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605章 贬官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李世民转过身去,看向王德。

“王德,取姜确的奏章,念。”

“是。”王德躬身应声,捧起奏章,展开,朗声念了出来。

“臣姜确顿首:臣奉命勘察黄河决口,所见触目惊心。此次决堤之处,位于巩县段河道急弯处.......

因常年水流冲刷,外侧土质早已疏松。更甚者,因上游泥沙多年淤积,河床已高出两岸平地丈余。

秋雨连绵,水量暴涨,水势直接冲击最薄弱之堤岸,终致溃决……臣观之,此非一日之寒,实乃积年痼疾所致。若只堵口加固,如同抱薪救火,恐非长久之计……”

王德念到这里,李世民抬手示意王德停下。

眸光再次扫视过群臣。

“诸位爱卿,听清楚了吗?”

“听明白了吗?”

“河床高出平地丈余!积年痼疾!上千年了,黄河决堤大大小小几百次了,黄河屡屡泛滥,每朝每代都是如此,难道,每朝每代所有的君主,全都德行不够?”

“这不是今日朕失德,明日上天就降下的惩罚!”

“这是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久以来,河道失治、水土流失累积下来的恶果!”

李世民依旧没说够。

“啊,现在倒好。”

“你们,两瓣嘴唇一碰,这么大的一个罪名,上去就扣到了朕的头上。”

“好,好啊。”

李世民冷笑着。

虽然自己现在心中怒火滔天。

但是自己情绪非常稳定。

“来人。”李世民对殿外呼唤。

两名身着金甲的千牛卫走进来,对着李世民拱手行礼。

“把他带下去。”

“是!”两名千牛卫应声,上前去将李世民所指的御史言官控制起来。

“陛下,陛下!”那言官也慌了。

“陛下。”魏征站了出来,拱手说道:“本朝还没有因言获罪的先例啊。”

虽然魏征也觉得那御史说的不靠谱,等同放屁,但是也不能就这么把人给带走吧?

李世民看了看魏征,又看了看被千牛卫控制住的言官。

笑了笑。

“带下去。”

命令不改。

两名千牛卫得了令,直接拖着那言官往外走。

“陛下!陛下是臣糊涂,请宽恕臣!”

李世民目光一直看着他。

“等会儿。”李世民抬手制止。

千牛卫停下了。

“都是朕的社稷之臣,怎可拖拽?”

“架出去!”

千牛卫停下,千牛卫懵逼,千牛卫懂了。

架出去。

李世民坐回御座之上,俯视群臣。

“当务之急,是救人!是安民!是拿出实实在在的方略,去治理这条千百年来反复无常的大河!”

“朕要听的,是工部有何加固堤防、疏导河水的具体章程!是户部如何筹措钱粮、保障赈济不中断的方案!是兵部如何调动人力、维持灾区秩序的规划!而不是这些虚无缥缈、徒耗国力、于事无补的祭祀之议!”

“治河的具体章程,姜确他们在奏章之中已经给出了答案,退朝之后,朕会将奏章抄录六部,六部共览,朕说的这些,你们回去自己琢磨。”

“至于祭祀的事情........”

“不必再议!”

“朕之心意,在于实干救灾,在于长远治河!诸卿若有本奏,当以此为准!退朝!”

说罢,李世民不再给任何人反驳的机会,起身拂袖而去,留下满殿文武面面相觑。

退朝的钟声响起,百官们怀着复杂的心情,沉默地依次退出太极殿。

“魏公,留步!”一位姓张御史快步上前,拦住了魏征。

“恩?”魏征疑惑的看着眼前这人:“张御史,何事啊?”

“今日之事,魏公您也看到了。”

“啊,你是说这个啊。”魏征笑了笑。

“魏公觉得,陛下如此处置,是否有不妥啊,魏公也说了,本朝还没有因言获罪的先例呢,若是此事不能善了,那往后谁还敢在朝堂上直言?”

“这岂不是堵塞言路,有违陛下广开言路之初衷吗?”

“另一人也附和道:“是啊,魏公!本朝向来鼓励谏诤,方有今日之清明。若因此事开了因言获罪之端,只怕满朝噤若寒蝉,非社稷之福啊!”

魏征停下脚步,看着围拢过来的几位同僚。

他们说的有道理。

但是今日之事,特殊。

很特殊。

“诸位同僚,且听我一言。”

魏征的话,止住了众人的喋喋不休。

众人安静下来,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

“张御史今日之言,尔等真觉得,仅仅是‘不当’或‘迂腐’吗?”

魏征的目光扫过众人。

“这是蠢!”

魏征心里讨厌蠢人。

就是因为遇到的净是些自以为是的蠢人,前半辈子过的才这么坎坷。

“黄河决堤,百姓罹难,将天灾之责引向陛下失德。”

“这能解决什么问题?!”

“混淆视听,动摇朝廷全力救灾的共识,就算是杀了他也不为过。”

“谶纬灾异之论,乃人君之大忌。”

几位御史闻言,神色微变。

魏征继续说道:“陛下登基以来,虚心纳谏,从善如流,你我皆有目共睹。”

“陛下今日之怒,非因逆耳之言,而是怒其不察实务、空谈误国!我只能说,朝堂不是清谈馆,这是商议国事的地方。”

说罢,魏征对着众人拱了拱手。

“言尽于此,告辞。”

几人木讷地拱手回礼,目送着魏征离开。

两仪殿内,李世民的双腿在殿内来回倒腾。

“陛下。”王德拱手应声:“左屯卫将军的奏章还未曾处置。”

李世民点了点头。

“去,将姜确的奏疏,立刻抄录数份,分送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以及工部、户部、兵部的主要官员。告诉他们,朕给他们三天时间,各自拿出针对奏疏中所提问题的具体条陈,要实在的,可行的,不要空话!”

王德躬身领命。

李世民这才坐下,端起茶杯抿了一口,心中的火气渐渐平复。

没关系,虽然很生气,但是自己的情绪非常稳定。

治理河道,这里头的事情多着呢。

想着岔开话题?

狗东西,捏着你的前途,去别的地方吧。

在这件事上,没有扯皮的余地。

谁碍着朝廷推行政策,碍着朝廷实干之风,谁就要倒霉!

那个被架出去的言官……

杀是不能杀的,贞观朝不能开因言获死罪的恶例,否则怕是要有人为了保人,当场以撞死在大殿上来威胁示威了。

虽然这样的人死不足惜。

但是名声上,说出去不好听。

坏了皇帝的名声,反倒抬举了那帮人。

恶心至极。

皇帝的一举一动,关乎到,千百年之后的历史评说。

做皇帝难啊,做个好皇帝,更难。

李世民心中无奈。

兢兢业业的,就是为了能治国安民,顺带着,于后世史书,留个好名声。

只是顺带.....

也难啊。

思来想去,李世民想到了先前参奏侯君集刮地皮的那些个御史。

现在一个个都老实的不得了。

他们的儿子还在西北呢。

这倒是个有意思的招儿。

“传朕旨意,”李世民对另一名内侍说道,“方才殿上那个御史,迂腐昏聩,不察实务,空谈误国,着即革去御史之职,贬为……汴州司马,即日赴任,让他去黄河边上看一看,亲眼看看什么是‘积年痼疾’!”

“是。”内侍赶忙应声,找中书舍人草拟诏书。

两仪殿内重新安静下来,只剩下李世民手指轻轻敲打御案的声音。

李世民摇头叹息。

“我这一生,如履薄冰啊。”

治理黄河,需要钱,需要粮,需要人。

不过好在,在这几年朝廷的治理下,府库充盈,朝廷不缺钱粮,不缺人。

把事情办了,办好了,往后朝廷能省去更多的心力,百姓们也受益。

至于朝堂上的蠢货,贬到汴州去真是便宜他了,应该让他去决口处扛沙包才对!

后宫里,李泰抱着书本不撒手。

平日里除却上课之外,也就没有别的事情可以做了。

但是他有想要做的事情。

河南山东的灾害,李泰也听说了。

灾后重建,那一定要重新开荒吧?

原先的良田被大水冲过之后,是不能直接种农作物的,若不能及时清理淤泥、晾晒土地、补充肥力,明年春耕必定耽误。

届时,即便朝廷赈济不断,百姓无粮自给,终非长久之计……

王叔和大兄都在那里........想去。

自己整日埋首书斋,读这些圣贤书、农桑术,为何不能学以致用?若是能去灾区,亲眼看看情况,或许……或许自己能帮上忙?

放下书本,李泰屁颠颠的跑去了立政殿。

立政殿中,长孙皇后坐在榻上,翻阅内廷的账册,眉宇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色。

天气越来越冷了,灾区那边条件艰苦的很,不知道承乾在那边过的怎么样。

“母亲!母亲!”

李泰略显急促的呼唤声打破了殿内的宁静。

长孙皇后抬起头,看到小儿子这般模样,暂时压下心中的忧虑,露出温和的笑容。

“是青雀啊,何事如此匆忙?当心脚下。”

李泰来到榻前,规规矩矩地行了个礼。

“来,到母亲身边来。”长孙皇后对着李泰招了招手。

李泰缓步上前,来到长孙皇后身边,长孙皇后伸手将李泰揽入怀中。

李泰乖巧地依偎在长孙皇后的怀里,扬起脸,看着母亲。

“母亲,您是在担心大兄吗?”

长孙皇后低头,看着小儿子清澈聪慧的眼睛,心中一阵柔软,也没有隐瞒,轻轻叹了口气:“是啊,天气越来越冷了,你大兄他,从小到大,未曾离着咱们这样远,也未曾吃过这样的苦,不知道他在那边过的怎么样。”

“救灾这种事,没有什么享受可言。”

“母亲别太担心,大兄他很厉害的!而且还有王叔在身边呢!王叔最有办法了,肯定能照顾好大兄的!”李泰安慰着。

他也见不得母亲不高兴,见不得母亲忧愁。

听到小儿子提起李复,长孙皇后脸上的忧色消散了些许。

“是啊,有你王叔在,母亲是能放心不少。”

她轻轻抚摸着李泰的头发,感慨道:“你王叔虽然平日里看着散漫,但每到关键时候,总是最靠得住的。”

“母亲,儿近半年来,读了许多关于农桑的书,自从泾阳县的书院里,农学院的吴博士带着学生去了广州,儿也时常关心这些事情,自认为也颇有关乎此方面的学问了。”

“而灾后清理田地,春耕之前恢复,不是容易的事情,儿也想去灾区走一趟。”

长孙皇后蹙眉。

“青雀,你有这样的心思是好的,阿娘心里真是说不出的欣慰,但是现如今,你太小了,能做的事情都是有限的,朝中也有精通此道的官员,有他们在,救灾的事情不会出什么问题。”

“你去了,前呼后拥的,岂不是需要分散出许多人力来,照顾你这位小殿下?”

“你大兄被你阿耶派过去,是因为他是储君,他应该承担起身为储君的责任,哪怕是那里再难,再困苦,他都要去。”

“你不同,青雀,你大兄离开阿娘,阿娘已经是日日为他操心了,青雀,便是为了阿娘,你也留在阿娘身边,好不好?”

长孙皇后温柔的劝着。

李泰稍微坐直了身子,但依旧靠在母亲身边,用带着恳求的语气说道:“母亲,儿臣知道您担心孩儿安危,不让儿臣去河南。那……那儿臣能不能做点别的?”

“哦?青雀想做什么?”长孙皇后饶有兴致地问。

“儿臣想好好研究一下灾后如何尽快恢复农耕!”李泰的眼睛又亮了起来,“儿臣可以查阅典籍,请教司农寺的官员,若是能想出些好法子,就写成奏疏呈给父皇,或者给王叔和大兄送去!这样,儿臣就算在长安,也能帮上忙了,对不对?”

长孙皇后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将李泰又搂紧了些。

“好!这才是母后的好青雀!懂得学以致用,更懂得量力而行,你想要读什么书,阿娘为你找,想要请教哪位官员,阿娘让你阿耶去给你安排。”

“谢谢母亲!”李泰高兴的应声。

喜欢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请大家收藏:(m.8kxs.com)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