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历代风云五千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17集:蒙恬习兵书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灯下兵书与河西风

烛火在青铜灯盏里轻轻跳动,将营帐内的影子拉得忽长忽短。蒙恬跪坐在案前,脊背挺得笔直,指尖捏着一支狼毫笔,正往竹简上添注。案上摊开的《孙子兵法》已被他翻得边角微卷,每一枚竹简上都布满了细密的墨痕,有的是对兵法要义的注解,有的是结合秦军阵法的推演,连“兵者,诡道也”那一句旁,都画了个小小的秦弩图样——弩臂上还特意刻了两道痕,那是秦军制式弩机特有的标识。

帐帘被夜风掀起一角,带进些微凉意,混着塞外特有的沙尘气息。蒙武大步走进来,玄色铠甲上还沾着未拂去的沙粒,甲片碰撞发出清脆的“咔嗒”声。他刚从汾水对岸的哨所巡查回来,连甲胄都没卸,便先绕到了儿子的营帐。目光扫过案上层层叠叠的竹简,再落到蒙恬专注的侧脸——少年眉心微蹙,睫毛在眼下投出浅浅的阴影,他紧绷的下颌线不自觉地柔和下来,声音里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欣慰:“这么晚了还在看兵书,倒是比为父当年用功些。”

蒙恬闻声抬头,烛火映在他眼底,亮得像淬了光的寒铁。他连忙放下笔,起身时因跪坐太久,膝盖微微发麻,却仍稳稳行着礼:“父亲回来了。”见蒙武的目光落在竹简上,他又上前一步,指着“兵势篇”里的批注解释:“今日在演武场看老兵们练‘雁行阵’,总觉得右翼的弩兵与左翼的长戟兵衔接得太慢,若遇魏人突袭,怕是会出破绽。便想从兵书里找找调整之法,方才刚在这记下两种推演。”

蒙武走上前,弯腰拿起一枚刻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竹简,指尖摩挲着上面深浅不一的刻痕——那是早年军中工匠手工雕刻的,边角已被岁月磨得光滑。他语气沉了些,带着久经沙场的厚重:“兵书虽好,却也要结合实战,不可死读。当年你祖父随穆公出征崤山,晋人故意示弱,把主力藏在峡谷两侧。若是只照着兵书里‘十则围之’的道理硬冲,怕是整个秦军都要折在那峡谷里。最后还是你祖父察觉晋人炊烟不对——若真是溃兵,哪来那么多粮草烧饭?才及时撤兵,保住了大半兵力。”

“父亲所言极是。”蒙恬点头,却又忍不住微微仰头,眼底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执拗:“只是孩儿觉得,多懂些兵法,日后在战场上才能少犯错。上次奇袭魏人粮道,若不是之前在兵书里看过‘以迂为直’的道理,我和王翦也想不出绕开浅滩、从密林突袭的法子。”他说着,快步走到案前,翻出另一枚竹简,指着上面的墨字:“您看,商君率军攻少梁时,正是吃透了‘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趁魏人秋收、守军懈怠,连夜急行军三百里,才打了龙贾一个措手不及。若是不懂这些,怕是连突袭的时机都抓不住。”

蒙武看着儿子眼里的光,那是属于年轻人的锐气,像刚出炉的秦剑,带着未被打磨的锋芒。他忍不住笑了,抬手拍了拍蒙恬的肩,铠甲碰撞的轻响在安静的营帐里格外清晰:“你能把兵书和实战联系起来,这很好。但你要记住,兵书是死的,战场是活的。河西虽已收复,可边境的隐患还没除——前日探子来报,魏人在汾水对岸的蒲坂城仍驻着三万兵力,还增修了两座烽燧,白日里狼烟能传五十里,夜里的火把更是亮得能照见河面。谁也说不清他们下一步要做什么,是想夺回河西,还是想骚扰咱们的粮道。”

他将竹简放回案上,目光透过帐帘的缝隙,望向帐外漆黑的夜色。风卷着沙尘掠过营帐,发出“簌簌”的声响,像是远处隐约的马蹄声。“你如今已是伍长,手下领着五十名士卒,不再是只需要跟在我身后学的少年了。”他的声音又沉了几分,带着对晚辈的期许,“明日起,你多去各营老将的帐里走走。张都尉曾在河西守了十年,魏人在哪片河滩容易设伏、哪处山谷适合藏兵,他闭着眼睛都能说出来;李将军当年跟着商君破过魏人的‘魏武卒方阵’,他最懂怎么用咱们的秦弩对付魏人的重甲——魏武卒的甲胄厚,寻常箭矢穿不透,但李将军摸索出了射马腿、射眼缝的法子,比兵书里的‘以长击短’管用多了。这些经验,是用命换回来的,比兵书里的字更金贵。”

蒙恬认真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攥着衣摆,将张都尉、李将军的名字一一记在心里。他低头看向案上的竹简,忽然想起昨日在演武场,王翦教新卒操控秦弩时说的话——“河西的风邪性,上午刮东风,下午就转西风,弩机的准星会偏。得提前摸准风向,射的时候往逆风方向偏半指,才能中靶心。”那是王翦跟着他父亲在边境摸爬滚打五年,被风沙迷了无数次眼才摸出的门道,《孙子兵法》里可没写这些。

“孩儿明白了。”蒙恬抬手,郑重地行了个礼,“明日我先去拜访张都尉,顺便把昨日画的汾水西岸地形图带去,请他指点指点——我按探子报的位置,标了魏人的烽燧和可能的哨点,但总觉得还有疏漏。”

蒙武满意地点点头,转身准备去卸甲——铠甲穿了一天,肩甲处已磨得有些疼。走到帐帘边,他又停下脚步,回头看向蒙恬:“对了,你叔父托人从咸阳捎来消息,说商君最近在修订兵法,要把这些年秦军打仗的经验都编进去——包括怎么应对河西的风沙、怎么在盐碱地扎营、怎么用秦弩对付魏武卒,都要写进去。日后你若有机会,也把你在战场上的见闻记下来,说不定也能帮上忙。”

“真的?”蒙恬眼睛一亮,握着笔的手猛地收紧,指节微微发白。他一直觉得兵书里讲的多是齐、晋、楚的战法,跟秦军的情况不太一样——比如齐人善用战车,可河西多山地,战车根本施展不开;晋人讲究“礼战”,可魏人如今打起来根本不讲规矩。若是能有一本专讲秦军的兵法,日后操练士卒、领兵打仗,定会更有方向。

“自然是真的。”蒙武笑了笑,掀帘走出营帐。夜风再次吹进帐内,烛火猛地晃了晃,险些熄灭。蒙恬连忙伸手护住灯盏,掌心被火焰的温度烘得发烫。待火光稳定下来,他重新坐回案前,拿起笔,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批注旁,又添了一行小字:“访老将,知边境地形;察魏营,晓敌军动向;记实战,补兵法之缺——此为知己知彼之始。”

窗外的夜色更浓了,远处传来士卒换岗的脚步声,“笃笃”的梆子声敲了三下,已是三更天。风吹过营帐的帆布,像有人在耳边低语,蒙恬低下头,继续在竹简上写写画画。笔尖划过竹片的沙沙声,和着帐外的风声、脚步声,在寂静的军营里格外清晰。他想起父亲说的“用命换回来的经验”,想起王翦教士卒调弩时的认真,忽然觉得案上的兵书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无数秦军将士的心血——他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心血接过来,再传下去。

不知不觉间,天快亮了,烛火渐渐微弱下去,灯油已所剩无几。帐外泛起一抹淡淡的鱼肚白,将远处的汾水映出一层浅灰的光。蒙恬放下笔,伸了个懒腰,肩膀传来一阵酸痛,却觉得心里格外踏实。他起身收拾好竹简,将地形图仔细卷好,用麻绳系紧,揣在怀里——那是用麻布画的,防水,就算遇到风沙也不怕损坏。

刚走出营帐,一阵带着凉意的风迎面吹来,蒙恬忍不住打了个寒颤。抬头时,却看到王翦领着几名士卒巡查回来,他们身上沾着露水,显然已经走了许久。王翦看到蒙恬,眼睛一弯,打趣道:“又看了一夜兵书?眼下黑眼圈都快赶上熊猫了,小心熬坏了身子,日后怎么跟我一起上战场砍魏人?”

“放心,我还没那么弱。”蒙恬笑着捶了他一下,拍了拍怀里的地形图,“今日要去拜访张都尉,问他魏人烽燧的事,你要不要一起?你不是一直想知道他怎么识破魏人诈降计的吗?”

王翦眼睛一亮,连忙把手里的巡查记录塞给身边的士卒:“你们先回去把记录交了,我跟蒙伍长去趟张都尉帐里。”说完,他快步走到蒙恬身边,压低声音问:“你那地形图带了没?我昨日看你画的时候,总觉得魏人南边那个哨点标偏了,正好让张都尉评评理。”

两人并肩朝着张都尉的营帐走去,晨光从东方渐渐漫过来,洒在他们身上,将影子拉得很长很长。远处的军营里,士卒们已经开始操练,“喝哈”的呐喊声此起彼伏,伴着河西的风,传得很远很远。蒙恬看着眼前的景象——整齐的营帐、操练的士卒、远处隐约的汾水,心里充满了干劲。他知道,要成为一名能保家卫国的将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像父亲说的那样,把兵书读活,把经验学透,一步一步踏实地走下去,总有一天,他能像父亲、像商君一样,为大秦守住这片滚烫的土地。

走到张都尉的营帐外,蒙恬正想掀帘,却听到里面传来爽朗的笑声。帐帘被从里面拉开,张都尉提着一把未出鞘的剑走出来,看到他们,脸上的笑意更浓了:“我就说今早喜鹊叫,原来是你们两个小家伙来了。快进来,我刚煮了热茶,正好跟你们说说当年魏人诈降的事。”

蒙恬和王翦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兴奋。他们跟着张都尉走进营帐,帐内的案上摊着一张更大的河西地形图,上面用红墨标着密密麻麻的点。张都尉指着其中一个红点,开口道:“你们看这里,当年魏人就是在这里假降,想把咱们的人引进峡谷……”

晨光透过帐帘的缝隙照进来,落在三人身上,也落在案上的地形图和竹简上。河西的风依旧在营帐外呼啸,却吹不散帐内的热气——那是属于少年人的热血,属于老将的期许,更属于大秦的未来。

喜欢历代风云五千年请大家收藏:(m.8kxs.com)历代风云五千年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