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阴交割
暮春的风卷着汾水的湿气,掠过汾阴城的夯土城墙,在城门下汇成一阵微凉的气流。魏国的降旗还在城头微微耷拉着,边角被风吹得蜷起,像是不情愿地告别这片驻守了数十年的土地。城门内外,两国官吏的马车分列两侧,车轮碾过的土路上,新草正从裂缝里探出嫩尖。
秦国主交割官李斯身着玄色朝服,腰间佩着青铜剑,剑鞘上的缠绳被风吹得轻轻晃动。他目光落在对面魏国官吏手中的木匣上,那里面装着汾阴、皮氏二城的地图与户籍册——这是今日交割的核心,是大秦收回河西之地的关键凭证。
魏国的上卿魏衍脸色有些发白,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木匣边缘。他深吸一口气,上前一步,将木匣递向李斯:“奉我王之命,汾阴、皮氏二城,今日起归入秦土。此乃城池舆图与户籍薄册,共计编户三千二百一十六,丁口一万四千五百有余,尽数交予上卿。”
李斯伸手接过木匣,指尖触到匣壁的凉意,心中却泛起一阵灼热的激动。他打开木匣,取出泛黄的地图,展开在临时搭建的案几上。羊皮地图上,汾水的走势用墨线清晰勾勒,城池的街巷、粮仓、兵营标注得密密麻麻,甚至连城外的渡口与浅滩都做了标记。他又翻过户籍册,每页上都用毛笔工整地写着户主姓名、田亩数量、家中丁口,墨迹虽有些陈旧,却依旧清晰可辨。
“册籍完备,舆图无误。”李斯合上木匣,抬头看向身旁的秦军将领蒙武,声音掷地有声,“即刻派兵驻守城池,分两队行事:一队严守四门,查验出入凭证,不许私放一人一骑;另一队沿街巡查,安抚百姓,若有士卒敢擅动民财、惊扰民众,以军法论处!”
蒙武身着黑色甲胄,甲片在阳光下泛着冷光。他抱拳应道:“末将领命!”说罢转身,对着身后列阵的秦军士卒高声下令:“左队随我入城守城门,右队由校尉赵奢率领,沿街巡查!记住,商君有令,军纪如山,敢犯民者,斩!”
秦军士卒齐声应和,声音震得周围的草木微微颤动。他们列着整齐的方阵,迈着沉稳的步伐入城,甲叶碰撞的“甲叶”声在城门洞里回荡,却没有半分杂乱。队伍经过城门时,有几个魏国的老卒站在墙角,看着秦军的背影,眼神复杂——他们昨日还是对手,今日却要看着这片土地换了主人。
城门内的大街上,百姓们早已闻讯聚集在两侧,大多面带忐忑。有妇人抱着孩子,将孩子紧紧护在怀里;有老汉拄着拐杖,伸长脖子往城门方向望;还有些商贩缩在店铺门口,手攥着布帘,生怕秦军入城后会冲进来抢掠。
赵奢率领的巡查队沿街而行,士卒们目不斜视,脚步轻缓,尽量不踏起过多尘土。走到一家布店前时,布店老板王二柱吓得往后缩了缩,不小心碰倒了门口的布架,一匹青色的麻布掉在地上。他慌忙去捡,手却抖得厉害,生怕被秦军当成“私藏物资”。
赵奢见状,停下脚步,对身旁的士卒使了个眼色。一名年轻士卒上前,弯腰帮王二柱捡起麻布,轻轻放回布架上,没有说一句话,又归队继续前行。王二柱愣在原地,看着秦军远去的背影,手还保持着攥布帘的姿势,嘴里喃喃道:“这……这秦军,竟不打人?”
沿街的百姓渐渐放下了戒备。有几个胆大的孩童,从大人身后探出头,看着秦军的甲胄,小声议论着“这甲片真亮”;有老汉搬来小板凳,坐在门口,眼神从最初的警惕,慢慢变得平和。
走到城中心的市集时,赵奢看到一群百姓围在一处,似乎在议论着什么。他走上前,听到一个老者的声音:“我活了六十岁,见惯了打仗换主。当年魏人来的时候,抢了我家两石粟米,还拉走了我儿子去当兵;后来秦魏打仗,又怕秦兵进城烧杀,躲在地窖里待了三天。如今这秦军入城,倒没见着乱闯民宅的,也没见着抢东西的。”
旁边一个中年妇人接话:“是啊,方才我在院里晒被子,秦军从门口过,连头都没往院里探。要是换了以前的兵,早闯进来了。”
老者叹了口气,拄着拐杖站起身,望着远处飘扬的秦旗,声音带着几分感慨:“不管是魏人还是秦人,只要能让咱们安稳过日子就好。能种好自家的田,能让孩子吃饱饭,谁当政,不都一样?”
这话让周围的百姓纷纷点头。有个年轻的农夫说:“听说秦人的新法,耕织多的能免徭役,还能赐爵位。要是真这样,咱们好好种地织布,日子说不定能比以前好。”
赵奢听着百姓的议论,嘴角微微上扬。他知道,商君推行新法,不仅是为了强军,更是为了让百姓能安居乐业。如今秦军严守军纪,就是要让百姓明白,大秦不是来掠夺的,是来给他们安稳生活的。
与此同时,蒙武正在城东门部署防守。他亲自登上城楼,看着城外的汾水,水波粼粼,远处的渡口上,几个船夫正撑着船往来,似乎没受交割的影响。他对身旁的校尉说:“派人去渡口查验,登记往来船只,不许私运兵器粮草。另外,通知城内的粮仓官吏,明日起开仓,按户籍给百姓发放这个月的口粮,就说是商君的吩咐,让百姓安心。”
校尉应道:“诺!”转身去安排。蒙武摸着城楼上的箭垛,心中思绪万千。他想起十年前,秦军与魏军在河西交战,父亲蒙骜就是在那场战役中负伤,那时的秦军还不如现在精锐,粮草也常常短缺。如今,大秦靠着商君的新法,国力日渐强盛,不仅收回了河西之地,连魏人都不得不主动交割城池——这一切,都是靠无数秦人用耕织与血汗换来的。
夕阳西下时,汾阴城渐渐安静下来。沿街的店铺陆续打开门,商贩们重新摆出货物,孩童们在巷子里追逐打闹,炊烟从家家户户的烟囱里升起,在城上空汇成一片淡淡的烟雾。李斯站在县衙的院子里,看着窗外的景象,拿起案几上的户籍册,对身旁的属官说:“明日起,按秦法重新登记户籍,丈量田亩。凡百姓开垦的荒地,归其所有,三年内免缴赋税。另外,召集城内的乡老,宣讲秦法,让百姓知法、守法,也知道大秦的律法是为了护佑他们。”
属官点头记下,转身离去。李斯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汾水,夕阳的余晖洒在水面上,像是铺了一层金箔。他想起数年前,自己刚入秦的时候,关中还是“地卤不可种”的盐碱地,如今却成了“亩收一钟”的沃野;那时的秦军还被魏人称为“蛮夷之师”,如今却成了纪律严明、战力强盛的劲旅。
夜色渐深,汾阴城的街道上,秦军的巡夜士卒提着灯笼,脚步轻缓地走过。灯笼的光在地上投下长长的影子,照亮了百姓紧闭的房门,也照亮了门上贴着的秦法条文——那是白日里官吏们贴上去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着“盗人财物者,倍偿其值”“伤人者,以伤论刑”。
城西的一间茅屋里,老汉正坐在灯下,给孙子讲今日交割的事。孙子睁着大眼睛问:“爷爷,秦人会不会像魏人那样,让我们去当兵啊?”
老汉摸了摸孙子的头,笑着说:“不会的。你没听街上的官吏说吗?秦人律法里,只要好好种地织布,就能免徭役,还能得爵位。咱们好好过日子,比什么都强。”
窗外,巡夜士卒的灯笼光从门口闪过,带来一阵短暂的光亮。老汉望着那道光,心中默默祈祷:希望这一次,能真的安稳下来,能让孙子不用再像自己年轻时那样,颠沛流离,担惊受怕。
天快亮时,汾阴城的鸡开始打鸣。城门处,秦军士卒已经换了岗,新上岗的士卒整理着甲胄,目光坚定地望着城外。远处的汾水泛起微光,新的一天开始了,这座刚归入秦土的城池,也将在大秦的律法与治理下,迎来新的生机。
喜欢历代风云五千年请大家收藏:(m.8kxs.com)历代风云五千年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