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姜淮在干沟村停留了两天,详细记录了每户的情况。
临走时,他将随身带的干粮分给了村里的孩子们,又留下些银钱让里正买些粮食应急。
看来现在首先要解决水的问题,不然长期喝又咸又涩的水,这样下去身体也垮了。
“你们的情况我了解了,我会尽快想办法解决!”
“那好,那多谢大人了,大人愿意为我们这个百姓操心,是我们的福气!”说着那个里正颤颤的,就要跪下来。
姜淮连忙扶起他。
解决水以后,就是找粮食,他要好好想想,这干旱的沙地种什么好。
离开干沟村后,姜淮一行继续向北,每到一个村子,情况都大同小异,缺水、缺乏谋生之计。
有些村子甚至整村迁徙,只留下空荡荡的房屋和干涸的田地。
之后姜淮去了最远的黑石村,遇到了一位姓老农。
这老人家靠着石缝中渗出的一点点泉水,勉强种了些耐旱的黍子。
老农带着姜淮来到田地间。
“这点收成,够吃吗?”姜淮问向那老农。
又抬手捏了捏那瘪穗子。
“哪儿够啊?一人一天有半碗粥就不错了。”那老汉道。
姜淮想了想,这里应该要种些更耐旱的作物。
之后他脑海里回忆起这两日巡查到的景象。
妇女们天不亮就背着瓦罐去数里外的小溪取水,老人蹲在墙角剥着不知名的野草根。
孩子们瘦弱的身体……
他想起教谕所讲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如果自己真能做些利国利民的大事,改善艰难的民生,才不负求学之道。
怪不得赵知府先让他来此地巡视一下。
就是为了让他亲眼看到这些,好再想办法改善。
姜淮心中已有了打算,首先挖井、引水、再找粮食,之后再教些谋生的活计。
第二天清晨,姜淮回了州府。
回到州府的当天,官袍上的尘土还未拍净,就直奔知府衙门。
他怀里揣着厚厚一叠文书,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北地各村的灾情。
“下官参见知府大人。”姜淮拱手行礼,声音因连日奔波而沙哑。
知府赵汝成从案牍中抬起头,看到姜淮的样子吃了一惊:“姜通判怎么憔悴至此?快坐下说话。”
姜淮没有就座,而是将文书呈上:“大人,下官四处巡查了一番,北地各县乡比想象的严重。有几个村很是缺水,有的地方还缺粮,百姓以草根充饥。”
赵知府翻阅文书,眉头越皱越紧:“去年报上来的灾情只说收成减半,怎会...”
“下官亲眼所见,绝非虚言。”姜淮从袖中取出一个小布袋,倒出几粒干瘪的黍子,“这是黑石村百姓的主粮,全村老少就靠这点收成度日。”
赵知府捏起一粒黍子,在指尖搓了搓,叹了口气:“姜通判有何建议?”
姜淮早有准备:“其一,立即开官仓赈济;其二,组织挖井引水;其三,寻找新的良种;其四,教民新技以谋生路。”
听完姜淮的话,崔知府点了点头,“想法很好,可开仓放粮非同小可...”赵知府沉吟。
“大人!”姜淮声音提高了几分,“下官亲眼见三岁孩童舔食粥碗,老妪卧病无医。若等层层上报批文下来,怕是要饿殍遍野了!”
“若是不行,下官愿意拿出一些银两出来购买粮食。”
赵知府听完盯着姜淮看了片刻,难得有真心想干实事的官员。
之前有的待不了多久就想走了,毕竟这苦寒之地,对于大多数官员来说是难熬的。
赵知府当即道:“好!就依你所言。先从常平仓调粮三百石,本府再从私库出银二百两购药。至于挖井引水...此事从长计议。”
“好。”姜淮深深一揖:“下官代北地百姓谢过大人。”
………………
次日,姜淮正在书房查看公务。
梁远进来道,“大人!邓夫人来了!”
“邓夫人?她来做什么?”
她说带了几个仆人来给大人相看。
“仆人?我没说要仆人!”
“她说,是邓经历安排的!说大人初到贵地,对此处不熟悉,看大人的府里缺几个洒扫的管事和小厮,让我带几个来给大人相看一下。”
姜淮沉默了一下,这点他确实没想到,这几日他一直想着如何快点上手政务,没想到府里仆人的事。
没想到,邓经历帮他安排了这个。
确实是他疏忽了。
“好吧?将他们带进来吧!”
话音刚落,就见一个约莫四十岁年纪,面容和善,举止端庄的中年女人走了进来。正是邓夫人。
只见她起身微微一福,笑道,“姜大人公务繁忙,妾身冒昧打扰了。”
姜淮还礼:“邓夫人客气了。今日前来,是......”
邓夫人含笑道:“姜大人,是这样的,是我家老爷见姜大人初到北地,身边缺人使唤,特意挑选了几个得力仆人送来,使大人专注政务,以免大人劳烦这等杂事!”
“这样,那将他们带进来看看。”
之后她转向厅外,“徐伯,都进来吧。”
姜淮看向门外。
就见门外有一位约莫五十岁的清瘦男子应声而入,身后跟着两个十七八岁的年轻人。
一个小厮,还有一个丫鬟。
三人齐齐行礼,动作整齐划一,显是训练有素。
“这位是徐伯,是前通判的管家,做事还算可靠。”
之后邓夫人又走过来到姜淮耳边小声道,“姜大人,容妾身说句不该说的,姜大人别介意,这徐伯虽说是前通判的管家,但为人妥帖,身世清白,做事最是稳重。
当时前通判清算的时候查了,他确实无罪,不然妾身也不敢将他介绍过来。”
姜淮看了看那徐伯,人看起来确实实在。
既然邓夫人都这么说了,他也没什么顾忌的,毕竟不然真出了什么事,邓夫人和邓经历也跑不脱。
之后她又指向左边浓眉大眼的少年道,“这是福安,手脚麻利,做个贴身小厮再合适不过。”
最后指向右边圆脸带笑的丫鬟,“这是兰月,虽说是北方人,但她以前在南方住过一段时间,尤其擅长南方菜式。”
喜欢假少爷回村后,成京城第一状元郎请大家收藏:(m.8kxs.com)假少爷回村后,成京城第一状元郎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