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巴图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95章 戍垦并行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695 章:戍垦并行(至元二十九年夏?镇南司衙帐)

至元二十九年的夏风掠过克鲁伦河,将镇南司衙帐的毡帘吹得猎猎作响。萧虎站在帐内的舆图前,指尖划过漠北广袤的草原 —— 这片土地水草丰美,却因常年征战,牧民迁徙不定,粮草多依赖内地转运,耗时耗力。“拔都西征带走了三成粮草,若秋冬遇雪灾,斡耳朵可能断粮,” 他对耶律铸说,语气凝重,“光靠戍边不够,得让牧民定居下来,自己种粮。”

耶律铸在旁铺开《漠北土地册》,上面用红笔圈着克鲁伦河沿岸的冲积平原:“这里土壤肥沃,取水方便,去年勘测过,至少能垦五千亩荒地。” 他补充道,“只是牧民世代游牧,怕是不愿弃牧从农。” 萧虎点头:“所以要‘戍垦并行’,当兵的守边,牧民种地,两不误。” 这便是新政的核心 —— 以垦荒促定居,以定居固边防,从根本上解决漠北的粮草难题。

萧虎连夜草拟新政文书,开篇便写:“漠北之固,在兵亦在民;民之安,在食亦在业。今定‘戍垦并行’之策,垦荒者有奖,纳税者有惠,务使边民足食,边疆无虞。” 他特意将文书送忽必烈审阅,附言说:“此举可省内地转运之费,亦可强漠北根基,长治久安之策也。” 半月后,大都批复传回:“准奏,所需粮种、农具由户部调拨。”

推行新政的首要难题是资金。萧虎在镇南司衙帐召开税政会议,帐内坐着斡耳朵的税吏、千户代表、汉地文吏,案上堆着去年的税银账簿。“去年漠北税银共五千锭,” 萧虎指着账簿上的数字,“我决定,从中提取三成,即一千五百锭,专门用于垦荒 —— 买种子、造农具、请农师,都从这里开支。”

帐下立即有千户反对:“税银该用来买战马、修甲胄,种地是牧民自己的事!” 萧虎早有准备,他命人抬来两袋粮食,一袋是内地转运来的麦种,一袋是漠北野生的燕麦:“这袋麦种运到漠北,成本翻了三倍;若咱们自己种,成本能降一半。” 他掂起麦种,“战马要喂粮,士兵要吃饭,没有粮,甲胄再好也守不住边。”

最终,税银调配方案以多数通过。萧虎细化开支:五百锭买麦种(从山东调运耐寒品种),四百锭造农具(由周显的军器坊打造),三百锭请农师(从汉地招募有经验的老农),三百锭设奖励(垦荒多者有奖)。耶律铸将方案刻在木牌上,挂在衙帐门口:“每一笔开支都要记账,接受所有人监督,绝不中饱私囊。” 透明的财政让质疑者无话可说。

克鲁伦河沿岸的草甸上,帖木儿千户正带着十名士兵丈量荒地。他们用的是汉地传来的 “步弓”(木制弓状量器,一步五尺),每丈量一亩,就插一根木杆,杆上刻着编号。“这亩地地势平,离河近,标‘上田’,” 帖木儿对记录的文吏说,他虽为蒙古千户,却认真学习汉地的丈量法,“那片有沙砾的,标‘中田’,得改良才能种。”

牧民们远远围观,交头接耳。有老人牵着马过来,对帖木儿说:“这片草甸是咱们的冬牧场,垦了地,牛羊吃什么?” 帖木儿耐心解释:“萧公说了,只垦河边的荒地,牧场留着,” 他指着远处的山坡,“那边水草更好,以后你们夏天去山坡放牧,冬天回来种地,两不误。” 老人将信将疑,却也没再反对。

丈量持续了十日,最终勘定可垦荒地五千三百亩,按 “上、中、下” 三等登记造册。帖木儿在《垦荒册》上签字画押,用的是他刚学会的汉文签名:“帖木儿” 三个字虽歪歪扭扭,却透着认真。他对萧虎复命:“地都量好了,牧民们虽有顾虑,但见咱们只垦荒地,没占牧场,态度缓和多了。”

周显的军器坊里,炉火熊熊,铁匠们正赶造垦荒用的农具。这次打造的农具特意结合了漠北特点:木犁的犁头用 “百炼钢”(更耐磨),犁杆缩短三寸(适应牧民身高);铁锄的锄刃加宽,便于翻地;镰刀的刀柄缠上牛皮(防手滑)。“萧公说,农具好用,牧民才愿种地,” 周显检查刚出炉的铁锄,用手指弹了弹锄刃,声音清脆,“这硬度,翻沙石地没问题。”

军器坊还利用西征缴获的罗斯铁器回炉,既节省成本,又废物利用。“这些罗斯铁料含碳量高,得反复锻打去杂质,” 铁匠师傅对徒弟说,“打出来的农具才不容易断。” 他们按 “一户一犁、五户一耙” 的标准打造,共造木犁三百张、铁锄六百把、镰刀九百把,足够首批垦荒户使用。

农具造好后,萧虎命人在斡耳朵广场举办 “农具展”,请汉地农师演示如何使用。牧民们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看着铁锄轻松翻起泥土,木犁在草地上留下整齐的犁沟,眼神从怀疑变成好奇。“这铁家伙比用手刨地快多了,” 有牧民忍不住伸手触摸,粗糙的锄柄带着刚出炉的余温。

从山东招募的农师王敬带着五名徒弟抵达漠北时,正值播种季节。这位六十岁的老农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他带来的不仅有耐寒麦种,还有一整套农耕经验:“选种要粒大饱满,浸种要用雪水(去年储存的雪,能抗寒),播种深度三寸为宜。” 萧虎亲自到营地迎接,行拜师礼:“漠北的粮食收成,全靠王老和徒弟们了。”

王敬没敢受礼,忙扶起萧虎:“将军为民谋利,老汉只是尽绵薄之力。” 他第一时间带着徒弟勘察土地,跪在地上捻起泥土闻了闻:“这土好,有腐草味,肥力足,” 他对围观的牧民说,“只要方法对,亩产三石没问题。” 牧民们听不懂 “亩产三石”,但见他说得笃定,也多了几分信心。

萧虎在垦荒区旁建了 “农师营”,给王敬等人配了毡帐、火炉、充足的粮草。“你们的任务不光是教种地,还要编《漠北农书》,” 萧虎交代,“把选种、播种、施肥、收割的法子都写下来,配上图画,让牧民能看懂、能学会。” 王敬当即点头:“老汉一定办到,让漠北草原长出好麦子。”

“每垦一亩地,赏粮五斗;垦满十亩,额外赏羊一只!” 新政的奖励告示贴在斡耳朵的木桩上,用汉蒙双语书写,引来牧民围观。负责宣讲的耶律铸指着告示:“这五斗粮是额外赏的,种出来的粮食归自己,三年不用交税!” 重赏之下,果然有牧民动心,贫户阿勒坛就是第一个报名的。

阿勒坛家有三口人,去年冬差点饿死,靠完颜雪发的赈济羊才活下来。“反正也是放羊,不如试试种地,” 他对妻子说,“种好了有粮吃,还有赏,种不好也不亏。” 他带着全家来到垦荒区,领了木犁、铁锄,在王敬的指导下开始翻地。起初动作生疏,手掌磨出了血泡,但想到五斗赏粮,咬着牙坚持。

像阿勒坛这样报名的牧民越来越多,十日内就有三百户登记垦荒。萧虎命帖木儿千户按户划分土地,每户十亩,地界用石头标出,插上牌号(写清户主姓名)。“这地三年后就归你们,” 萧虎对牧民们说,“种得好,还能再分地。” 土地私有化的诱惑,比单纯的奖励更能打动牧民 —— 他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

萧虎在《新政册》的税政部分批注:“垦荒三年免税,第四年起,每亩只收麦五升,比旧税减半。” 这是经过反复测算的 —— 三年免税让牧民有缓冲期,减半征税则比游牧时的 “抽分制”(按牲畜数量抽税)更轻,切实减轻负担。耶律铸补充:“若遇灾年,还可申请免税,由镇南司核查后上报。”

为让牧民明白税政优惠,萧虎命人编了通俗易懂的歌谣:“垦荒一亩,赏粮五斗;三年免税,日子不愁;多种多收,税轻如毛。” 甲士们在牧村传唱,连孩童都能跟着哼唱。税吏还挨户发放 “免税牌”,木牌上刻着户主姓名、垦荒亩数、免税期限,挂在帐前,一目了然,避免日后纠纷。

“从前养十只羊要抽一只,现在种十亩地才交五斗麦,” 阿勒坛拿着免税牌,跟邻居算帐,“划算多了!” 邻居们纷纷点头,原本观望的也赶紧报名垦荒。税政的微调,像春风化雨,悄悄改变着牧民对新政的态度,从怀疑到接受,再到主动参与。

王敬带着徒弟们白天教种地,晚上编《漠北农书》。书分四卷:《选种篇》《播种篇》《田间管理篇》《收割储藏篇》,每篇都配插图,比如选种要 “粒大饱满无虫眼”,就画三颗麦子,两颗饱满的用红笔圈出,一颗瘦小的打叉。文字用汉蒙双语,由耶律铸派来的文吏帮忙翻译。

“漠北春寒,播种要比内地晚半个月,” 王敬在《播种篇》写道,“最好等克鲁伦河冰化透,地温上来再种。” 他还加入了自己的经验:“遇到倒春寒,可用马粪盖种防寒;杂草要早除,不然抢养分。” 这些实用的技巧,都是针对漠北气候特点总结的,比照搬内地农书更有效。

农书编好后,萧虎命人刻印百本,分发到各牧村、千户营,还选了识字的牧民培训成 “农师助手”,让他们带着农书在田间地头指导。“这书上的图跟真的一样,一看就懂,” 阿勒坛照着农书选种,挑出最饱满的麦粒,“王老先生说,这样的种子发芽率高。” 知识的传播,让垦荒从盲目尝试变成科学种植。

初夏的克鲁伦河沿岸,五千亩荒地已褪去枯黄,嫩绿的麦苗在风中铺成绿浪,田垄间的杂草被除得干干净净,这是三百户垦荒牧民两个月的成果。王敬带着徒弟们巡查田垄,手里捏着一株麦苗数叶片:“七片叶,长势正好,” 他对跟来的萧虎说,“按这势头,秋收亩产至少两石,五千亩就能收一万石粮,够斡耳朵半年的军粮了。”

阿勒坛家的十亩麦田是样板田,他在田边搭了个草棚,日夜看守,防止牛羊啃食。“这麦子比去年的赈济粮饱满多了,” 他摘下麦穗搓出麦粒,捧在手心给萧虎看,麦粒金黄饱满,“王老先生教的‘疏密播种法’真管用,不浪费土地,通风还好,不容易生病。” 他妻子正在地头晾晒草药,是王敬教的 “麦田驱虫草”,晒干后撒在田里能防虫害。

牧村里的氛围也变了,从前牧民见面聊的是 “哪里水草好”,现在聊的是 “麦子该浇水了”“王农师说要追肥了”。有牧民把铁锄擦得锃亮挂在帐内,像炫耀战利品;有的在帐外画麦田图谱,请教农师如何增产。这种从游牧到农耕的转变,虽缓慢却扎实,漠北的草原上第一次有了 “庄稼人” 的气息。

除了农业税,萧虎还对马税进行了改革。从前漠北马税按 “十马抽一”(每十匹马缴一匹给官府),牧民为避税常藏匿马匹,导致税银流失。萧虎在衙帐与千户们商议新税政:“马税仍按十马抽一,但允许用垦荒抵税 —— 垦一亩地,可抵一匹马的税,最多抵三匹。”

帖木儿千户起初不解:“马是军资,抵税了战马怎么办?” 萧虎解释:“垦荒多了,粮食够了,马才能喂得壮;而且抵税的是多余的马,战马、种马不抽税。” 他命人统计牧民马匹数量,区分 “军马、种马、役马”,役马(非必要的)才纳入抽税范围,既保证军资,又减轻牧民负担。

新马税推行后,效果显着。牧民们不再藏匿马匹,反而愿意多养马 —— 多余的马可用来耕地(拉犁),还能用垦荒抵税。镇北司的马税记录显示,改革后三个月,登记的马匹数量比去年增加了两成,税银(包括抵税的垦荒亩数折算)也增长了两成。“牧民养马更积极了,” 耶律铸核算账簿时笑道,“这叫‘以农促牧,以牧助军’。”

阿勒坛的帐前插着 “免税牌”,木牌被阳光晒得发亮,上面的字迹因抚摸过多而有些模糊。他如今不仅种着十亩地,还养了五头牛、二十只羊,日子比去年宽裕多了。“去年这时候,全家靠挖野菜度日,” 他对来巡查的耶律铸说,指着帐内新添的木箱,“这是装麦子的,王农师说秋收后能装满。”

他的儿子跟着王敬的徒弟学认字,能认出农书上的 “麦”“禾” 等字,还会用木炭在地上画犁的样子。妻子则学会了用麦秆编草绳,既能捆庄稼,又能换些布料。“萧公的新政让咱们有了奔头,” 阿勒坛感慨,“以前怕天灾,现在有地有粮,心里踏实。” 这种踏实感,让牧民对斡耳朵的归属感越来越强。

像阿勒坛这样的贫户,在垦荒区有上百户。他们自发组织了 “互助队”,你帮我耕地,我帮你除草,农忙时一起劳作,农闲时一起放牧。王敬说:“这就是汉地的‘邻里互助’,在漠北也适用。” 互助队的旗帜上绣着麦穗图案,成了垦荒区的一道新风景。

王敬在漠北的声望越来越高,牧民们不再叫他 “汉地老头”,而是尊称 “王老先生”。他走到哪里,都有牧民端来马奶酒、奶饼招待,请教种地问题。有次一户牧民的麦苗发黄,急得团团转,王敬查看后说:“是缺水,这土看着湿,底下已经干了。” 他教牧民挖浅沟引水,三天后麦苗就转绿了。

他不仅教种地,还教牧民储存粮食:“麦收后要晒干,储存在高处的粮仓,底下垫木板防潮湿、防鼠患。” 军器坊按他的图纸打造了简易粮仓(木架结构,透气防潮),分发到户。牧民们发现,用新方法储存的麦子,到冬天也不会发霉,对王敬更是信服。

王敬还收了两个蒙古青年当徒弟,教他们识农时、辨土壤。“这孩子叫巴特尔,看土色就知道肥力,是个好苗子,” 王敬对萧虎说,“等我回汉地,就让他们接着教大家种地。” 这种 “本土化传承” 确保了农耕技术能在漠北扎根,不会因农师离开而中断。

耶律铸在镇南司衙帐整理新政半年成效,帐内的算盘打得噼啪响,案上摆满了各垦荒区的报表。“已垦荒五千亩,按亩产两石算,秋收可收一万石,” 他对萧虎汇报,“扣除种子、奖励,净增粮八千石,足够西征军三个月的粮草。”

他指着另一份报表:“税银虽因免税减少了近千锭,但垦荒带动了农具、种子的交易,商税增长了三成;马税改革后,登记马匹增加,军马场选到的好马比去年多了五成。” 这是 “藏富于民” 的效果 —— 百姓富足了,间接带动了军资和税收。

耶律铸在《新政成效册》上总结:“垦荒固民,民固则边固;粮足则军强,军强则盟稳。” 他特意将册子抄送给拔都的西征军,附言:“漠北粮足,可无后顾之忧,专心西进。” 这份核算报告,既是新政的成绩单,也是向同盟展示后方实力的凭证。

随着新政推行,越来越多的牧民开始认同 “种地人” 的身份。他们不再频繁迁徙,在垦荒区盖起固定的毡帐(有的甚至开始学盖土房),帐外种上忍冬花(纪念完颜雪),帐内贴着手绘的麦田图。“这里就是家了,” 阿勒坛对儿子说,“以后咱们就在这儿种地、养羊,不用再到处跑了。”

斡耳朵举办的 “丰收祭” 上,牧民们既表演传统的赛马、摔跤,也加入了 “赛锄地”“比麦种” 等新活动。王敬被请上主位,与萧虎、帖木儿千户一起主持祭礼,牧民们献上新收的麦粒,祈求来年丰收。这种融合了汉蒙习俗的仪式,让不同背景的人有了共同的情感纽带。

有次乃马真后的旧部想煽动牧民叛乱,说 “种地会让草原变沙漠”,却没人响应。“萧公让咱们有饭吃、有地种,谁要破坏,就是跟咱们过不去!” 阿勒坛带头反对,其他牧民纷纷附和,叛乱阴谋不攻自破。新政带来的安稳生活,成了最坚实的民心防线。

夏末的麦浪翻滚着金黄,萧虎站在克鲁伦河畔,望着垦荒区的丰收景象,想起完颜雪生前的话:“民安则边固,边固则盟稳。” 他对耶律铸说:“拔都的西征军在前线打仗,咱们在后方种粮、固民,这才是盟约能长久的根本。” 炮阵能破城,却不能让民心归服;新政虽慢,却能在草原扎下根。

他命人在垦荒区立碑,碑文写:“至元二十九年,萧公戍漠北,行垦荒之策,民始有定居,粮始足用,边始稳固。” 碑石同样用汉蒙双语刻就,与英雄冢的墓碑遥遥相对,一个纪念忠勇,一个见证民生,共同构成漠北安宁的支柱。

秋收时,第一批麦子入仓,萧虎特意挑选最饱满的麦粒,装了十袋,作为 “漠北新粮” 送给拔都的西征军,附信:“后方粮足,兄可安心西进,待凯旋,共饮新麦酿成的酒。” 信中没有权谋算计,只有同盟间的实在支撑。至元二十九年的漠北,新政的麦香与炮阵的硝烟,共同书写着边疆稳固的篇章。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m.8kxs.com)巴图虎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