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开局救活马皇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57章 新医道传世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东宫的春深,是被药香与书香浸透的。

三月的风穿过雕花木窗,卷起案头《储君养生录》的残页,墨迹未干的“通”字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凌云立于书斋中央,身着太子太傅的玄色锦袍,腰间悬着朱元璋亲赐的“破局之刃”金印,印纽麒麟在光影中若隐若现。他面前的紫檀木案上,摊开着一卷亲手誊写的讲稿,旁边摆着三样物件:一株晒干的茯苓、一枚银质针具、还有半块记录太子脉象变化的龟甲——那是三个月来朱标每日晨起诊脉的记录,刻痕深浅间,藏着从“浮大而空”到“沉而有力”的蜕变。

“今日开讲的《储君养生录》,非医书,亦非政论。”凌云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如玉石相击,“讲的是‘生’之道——太医之道,不在补,而在通;不在治已病,而在治未病。”

书斋内静得落针可闻。朱标端坐于下首,身着月白常服,面色红润如敷脂,与半年前咳血昏迷的模样判若两人。他身前的青玉案上,摊着一本《贞观政要》,旁边却放着凌云手绘的《八段锦分解图》,图中每式都标注着呼吸法与经络走向。两侧坐着的,是东宫属官与部分朝臣——有捧着《黄帝内经》的老儒生,有腰悬玉带的年轻侍郎,也有面色阴沉的礼部尚书赵弘济。

凌云拾起那株茯苓,指尖拂过菌核上的纹路:“诸位可知,这茯苓生于松根之下,吸天地湿气而生,却能化浊为清,利水渗湿。何以?因其‘通’也——通脾胃之壅滞,通三焦之水道。”他将茯苓置于案上,又拿起银针,“再看此针,中空如管,可引积水外流。太医院旧法,见腹水便用参茸堵,恰似以土掩泉,泉愈涌;今以针引水,以药疏导,如开闸放水,水自平。”

“太子殿下便是明证。”凌云转向朱标,目光温和,“半年前,殿下脉象浮大而空,如水上浮萍,舌苔厚腻如积粉——此乃参茸壅塞脾胃,水湿困遏心肺之象。臣用八段锦‘以形引气’,以山药莲子‘以食代补’,三月后,殿下脉象沉而有力,能拉三石弓,能连射十箭中靶心。这便是‘通’的力量。”

朱标闻言,提笔在《储君养生录》上写下“通”字,笔锋遒劲如剑。他想起自己初练八段锦时的狼狈——双臂酸软如灌铅,呼吸急促似拉风箱,一度想要放弃。是凌云那句“储君之躯,非一人之躯,乃天下之表率”,让他咬牙坚持下来。如今,他不仅身强体健,更悟得其中治国之理:“师父所言极是!孤明白了——治国如养生,堵不如疏,滞不如通。譬如黄河水患,与其筑坝拦水,不如疏浚河道;譬如吏治腐败,与其严刑峻法,不如正本清源。”

这番话一出,书斋内响起细微的骚动。几位年轻侍郎眼中闪过赞许,老儒生们则捻须沉思,唯有赵弘济的脸色愈发铁青。他攥着袖中的《皇帝内经注》,指节因用力而泛白——书中“虚则补之”的批注,此刻显得如此刺眼。

凌云并未理会台下百态,继续展开讲稿:“《黄帝内经》有云‘上工治未病’,何谓‘未病’?非无病,乃病之萌芽也。太子殿下幼时体弱,太医院见其咳喘便用参茸,殊不知咳喘之源在水湿困肺,参茸反助湿邪。臣教殿下晨起导引,如春耕松土;食清淡药膳,如夏溉禾苗;定期诊脉,如秋收验谷——这便是‘治未病’。”

他翻开龟甲,指着上面的刻痕:“这是殿下近半年的脉象变化:正月,浮取无力,重按则空;二月,脉始有根,如草根入土;三月,脉沉而缓,如溪流潺潺。再看这体重记录——”他指向案头另一卷册子,“从一百一十斤增至一百二十五斤,咳嗽次数从日十余次减至三次。这些数据,胜过千言万语。”

朱标补充道:“孤昔日食参茸,常觉口干舌燥,夜不能寐;如今食山药莲子粥,虽淡而无味,却觉胃中清爽,夜眠安稳。可见‘补’未必是福,‘通’才是长久之计。”他看向台下,“诸位大人,若在地方为官,见百姓饥寒便一味赈济,而不教其耕种之法,与太医院用参茸堵病何异?”

一位河南布政使立刻躬身:“殿下所言极是!臣在开封时,曾见灾民领赈米后不思劳作,反生怠惰之心。若当时教其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或许……”

“或许便不会再有流民。”凌云接过话头,“医道与政道相通,皆在‘顺势而为’。水往低处流,便疏浚河道;气遇壅滞则痛,便导引经络。治国亦然——民有疾苦,便疏其郁结;吏有贪腐,便清其源头。”

赵弘济再也坐不住了。他猛地站起身,官袍下摆带翻了茶盏,茶水溅在《皇帝内经注》上,晕开一片墨渍:“凌太傅此言,未免太过牵强!医道乃小术,政道乃大道,岂可混为一谈?《论语》有云‘君子务本’,治国之本在于仁德,岂在‘通’‘堵’之辩?”

书斋内瞬间安静下来。朱元璋虽未现身,但所有人都知道,这位帝王最厌烦“空谈大道”而忽视实效之人。凌云却不恼,反而微微一笑:“赵大人所言‘仁德’,正是‘通’的最高境界。何谓仁德?非施舍赈济,而是让百姓有田可耕、有路可行、有病可医——这便是‘通’其生计,‘通’其生机。若只知用参茸堵病,与‘仁德’二字背道而驰。”

他拿起那枚银针,指向窗外:“请看殿外那棵老槐树,去年因虫蛀而枝叶枯萎,太医院旧法,便用桐油涂抹树干‘补’其外伤,结果虫蛀更甚;今年臣教园丁‘通’其虫道,用药水灌根,如今新芽已发。治国如治树,堵不如疏,此乃亘古不变之理。”

赵弘济面色涨红,额头渗出冷汗。他想反驳,却找不到任何依据——太子朱标康复的事实摆在眼前,河南布政使的亲身经历可作佐证,就连一向与他交好的几位老臣,此刻都低头记录凌云的话。他想起昨日礼部议事,几位侍郎私下议论“凌太傅的八段锦比《论语》还实用”,心中又气又恨,却不得不承认:凌云的理念,确实比太医院的“祖宗之法”更有效。

“臣……”赵弘济深吸一口气,缓缓躬身,“受教了。”声音虽低,却清晰地传遍书斋。

凌云微微颔首:“赵大人能放下成见,亦是‘通’的体现。”

这时,朱标起身,走到书斋门口。春风卷着海棠花瓣涌入,落在他肩头。他望着满庭新绿,朗声道:“孤今日始知,养生非独养身,更是养心、养志、养天下。凌师父的《储君养生录》,孤将抄录百份,分送诸藩王与郡县学宫——愿我大明储君皆强健,愿我大明江山皆畅通!”

话音未落,书斋外传来内侍的通报:“陛下驾到!娘娘驾到!”

朱元璋与马皇后并肩而入。帝王身着常服,目光扫过书斋内的百官,最后落在凌云身上,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凌卿此讲,朕听了半晌,受益匪浅。”他看向朱标,“标儿,你既已明白‘通’的道理,便该用到政事上。下月江南水患,你随朕去巡视,学以致用。”

朱标躬身应诺:“儿臣遵旨!”

马皇后走到凌云身边,亲手为他斟了一杯茶:“凌太傅的‘通’字诀,哀家也学会了。近日按你说的‘导引术’活动筋骨,多年的腰痛竟好了大半。”她将茶盏递给凌云,眼中含笑,“这新医道,不仅要传世,更要惠及天下女子。”

凌云双手接过茶盏,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这场讲学不仅是理念的传递,更是人心的征服——当太子、皇后、地方大员都认同“通”的智慧,太医院的旧法、保守派的阻挠,都将如冰雪遇阳,渐渐消融。

赵弘济站在角落,看着眼前这一幕,手中的《皇帝内经注》已被捏得变形。他想起自己年轻时也曾立志“悬壶济世”,却在太医院的长年累月中,变成了只会背死书的“补药先生”。如今,凌云用事实和疗效证明了“通”的价值,而他,却成了那个被时代抛下的人。

“赵大人。”凌云的声音突然在他耳边响起,“您精通《皇帝内经》,何不一起修订《储君养生录》?您的注解,定能让此书更完善。”

赵弘济浑身一震,抬头时,正对上凌云平静的目光。那目光中没有嘲讽,只有真诚的邀请。他张了张嘴,却什么也说不出来,最终只是深深地鞠了一躬:“老臣……遵命。”

书斋外,春风拂过海棠树,花瓣如雪般飘落。凌云望着满庭春色,知道这“新医道”的种子,已在这大明王朝的土壤里,悄悄发了芽。

《大明:开局救活马皇后》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8k小说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8k小说!

喜欢大明:开局救活马皇后请大家收藏:(m.8kxs.com)大明:开局救活马皇后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