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假少爷回村后,成京城第一状元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44章 巡察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不多时,赵知府迎出,圆脸上的胡子颤了颤,他也是南方人,这几年经过北地的磨炼,人也越发黝黑刚毅了。

“姜通判来了?”

“是!大人!”

“这就随我进去。”

“好。”

之后姜淮走进去。

就看见内堂早已备好一桌丰盛酒席。

赵弘和请姜淮坐下,又亲自为姜淮斟了一杯酒:“姜通判年轻有为,能来兴安府相助,实在是本府之幸啊!”

“大人谬赞了。”姜淮举起酒杯,轻抿了一下,“下官初来乍到,还望大人多多指点。”

赵弘和哈哈大笑,脸上的肉跟着颤了颤,“指点谈不上,如今兴安府的情况确实特殊。”

之后他夹了一筷子鹿肉放入姜淮碗中,“此地地处边陲,民风彪悍,又与边疆接壤,治理起来殊为不易啊。”

姜淮放下筷子,正色道:“昨日下官查阅过兴安府近年来的赋税记录……发现...”

赵弘和听完,立马摆摆手打断,“哎呀,那些纸上谈兵的东西做不得准。真正的情况,得到下面走一走才知道。”

姜淮心念一动,知道这才是今日会面的重点。

“姜大人,你虽是南方人,但既然你来了北地,该做的还是要做。你还年轻,本府想让你这几日去这附近的县乡走动走动,正好借机熟悉我们这里的风土人情。再说,通判本就有巡察州县之责!”

姜淮听完,当即道:“既然大人吩咐,下官自当从命。”

之后他又拱手道,“赵知府,虽然下官是南方人,小时候也习过骑射,之前在府学也学过君子六艺,身子骨没有大人想象的那么弱。大人有何要求,直接吩咐即可。”

赵知府听完,当即捋了捋须,“既如此,那本府就放心了。”

“嗯,赵知府,不知何时启程为宜?”

“越快越好。三日后如何?本府会派得力衙役随行!”

“好,谨遵大人吩咐!”

三日后。

姜淮按照赵知府要求前去巡查村县。

他紧了紧身上的官服,抬头望向北方连绵起伏的荒山,身后跟着梁远和几名衙役。

“大人,前面就是干沟村了。”引路的衙役指着远处一片低矮的土房。

“好。”

“这村子去年遭了旱,听说情况不太好。”

姜淮点点头,将刚刚喝完水的水囊系回腰间。

“走吧,先到村里看看。”

“好!”

之后姜淮拍了拍胯下的老马,这匹从州府马厩里挑出来的牲口已显出疲态。

等姜淮到了干沟村,发现干沟村比想象中还要破败。

村口的石碑歪斜,上面“干沟村”三个字已经被风沙磨得模糊不清。

再往前走几步,姜淮看见几个衣衫褴褛的孩子在土墙边玩耍。

当看到官差队伍,那几个孩子立刻像受惊的麻雀一样四散奔逃。

“跑什么?回来!”梁远喊。

姜淮也上前道,“别怕,我们是州府来的。”

姜淮下马,从袖中摸出几块饴糖,蹲下招呼那些躲在墙角偷看的孩子,“来,拿去分着吃。”

最大的那个孩子犹豫了片刻,最终,还是鼓起勇气走上前来。

他的脸颊凹陷的很深,使得整张脸的颧骨无比突出,这样使得他的眼睛看起来大得吓人。

等接过饴糖时,他手指都在发抖,连连道谢,“谢谢老爷,谢谢老爷!”

孩子小声说完,立刻转身跑开,和其他孩子一起躲进了最近的土屋。

姜淮起身,眉头紧锁,他注意到那孩子接饴糖时露出的手腕,细得像根枯枝。

“里正呢?”姜淮问身后的衙役。

没等衙役回答,一个佝偻着背的老人从村里快步走来,身后跟着几个面色蜡黄的村民。

“小人干沟村里正李六,拜见通判大人。”老人要跪下,被姜淮一把扶住。

“老丈不必多礼。”姜淮打量老人,对方看上去至少有七十,不过实际实际年龄应该没有这么大。

“本官奉知府大人之命巡视北地各乡!”姜淮道。

刘六听完,当即道“大人能来,是我们干沟村的福分。我这就带大人四处走走!”

之后他做了个请的手势,“大人请随我来。”

“好!”

等姜淮亲眼去看,才发现村子里的景象比姜淮想象的还要差。

土屋低矮破旧,许多屋顶的茅草已经稀疏得遮不住风雨,田地里,稀疏的庄稼蔫头耷脑。

“这几年粮食都这样嘛?”

那刘六摇摇头,“也不全是,前几年还成,去年大旱,今年开春也就下过一场透雨。”

他说完看了看姜淮的神色,莫非这位真的是来他们这里干实事儿的?

之前也有通判来,不过就象征性的看了看,安慰了几句,就没下文了。

这位看起来倒不像只是做做样子那种。

见姜淮眼里确实有关切之色,那刘六又领着姜淮走向井边,“这口井是村里唯一的水源,现在每天只能打出二十几桶水……”

“二十几桶?”

姜淮说着,走到井边,想舀起来一瓢尝尝。

一旁一个衙役连忙制止。

“大人,这水又苦又咸...……大人……别……”

姜淮还是走过去,舀了一点井水,水刚入口,一股浓重的咸涩味就充满口腔,他强忍着没有吐出来。

“这水...这水能喝?”

“不喝就得渴啊,大人。”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苦笑道。

姜淮又走过去看了看,水面离井口至少有五六丈深。

一个瘦弱的妇人正费力地摇着辘轳,桶里打上来的水不足半桶,还浑浊。

姜淮沉默片刻,转身对随行的书吏说:“记下来,干沟村急需新挖水井,至少两口,要深井。”

他又问刘六:“村里有多少户人家?粮食可还够吃?”

“回大人,全村六十三户,二百一十七口人。去年收成不足往年的五成,现在家家户户都靠野菜掺着一点点粮食度日。”

刘六指着远处的一片山坡,“那边本来是我们村的林地,能打些柴火去镇上卖,可去年旱得连树都枯死了大半。”

姜淮跟着刘六走访了几户人家。第一家是个五口之家,夫妻俩带着三个孩子,最大的不过十岁。

他们所谓的“家”是一间不足方丈的土屋,角落里堆着些干草就是床铺。

灶台上放着一口破锅,里面煮着黑乎乎的糊状物,散发出奇怪的味道。

“这是什么?”姜淮问。

女主人局促地搓着手:“回大人,是榆树皮磨粉掺了点麸子...这还是好的,隔壁张婶家已经两天没开火了。”

走出屋子,姜淮深吸一口气,却吸进满口干燥的尘土。

他问刘六:“乡亲们平时靠什么营生?”

“往年还能编些筐篓,打些柴火去卖,如今...”刘六摇摇头,“树都旱死了,连编筐的荆条都难找。年轻力壮的去南边找活计了,剩下的老弱妇孺...唉...”

喜欢假少爷回村后,成京城第一状元郎请大家收藏:(m.8kxs.com)假少爷回村后,成京城第一状元郎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