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陈圆圆跪地求饶!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4章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朝中官员只知那里土地贫瘠,

铁岭卫缺粮,要求内迁!

然而!

朱雄英清楚,整个大明最肥沃的土地就在那里——

黑土地!

如今的大明,若是在北方那片土地上种植麦子,自然难以收获。

可若是改种稻米……

情况便大不相同!

当然……

这也和大明农业能否培育出“耐寒稻种”密切相关。

一旦这些问题得以解决,

那么……

那看似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辽东,

将成为大明最珍贵的宝地!

这,也正是他此行的核心目标——

国富民强!

内外兼修!

……

“军制改革?”

此刻,

老爷子的目光牢牢锁住这四个字,

心中满是疑惑。

“唳!”

海东青一声清啼,

忽然探出前爪,

在桌面上刻画起来……

最终,竟浮现出一枚“钥匙”的形状!

这一下,

老爷子和朱彪等人真是又惊又喜,

连百官也都面露骇然!

太熟悉了!

太熟悉了!

若说之前因那封信还不敢确定是否有人故弄玄虚,

甚至齐泰曾质疑海东青只是传讯迅捷,

但眼下……

此时此刻,

这无比熟悉的一幕终于重现!

“皇长孙!”

“果真是皇长孙!”

老爷子放声大笑,只觉迷雾骤散,豁然开朗!

“定是咱大孙!”

“这熟悉的手段,军制改革……”

“是提醒咱大明的军制有弊病吗?”

“是了!定是因铁岭卫内迁之事……”

“此次内迁教训深刻,高丽正是借此趁虚而入。”

老爷子话音未落,

海东青再度啼鸣,极通人性地点了点头。

“好!”

老爷子喜形于色,

再看向桌上那钥匙的痕迹,

猛然想起——

如今三间石室虽已开启,

可那藏满金银粮草的石洞,

仍有两三道石门紧闭未开!

老爷子一直对此处充满好奇,

难道此次便是开启的契机?

这熟悉的感觉,

定是咱大孙无疑!

此时此刻,

不仅老爷子心潮澎湃,

朱彪、朱允熥,以及阶下的蓝玉等人亦皆惊喜交加。

“沉寂一月的皇长孙……终于再现踪迹?”

“看情形必定是他,与先前几次如出一辙。”

“这般手段,唯有皇长孙方能为之。”

听着四周低语纷纷,

朱允炆的脸色骤然惨白。

本就因那封信心绪不宁的他,

此刻更是心潮翻涌,

几近晕厥!

“阴魂不散!”

“当真阴魂不散!”

他在心底厉声嘶吼。

而此刻,

老爷子似又想起什么,

凝视着桌上的钥匙印记,

转而望向海东青,

急切问道:

“是否只要咱想出这军制弊病,加以革新——”

“便能得到钥匙?”

他不由得联想到近日最困扰众人的难题,

还有那常氏尘……

两重关隘。

关于标儿的妻子,雄英与允熥的母亲。

关于大明军务。

家事国事,皆系于此。

能否并进?

正思索间,

海东青轻点其首,姿态如昔年白鸽。

“唳——”.

此刻。

朱元璋眉头紧锁,望向太子及蓝玉等人。

“你们认为,咱大明的军队,还需改制?”

“咱所定制度,不费百姓一钱一粟,除大战胶着、需朝廷拨银调粮外,还有何可改?”

老爷子并非不悦,只是困惑。

大明军屯制,非他首创。

自汉朝起,

便有军屯、民屯乃至商屯之制。

天下本无全新之事。

如今大明朝政,多承古制精粹!

戍边屯田,

实为最善之策。

毕竟边关遥远,若非战时,

朝廷若持续输粮,便如开一永无休止之口。

再强盛的帝国,亦难承受。

大明开国定边后,

老爷子自史籍中寻得此制,加以改良,

形成大明独有的卫所屯田体系。

可如今……

这海东青携来的信中,竟提出“大军改制”……

既言改制,

则军屯之法必有弊端!

且依大孙往日作为,绝不会无端放矢!

老爷子忽忆起,

梦中那末代朱姓皇帝的无力,

以及自己曾深思的大明覆灭之因。

霎时间,他神色肃然。

“太子,前时命你与宗室商议,除非对朝廷有大功,否则五代之后宗室不再由朝廷供养。”

“可曾办妥?”

朱彪即刻回禀:“父皇,已传达,然宗族反对甚烈。”

“反对亦须听!”

老爷子一挥手,“此事,趁咱尚在,必当推行!”

“若咱做不成,到你手中,你能对那些弟弟侄儿下手?”

“咱是他们的父亲!”

“老朱家别无先祖,唯咱一人。”

“祖宗之法,亦可变!”

“不变,将来便是你我所见的大明末日。”

此言一出,

曾见梦境者,无不心凛。

老爷子见状,续道:

“再说这军制……咱方才略一深思,确有大患!”

“如今铁岭卫,便是弊病显现。”

“各地土地肥瘠不均……”

“譬如东南富庶,兵卒饱食。”

“北方地贫,却要面对最凶悍的草原铁骑,岁无所获!”

“两相比较……”

“岂有付出多、承受重,反得薄待之理?”

“且其中易生腐败、结党之患!”

“细思之,弊病实多。”

老爷子眉峰紧蹙,

一时之间,仅能据铁岭卫之况,推想军屯之弊。

更深之患,短时难尽。

“如此,先退朝吧。”

“军制改革一事,须如先前财政三策那般周详。”

“方方面面都要顾及到!”

“太子,以及众位臣工。”

“这三日,你们务必查阅旧制与前朝得失。”

“限期三日。”

“望诸位集思广益,拟定对策。”

“三日后,必须呈上详实方案!”

话音方落。

群臣感受到圣上殷切的目光,齐声应道:“遵旨!”

圣上微微颔首,正欲移驾。

行至偏门处,又驻足嘱咐:“此事刻不容缓!”

“纵使一时难定良策。”

“亦须先行梳理问题所在。”

“务求事无巨细。”

“不必有所顾虑。”

“若有疏漏,必当严惩不贷!”

说罢。

又补充道。

“太子、燕王、兵部尚书茹瑺,随朕至偏殿议事。”

被点到名的朱彪、朱棣、茹瑺等人立即紧随其后。

......

午朝虽散。

步出奉天殿的百官却相顾无言,神色复杂。

“今日午朝真令人心惊!”

“原以为高丽之事,不想竟得见皇长孙踪迹...”

“皇长孙不是早已失踪?”

“还有那位蜉蝣道人......”

“京城风云,真是变幻莫测啊!”

有人低声感叹。

终有官员忍不住道出心中疑惑。

“前些时日的财政三策尚未平息。”

“多少文官尚在叫苦。”

“如今这把火竟烧向武将了。”

“说得是,可若真是皇长孙手笔,岂非自断臂膀?”

听着议论纷纷。

常茂等人面色阴沉地走出大殿。

身后跟着满脸焦虑的淮西勋贵。

正如文官所言。

军制改革非同小可。

不同于先前作壁上观。

如今...

真真是祸及己身了。

“郑国公,陛下究竟何意?今日消息若传开。”

“将士们该如何作想。”

“郑国公,此事关系重大,可否向陛下进言周旋?”

“我们武将不比文臣...”

“实在经不起变动啊!”

“若真是大皇孙的主意,这岂不是...”

话未说完。

常茂脸色骤变。

“休得胡言!”

“大孙岂会害我们!”

“莫要听信文臣挑拨。”

“此事利弊,岂是你能妄断?”

“说不定反成好事,让将士们免于耕战。”

“专事操练...由朝廷发放粮饷呢!”

闻听此言。

原本愁容满面的将领们顿时眼前一亮。

“当真?常大哥可莫要哄骗我等......”

“以后咱们手下的兄弟们要是问起,我就拿你的话安抚他们了。”

常茂简直想骂人,他哪知道以后会怎么变化。

之前说的根本就是随口胡诌。

他正想要解释。

却没想到……

“哈哈哈哈……”

随着一阵大笑声响起。

常茂的脸色立刻沉了下来。

只见那些翰林和言官们。

纷纷讥讽道:“各位将军,你们倒是想得美!”

“依我看,这事肯定是你们军权太重了!”

“勋贵武将们胡作非为,皇爷这次是铁了心要平衡文武……”

“今后的大明,必定是太平盛世。”

“先改财政、再改武将权力……”

“看这架势,老爷子连《皇明祖训》里的祖宗之法都要改!”

“这次明军改制,动静估计和财政三策一样大!”

“惊天动地啊!”

他们一边说着,一边渐渐走远。

可这里是皇宫门口,常茂再愤怒也不能动手打人。

气得他无处发泄。

“还看什么看,走走走!”

愤怒的常茂索性不再理会众人。

“三天后自然见分晓。”

“我就把话放这儿!”

“这件事对弟兄们来说就是好事。”

“不信咱们走着瞧!”

说完。

也不知道是真生气还是自己也搞不明白。

常茂带着两个兄弟,快步离开。

只剩下一些武将,面面相觑。

中山王府这边。

徐辉祖、徐膺绪、徐增寿三兄弟眉头紧锁。

喜欢大明:陈圆圆跪地求饶!请大家收藏:(m.8kxs.com)大明:陈圆圆跪地求饶!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