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他此番进言实属冒险。
毕竟前次黄子澄就因此被贬黜。
拭去额间冷汗,齐泰继续奏道:“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设枢密院统辖武将……”
“平日诸将驻京。”
“遇战事方得天子授命,兵部调兵。”
“戍边大军定期轮换!”
“武将出征必有文臣随行监军!”
“此制大明亦可参照……”
“胡说!”不待齐泰说完,一员武将厉声打断:“陛下也是行伍出身,若照此施行,将不识兵、兵不认将。”
“大明还如何征战?”
淮西勋贵为首的武将们群情激愤,断然不能接受。
“按这腐儒的说法,大明还是大明吗?”
众人怒斥。
这分明是要重演宋国文强武弱的旧局!
教他们如何能忍?
“皇祖父,齐先生所言乃是商议!”
“诸位将军何必动怒,此事尚在议论之中。”
朱允炆此时翩然出列,温言调解。
他唇畔含笑,再施致命一击:
“皇祖父,大哥当年昙花一现。”
“如今方现端倪,也不知大哥近况如何?”
“此刻所提军事改制,或许是大哥未竟之心愿!”
朱允炆神色庄重,眼底却掠过笑意。
“诸位连大哥的遗愿都不愿倾听吗?”
此言既出,蓝玉、常茂等人无不变色。
正待争辩之际——
始终惴惴不安的朱允熥终于挺身而出。
“二哥!”
“大哥……绝非此意!”
“二哥,大哥……绝非此意。”
当朱允熥迈步出列时,
朱允炆神色顿变。
朝堂气氛霎时凝滞如冰。
百官神情俱显微妙。
谁都明白,
今日朝会乃老爷子亲启。
老爷子何许人?
亲率淮西勋贵平定天下的雄主。
纵使群狼环伺,老爷子单掌便可 。
故而!
此番“军事改制”,
实是老爷子欲趁在位时,为后世扫清隐患。
亦欲审视——
究竟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
此刻朝堂,
正处在微妙的转折时刻。
那位皇长孙方才初现峥嵘。
可是,早在十年前便已宣告身亡的皇长孙,重现人间后却再度消失无踪。
如此身世的第三代。
即便身为长子。
又怎能成为大明的九五之尊?
纵使是皇长孙,当真为大明带来了诸多“利器”。
但归根结底。
大明的皇位,需要的是一位常驻朝堂的君主。
而非这般来去无踪、忽隐忽现的存在。
因此。
眼下,表面看似一切如常。
但随着皇上年事渐高,两位皇孙也已到了该外出封王的年纪。
说到底。
朝局巨变,就在这两年间!
以皇上的性子,绝不会将如此艰难的选择留给自己的儿子。
依他的脾气,必定会事先安排好一切。
岂不见,一部《皇明祖训》,连大明的万世基业都设想周全。
故而。
综合种种迹象。
眼下推行的“军事改制”!
说白了,就是皇上借这位“大皇孙”之名为引,推行“军事改制”。
实则是想借此试探风向。
如今大明朝堂,大致分为文武两派。
东浙文臣。
淮西武将。
这两派皆听从太子朱彪的号令。
然而!
在储君人选上,注定会有一争。
前者的代表是朱允炆。
而后者,若是朱雄英,则淮西武将无需相争,因胜算极大。
但若是朱允熥。
他们的胜算,便会变得极低。
此次!
齐泰进言时。
言谈之间,处处指向二皇孙。
借着“军事改制”的势头,提出削减武将之权。
连二皇孙本人亦亲自站台。
这其中深意,对于在官场沉浮多年的老臣而言,可谓心知肚明。
然而。
最令人意外的是。
三皇孙朱允熥,竟也站了出来。
且二人言语之间,皆提及那位“皇长孙”。
气氛一时变得微妙!
此刻。
朱允炆已侧目看向朱允熥,面露不悦。
“允熥,你可莫要曲解大哥的用意,除了削权,大哥还能有何意图?”
朱允炆口口声声唤着“大哥”。
意图占得先机。
但朱允熥却望向皇上。
语气果断,声音清朗。
“皇爷爷,大哥的用意,绝非齐先生方才所言那般,仅为削夺武将之权!”
“实有两点!”
“其一:阶层当有流动,不可固化!”
“其二,军队须完全独立于政事之外!”
言毕此二点。
朱允熥复又回想起大哥昔日所言。
他微蹙眉头。
初时似有犹豫。
但终究鼓起勇气道:“此外,还须令所有明军将士明白……他们,只能效忠于大明!”
“故而,武将之中,亦当设有文职……”
“然此等文职,并非文臣!”
朱允熥语速渐快。
这几日来,他反复思量大哥的言论。
加之自身揣摩。
昨夜更是一夜未眠,潜心准备。
此刻挺身而出。
言辞愈发流畅。
“大哥曾说,朝廷所定的卫所军户制,在初创之时,确具强大战力与持久之效。”
“既无需朝廷耗资,又可农耕,亦可征战。”
朱允熥继续道:“皇爷爷不仅允许卫所将士的家眷在当地耕作,还规定军户世代相袭,代代皆为军籍!”
“这与四民之策同理,除科举入仕外,其他身份几乎难以变动……”
话未说完,朱允炆便出声打断:
“三弟!四民之策乃国之根本,军户制更是大明边防基石,岂容你妄加议论?”
“妄论?”朱允熥转而望向朱元璋,
“此次铁岭卫内迁,不就因辽东贫瘠难以自给,才想迁至银州?
而东南卫所却坐拥良田,境遇天差地别。
皇爷爷,此中早有隐患!
若遇千户如士绅般兼并田产,侵吞军户土地,他们何以为生?
军户世代为兵,若地都没了,谁还愿戍边征战?”
他语气愈发急促:
“多年来战事不断,军力尚可维持。
但数代之后,戍边将士终日农耕,
战力从何而来?
战马沦为磨坊劳力,兵刃锈迹斑斑,
这样的军队如何御敌?
若军官欺压过甚,看不到希望的军户岂不逃亡?”
连日苦读的朱允熥目光灼灼,
虽言辞未尽条理,用意却明晰。
他最后沉声道:
“方才齐大人所言拥兵自重、吃空饷、养寇为患,
长此以往,军户制最易滋生此类弊端!
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争夺,
既然农户会被士绅盘剥,
军户又何尝不会受将官压迫?”
话音落下,满殿寂静。
朱元璋面色如常:
“接着说第二点,完全独立。”
朱允熥缓了口气,继续陈述:
“大明军队独立于政务体系,
除皇权、兵部与五军都督府外,
文臣及地方官员皆无权调兵。
但兵部需如户部般在各地设下属衙门,
只理军务,不涉民政——
此谓军政分离。”
他稍作停顿,
这四个字在历朝历代并非新策。
然而后来,文臣压制武臣,进而执掌兵权的情况却屡次发生。
而他的主张,其实很简单,就是“集中皇权”!
老爷子依旧沉默不语。
朱允熥却越讲越是激奋。
他接着说道:“结合两点来看,军户制也不能全盘废除,在一些特殊、偏远的地方仍可沿用……比如汉唐时期的西域都护府。如果日后大明重开西域,便可采用此制。但必须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与优厚待遇,同时严格监督,一旦有误立即纠正。此外,必须确保定期轮换驻防。而且,即便实行军户制,也不应限制其子孙后代只能从军——阶层必须流动!”
“那依你之见,废除军户之后,该用什么制度替代?”老爷子的语气已经温和许多。
而朱彪的目光中更是充满鼓励。
朱允熥心中更有底气了。
“效仿前朝——募兵制!”
“天下的治国之法,本就没有多少新鲜事,古人早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无非是改头换面,顺应时势罢了!”
朱允熥目光炯炯地说道:
“正如秦国,他们有一套完整的军功制度,适应东出争霸的雄心。不论商人、农夫还是工匠,都可通过战场斩首换取爵位。所以秦人从昔日为天子牧马,一跃成为吞并六国的大秦帝国。”
“反观宋朝,因担忧武将权势过重,一味限制武将,即便坐拥巨大财富,也只能固守一方、步步退缩。这是因为宋军的制度本身消磨了斗志,失去了进取之心。因此宋军之中军制最为腐败——吃空饷、由百万流民凑成的乌合之众,自然毫无战力,只能任游牧铁蹄 。”
朱允熥越说越是激昂,最后总结道:
“秦国虽穷,却因东出雄心,成就一统伟业;
宋朝虽富,却因守旧腐朽,只能任人欺辱!”
“因此——要如何改革军制?纵使明白种种弊端,又该如何着手?”
此刻,这位大明的三皇孙,虽受兄长“点拨”,但在心潮澎湃之下,仍旧喊出了属于自己的见解:
“我大明若要改革军制,当问大明之心、帝王之心、满朝文武之愿……”
他声音洪亮,铿锵有力:
“是要进取,还是要守旧?”
“我大明若要改革军制,当问大明之心、帝王之心、满朝文武之愿……”
声如洪钟,震彻殿堂:
“是要进取,还是要守旧?”
此言一出,整个大殿霎时寂静无声。
众人纷纷望向这位三皇孙,眼中充满惊讶。
“好!”
蓝玉等人喜形于色,高声喝彩:
“看看,这才像军制改革的样子!那些腐儒所提的压制武臣之策,实在令人心寒!”
“相比之下,废除军户制,让咱们大明士兵的后代也能安心务农,或者参加科举……这才是真正的盛世气象!”
蓝玉等一众武将闻言,个个喜形于色。
先前齐泰那些人提出压制武臣、削减兵权的建议,着实让他们连日忧心忡忡,甚至担心朝廷会过河拆桥。蓝玉、常茂等人更是禁不住回想起那个梦境……
但如今看来,他们的忧虑实属多余。
按照三皇孙的建言:
喜欢大明:陈圆圆跪地求饶!请大家收藏:(m.8kxs.com)大明:陈圆圆跪地求饶!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