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唇枪舌剑,鬼才的回信
曙光未亮,风先醒。行在西侧的槐影在地上铺开一层淡黑,像有人把一张尚未干透的墨纸轻轻覆上。偏殿里没有多余的火,案上只点了一盏小小的尚方灯。灯芯外绕着一圈细白纸,纸上“安”字歪歪斜斜,是昨夜鸩用孩子的笔迹亲手描就。火在“安”字里轻轻直着,照出案边一方温润的白玉,同样刻着“安”。
郭嘉执笔如针,细细蘸了蘸墨。他把帛卷展开三寸,又收一寸,像医者翻开未愈的伤口,先看皮,再看肉。他没有先写“冀州”二字,也没有先写“回”,他先写了一个“敬”。“敬告”二字落下,笔锋微顿,墨痕收住。窗缝一线微白,他抬眸看了一眼,又把目光压回纸上。
“文若,字打好了么?”他不抬头问。
荀彧在一侧磨墨,温声道:“按你昨日所列‘四理’‘十问’,我使人先行誊一份底稿。你添锋,我收尾。”
曹操披甲立在门侧,手里把玩着一枚小小的铜制铃舌。那是昨日从“钟”里卸下来的。他把铃舌在指间轻轻一抛,落回掌中,没有响。他看着郭嘉的背影,低声道:“你要刺,不要割。冀州习惯被人敬着,他们不惯被人当众剥面子。”
“我只要他吞。”郭嘉淡淡一笑,笔走如行军,“吞的不是羞,是‘事’。”
董承推门而入,胸前素甲未解,声音冷硬:“愿墙边的那卷‘檄’,昨夜至三更仍有人围读。我已令司隶旁设‘辩席’,谁要辩,先在席上自报姓名。”
杨彪随后至。他手里握着笏,笏端上沾了一点墨,是半夜在“讲正之席”做批注时蹭上的。他坐下,没有寒暄,只道:“军师,‘十问’里的‘问五’要更直些。”
“问五?”郭嘉翻到那一页,看一眼,笑意更淡,“‘问我朝军政并权,谁制衡’?”他低低念出那行字,轻轻点头,“直些好。”他提笔,把“并权”二字后面加了一个小小的“病”字,再加一横,“去病”。他抬头看杨彪,“太傅总其‘正’,董司空总其‘礼’,太常总其‘法’,相国总其‘护’,军师祭酒总其‘诊’,五者互见,谁都没法独大。把这五行放一起,不写人名,写‘官名’。”
“写‘官名’?”董承眉尖一挑。
“冀州懂人情,不太懂制度。”郭嘉温声,“我们要让他看见:我们不是靠某人的‘脸’,是靠一套‘法’。法在,脸不重要。你董司空的‘礼’,要盖在最上面;太傅的‘正’,要垫在最底。其余三家,像鼎的三足,扶着这两个字。”
荀彧点头:“我来排版。”
烛影微动,殿外传来极轻的一声“笃”。那是司隶在愿墙旁敲钉。郭嘉再蘸一次墨,笔锋忽然一收,落下一行字——
《与冀州袁公书》
他不写“檄”,也不写“驳”。他写“书”。书在语气上比争吵更沉,比公告更柔,像把一壶慢火煮的汤端到对面,先让对方闻一闻。
“第一节,‘礼’。”郭嘉低声,像在对自己说,“以‘敬’起。”笔下写出:“礼者,敬也。在诚不在所。周人改镐京而东,秦人入咸阳而南,汉兴更置宗祀于洛,非是心好迁徙,实是势使然。今日焦土在洛,朕与群臣不敢以人心押火,于许设行在,曰‘养宗庙’,非曰‘弃宗庙’。君侯问‘礼’何在,答曰:礼在‘敬’,敬在‘人’,人立则礼立。”
“第二节,‘民’。”他把愿墙上昨夜写下的十句最短的愿抽成十个字,一个字一行落在书中:“活。安。不病。不拆。不征。有饭。有井。有药。有屋,有书。”十字落完,他再写一句:“社稷二字,不是土,是人。”
“第三节,‘证’。”他叫人把《烬地图》八板影拓的小缩本搬来,自己一板一板翻过,挑出两块最直观的,摁在书页旁边。笔下写:“火为阳,坠为病。东仓坠四十二,南井腥带锈,北陵承哭,西水尚行。非术,乃证。若君侯疑臣巧言,请闻‘焦土’之味。”这一句落下,他停了停,抬眼看了看窗外正在排队的孩子,笑意轻轻,“再补一句:闻过,再言‘义’。”
“第四节,‘法’。”他写:“三不、三先、三谨,监祀使董承,太常佐礼,尚书行署,行在不擅入民室,兵不扰祠桑。三月禁大役,三月复测。期满复测,势回修,势不回迁。迁者养之,非弃之。”他提笔停住,往这一节开头添了两个字:“约法”。再在末尾落一句:“此约,朕自守,臣当守,诸侯若相勖,天下幸甚。”
曹操在旁看着,忽笑:“你这‘书’,字不见锋,锋都藏在‘节’字里了。”
“唇枪舌剑,不必厚金铁。”郭嘉轻声,“一根针,足矣。”他把笔洗一洗,放到案边,掸了掸袖口的灰,“‘十问十答’在后,分条列出。”他把“问”写成一列,写得极白:“问我朝弃宗庙乎?答:不弃,权祀在许,正祀待回。问我朝劫天子乎?答:不劫,朕与群臣,同往许都。问许非都乎?答:许为行在,名曰‘都’,意为‘立心’,不为争名。问军政并权乎?答:军护‘谨’,政护‘序’,礼护‘正’,法护‘式’,诊护‘证’,五者相制,无一可专。问老臣立义何在?答:义在‘敬’,不在口。问我朝何以自证?答:以土、以水、以石、以火,以愿书三十封。问冀州何以自证?答:请止‘钟’,请送‘盐药绢裘’,请与‘愿’同行。”
他写得不急不慢,最后用一行极小的字收尾:“书至,愿君侯先闻之,再读之,再问之。”
荀彧上前,取过书,开始收束末尾。杨彪把笏端放在案上,沉声道:“我的‘讲正之席’今日开在愿墙旁。你让冀州来的八位儒生去讲‘敬’,我来压场。”
董承道:“司空府旁设‘礼问台’,凡有人以礼逼民者,命他先讲‘民即社稷’。”
曹操把手中铃舌放回桌上,笑意不露在口,只露在眼底:“我护‘谨’,虎豹骑分两翼,从愿墙到净井,谁敢在风上做文章,我先斩他文章,再斩他人。”
郭嘉颔首:“好。”
他起身,走到帘边,伸手把帘掀起一线。晨风从那一线里挤进来,带着南渠的湿味和粥棚的热气。远处孩童的笑和咳交错,像一首粗糙却真实的曲。他缓缓把帘放下,转身对太常卿道:“礼官,请在我的‘书’后附‘权祀告文’一份,正礼三条,权礼三条,让冀州看‘礼’是如何走路,而不是如何说话。”
太常卿拱手:“诺。”
“鸩。”郭嘉转头。
“在。”鸩从柱后应声出。
“你去南渠,把‘护帛’再升一寸,井栏再加一层木板。风会试探,我们要在它试探前站好位。”
“遵命。”
“文若。”郭嘉又看向荀彧,“你把‘书’誊三份。一份送冀州使者,一份钉在‘辩席’旁,一份送到太学的讲堂里。让士人先辩‘义’前闻‘味’。”
“交给我。”荀彧笑。
曹操抬腕看了一眼天色,“辰时开短朝。陛下要亲自把‘书’交给使者么?”
“朕要先去愿墙。”门口传来一个清清的声音。汉献帝着素裘而至,他身后仍只两名小黄门。行在初成,他出入多简,但目光比昨日更定。他看了一眼案上的“书”,把手按在那两字上——“敬告”。又把手移到白玉“安”上,指腹轻轻一抚,“先‘安’,再‘敬’,然后‘言’。”
郭嘉躬身:“陛下圣意。”
——
辰时未到,愿墙前人已如潮。太常卿执简,郎官举案,司隶竖起“辩席”。“辩席”不过是一块普通的木台,上面放了一张桌、一把椅,旁边摆着一口清水、一盏公灯、一碗热粥。木台正前方,昨日那卷冀州“檄”被钉在墙边,它旁边新钉上了一纸白帛,写着今天要读的“书”。
汉献帝到了。没有铺张。他站在木台前,先向愿墙拱手,再向百姓拱手,最后向木台一拱。礼轻,意重。他对太常卿点头。太常卿高声:“读‘书’。”
荀彧展开帛卷,清声一字字读出:“敬告冀州袁公……”语声不疾不徐,句句落在人心里。读到“社稷二字,不是土,是人”时,人群里有人低低抽气。读到“闻过,再言‘义’”时,有小童举着碗朝这边看,眼里湿润。读到“迁者养之,非弃之”时,董承在台旁拱手,“监祀在臣。”读到“五者相制”时,杨彪举笏,沉声加一语:“正不失。”
“书”读毕,太常卿按礼,将它钉在“辩席”旁,一左一右,中间隔着一盏公灯。灯芯外的白纸护环上,仍然是那个歪斜的“安”。阳光照来,纸影微微发亮。
冀州使者上前,拱手:“某请辩。”
“辩席在此。”荀彧把手一摊,“君先坐。”
使者缓缓坐下,看了一眼桌上的那碗粥和那杯清水,又看一眼那盏灯。他先拿起水,抿一口,再把粥放回。郭嘉站在台下,背着手,目光温和,不紧不慢。
“军师之书,措辞圆润。”使者开口,声音带着北地士人的清锐,“然有四处偏颇,一则以‘焦土’逼礼,二则以‘愿书’挟义,三则以‘行在’强名‘都’,四则以‘约法’自束诸侯。”
“请君一条条来。”郭嘉抬手。
“焦土与礼,孰轻孰重?”使者问,“军师说‘闻过,再言义’,似以鼻为尺。礼经诸书,从不以味道衡礼。”
郭嘉微微一笑:“礼不以鼻为尺,但人以鼻为生。礼是给人用,不是给土用。若礼使人病,这礼就是坏礼。君侯不必在此处绕圈——你若以为‘焦土之味’不当入礼,请君侯只回答一句:‘你愿不愿在那味里坐三年’。”他顿了一下,“若愿,许都之粥先请你舍。若不愿,请让百姓先喝粥。”
人群里有窃笑,有唏嘘。使者眉心微蹙,黯然道:“第二条。愿书可亲,然愿书皆情,非理。以情逼理,非正。”
“愿书不是刀,”郭嘉平声,“愿书是镜。镜子照的是脸,不是心。你看见脸上有灰,你把灰擦了,不把镜子砸了。‘理’与‘情’不相杀。理要护情,情要明理。你若怕愿书逼理,就把‘理’拿出来给人看。这就是我把‘书’钉在‘辩席’旁的原因。今天辩,辩的是‘理’,不辩‘情’。不过在辩‘理’之前,请先把粥喝完,把水喝完。肚子空了,理会转弯。”
使者眼角一跳。他自持不动,继续道:“第三条。许本县,军师书中称‘许都’,此名不正。”
“名为路,”郭嘉淡淡,“不是墙。‘都’字不是礼器,是路标。我们写‘都’,是让百姓知道这条路通哪里。不是为了抬高哪里。若你觉得‘都’字刺眼,你可以不看‘牌’,你不能挡‘路’。至于‘正不正’,我请太傅答。”
杨彪举笏,沉声:“‘都’之正,正在‘敬’。‘敬’不在所,在人。许之‘都’,是‘立心’,不是‘争位’。若争位,杨某不立此笏。”
人群一静,随后一齐躬身,像潮缓缓退下再涌上。使者沉默了一瞬,又抬头:“第四条。‘约法’一节,军师书写‘诸侯若相勖’,似以法束诸侯。诸侯皆王室之枝,何来‘束’字?”
“不是‘束’,是‘请’。”郭嘉道,“我写‘约法’,先束陛下,后束我等,再束诸侯。束不是勒紧,是缝衣服。衣服破了,要缝,不是往里塞针。我们给诸侯一件缝好的衣服,请他穿。他若觉得不合身,可来改,不可撕。你拿了盐药裘绢来,这是好衣料。我们缝在衣服里,不给你做鼓。”
使者唇角抽了一下。这番话软刀子似的,刀口不见血,却处处是刃。他捏了一下手指,忽然俯身,把桌上的粥端起,一口喝完。他抬头,长出一口气,诚实道:“暖。”
郭嘉笑:“暖了,就好讲‘理’。”他往后一让,“讲正之席在那边。太傅请。”
——
“讲正之席”在人群另一端。杨彪在台上,白须垂胸,目光如炬。他不讲“春秋笔法”的高妙,不讲“郊祀三牲”的繁复,他第一句只问:“何为‘敬’?”
冀州来的八个儒生上台答问。第一个讲“敬在天”,第二个讲“敬在祖”,第三个讲“敬在礼器”,第四个讲“敬在衣冠”。杨彪都点头。他点完头,忽然指向粥棚:“那边,孩子。”
一个咳嗽了两天的小子端着碗,正用力吹粥。杨彪问:“此时,何为‘敬’?”
四个儒生齐齐一滞。片刻后,一个年纪较轻的儒生把佩巾解下,走下台,绕过人群,把巾搭在那孩子肩上,轻轻按住他握碗的手。杨彪目光一松,笑了笑:“此为‘敬’。”
台下有人鼓掌,有人掉眼泪。董承在人群中看着,硬硬的眉棱也缓了缓。冀州使者站在“辩席”旁,神色复杂,看了一眼“檄”,又看了一眼“书”,最后低低出了一口气。
郭嘉没有继续咄咄逼人。他走到“辩席”前,把那卷“檄”拍了拍,笑道:“君侯,你的字很好。可惜写错了对象。你把字写给屋里的人看,屋外的人看不懂。我们把‘事’写在屋外,你进来看看。”
使者长揖:“今日之辩,某服。”
“服不服,不要紧。”郭嘉道,“回去的时候,把这四样带回去。”他示意御史抬来“实录匣”,又加了一件新物——讲席上选出的那位年轻儒生所写的一纸小帖。帖上只有两句:“敬在诚。民即社稷。”字不工,却真。郭嘉把小帖放在匣顶,“这张纸,不是我们写的。是你们的人写的。”
使者接过匣子,双手发沉。那沉不是重量,是心。荀彧笑意温和,把一壶净水、一盏公灯、一张“粥牌”附在匣旁,“路上风冷,灯别灭。”
“谢。”使者低声。
——
日中之后,尚书台三间草屋外的木牌下起了队。吏、户、兵三字粗而直。御史台的小案多了一册新簿,写“辩案”。凡今日“辩席”所辩,逐条记载,末页用朱笔写上:“以事胜辩”。监祀使府贴出第三纸榜:“讲正之席常开。凡愿讲者,先向‘愿墙’前一拜,再讲。”
太常卿在礼法“试风试水条”末尾添一条小字:“凡器入城,先问‘所向’,再问‘所用’,再问‘所依’。三问毕,方可鸣。”这条被人笑称“问钟三书”,写得平常,却像一道看不见的栏杆,把风与声隔在外面。
傍暮,鸩自南渠归,送来新的夜报:“坠角三十二,水清。护帛升一寸后,风被逼向西。井栏加高,孩童取水不再踮脚。”她把尚方灯放在郭嘉案边,灯芯上的“安”字环被风吹得有一点灰,她换了一条新的,再套上去,火立刻直了一线。
“君侯的‘钟’,御史台如何?”曹操问。
“封,写‘北来铁粉’四字,押往库侧。”董承冷声,“我加了一句:‘钟不纳’。”
“好。”曹操笑,“我在诏令里也加一句:‘不许敲钟于风口。违者军法。’”
荀彧持一封信入内,笑意明亮:“太学送了回帖,说愿以‘许都行在告’为本,开‘临时讲席’,每日读‘三不三先三谨’,以救纸上谈兵之病。”
杨彪站在槐下,静静看着这一切。他忽然叹道:“军师的‘书’,像针。针下去,痛一瞬,气顺一晚。”
郭嘉合上《诊断书》,把“与冀州袁公书”的副本夹了进去。在“北来条”的末尾,他又添了两句小字:“以灯护风,以书护心。”他停了一息,又添:“以‘安’护人。”
汉献帝夜里再次到“愿墙”。他看见今天多了一行小小的字,写在“求一路安”下面:“求别敲钟”。他笑了笑,把往日那层阴影里的一缕寒气吐出去,对司隶道:“明日起,‘辩席’前先发两碗粥。”
“遵旨。”
——
夜深,送信的队伍出了洛阳旧堤,沿洛水而行。前头一骑举着一盏公灯,灯外的“安”字被风吹得时明时暗,却不灭。中间一辆小车载着“实录匣”,旁压白玉“安”的拓印。最后两名兵卒驾着粥车,锅里装的不是粥,是新熬好的“药汤”,以备路上有人寒疾。
鸩骑在队伍左侧,指尖搭着尚方灯的灯环。她回首看了一眼行在的方向。那里灯火次第,像一圈小小的星河在焦土上静静地流。她再转头向北,看见风从河上过来,仍带一丝淡淡的甜腻,却被水汽压住了锋。
“去吧。”郭嘉在城头低声,“让‘书’先到,他的‘檄’自然没了味。”他按了按胸口,轻咳两声,把咳压回去。白玉“安”在腰间轻轻撞了一下灯沿,发出两声很轻的“笃”。他笑了一笑,回身对曹操道,“主公,明晨再测八灯。我赌南位会起一度。”
“赌什么?”曹操问。
“赌冀州的脸,”郭嘉淡淡,“会薄一层。”
曹操大笑,抬手拍了拍他的肩:“那我赌百姓的碗,会满一圈。”
——
史官后来写:是日,军师以一“书”应北来之“檄”,唇枪舌剑不动声色。书用四节,先礼后民,复证归法。愿墙之下设“辩席”,讲正之台座旁摆粥与水。人闻味而后听言,言尽而后讲理。冀州使者服书。
这段文字刻在竹简上,字不工却真。简末另有小注一行,是当天夜里某个值守的御史添的:“心无惊,火自直。”他写完这行,把笔放在案上,揉了揉眼。窗外的风从帘缝里穿过,灯在“安”字下头,一直直着。
喜欢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请大家收藏:(m.8kxs.com)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