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贵被庞籍强留在清涧城一待就是半年,在这半年时间里宋朝、西夏和辽国之间可谓是大事频发。在此期间,宋辽之间围绕着增币之事反复拉锯直至最后达成新的和平协议,宋朝与西夏之间更是发生了让宋朝举国震荡定川寨之战。等到这年岁末,庞籍这才再又单独把李文贵叫到了自己身前。
庞籍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决定见李文贵呢?因为他得到了朝廷的密诏,赵祯命他招降李元昊。那赵祯为何要这样做?因为辽国人确实很守信用,他们在这年九月与宋朝达成新的和议之后便派人去了西夏并以宗主国的身份要求李元昊与宋朝罢兵讲和,也不管李元昊答应与否,辽国在给李元昊扔下这么一句狠话之后再又派人去开封向赵祯传达了此次外交斡旋的结果:李元昊那边已经同意罢兵讲和了,只要你们宋朝给他一点甜头,然后再好生安抚一番,你们之间的矛盾就化解了(若南朝以优礼怀来之,彼宜洗心自新)。
辽国人就这样出了两趟公差说了两句话,然后宋朝每年二十万贯的感谢费就这么挣到手了,而作为一个和平主义者的赵祯在吃下了辽国给的这颗“定心丸”之后也是大喜过望。在那份让庞籍招降李元昊的密诏里,赵祯如是说道:“如果李元昊愿意称臣,哪怕他仍然不去帝号,我们也可以接受。当然,如果他能改称单于或可汗,那么自然更好!”
请问:赵祯当年为什么决定要对李元昊动兵?宋朝举国上下又是为什么嚷嚷着一定要收拾李元昊?不就是因为李元昊公然称帝了吗?另外,不要忘了李元昊在称帝之后曾以奏表的形式向宋朝通报过此事,最为重要的是,李元昊当时在那份奏表里可是自称“臣”。
也就是说,在宋夏战争爆发前,李元昊是以西夏国皇帝的身份向宋朝称臣,可宋朝觉得他称帝是在公然反叛,于是决定对西夏诉诸武力。可是,再看看赵祯的这份招降密诏,他竟然愿意接受李元昊以皇帝的身份向他称臣。既然如此,那你当初为什么要打李元昊?那你这几年耗费无数钱粮和士兵的生命究竟是为了什么?难道说这一切都只是因为你赵祯当初一时冲动?还是说你现在公开承认自己是一个知难而退的懦夫?换言之,宋朝被李元昊给打服了?认输了?
接到赵祯的这份密诏后,庞籍的内心五味杂陈,但不管怎样他都必须得依旨行事。赵祯要他主动与李元昊进行接触,可这事庞籍却很是犯难,因为此时距离宋夏定川寨之战才刚过去不久,李元昊如今面对宋朝正是气焰嚣张之时。如果这时候宋朝主动派人去找到他说和,那么李元昊绝对会趾高气昂地对宋朝漫天要价,而且这样做无疑会显得是宋朝在可怜巴巴地向李元昊乞和。赵祯可以不要脸,但庞籍身为孔孟之道的忠实门徒却觉得这脸还是得要,而且是必须得要。
事实就是如此的让人哭笑不得,李元昊明明刚打了一场大胜仗,可让人无语且困惑的是,宋朝作为战败的一方竟然在招降获胜的那一方。请问:赵祯此举真的不是在侮辱李元昊的智商吗?
就在庞籍抓耳挠腮地思索着该如何圆满地完成赵祯交付给他的这份差事时,他猛然想到了仍被自己扣在清涧城里的李文贵。相比让宋朝主动派人过去跟李元昊表达讲和的意愿,如果把李文贵放回去并向他透露一点宋朝的和平意愿,那么这样做无疑就把宋朝的脸面给保住了。到时候宋朝仍然可以对外宣称是西夏那边的野利旺荣首先派遣使者过来求和,然后我们的仁宗陛下为了体恤天下生灵免遭涂炭才同意跟西夏讲和。
这可贵、可悲又让人可叹的自尊!
在决定放回李文贵之前,庞籍将一个宋朝官员死要面子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对李文贵说:“你们的先王李德明在世的时候,我们宋朝和你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和睦的。可是,就是你们当中的某些人为了自己的功名富贵而怂恿李元昊称帝叛宋,于是这才导致了双方的兵戎相见,说到底这一切其实都是你们这些人的过错。这几年的仗打下来,虽然你们确实赢了几仗,可你们却是越打越穷,而我们大宋富有四海且兵员众多,我们输几场是完全可以承受的,但你们要是输一场可就会有亡国之灾。我这次决定放你回去是奉了我们皇帝陛下的诏令,而且他希望你能给李元昊传一句话,如果他能悔过并向我们大宋称臣,那么我们一定既往不咎,而且每年还会给他比之前更为丰厚的赏赐。”
也不知道李文贵是不是因为被关久了的缘故,当他得知自己即将重获自由且宋夏之间将有望结束战争时,接连而至的惊喜几乎让他激动得是泪流满面。他趴在地上叩首以道:“如果我们双方能够停止战争真的是太好了,这是我们夏国人做梦都在期待的事!”
李文贵这番真情流露倒是也让庞籍暗自心花怒放,他随即以朝廷的名义给了李文贵大量的赏赐,然后便让他回去找李元昊复命。没办法,宋朝就是有钱有好东西,而且庞籍赏出去的这点东西完全可以向赵祯报销。
公元1043年的正月,李元昊突然得报李文贵回来了,一时间他是又惊又喜,他还以为庞籍早就已经把这小子给砍了脑袋。当李文贵将庞籍的那番话向他转述之后,李元昊更是暗中大喜,这毕竟是宋朝皇帝的亲口旨意,而且赵祯还说可以对之前的事既往不咎,另外还会加大对他的赏赐力度,这些诱惑对李元昊来说实在是太过诱人了。
李元昊是个明白人,宋夏战争已经打了三年了,可打出什么结果了吗?宋朝的土地他一寸未得,宋朝以前每年都会给他的巨大赏赐他一分没有,而且因为宋朝关闭了边境榷场,这导致西夏国内物质匮乏继而致使民生凋敝物价飞涨。在此时的西夏一匹绢的价格竟然比宋夏开战前涨了将近十倍,而曾经作为西夏主要出口创收型产品的牛羊等牲口现在也只能以低价贱卖给辽国,毕竟辽国本身就不缺这些,你西夏人爱卖不卖。更有甚者,因为宋夏贸易的断绝,西夏的权贵和小资们如今早已连茶叶都没得喝了。身为帝王,如果你不能保障最基本的民生甚至还得罪于权贵阶层,那么你的统治地位无疑会变得摇摇欲坠,李元昊不可能对此无动于衷。
不可否认的是,自宋夏开战以来,西夏先后在延州之战、好水川之战和定川寨之战里大获全胜,只此三战西夏就歼灭了宋朝近四万人的精锐之师,可西夏这三年来所损失的兵马却只会比宋朝更多。关键的问题是西夏无论在国土面积、人口数量、军队数量、武器质量和粮食储备上面都跟宋朝不在一个量级,跟宋朝拼消耗,西夏能拼得起吗?
说到底,人活一世其实都是在追逐个人利益,或是内在或是外在,而身为一个国家的君主自然更是如此。现在摆在李元昊面前的问题就是:对比宋夏开战前后,西夏究竟是得利了还是受损了?答案显而易见,也不言自明。
前有辽国半威胁性质的居中调和,后有宋朝皇帝主动伸出的橄榄枝,李元昊如今也就索性落得个就坡下驴。他就此不再执拗于野利旺荣是否有二心,而是决定以此为契机再次派李文贵前去与庞籍商议宋夏双方议和的细节和条款。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李元昊将那位同样被他关押了半年之久的王和尚给放了出来,然后还好生抚慰了一番并让王和尚随同李文贵一同返回延州。
到了延州,宋夏之间的和谈正式开始,可谈判刚一开始就陷入了僵局,原因就在于西夏方面坚持不肯削去帝号,而且还直言:“我大夏国建国称帝如日方中,止可顺天西行,岂可逆天东下?”
这意思就是我们西夏已经吃进肚子里的东西是不可能再吐出来的,李元昊既然当了皇帝就再无做回王爷的可能。庞籍对此大怒,李元昊分明就是个反贼,公然称帝竟然如此的正义凛然。他压住怒火对李文贵说道:“既然你们不肯削去帝号,那这和谈就没法继续下去。我也不想为难你,我现在就修书一封让你带回去。”
李文贵就这样灰溜溜地又回去了。不久,庞籍收到了署名为野利旺荣的回信,在信里西夏方面仍然坚持不肯削去帝号,但却表示可以向宋朝称臣纳款,庞籍对此仍然是一口回绝。这就是谈判技巧,赵祯此前尽管告知庞籍可以允许李元昊保留帝号向宋朝称臣,但这是宋朝最后的底线和底牌,而这个底显然是不能一开始就泄露给对方。
那么,面对庞籍的不肯让步,李元昊又会如何应对呢?
喜欢北宋帝国兴亡史请大家收藏:(m.8kxs.com)北宋帝国兴亡史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