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历代风云五千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16集:商鞅查田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黍苗青青

关中三月的风,裹着渭水的潮气,拂过河西之地的阡陌。田埂如墨线般笔直,将万顷良田划分得整整齐齐,刚过膝的粟苗透着嫩青,叶片上的露珠在晨光里滚成碎钻,风一吹,便随着禾浪轻轻摇晃。

商鞅的革履踩在松软的田垄上,鞋尖沾了些湿润的黄土。他未穿朝服,只着一身素色深衣,腰间系着简单的铜带,若不是身旁官吏恭敬的姿态,瞧着倒像个寻常的农事官吏。他走得慢,目光掠过一株株粟苗,指尖偶尔会轻轻拂过叶片——那触感柔软却带着韧劲,是他十年前在栎阳宫与秦孝公论法时,从未敢奢望的生机。

“商君,您看这粟苗的成色。”随行的河西郡守冯去疾快步跟上,手里攥着一卷竹简,脸上是掩不住的笑意,“去年秋收时,咱们这一带的亩产足足有三石,比新法推行前翻了一倍还多!原先那些‘地卤不可种’的盐碱地,自郑国渠的水引过来,再按您定的‘深耕易耨’之法耕种,如今都成了上等良田。”

商鞅闻言,停下脚步,蹲下身仔细打量一株粟苗。根系在疏松的土壤里扎得稳固,茎秆粗壮,叶片舒展,看不到半点病虫害的痕迹。他指尖捻了捻根部的泥土,土粒细腻,带着湿润的水汽——这是精心耕作的模样,不是官吏强迫出来的敷衍。

“百姓愿种地,才是真的好。”商鞅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感慨,“当年在咸阳推行‘废井田,开阡陌’,多少贵族说‘民不习旧,必生乱’,如今看来,百姓要的从不是什么‘旧制’,而是能让他们吃饱饭、有自己田地的活法。”

冯去疾连忙点头:“可不是嘛!前几日我去乡邑巡查,见着一户姓张的老农,家里原先只有薄田三亩,按新法分到了十亩地,去年收的粟米除了缴赋,还余了两石,特意给家里添了一头耕牛。他拉着我的手说,活了五十岁,从没见过这么好的日子。”

正说着,不远处传来锄头碰撞土块的声响。几个老农扛着锄头,提着竹筐,筐里装着腐熟的粪肥,正往自家田里走。其中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农,老远就瞧见了田埂上的商鞅,先是愣了愣,随即扔下锄头,快步跑了过来,身后的两个儿子也连忙跟上。

“您可是商君?”老农跑到商鞅面前,气喘吁吁地问道,浑浊的眼睛里满是急切,见商鞅点头,当即就要跪下去,“草民王二柱,给商君磕头!”

商鞅连忙伸手扶住他,力道不大,却稳稳地将人托住:“老丈不必多礼,田间路滑,仔细摔着。”

王二柱却不肯起身,执意要弯着腰,双手紧紧攥着商鞅的衣袖,声音都有些发颤:“商君,您可是咱们河西百姓的再生父母啊!原先我家只有两亩薄田,还是跟地主租的,每年收的粟米一大半要缴租,家里孩子多,常常饿肚子。自您推行新法,我家分到了八亩地,去年收了二十多石粟米,不仅够吃,还卖了一石换了布,给小孙子做了件新衣裳!”

他说着,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是几块晒干的粟米饼,饼子虽硬,却透着粮食的香气。“商君,您尝尝,这是去年收的新粟磨的面做的,比以前吃的糠麸饼子不知强多少倍。”

商鞅看着那几块粟米饼,指尖轻轻碰了碰,饼子坚硬,却带着实实在在的分量。他想起十年前在栎阳街头,见过饿肚子的孩童抢地上的麦糠,那时的秦国,国库空虚,百姓流离,河西之地还在魏国手里,魏人在那里设关卡、征重税,百姓苦不堪言。

“老丈的心意我领了,饼子你留着给孩子吃吧。”商鞅将布包推回去,目光落在王二柱身后的田地里,“你家的田,就是前面那片?”

王二柱顺着他的目光看去,连连点头:“是啊是啊!就是那片青得最旺的,我跟两个儿子每天天不亮就下地,除草、施肥,不敢有半点懈怠。商君您放心,咱们肯定好好种地,多缴粟米,让大秦越来越强!”

商鞅颔首,又叮嘱冯去疾:“你要多派官吏下乡,一是教百姓更精细的耕作之法,比如何时施肥、如何防虫害;二是要盯着那些豪强,不许他们仗着势力侵占民田。若是发现有官吏徇私舞弊,包庇豪强,立刻上报咸阳,按律处置。”

冯去疾肃然应道:“请商君放心,下官已经下令,每个乡邑都设了‘田正’,专门负责核查田亩、监督耕作,但凡有豪强占田的,一律严惩不贷。前几日临晋县有个旧贵族,强占了百姓三亩地,下官已经将他的爵位削了,田也还给了百姓,还罚了他五十石粟米。”

“做得好。”商鞅站起身,拍了拍衣摆上的泥土,“耕织是大秦的根本,只有百姓有田种、有饭吃,士卒才有粮饷、有斗志,大秦才能收复失地,一统天下。这河西之地,是咱们从魏国手里夺回来的,更要守好、种好,让它成为大秦的粮仓。”

王二柱在一旁听得连连点头,激动得眼眶都红了:“商君说得对!咱们现在有了自己的田,就算累死也愿意!以后再不让魏人欺负咱们,还要帮大秦把失去的土地都夺回来!”

周围几个老农也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说着新法的好,有的说家里添了耕牛,有的说女儿织布多得了赏赐,还有的说儿子去参军,凭着军功得了爵位,一家人都跟着沾光。他们的声音朴实,却充满了对生活的希望,像田埂上的粟苗,透着蓬勃的生机。

商鞅听着这些话,嘴角微微上扬。他推行新法十年,受过贵族的非议,遇过百姓的不解,甚至有过深夜在咸阳宫独自徘徊,怀疑自己是不是走得太快的时刻。但此刻,看着这些黝黑的脸庞、真诚的笑容,看着这万顷青青的粟苗,他知道,自己没有走错。

日头渐渐升高,阳光变得有些灼热。冯去疾提议去附近的乡邑歇息,商鞅却摇了摇头,说要去看看郑国渠的灌渠。两人沿着田埂往东北走,不一会儿就听到了水流的声音,一条宽约丈余的灌渠横在田边,清澈的渠水顺着闸门缓缓流入田间,滋润着干涸的土壤。

灌渠边,几个役夫正拿着铁锹疏通渠道,为首的是个中年汉子,皮肤黝黑,胳膊上的肌肉结实得像铁块。他见冯去疾来了,连忙放下铁锹迎上来:“郡守大人,您今天怎么来了?”

“这位是商君,来巡查农事。”冯去疾介绍道。

中年汉子先是一惊,随即连忙行礼:“草民李三,见过商君!”

商鞅看着灌渠里的水流,问道:“这灌渠的水,能覆盖多少田地?”

李三连忙回答:“回商君,这条灌渠是郑国渠的支渠,能覆盖附近五个乡邑的田地,足足有三千多亩。自从有了这渠水,咱们种地就不用再靠天吃饭了,就算天旱,也能引水灌溉,粟苗长得比以前好太多了。”

他指着不远处的一片田地:“您看那边,去年天旱,要是在以前,那些粟苗早就枯死了,可去年咱们引了渠水,亩产还是有两石多。百姓都说,这郑国渠是咱们的救命渠,商君您是咱们的救命人啊!”

商鞅微微一笑:“这渠是郑国先生主持修建的,功劳该归他。不过,渠水要好好维护,不能让泥沙堵塞了渠道,也不能让有人私自截水,影响其他田地灌溉。”

“您放心,咱们每天都有人疏通渠道,还定了规矩,按田亩分水量,谁也不许多占。”李三拍着胸脯保证,“要是有人不守规矩,不用官府来管,咱们百姓自己就不答应!”

商鞅点了点头,又问起百姓的生活情况。李三说,自从新法推行后,百姓不仅有田种,还能通过耕织获得爵位,家里有爵位的,不仅能免除徭役,还能得到赏赐的田宅。他自己去年因为织布多,得了个“上造”的爵位,今年还被选为灌渠的役夫头领,每月能领两石粟米的俸禄。

“以前觉得爵位是贵族才能有的东西,没想到咱们老百姓也能得爵位。”李三笑得合不拢嘴,“我儿子今年十八岁,说要去参军,凭着军功挣个更高的爵位,让家里人都跟着享福。”

商鞅听着,心中颇感欣慰。他推行军功爵制,就是要打破贵族世袭的特权,让百姓无论出身贵贱,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爵位和财富,这样才能激发全民的斗志,让大秦变得强大。

两人又沿着灌渠走了一段,看到几个孩童在田埂上玩耍,手里拿着用粟杆编的小篮子,篮子里装着刚摘的野花。他们看到商鞅,并不害怕,反而好奇地围了过来,睁着大眼睛打量他。

“你们是谁呀?”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问道,声音清脆。

冯去疾正要回答,商鞅却抢先说道:“我们是来看看你们家的田地长得好不好。”

“好!我爹说,今年的粟米能收好多好多,到时候能给我做新鞋子!”小女孩兴奋地说道,其他几个孩子也跟着点头,七嘴八舌地说着家里的好消息。

商鞅看着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想起自己年少时在卫国的日子。那时的卫国弱小,常受大国欺凌,百姓流离失所,他年少有志,却无处施展抱负。直到来到秦国,遇到秦孝公,才有了推行新法、实现理想的机会。如今,大秦的孩子能在田埂上安心玩耍,能期待着新鞋子、新衣裳,这便是他推行新法的意义所在。

临近正午,阳光越发炽热,田地里的老农们也开始收拾农具,准备回家吃饭。商鞅和冯去疾沿着田埂往回走,路过一个乡邑,乡邑口有一个小市集,几个摊贩正在售卖粟米、布匹、农具等物品,市集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商君,咱们去市集上看看吧,也能了解些百姓的日常需求。”冯去疾提议道。

商鞅点头同意,两人走进市集。一个卖粟米的摊贩见冯去疾来了,连忙热情地招呼:“郡守大人,您来啦!要不要看看我这粟米,都是今年的新粟,颗粒饱满,煮粥煮饭都香!”

冯去疾拿起一把粟米,递给商鞅:“商君您看,这粟米的成色确实好。”

商鞅接过粟米,放在手心仔细看了看,颗粒饱满,色泽金黄,没有杂质。他问道:“这粟米怎么卖?”

摊贩连忙回答:“回这位大人,百钱一石。今年粟米丰收,价格比去年还低了二十钱呢!”

商鞅微微颔首,又走到一个卖布匹的摊贩前。摊贩是个中年妇人,见商鞅和冯去疾过来,连忙拿起一匹布:“大人您看,这是我家女儿织的布,又细又密,做衣服耐穿。”

冯去疾问道:“这布怎么卖?”

“五十钱一匹。”妇人笑着回答,“今年织布的人多,布价也便宜了,百姓都能穿得起好布了。”

商鞅看着市集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听着摊贩们热情的吆喝,心中感慨万千。十年前,秦国的市集上,粟米价格高得吓人,布匹更是稀缺,百姓大多穿粗麻布,甚至有衣不蔽体的。如今,粟米充足,布价低廉,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这便是新法带来的改变。

两人正看着,突然听到一阵争吵声。循声望去,只见一个壮汉正和一个摊贩争执,周围围了不少人。

“你这粟米里掺了沙子,还敢卖百钱一石?”壮汉指着摊贩的粟米,怒气冲冲地说道。

摊贩连忙辩解:“这位大哥,您可不能冤枉我!我这粟米都是筛过的,怎么会有沙子?您是不是看错了?”

“我看错了?”壮汉拿起一把粟米,摊开手心,“你自己看,这不是沙子是什么?”

周围的人都凑过去看,果然看到粟米里掺了些细小的沙子。摊贩顿时慌了神,支支吾吾地说不出话来。

冯去疾正要上前处理,商鞅却拦住了他,自己走上前,拿起那把粟米看了看,对摊贩说道:“你这粟米里确实掺了沙子,按新法,售卖伪劣商品,需加倍赔偿买家,还要罚粟米十石。你可知错?”

摊贩见商鞅气度不凡,又听他提起新法,连忙跪下身:“大人饶命!草民一时糊涂,想着多赚点钱,才掺了沙子,草民再也不敢了!”

“知错就改便好。”商鞅说道,“你先给这位大哥加倍赔偿粟米,再将掺了沙子的粟米挑拣干净,若再敢掺假,定严惩不贷。”

摊贩连忙点头:“多谢大人宽宏大量,草民这就赔偿,这就挑拣!”

壮汉见状,连忙对商鞅道谢:“多谢大人为草民做主!”

商鞅微微一笑:“不用谢,新法就是要保护百姓的利益,让大家能买到放心的商品。”

周围的百姓见商鞅公正处理,纷纷拍手叫好,都说新法好,能为百姓做主。商鞅看着百姓们的笑容,心中更加坚定了推行新法的决心。

离开市集,冯去疾邀请商鞅去乡邑的驿馆歇息,商鞅却拒绝了,说要去看看乡邑里的学堂。两人来到乡邑的学堂,只见一间简陋的土屋,里面坐着十几个孩童,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儒正在教孩童们读书。

老儒见冯去疾来了,连忙起身行礼:“见过郡守大人。”

冯去疾指着商鞅,介绍道:“这位是商君,特意来看看学堂。”

老儒闻言,连忙向商鞅行礼:“草民孔颖,见过商君。”

商鞅扶起老儒,说道:“老丈不必多礼,我只是来看看孩子们读书的情况。”

他走进学堂,看着孩童们认真读书的模样,心中颇感欣慰。这些孩童,是大秦的未来,只有让他们读书识字,才能让大秦的文化传承下去,才能让百姓更好地理解新法。

“孩子们都在学什么?”商鞅问道。

孔颖回答:“回商君,孩子们先学识字,再学《秦律》和农事书籍。草民还会教他们算术,让他们以后能算账、丈量田亩。”

商鞅点头:“做得好。不仅要教孩子们识字,还要让他们明白,读书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为了让大秦变得强大。”

他走到一个孩童面前,问道:“你叫什么名字?为什么要读书?”

孩童站起身,怯生生地回答:“回大人,我叫秦小禾。我爹说,读书能识文断字,以后能当田正,帮百姓丈量田亩,还能教大家更好地种地。”

商鞅闻言,微微一笑:“说得好。你要好好读书,将来不仅能当田正,还能为大秦做更多的事。”

孩童用力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离开学堂时,孔颖对商鞅说道:“商君,自从您推行新法,百姓都愿意送孩子来读书了。以前,只有贵族的孩子才能读书,现在,咱们平民的孩子也能读书识字了。草民代表乡邑的百姓,多谢商君!”

商鞅说道:“老丈不必谢我,这是大秦应该做的。只有百姓都有文化,大秦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河西之地的田地上,粟苗在夕阳的映照下,泛着金色的光芒。商鞅站在田埂上,望着眼前的万顷良田,望着远处炊烟袅袅的村庄,心中充满了希望。

十年变法,大秦已经不再是那个积贫积弱的国家。河西之地的收复,农业的丰收,百姓的安居乐业,都证明了新法的正确。但他知道,这还不够,大秦要走的路还很长,要统一六国,要让天下百姓都过上好日子,还需要继续努力。

“冯郡守,”商鞅转过身,对冯去疾说道,“河西之地是大秦的粮仓,也是大秦向东发展的门户。你要继续推行新法,让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让河西之地越来越繁荣。将来,咱们还要从这里出发,收复更多的失地,让大秦的旗帜插遍天下。”

冯去疾肃然应道:“请商君放心,下官定不辱使命,好好治理河西之地,为大秦的强大贡献力量!”

商鞅点了点头,目光再次投向远方。夕阳的余晖中,他仿佛看到了大秦的未来——万顷良田,五谷丰登;百万雄师,所向披靡;天下百姓,安居乐业。那是他毕生的理想,也是大秦的未来。他知道,只要坚持推行新法,只要大秦上下一心,这个理想终会实现。晚风拂过,粟苗轻轻摇晃,仿佛在

喜欢历代风云五千年请大家收藏:(m.8kxs.com)历代风云五千年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