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散之后,有官员径往孔端友处拜访。
见得孔端友,那官员赶忙行礼,神色恳切道:“孔公,如今北孔已灭,南孔一脉独存,于士林之中,地位尊崇至极,实乃天下儒宗。此番朝堂之上,杨宪力推新政,借卫所改革之机,欲以法家之术乱我儒道根本,实令人忧虑。”
官员稍作停顿,又拱手作揖,言辞愈发激昂:“孔公,您乃南孔之尊,士林之表率。如今这等情形,若您不出面,恐儒道之正统地位岌岌可危。
杨宪虽以强国富民为由头,但其所倡之法,重功利、轻教化,与我儒家仁政、礼义之道大相径庭。长此以往,民心不古,世风日下,大明根基恐被动摇。”
孔端友微微皱眉,沉思片刻。
那官员见状,又道:“孔公,您一声令下,天下儒生必定响应。以您之威望,振臂高呼,必能凝聚天下儒者之力,上书陛下,陈明利害,阻止这新政推行,扞卫儒家正统。如此,既是为大明江山社稷着想,亦是为万千儒生之信仰存续啊。”
孔端友缓缓起身,踱步至窗前,望着远方,长叹一声道:“我亦知此事关乎重大,只是陛下圣意难测,且杨宪所言,亦非毫无道理。贸然行事,恐适得其反。然儒道传承,责任在肩,容我仔细思量,寻一妥善之法,既能坚守儒道根本,又不致与陛下之意相悖。”
那官员听了,心中虽有些急切,却也只得喏喏称是,静待孔端友下文。
次日朝会,有官员出列,神色恭敬,拱手奏道:“陛下,如今北孔已灭,唯南孔存续。南孔向来尊圣崇礼,倾心辅佐陛下,于教化万民、弘扬儒道之功,不可谓不伟。
孔家嫡嗣孔端友,更是德才兼备,于儒门表率一方。
臣以为,当顺应时势,封孔端友为衍圣公,以彰陛下对儒道之尊崇,亦能令天下儒者归心,教化更兴,于我大明教化、治国皆有裨益。”
孔端友赶忙出班,诚惶诚恐,伏地而拜道:“陛下,臣惶恐至极。南孔虽承儒道一脉,然自感德行、才学皆有不足,实当不得‘衍圣公’这等尊崇称号。
值此大明初立,百废待兴,尚有诸多贤能之士为陛下分忧,为江山社稷殚精竭虑。
臣愿率南孔众人,以儒道为基,尽力辅佐陛下,教化万民,却不敢忝居此位,还望陛下收回成命。”
朱元璋面露赞许之色,望着孔端友缓缓道:“孔卿家谦逊守礼,实乃儒者风范。朕深知你率南孔一心向国,于儒道传承、教化诸事多有功劳。
然朕亦明白,立国之初,诸事繁杂,封赐名号非为一时之功。
当下,朕望你继续率南孔众人,弘扬儒道,为大明教化万民。至于‘衍圣公’之封赐,且容后再议,朕自有考量。”
孔端友再拜稽首,恭敬道:“陛下圣明,臣谨遵陛下旨意。必倾尽全力,弘扬儒道,不负陛下所托。”
言罢,缓缓退回班列。
朱元璋目光投向孔端友,问道:“孔卿,朕闻辽东新学,颇有兴革,你以儒者之见,以为如何?”
孔端友从容出列,躬身行礼后道:“陛下,夫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辽东新学,虽与传统儒道有别,然百家之学,皆有所长。
若能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于教化、于民生,或有增益。
可见新学亦有值得借鉴之处,当以包容之心待之。”
一翰林学士当即出列,神色郑重,拱手奏道:“陛下,孔公之言,臣实难苟同。儒学传承千载,自汉武以降,奉为正宗,教化天下,功莫大焉。辽东新学,杂糅百家,偏离正道,怎能与儒学相提并论。我大明应以儒学为本,方能纲常有序,社稷稳固,切不可为新学所惑。”
孔端友神色平和,对着那翰林学士与圣上一揖,徐徐道:“学士此言差矣。古之圣王治世,皆博采众长。想那周公制礼,亦非独宗一家。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各有所长,方成就华夏灿烂之文化。
我儒学虽为正道,然并非包罗万象。汉时董仲舒,亦融阴阳家、法家等学说于儒,方成一代之盛。今辽东新学,以时势为基,探索富民强国之路,自有其可取之处。
若儒学自恃正宗,骄傲自满,不思兼收并蓄,恐成固步自封之势。夫子亦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等儒者,当以谦逊之心,观新学之优长,补儒学之不足,如此,儒学方能长兴,大明亦能更盛。”
那翰林学士面色涨红,双眼圆睁,几欲出口斥骂孔端友。
然转瞬回神,念及孔端友乃孔家正宗嫡嗣,若真骂出口,不啻于骂自家祖宗、辱没儒家。
他牙关紧咬,拳头攥得咯咯作响,终是强咽下这口气,哼了一声,气呼呼地退回班列,胸口仍剧烈起伏,显是余怒未消。
浙东集团的官员们暗自朝孔端友投去几瞥,心中暗暗吃惊。
他们着实没料到,这孔家老头竟全然投靠了朱元璋。
原以为孔家会秉持旧规,在朝堂局势中留有几分余地,此番变故实在令他们有些猝不及防,一时之间,众人面面相觑,不知这局势将如何发展。
朱元璋开口道:“好了,且再议议于各地修筑水泥官道之事。六部、中书省并内阁,可曾商议出个结果来?”
六部官员纷纷发言,各陈己见。户部官员皱眉道:“陛下,修筑水泥官道,所需钱财甚巨,如今国库尚不充盈,恐难支此庞大开销。”
工部官员亦附和:“水泥烧制之法虽已得,然大量取材、烧制,需耗费众多人力物力,且修筑官道工程浩大,恐民力不堪。”
礼部官员拱手道:“陛下,修筑官道固是好事,然此举或致百姓生计受扰,礼仪教化亦恐耽搁,还望陛下三思。”
吏部、刑部、兵部官员也多有忧虑,大抵意思皆是不太赞同此议。
李善长上前一步,躬身行礼,神色凝重道:“陛下,修筑水泥官道虽有长远之利,然当前天下初定,民生未复。若大范围铺修,所需人力、物力、财力难以估量,恐扰百姓生业,动摇国之根基。依臣之见,此事还需从长计议,万不可仓促行事。”
刘伯温出列,恭敬作揖道:“陛下,依臣之见,水泥官道一事,不可一概而论。可分区域规划推行,视国库财力,斟酌增减。如此,既能逐步兴修官道,惠于交通,又不致国力难支,扰民生息。”
朱元璋微微点头,目光中透着赞许,道:“伯温所言有理,朕便采纳此议。就依你说的,分区域规划推行,依国库情形斟酌增减。此事交由各部协同办理,务必谨慎行事,切不可扰了百姓生计。”
喜欢大明辽国公请大家收藏:(m.8kxs.com)大明辽国公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