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陈圆圆跪地求饶!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0章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他们岂敢如此放肆!”

老爷子面沉如水,此刻任何变故都足以引燃他心中积郁。

“即刻宣茹瑺进殿!”

“遵命!”

内侍匆匆领命而去。

……

与此同时,

朱雄英静候的时机终于到来。

“正是此刻,洪武二十五年这个节点!”

“高丽自寻死路!”

“眼见元廷势微,那高丽末代王觊觎边境沃野……又逢大明与北元残余激战正酣……朝廷初立……”

“便想趁乱蚕食疆域!”

“然而……”

朱雄英心知肚明,

正是此番挑衅,

注定葬送高丽国祚!

取而代之的,

将是向大明称臣,乃至向老爷子呈递国书、恳请赐名的李氏王朝!

李成桂!

但这一次……

局势再非史册所载。

岂容轻易得逞。

朱雄英眸光锐利如刃,

自他决意“双路并进”以来,可谓步步维艰!

眼下,他必须在第五阶段真正迈出关键一步。

以此获取能量!

这样,他才能借此机会让系统实现全面升级。

他自身也可以重新获得进阶之后的能力。

梦境与现实交织,让人难以分辨……

随后在系统协助下,以当前梦境连接过往梦境……通过虚实交融,改变现实!!!

最终才能拯救母亲!

“这第一刀!”

“就先从高丽下手吧……”

话音落下。

朱雄英抓住时机。

迫不及待。

……

御书房内。

前来觐见的不只是兵部尚书茹瑺,还有已在京城停留数月的燕王朱棣。

他们也都察觉到此事非比寻常。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老爷子眉头紧锁问道。

率先回话的是兵部尚书茹瑺。

“陛下,臣获悉高丽使者返回后,北元残部又派人前往高丽……”

“此后,高丽便派遣大将军李成桂率军向我大明边境进发……”

“来势凶猛!”

这时燕王朱棣上前一步。

他眼中闪过一丝不解。

但仍禀报道:

“儿臣推测此事涉及多方因素,既有铁岭卫内迁的动向,也有北元残部在背后搅局。”

“朝廷这些年陆续将铁岭卫内迁,使得他们不再安分,甚至与北元残部相互呼应,企图像以往那样,暗中篡改历史,侵占我大明疆土。”

说着。

燕王呈上奏折。

“其中记录详尽,高丽王已向我大明传递消息……”

“声称其目的是收回曾被元人占领的土地!”

“还附上了地图。”

“估计国书不久将至,这封信是燕王妃提前察觉动向,紧急送往京城的。”

“妙云?”老爷子深知。

那位徐家长女聪慧过人。

与当年常氏的英武气质不同,她自幼便才智超群。

意识到事态逐渐复杂的老爷子。

当即下令。

“即刻召集众臣,奉天殿举行午朝!”

“咱倒要瞧瞧……他们究竟打的什么主意!”

越说越激动。

老爷子猛然起身,紧握那份奏折。

的一声。

摔在地上!

“好大的胆子!”

“还敢提什么自古以来,难道整个辽东都司都是他们的?”

信件末尾一行,仿照高丽国书的措辞写道:

“切照铁岭迤北,历文、高、和、定、咸等诸州以至公镇,自来系是本国之地。”

“明国当如数奉还!”.

奉天殿、午朝!

通常而言。

朝廷在早朝之后很少举行午朝。

唯有遇到重大紧急事件时,才会破例召集众臣入殿。

此时。

众臣在前往途中已打听清楚原委。

高丽?

这个曾向宋朝称臣的藩属国。

在蒙元灭宋后还抵抗过一段时间,待蒙元铁骑横扫四方,沿途设州立府、强行分化王权。

高丽王不得不臣服。

然而不久后。

元末红巾军起义。

大元政权摇摇欲坠。

红巾军也曾北上征伐,一直攻到高丽王城开京!

虽几年后就被以“李成桂”为首的高丽军队夺回开京。

但经此一役。

高丽国王王禑与门下侍中崔莹察觉到元朝势力衰微,便沿北元撤退的路线,以“收复故土”为名多次侵犯边境。

明朝初建,洪武年间,辽东都司曾派遣归顺的北元将领前往女真地区进行招抚。但高丽迅速派李成桂出兵阻拦。

这位后来建立李氏王朝的君主,堪称一代枭雄。他为高丽驱元兵、抗倭寇、收女真、平叛乱,战功赫赫,已成为高丽军中的领袖人物。

虽然辽东都司成功招降了部分女真部族,但李成桂很快率军击溃了他们,并提出四条安边之策。自此,他的威望愈发高涨。

除上述情况外,大明对藩属国的了解并不多。明朝初年商业未兴,朝廷重心放在内政上。洪武二十五年来,大力推行教育、开放科举、平衡南北差异等事务已耗费大量精力。因此,了解外邦的任务主要由使臣和军情奏报承担。

......

此时百官入殿,见朱元璋怒容满面,皆肃然静立。

果然,众人刚站定就听到皇帝怒斥:“奇耻大辱!高丽竟敢如此猖狂!这些年朕未追究,他们反倒得寸进尺?”

朱元璋抓起刚送到的军情奏折——这奏折与兵部尚书茹瑺几乎是前后脚抵达。其中内容与燕王妃所报完全一致。

他将奏折重重拍在御案上:“你们都听听——‘铁岭以北诸州至公镇,历来属我国疆域。明国应如数归还’!你们说,该如何处置?”

众臣早在入宫途中已暗自商议,几位重臣心中已有对策。

一名官员奏道:“陛下,这些年来铁岭卫逐渐内迁,加上高丽王庭日益嚣张,才助长了他们的不臣之心。”

谈及铁岭卫,另一官员补充道:“陛下,铁岭卫驻地贫瘠,粮草常年依靠辽东都司供给,耗费巨大,无法像其他军卫那样屯田自给。自洪武二十一年设立铁岭卫后,朝廷北方开支日益沉重,故依陛下先前批示,已逐步内迁。”

经此提醒,朱元璋忆起此事。明朝推行的军户屯田卫所制,本是他所创的“自给自足”兵制。军户战时出征,闲时耕种,且按照四民之策,军户身份世代相承不得更改。

军户制度起初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大明不断应对北方边境的威胁——从北元残余势力到草原上的瓦剌与鞑靼,防线自关西八卫延伸至辽东的奴儿干都司。西边还需警惕东察合台汗国,尽管他们同属“黄金家族”,内部纷争不断,但一旦出现雄主,便会重现昔日威势。

东境要防范倭寇侵扰,西南则有不安分的德里苏丹与泥婆罗,加上名义上归属却动荡不安的乌斯藏都司。而南方,还有阿瓦、真腊、安南、占城等地虎视眈眈。

自炎黄以来,华夏民族便占据这片富饶之地,历经虞夏商周、春秋战国、周秦汉唐等朝代更迭,分合不断,战火连绵。直至大明,再度巩固了这片土地。

因此,大明守卫边疆的决心极为坚定。洪武帝将开国武将与诸子分封为王,镇守边陲;永乐帝迁都北平,践行“天子守国门”之志,这一切皆需以血与刀扞卫。

军户制正是在此背景下由洪武帝创立并推行于边境。他对此制度颇感自豪,认为能减少朝廷开支,实现军队自给自足,益处显着。

然而,其弊端亦逐渐显现。

“铁岭卫内迁之事,并非一日可决,朕仍在斟酌。”提及此事,洪武帝颇感头疼。铁岭卫驻守北方贫瘠之地,难以靠耕种实现自给自足,势必要迁至适宜垦殖之处。

“正因如此,高丽才生出觊觎之心!”他冷哼一声,“竟与朕谈论什么‘自古以来’……”

洪武帝不再赘述前因,而是直指核心,对群臣道:“朕召尔等前来,只为一事——高丽竟称铁岭以北诸州皆属其土,要大明如数归还!”

他霍然起身,目光如炬,犹如蓄势待发的猛虎,只吐出一字:

“打!”

“陛下三思!”一官员出列劝阻,“眼下大明事务繁杂,各国使团方归,高丽使者亦见识我朝强盛。若其目标仅是贫瘠的铁岭以北,不如……”

言至此处,他迟疑难言。

“不如什么?”洪武帝目光锐利如刀。

那官员不敢直言“置之不理”,只得道:“听闻高丽李成桂用兵如神,曾大破元军,夺取咸州、双城、忽面等地!”

“眼下……两国间误解重重,应当加强往来,派遣使者协商议和才是!”

“而不是贸然出兵北上,给北元那位新大汗也速迭儿可趁之机啊!”

话音刚落。

翰林之中,齐泰便走了出来。

黄子澄不在,他只能亲自上阵。

“启禀陛下,李大人说的很有道理。”

“一个月前,我朝刚与帖木儿起了冲突,陛下也曾表示过西进的意愿,想重建西域都护府。”

“所以在种种不利情况下,”

“理应先谨慎行事!”

“当然,”

齐泰并没有把话说绝。

而是转换了一种表达方式。

“议和并非放弃用兵,而是可先派使者,或发国书谴责高丽,命其速速退兵,否则后果自负!”

“若其执迷不悟,到时朝廷再出兵也不晚!”

这时,不少在场官员纷纷点头附议。

詹徽也赶紧说道:

“陛下,这方法确实比较稳妥。”

“我大明身为上国,不宜轻动干戈。”

詹徽都这样表态了,一众文官自然也接连点头。

朱元璋缓缓坐下,双眼微眯。

他不得不承认,这些文官所言并未封死所有可能,让他有气无处可发。

但——

就在这时,蓝玉身旁一名武将心领神会,当即出列。

“陛下!还谈什么和?”

“派什么使者?多此一举!”

“依我看——”

“直接发兵便是,陛下可将臣调往铁岭……”

“我倒要看看,那个被你们吹上天的李成桂,是不是我的对手!”

蓝玉也随即表态:“陛下,臣也是这个想法。”

如今整个大明朝堂的局势,

大体分为两派:

一为武将,一为文臣。

淮西勋贵多为武将,

而东浙文臣则属科举势力。

他们多是这些年通过科举入朝的官员。

文官不愿开战,这很好理解——唯有如此,他们才能牢牢把握话语权。

喜欢大明:陈圆圆跪地求饶!请大家收藏:(m.8kxs.com)大明:陈圆圆跪地求饶!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