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彪快步走来,语气惊骇,脸上却掩不住欣喜。
他身后的朱允熥呼吸急促,眼睛陡然发亮。
而另一边的朱允炆,却攥紧拳头,脸色苍白,目光死死盯着前方。
一个月前,朱雄英的出现又消失,让他从绝望到重燃希望。
可这才没过多久——
先是常氏的“一线生机”,
如今又来了这熟悉而压抑、几乎让他崩溃的感受!
“陛下!”
同一时间,蓝玉、常茂等人也坐不住了,纷纷开口提醒。
“有信!”
“咱知道。”
此刻的老爷子比任何时候都急迫,目光紧紧锁在那只海东青身上。
曾与大元交战的他自然认得:
这种神骏的鹰,即便在当年的大元也极为罕见,是连皇帝都垂涎的珍禽。
但此刻令他心潮澎湃的,并非它的品相,而是其名——“雄鹰”。
雄鹰……雄英?
难道这是在向爷爷传递什么信息?
并非如那祭祀所说……“气数已尽”?
老爷子双手微颤,却仍利落地从海东青腿上解下信筒。
他顾不上百官神情,迅速展开信件。
然而只看了一眼,眉头便皱了起来。
【李成桂,不会来攻大明!】
仅此一句,朱元璋的眼神骤然锐利。
他不由怀疑:是否有人听闻前日议论,故意混淆视听?
不会打?那先前传来的消息是假的不成?
他压着怒气,继续往下看——
眉头却锁得更深了。
【不仅不会打,李成桂还将立即返国,倒戈一击!】
【不久后,高丽王朝将不复存在。】
【取而代之的是李氏王朝。】
【他们还会遣使来大明,表示臣服,并请求赐名!】
“哼!”
老爷子越读越觉荒唐,索性将信往案上一放,面色阴沉。
“父皇……”朱彪察觉到他情绪变化,轻声唤道。
“你自己看!”
朱彪连忙取信阅读,随即也皱起眉头。
“敢问陛下,信中究竟说了什么?”
百官也注意到洪武皇帝阴沉不定的神情,
原本以为重现旧日一幕的猜想,纷纷消散,
取而代之的是满心好奇。
众人目光不由得转向晋王、燕王,以及那两位皇孙。
众人的神情各不相同,各自沉吟。
此时朱彪已经将信件内容全部读完。
“此信与方才我等所议截然不同。”
“信中称,高丽的李成桂非但不会进犯我境,反而即将反戈一击,发动叛乱,颠覆朝纲!”
“什么?”此言一出,百官皆惊。
一时间,无人敢信。
齐泰当即厉声驳斥:“一派胡言!”
“此说何其荒谬?岂不是将主动权拱手让与外邦?”
“可笑至极!”
“倒戈一击?这怎么可能?”
齐泰话音一落,多数文臣纷纷附和:“陛下,绝不可轻信此言!”
“实属无稽之谈。”
一些武将也出言反驳:“陛下,据我军情所知,李成桂深受高丽国主信赖,屡次救主于危难,光复都城。若有反心,何须等到今日?”
有官员随之点头,转而提出最关键的问题:“敢问陛下,此信究竟出自何人之手?是否与之前几次……有所关联?”
顷刻间,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洪武皇帝身上。
朱允炆缓缓吐出一口气,目光紧紧盯着皇爷爷。
此事对他而言,至关重要。
方才他几乎心灰意冷,以为朱雄英卷土重来。
但见皇爷爷神色,似乎并非如此。
或许,这封信不过是有人故意搅局。
否则,怎会写出如此不经推敲之言?
回想前几封信,哪一封不是震动朝野,连皇爷爷都为之动容。
可眼前这封……
再看皇爷爷的表情,只见洪武皇帝面沉如水,带着失望与怒意。
他的声音也转为阴沉:
“诸卿以为,此信所言可信几分?”
齐泰断然道:“一分不可信!”
“若依信中所言……”
他忽然想起什么,转向燕王问道:
“敢问燕王,以燕王府的情报能力,自收到李成桂进军消息起,至其抵达我北境边线,尚需几日?”
众官闻言,似有所悟。
燕王朱棣看向皇帝,答道:
“依常规防御与斥候所探,约有七日之期。”
齐泰得此答复,信心更增,又问:
“如此说来,斥候传讯之后,李成桂最快也需七日方能兵临边境?”
“正是。”
“那便清楚了!”齐泰显然熟读兵书,对军情传递之时日颇有了解。
在史册中,他本不会成为建文帝所倚重的股肱之臣。
“陛下!”
他躬身行礼。
在百官面前陈述己见。
“若信中所言属实,李成桂必将迅速调转兵锋,颠覆高丽朝堂!”
“由此推断……”
“这七日之期,必然也是他默许的。”
“此言何解?”有官员急切追问,未能领会其意。
齐泰淡然一笑,成竹在胸。
先向二皇孙朱允炆递去安抚的眼神,这才缓缓道来。
“道理其实简单……”
“姑且假设密信内容属实。”
“即便要反戈一击,也需择定最佳时机。”
“此时机既不可过早,亦不能过迟。”
“正当我大明斥候探得军情,迅速呈报之际,亦是高丽群臣紧盯战局的关键时刻……”
“待他们获知消息后……必会放松警惕。”
“转而集思广益,谋划侵边之策,以及应对我朝问责。”
“至于李成桂大军动向——”
“高丽君臣皆会下意识认定:其部正在安营整备!”
殿中众臣闻言恍然。
纷纷目光炯炯,颔首称是。
齐泰见众人反应,笑意愈深,继续剖析:“故而若依密信推测,此刻正是最恰当的时机!”
“即在军情初现,急报尚未送达的间隙。”
“李成桂必当机立断,挥师回返!”
“趁高丽王室得知‘明军异动’而集议战策的重要关头……”
此刻。
这位自诩深谙兵法的齐泰,朱允炆的授业师者。
于朝堂之上尽显挥洒自如之态。
他抬手成刀,凌空劈落!
意气风发。
“李成桂……便在此刻!”
“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其时沿途关隘皆在为其大军输运粮草。”
“此行必是畅通无阻!”
“恐其间尚有他安插的内应策应。”
言至此处。
齐泰的意图已昭然若揭。
“由此可推!”
“发现李成桂突然回师的军报……”
“也应当是前后相继而至!”
“间隔……绝不会超过半日。”
齐泰语带自得,显是为其谋算而欣悦。
他转向御座上的帝王。
“陛下!换言之,若此信非虚。”
“此刻或许已能收到高丽战局的新报……”
“退兵急报!”
“然而眼下……”
他环顾四周,朗声大笑。
“并未见……”
最后一个“到”字尚未出口——
“报!”
殿外骤然响起破云之音!
“八百里加急……”
“启奏陛下!”
“北疆军情再至!”
桃园秘境。
“故技施为,依旧奏效啊。”
此刻。
朱雄英注视着殿内情景,陷入了沉思。
殿中众人正为信件真伪争执不休,齐泰更是抛出惊人推论,分析得头头是道。
但朱雄英所想的却是另一回事。
李成桂绝非愚笨之人。此番趁着铁岭卫内迁,企图攻占铁岭以北的举动,并非他的本意。
他曾与大明军队交锋,深知北境明军乃精锐之师,自己并未占到半分便宜。
如今再度来犯,分明是高丽王室忌惮他功高震主,想借机铲除这个心腹大患。
这一切,李成桂心知肚明。
他更明白,当朝中那些迂腐之辈,还在自大地将高丽地图画得与大明疆域相仿时,便可知这些人又沉溺于享乐之中。
他们想借大明之手除掉自己,同时试探大明的虚实。
若他成功,高丽不仅能扩土,更会视大明为软弱可欺。
若他失败,这口黑锅也必将由他背负。
李成桂比谁都清楚,以他手中这些兵力对抗大明,无异于螳臂当车。
大明……不可撼动!
因此,不如挥师返回开京。
清君侧!
……
就在此时。
“报——!”
“北境紧急军情!”
齐泰仍在滔滔不绝地阐述己见,对军情时序把握精准,意气风发。
可这一刻,几乎所有人神情骤变。
齐泰猛地转身,与众人一同望向传讯的小将。
同一时间,燕王朱棣、晋王朱棢、太子朱彪……乃至陛下皆倏然起身,急声问道:
“何事?快讲!”
“启禀陛下,辽东都司来信,高丽已退兵!”
满朝文武闻言,纷纷震惊起身。
“什么?”
“当真退兵了?”
“消息可属实?”
“是撤军,还是暂时休整?”
数名官员接连追问,那小将虽被阵仗所慑,仍镇定回禀:
“回陛下、诸位大人,确是退兵!”
“此等军机要事必经三重核查,绝无虚假!”
“退兵?真的退了?”
百官面面相觑,皆从对方眼中读到惊骇。
此刻,众人哑口无言,不约而同望向陛下手中那封书信。
令他们如此震动的,并非高丽退兵本身,而是这封信的预言再度成真!
那种熟悉的预感又一次涌上心头,与过往收到类似信件时如出一辙。
皇长孙?
是皇长孙的手笔吗?
可皇长孙……不是早已销声匿迹了吗?
这封信是真是假?
是否有人仿冒?
满朝文武皆心存此疑。
朱允炆双目死死盯着桌案上的信函。
心绪已复杂到极点,恐惧蔓延,令他几近窒息。
百官队列中,齐泰注意到朱允炆的神情。
他心头一凛,明白二皇孙也联想到了那个人,且已濒临崩溃。
他当即高声反驳:
“不可能!”
“怎会有人能未卜先知?”
喜欢大明:陈圆圆跪地求饶!请大家收藏:(m.8kxs.com)大明:陈圆圆跪地求饶!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