

到了皇帝定下朝会议政的日子。

天色未明。

朱雄英不免心生忧虑——朱允熥终究不满十五岁,纵是皇孙,面对满朝文臣的诘问,怕也难招架重重质疑。

算了,先给他提个醒吧。

于是,第三日清早,老爷子将醒未醒时,在睡梦里见到了长孙。

未等老爷子开口,朱雄英便抢先道:

“皇爷爷可曾想过……那被满朝文武视作不毛之地的辽东,有朝一日竟能化作滋养北疆、甚至远供各省的——万里良田?”

只此一言,老爷子双目圆睁,满面震惊。

他第一个反应是不信!

谁不知辽东苦寒?多少臣子屡次上书,称此地不值朝廷耗费军力。

自洪武二十一年设铁岭卫,年年都有将士冻饿而死。每遇大雪,粮草运输少则延误七日,多则半月!

若非实在无法立足,他又怎会同意铁岭卫内迁?

可如今……长孙竟说那里将成为沃野千里?

怎有可能?!

他正欲追问,却听朱雄英只留下一句:

“今日朝会,改制之机已至,钥匙自会送来。”

三日之期已到。

天光初亮,文臣们已摩拳擦掌立于殿中,不少人低声交谈,眼中藏不住跃跃欲试。

而武将队列却一片沉寂,人人面带忧色。

忽听一声高呼:“圣上驾到——”

洪武皇帝身着新制龙袍,神情肃穆,自偏殿缓步而出,稳坐于龙椅之上。

太子朱彪侍立一旁,代行监国之职。

“老四,高丽近日可有消息?”

待群臣行礼毕,皇上先唤燕王上前,询问北境局势。

朱棣这几日正与户部统筹粮草,首批物资已发,不日也将离京。

他躬身回禀:“自李成桂退兵后,确未再犯。据探马来报,他并未在边境休整,而是直接领兵返京。”

“哦?”皇上眼中一亮,看来长孙所言不虚。遂又问:“何时启程?”

“拟于明日,或后日。”

“那就后日吧,”皇上定夺道,“明日你携咱那三个孙儿,一同入宫。”

朱棣点头,心中却更加好奇。

但他没再追问,只观察着老爷子的神情。

接下来,想必就是今日最令人期待的环节了。

果然,老爷子神色一肃,缓缓开口:

“三天前,咱让你们思考的明军改制一事,有结果了吗?”

此言一出,朱允炆眼中露出期待,目光径直投向齐泰。

这三天里,齐泰拉着他遍览史籍。

武将专权的危害,远比士绅乱政更为严重。

文臣至多贪污、欺压百姓,

而武将一旦手握重兵,便可能动摇国本!

皇爷爷平定天下后,

之所以分封朱家子孙至各地就藩,

正是为了牵制地方武将!

此时,

齐泰心潮起伏。眼下他正是二殿下倚重之臣,

绝不能令其失望。

“启禀陛下,臣连日深思,已有结论。”

“哦?”皇上目光一定,“讲。”

齐泰引经据典,从汉唐说起:

“国恒以弱亡,独汉以强亡。汉室之衰,在于武将诸侯权势过重,天子威权日削,至末年,天子所掌兵马尚不及一地诸侯。”

“西汉王莽篡位,东汉董卓乱政——皆因地方军权坐大,朝廷号令难行!”

“以致三国纷争、魏晋南北朝、五胡乱华……战火绵延近五百年!”

“使我华夏沃土,饱浸同胞之血!”

“何其痛哉!”

“此皆武将擅权之祸!”

齐泰声如洪钟,

第一刀便直指武将兵权。

蓝玉等人面色微变。

然而齐泰尚未言尽。

“至唐代,藩镇割据,李氏重用异族。”

“安史之乱,盛唐转衰……”

“此后武将再度跋扈,天子竟受制于地方节镇。”

“此辈武人,手握兵权即成国患!”

“拥兵自重、养寇自重、虚报兵额、勒索朝廷……”

“甚者妄图裂土称王!”

“不独武将,藩王亦然!”

此言既出,满朝皆惊。

连晋王、燕王亦不由看向齐泰。

最后一句锋芒太利,

几乎将在场众人尽数涵盖。

但他只言前朝之弊,

未指当朝时局。

齐泰极为聪明。

未似黄子澄那般直言“削藩”,

而是借皇上之问,论武将乱政之危。

在他看来,

帝王之术,无非制衡文武。

前番财政三策已重创东南士族,

如今为求平衡,

自当打压武臣。

此刻,

朱允熥猛然攥紧双拳,眼中闪过炙热光芒。

果然!一切皆如大哥所料!

大明的朝臣们并非愚钝之人,他所提及的吃空饷、拥兵自重等弊端,文臣们自然心知肚明。

并且,还能顺着皇上的心意来说。

不至于引火上身!

大哥……

确实算得精准。

一时间,朱允熥心中不禁涌起几分懊悔。

昨夜走得太急,竟忘了问大哥何时出来。

“你所说的这些,确实可能发生。”

正当朱允熥暗自揣测时,老爷子开口了。

他回想起曾在梦中见到的景象。

“许多大臣都曾随咱一同目睹大明的危局。”

“虽是梦境。”

“却如同亲临。”

“整个大明境内,危机四伏!”

“百姓受尽官吏欺凌,苦不堪言。”

“朝廷财政困窘,只得加征赋税。”

“以致民怨沸腾,四方起义!”

“而那些武将,却拥兵自重,名义上是大明的军队!”

“实则成了私人之兵!”

“正如你所说,他们狮子大开口,索取钱粮、吃空饷,甚至意图自立为王,此类事情数不胜数。”

随着老爷子每说一句,蓝玉等人的脸色便惨白一分。

但这些,恰恰是他们在梦中所见。

因此……

就连他们也猜不透,老爷子心中究竟作何想。

“你的解决办法呢?”

终于,老爷子停顿片刻,看向齐泰。

齐泰闻言大喜,精神为之一振:“启禀陛下。”

“若仅是这些隐患,三日前陛下询问时,臣便可作答。”

“但臣之所以未答,正是在寻找应对之策。”

“这几日,臣与二皇孙日夜钻研,终于寻得良策。”

齐泰特意提及二皇孙朱允炆,将他拉入局中。

顿时,朝堂之上一片寂静。

在众人看来,齐泰此举,分明是要让二皇孙提前涉足朝政。

不过,这亦是众人所愿。

毕竟,皇上年事已高。

自太子朱彪前往西安府巡视时,朝臣间便有所猜测。

或许太子登基之日不远。

若非太子突然病倒,此刻礼部或许已在筹备迁都及太子即位之事。

然而,现在亦不为迟。

明眼人都能看出,这些日子以来,皇上已隐隐有“退隐”之态。

太子监国,已渐成太子坐朝。

恐怕不久之后,便是太子登基。

届时,新储君之位也将随之而定。

而这个时机,就在眼前。

毕竟,两位皇孙皆已成年,若皇上未适时令他们就藩,其意已不言自明——储君之位属意其中。

一时间,众臣心思各异,目光齐聚于齐泰身上。

齐泰亦不遮掩,直言道:

“启禀陛下,此前黄子澄曾提及削藩之策。”

他点到即止,随即话锋一转:“依臣之见,此时削藩恐为时过早。”

他深知需顺应圣意。

“然,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武将之制衡,仍不可或缺。”

“宋国时期对武将的制衡就很有效!”

“但臣并非全盘照搬宋制!”

“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明是在历代兴衰的废墟上重建的正统王朝。”

“纵观各朝,各有长处。”

“宋国之亡,并非败于武将擅权,而是亡于外敌过强。”

“因此……”

“大明当吸取教训,文武并重,不可偏废。”

老爷子微微点头,这态度让齐泰更加振奋。

喜欢大明:陈圆圆跪地求饶!请大家收藏:(m.8kxs.com)大明:陈圆圆跪地求饶!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