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606章 宫中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从立政殿出来,深秋的凉风迎面吹来,屋内温暖,这一吹风,倒是觉得凉爽许多。

在立政殿中听自家阿娘说这么多,李泰知道,自己去河南的事情是办不成了。

也不能让阿娘伤心。

阿娘说的有道理,大兄已经在河南了,阿娘日日为大兄担忧。

若是自己也去了,阿娘要担心的人岂不是又多了一个?

天气越来越冷了,暖阁现在还在布置。

本来天冷阿娘的身体就会变得不比以往,自己可不能不听阿娘的话。

离开立政殿的时候,李泰边走边想着。

但是如今大兄不在宫中,宫中实在是无聊,连个能尽情说话聊天的人都没有了。

思来想去,倒不如去暖阁那边看看。

今年宫中修暖阁,大兄对其可是上心的很,大兄离开了宫中,那自己过去帮忙看着点也不错。

想着想着,李泰停下了脚步,跟在他身后的宫女内侍也停住了。

“殿下?”跟在身后的宫女见他突然停住,疑惑地轻声唤道。

“去暖阁看看。”李泰说道:“走。”

“是,殿下。”宫女内侍们连忙应声,调整方向,簇拥着李泰朝着位于立政殿东侧不远处的暖阁走去。

还未走近,就已能听到那边传来的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和工匠指挥的声音。

绕过一片竹林,两层高的楼阁便出现在眼前。

工匠们正在屋顶上铺设瓦片,还有一些人在内部忙碌着。

工地上秩序井然,工部的官员和宫中的宦官在现场监督。

见到李泰到来,负责的官员连忙上前行礼。

“参见魏王殿下。”

“不必多礼。”李泰摆摆手:“本王过来看看暖阁修建得如何了。大兄离宫前,对此事甚是挂心。”

官员连忙禀报。

“回殿下,一切顺利,两日之内,屋顶上的瓦片就能铺设完,如今内里的装饰已经做了一大半,十天之内,就能全都装饰好,这里头的地板家具,都是提前半年做好的,半个月之后,这里面就能全部收拾妥当,到时候地龙一烧,几日之内,就能住人。”

依照长孙皇后的意思,虽然在这里修了一处暖阁,但是一切从简,东宫太子的一片孝心,自然是要钱有钱,要人有人,开春动工,入冬前完成。

这暖阁修的也不算大,两层楼,占地不算多,自廊下进屋子里,三间房的大小,西边是放书桌,中间是正厅,东间就是坐塌。

说是坐塌,白日里上头放个矮桌当坐塌,到了晚上,将矮桌撤下去,铺上被褥,便是床榻。

至于二楼。

是给俩孩子住的。

李丽质和丽质,如今依旧是跟长孙皇后住在一起。

一楼做的地龙,二楼便是火墙了,冬日隔壁小厨房烧起火来,这边整个屋子里都会暖烘烘的。

李泰点点头,背着小手,在官员的陪同下,像模像样地巡视起来。

虽然说是一切从简,但是“简”不代表粗糙,反而要格外的花费心思,精致起来。

李泰告别了官员,带着人回自己的寝殿。

看过暖阁后,李泰想象着那个画面:冬日外面寒风呼啸,阿娘在一楼温暖的书房里看书,妹妹在二楼暖烘烘的房间里玩耍休息,整个暖阁都弥漫着安宁温暖的气息。大兄的这份心思,真是周到至极。

途径暖阁旁的那片翠竹林时,一阵清风吹过,竹叶沙沙作响,却掩不住竹林深处传来的一阵稚嫩而用力的呼喝声。

“哈!”

“嘿!”

声音清脆,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李泰好奇地停下脚步,示意身后的人噤声,自己则悄悄拨开竹枝,循声望去。

只见竹林间一小片空地上,一个穿着鹅黄色宫装的小小身影,正手持一柄明显是按成人尺寸缩小打造的木剑,有模有样地挥舞着。

老天爷,那不是长乐吗?!

李丽质粉雕玉琢的脸上此刻满是认真,小嘴紧抿,依照着记忆中见过的侍卫们练武的样子,或刺或劈。

而她如今手上的力道已经不似初学时那般软绵绵的,一招一式,像模像样。

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在她身上投下斑驳的光点,随着她的动作跳跃,宛如一只在林中嬉戏的灵动小鹿。

李泰震惊了。

自己曾经那个温柔可爱的妹妹呢?

不过,好像活泼灵动也挺好的。

以前妹妹身体不好。

现在看上去,灵活健壮,总比柔柔弱弱的整日待在宫殿里要好的多。

不过自从她跟着孙道长学医之后,好像变得更不一样了。

看着妹妹一招一式已然有板有眼,力道也比印象中扎实了不少,心中又是惊讶又是好笑。他忍不住拨开竹枝,走了出去,故意拖长了声音调侃道:

“哟——这是哪家的小女侠,在此修炼绝世武功啊?”

“莫不是要学姑姑,将来也组建个娘子军?”

正在全神贯注的李丽质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吓了一跳,手中的木剑挽了个不太标准的剑花,差点打到自己的腿。

这两天刚换上这长剑,还有些不适应呢。

气鼓鼓地转过身,鹅黄色的裙摆划出一道弧线,看到来人是李泰,小嘴立刻撅了起来。

“四哥!你讨厌!吓死我了!”李丽质跺了跺脚,但眼神里并没有真的生气,反而带着点被撞见“秘密修炼”的不好意思。

李泰连忙招手,让宫人拿了手帕过来,而后亲自交给李丽质。

“擦擦脸上的汗水,如今深秋了,不比之前,若是出了汗,要及时洗漱,不然风一吹,容易着凉。”

李丽质接过手帕,十分豪爽的在脸上抹了两把。

这一番动作,看的李泰是两眼一黑又一黑。

算了,不要在意细节。

“几日不见,倒是功夫见长了,如今都用上这样的长剑了。”

李丽质嘿嘿一笑。

“我也长大了嘛,今年母亲还说,我长高了不少。”

“不管是习武,还是学医读书,都是贵在坚持,我现在可能坚持了,每天都要练习。”

“把身体练得棒棒的,这样冬天就不会生病,就不会让母亲担心了。”

“而且……大兄去了那么远、那么辛苦的地方,丽质也要变得厉害一点,不能总让大兄和阿娘为我操心。”

“母亲说,老师他也带着一帮师兄弟和大兄一起去了河南赈灾,也不知道怎么样了。”

李泰听着妹妹稚气真挚的话语,心中一阵柔软。

深宫之中,牵挂远人、想要为家人分担的,并不止他一个。

便是连妹妹,也在用她自己的方式,笨拙而又坚定地努力着。

李泰的目光变得柔和。

“放心,那边一切安好,孙道长和医学院的学生们跟在大兄身边,也能帮到大兄许多。”

“而咱们在宫中,能做的事情就少了,我刚从暖阁那边回来,听工匠说,再过半个多月,暖阁就收拾好了,入冬之前,你和母亲还有雉奴,就能搬进去咯。”

“入冬之前,大兄他们说不定也能从灾区回来呢。”

“真的?!”李丽质的大眼睛亮亮的,忽闪忽闪的看着李泰。

“当然。”李泰笑道:“水患发生,灾民们只是困难一时,朝廷赈灾,官员尽力,将事情都安排妥当之后,将事情理顺了,剩下的,就问题不大了。”

“之前王叔去赈灾,也是如此。”

“只要把灾民安顿好,控制了疫情,发放了粮食,后面的事情无须官府过多插手了。”

“最难的是开始,千头万绪,物资没有调动到当地,还要安抚人心。”

李丽质一边听一边点头:“那太好了!等大兄回来,我要让他看看我新学的剑法!还要告诉他,我和四哥把阿娘照顾得很好,暖阁也又暖和又漂亮!”

秋去冬来。

朝廷的物资源源不断的调拨到各个灾区安置点,赈灾的事情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只要灾民们有口吃的,熬过最艰难的时候,等到来年,春耕之后,就有了希望。

李承乾一身粗布衣裳,带着护卫在附近巡视。

这里已经变了模样。

这里不再是当初那种绝望弥漫、混乱不堪的难民营。一排排虽然简陋却足够坚固的土坯房或木屋已经取代了最初的窝棚,屋顶上铺着厚厚的茅草。

空气中弥漫着新翻泥土和木材的清香,夹杂着炊烟的味道。

男人们喊着号子,合力将最后几根房梁架设稳固;女人们则忙着用泥巴涂抹墙壁的缝隙,或在屋前空地上晾晒被褥、缝补衣物。

灾民们在能保证吃住的情况下,都在尽力的做事,要在冬天之前,将自己的安身之所搭建好。

不然,寒冷的冬天,不知道要带走多少人。

看到李承乾走来,正在忙碌的百姓们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脸上露出淳朴而真挚的笑容,恭敬地向他行礼问候。

“太子殿下!”

“殿下您来了!”

李承乾微笑着向他们点头示意,不时停下来询问几句:“房子还结实吗?晚上冷不冷?过冬的柴火备得够不够?”

一位老者抹着眼泪说:“托殿下和朝廷的福,有吃有住,这心里就踏实了!比俺们原来想的,不知道好了多少倍!这个冬天,能熬过去!”

看着眼前这番景象,李承乾心中充满了复杂。

亲眼见证了灾难的无情,也亲手参与了从绝望到新生。

护卫走到李承乾身侧。

“殿下,时辰差不多了,姜确将军和州府官员已经在营帐等候,商议后续交接以及我等返回长安事宜。”

李承乾点了点头。

“行,那咱们回吧。”

营地里,李复还在与几个官员商议着事情。

“最后一批过冬的物资,将在半个月之后运送到这边来,周围的地方,已经尽力了。”其中一名官员说道:“眼下,能够确保灾民顺利过冬,熬过这个冬天,一切就都好了,在开春之前,种子会发到这些百姓手中。”

“那就好。”李复微微颔首:“灾区不止有这边,灾民也不止有这一些,各地都在努力,只有咱们这些人,齐心协力,依托朝廷调度,才能最大化的保全百姓,诸位,这是大功德一件,这些日子,诸位也都辛苦了。”

“我代朝廷,拜谢诸位了。”

李复起身,对着帐内官员拱手一礼。

李复的话音落下,帐内的官员们纷纷动容,连忙起身还礼:

“殿下言重了!”

“此乃下官等人分内之事,不敢言辛苦!”

“全赖陛下圣明,太子殿下与泾阳王殿下坐镇指挥,方能成此局面。”

他们说的是真心话。这几个月来,他们亲眼见证了这位平日里传闻中散漫的泾阳王,在对待灾民安置这件事上,有多么的上心,亲力亲为。

一边教导太子,一边稳定局势。

更重要的是,不居功,将功劳归于朝廷、归于太子、归于所有出力的人。

李复笑了笑,摆摆手示意大家坐下:“好了,虚礼就不多讲了。我与太子殿下不日即将返回长安,后续事宜,还需诸位多多费心。尤其是姜确将军那边,治理黄河是长远之计,需要地方上持续配合,钱粮、民夫的调度,更是重中之重。”

“殿下放心,下官等必定全力配合姜将军!”官员们齐声应道。

此时,李承乾也回来,走进了营帐。

虽穿着粗布衣裳,但眉宇间的沉稳气度已非昔日可比。帐内官员见状,又要起身行礼。

“诸位不必多礼,”李承乾温和地制止了他们,“方才在外面看了看,安置点井然有序,百姓们都在为过冬做准备,这都是诸位尽心竭力的结果,辛苦了。”

李承乾与李复对视一眼,彼此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欣慰与如释重负。

交接事宜商议已定,各项文书也都签署完毕。

自长安来的队伍,也要准备拔营了。

数日后,天蒙蒙亮.......

“王叔,咱们为啥要走这么早?”李承乾不解。

“你不懂。”李复无奈一笑。

“王叔,您不说小侄怎么懂?”

李复摆了摆手。

“嗐,说了你也不懂.......”

李承乾愣住了。

这话,真熟啊。

李复倒是没有蒙骗李承乾,因为,或许,大概,差不离,走的时候,就知道了。

喜欢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请大家收藏:(m.8kxs.com)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