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远岛烽烟与帝都新芽
吕宋舰队在遥远西方发现的、刻有“星辰巨鹰”标志的岛屿(后被命名为“鹰栖岛”),如同一根毒刺,深深扎入了帝国南海战略的侧翼。消息传回,朝堂之上再无异议,所有人都清醒地认识到,大唐在南海面对的,是一个拥有全球视野和远洋投送能力的可怕对手。
李瑾的反应果断而坚决。大批工匠、建材和驻军被紧急调往吕宋,旋即由舰队护送,奔赴万里之外的鹰栖岛。一座坚固的堡垒在陌生的土地上迅速拔地而起,大唐的龙旗第一次飘扬在了通往极西航线的关键节点上。与此同时,装备了航海罗盘的唐军侦察船开始以鹰栖岛为前哨,更加频繁地向西探索,试图摸清“星辰巨鹰”的虚实和其老巢的位置。
南海的局势,因这意外的发现而骤然升级,从区域摩擦转向了全球博弈的前哨战。
**\\* \\* \\***
然而,就在帝国将大量资源投向遥远南海的同时,帝国内部,一股新的力量,正在技术变革的土壤中悄然萌发。
随着甘薯、玉黍、木薯等高产作物的推广,以及水力织机等新式机械的有限应用,帝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力得到了显着的提升。在岭南及东南沿海,一些头脑灵活的新兴商贾和作坊主,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生产和贸易,他们开始尝试将不同的工序集中起来,雇佣更多的工匠,进行分工协作,形成了最初级的“手工工场”雏形。
更令人瞩目的是,在“专利”制度的激励下,民间对技术改良的热情空前高涨。广州出现了一家专门研究染料配方的工坊,其主人并非传统士绅,而是一位祖辈皆为染匠的平民;明州则有匠人改进了船帆的受力结构,使其更能适应远洋风浪,并以此申请了专利。
这些星星点点的变化,虽然微弱,却代表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自下而上的经济活力与技术创新的萌芽。
**\\* \\* \\***
这一日,林薇在审阅户部关于新兴市镇税收增长的报告时,注意到了这些细微的变化。她敏锐地察觉到,这或许正是缓解帝国财政压力、应对未来更大挑战的新希望所在。
她向李瑾提议,由朝廷出面,在广州、明州等工商业发达地区,设立“劝工场”,为那些拥有技术专利或独特技艺的民间匠人提供低息贷款、场地和市场信息,鼓励他们扩大生产,并将他们的优秀产品纳入“皇商”采购名录,甚至组织参加海外贸易。
“陛下,朝廷之力有穷,而民力无穷。”林薇分析道,“若能善加引导,使这民间活力为我所用,则帝国财力可增,技术革新可速,应对四方挑战,亦更有底气。”
李瑾仔细权衡后,批准了此议。数道鼓励民间工坊发展、规范“手工工场”经营的敕令相继颁布。帝国的经济政策,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向更具资本主义萌芽色彩的方向悄然调整。
**\\* \\* \\***
然而,新旧交替之际,矛盾从未止息。那些依靠地租和传统商业模式获利的旧豪强,惊恐地发现,他们不仅在新作物的冲击下失去了对佃户的部分控制,更在这些新兴的“工场”和“专利”面前,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他们的财富和影响力,正在被这些“贱业”出身者一点点蚕食。
怨恨在暗中积累。他们不敢再公然对抗朝廷政令,便将怒火倾泻到那些新兴的工坊主和匠户身上。各地开始零星出现工坊被骚扰、匠人被威胁、甚至技术图纸被盗窃的事件。虽然规模不大,却如同蚊蚋叮咬,令人不胜其烦。
**\\* \\* \\***
就在这内部新旧力量悄然角力之际,年仅七岁的太子李昊,再次展现了他那超越时代的洞察力。
负责东宫用度的官员呈报,近日太子殿下命人采购了大量的生丝、羊毛和麻线,却并非用于衣物制作,而是要求不同作坊的匠人,分别负责纺纱、染色、织造等不同工序,最后再由东宫的宫女统一缝制成一些小巧的布偶和挂毯。
这看似孩童玩闹的行为,却让前来汇报的林薇心中一动。她仔细观察了整个过程,发现由于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制作效率远高于由一人独立完成。
她故意问李昊:“昊儿,为何要让他们分开来做?一个人做完不是更简单吗?”
李昊一边摆弄着一个刚做好的、色彩鲜艳的布偶,一边头也不抬地回答:“一个人做,慢。分开做,这个人只会纺线,那个人只会染色,做得又快又好。就像……就像造船,做舵的做舵,做帆的做帆,船才能造得快。”
他无意识中,清晰地阐述了“分工协作提高效率”这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核心原理!
林薇看着儿子,心中的震撼无以复加。这个孩子,仿佛天生就能看透事物运行的本质规律。
她轻轻抚摸着李昊的头,柔声道:“昊儿说得对。以后管理这么大的国家,也要懂得让合适的人,去做他们最擅长的事。”
帝国的未来,在这内外的风浪与萌芽中,似乎正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向一条既充满希望又遍布荆棘的全新道路。南海的烽烟,内部的变革,还有这位目光如炬的继承人,都将在这永徽九年的历史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只是,下一次巨大的挑战,将会首先来自遥远的鹰栖岛,还是这帝国内部新旧势力的碰撞漩涡?
喜欢凤算大唐:从纸贵长安到日月当空请大家收藏:(m.8kxs.com)凤算大唐:从纸贵长安到日月当空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