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既已决断,众朝臣纵有异议,亦不便再反对。
当下,便着手将诸事安排下去。
一些朝臣心思活络起来,暗自盘算着如何在这修筑水泥官道之事中分得些好处,纷纷寻思着怎样打通关节,好承接其中有利可图的差事。
有官员出列,恭敬问道:“陛下,营建水泥官道此等大事,不知该交由何人负责?”
此负责人之位关系重大,众人皆盼能安插己方之人。
各部官员暗自思量,均想自家亲信可获此职,以便在修筑水泥官道一事上,掌控局势、谋取利益。
浙东集团诸官聚议,江浙之地官道营建,必为我属,断不可使肥水流入他人田亩。
此水泥官道营建,利厚可图,其间所需投资,堪称天文之数。既无法阻拦,自当设法从中获利。
浙东集团一官员低声道:“然欲揽此营建,亦需周全之策。上头耳目众多,若行事不慎,恐生祸端。”
另一人接话道:“不错,当寻个由头,名正言顺参与其中。可着人宣扬我浙东工匠技艺高超,官道交予我等,必能又快又好完工。”
又一人皱眉道:“只是一应物料采买,需寻可靠之人,方能将利益最大化,且不露出破绽。”
众人皆点头称是,遂又细细谋划起来。
一官员悄声道:“莫若于材料上设法,省下些银钱,如此便入了自家囊中。”
一官员闻此,急摇其首道:“此计万不可行!朝廷届时必来验看工程,若有不达标处,吾等恐有杀头之祸!”
另一官员亦附和道:“不错不错,此事干系重大,断不可因一时之利,而致身家性命不保。需另谋他途,既能多得银钱,又能保无虞。”
众人一时陷入沉思,不知该从何处下手。
一官员接口道:“于材料处动手脚,实乃凶险之举。莫若从人工处思量。此官道虽要仿应天至苏州之路修筑,然工钱多寡,却由我等定夺。届时压低工钱,亦能得一笔丰厚进项。”
一老成官员缓缓道:“此尚为其次,最要紧者,务使浙东士绅豪族与富商入局。这水泥官道限期收费,方是那最大财源。”
非独浙东官员,他处官员亦皆聚于一处,共相计议。
淮西一派官员,匆匆至李善长府邸,见礼毕,为首一人拱手道:“大人,如今浙东集团欲揽那水泥官道营建,其中利益巨大,我等实难坐视,还望大人能拿个主意,教我等如何应对。”
其余官员亦纷纷附和。
李善长目光深沉,缓缓抬手示意众人稍安勿躁,而后说道:“诸位,这水泥官道营建一事,看似利益诱人,实则暗藏玄机,水深得很呐。我意莫要随意插手,顺其自然便可。”
见众人面露疑惑,李善长起身踱步,继续道:“朝廷对此事必定盯得紧,各方势力亦虎视眈眈。若我淮西一派贸然入局,稍有不慎,便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那浙东集团如今积极谋划,看似志在必得,然其中或许也有诸多阻碍与风险。咱们此时插手,说不定便成了众矢之的。”
一官员忍不住道:“大人,可如此眼睁睁看着这大笔利益流入他人之手,实难甘心呐。”
李善长微微摇头,说道:“非是坐视不理,而是需谋定而后动。如今这局势尚未明朗,咱们贸然行事,只会自乱阵脚。
待其发展一阵,看清各方动向,再做计较不迟。
若届时有机可乘,咱们再出手,方有胜算。
况且,咱们淮西一脉根基深厚,也不必急于这一时。
若因小失大,坏了根基,那才是得不偿失。都记住了,万事不可冲动,需稳扎稳打。”
众人听了李善长这番话,虽心中仍有不甘,但也觉其所言在理,纷纷应诺,而后带着几分无奈,各自散去。
一众淮西官员于归途中,不免私下议论。一官员撇嘴道:“李大人此举,真个是胆小怕事!想那水泥官道营建,利益何等丰厚,竟叫咱们坐视不理。”
另一人亦附和:“正是!若胡大人尚在,断不会如此畏缩。胡大人行事果敢,哪会惧这许多。”
又一人叹道:“只可惜胡惟庸已没,不然我淮西一脉,何至于如此瞻前顾后。想当年胡大人在时,哪桩事不是办得风风火火,哪会怕这官场风云变幻。如今倒好,遇此良机,却要错过。”
众人皆摇头叹息,面上满是遗憾与不满,一路抱怨着渐行渐远。
自胡惟庸一案后,淮西一脉官员便渐趋式微,唯李善长仍居高位。
然李善长一人,终难撑起大局。
时下南方官员于朝堂之势渐盛,若非太祖皇帝新设内阁制衡,浙东集团官员风光,恐更甚于今日。
御书房中,朱标眉头紧蹙,向朱元璋道:“父皇,此事若交予林侍郎操办,恐非妥当之举啊?”
朱元璋看向朱标,问道:“标儿,你且说来,缘何觉得不妥?”
朱标躬身道:“父皇,林侍郎辽东出身,纵有本事,然南方士绅豪族、商贾众多,或会为难于他。届时若涉及让利诸事,恐起纷争矛盾。”
朱标又道:“且辽东新学与南方士林,似水火不容。诸多缘由叠加,南方官道修筑恐难顺遂。更甚者,或有人暗中加害林侍郎,还望父皇三思。”
朱元璋微微颔首,语重心长道:“标儿啊,咱着林侍郎去主理此事,非独看重其才具,实欲借他探探虚实,瞧瞧那南方士绅豪族究竟是何态度,又有多大的反弹之力。”
朱标眉头深锁,忧心道:“父皇,如林侍郎这般官员实属难得。倘若其间生出意外,那损失可就大了。如此治国良才,不知多少年方能出一个呀!”
朱元璋微微一笑,道:“行了,标儿,莫要如此忧心。林侍郎的安危,咱自会周全,你无需多虑。”
朱元璋遂转了话题,问道:“标儿,依你之见,此番南方官道修筑,会遇多大阻力?”
朱标略作思忖,而后说道:“父皇,江浙之地及若干水网稠密之处,于这官道营建,或有较大阻力。毕竟官道主陆运,非水运。彼处倚仗水运之便,恐会有恃无恐。”
朱元璋闻之,颔首称是:“标儿所言有理。水运虽佳,然有些物事,陆运亦必不可少。”
喜欢大明辽国公请大家收藏:(m.8kxs.com)大明辽国公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