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八章:公平二字重千钧
工地上的劳动依旧热火朝天,但一种微妙的变化已然发生。工人们依旧挥汗如雨,但休息时的谈资,已从憧憬新房转向了激烈争论分房的标准。空气中除了泥土和汗水的气息,似乎还弥漫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焦灼和猜度。
王超和马厂长深知此事刻不容缓。就在发现问题的第二天,厂领导班子连同工会主席、各车间推选出来的工人代表,紧急召开了宿舍分配方案讨论会。会议室的窗户紧闭,但里面传出的争论声,仍能隐约飘到窗外。
“我认为,首要标准就是工龄!”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工人代表声音洪亮,带着不容置疑的底气,“我们在厂里干了一辈子,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这房子,理应先分给老工人!”
话音刚落,一个年轻些的代表立刻反驳:“刘师傅,话不能这么说!工龄长是为厂里做了贡献,但很多年轻工友拖家带口,住的还是租来的破房子,四面漏风,孩子都大了还挤在一个炕上,他们的困难更实际,更迫切!”
“就是!”另一位女工代表接口,她是双职工家庭,“我们两口子都在厂里上班,孩子老人挤在一起,连个写作业的地方都没有。按家庭人口和住房困难程度来分,才最合理!”
“那贡献大小怎么算?”技术科的雷师傅推了推眼镜,“有些技术骨干,虽然工龄不是最长,但搞出了技术革新,给厂里创造了巨大效益,难道不该优先考虑?”
“还有劳动态度呢?平时吊儿郎当的,也能跟兢兢业业的同志一样分房?”
“军属、烈属是不是应该照顾?”
“家里有残疾人的怎么办?”
会议室内,你一言我一语,各种意见激烈碰撞,每个人都从自身的立场和认知出发,试图说服对方。王超和马厂长没有急于表态,而是认真记录着每一个观点,眉头紧锁。他们意识到,制定一个让所有人都满意的方案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必须找到一个最大公约数,一个能被大多数工人认可的相对公平的基准。
经过整整一个下午外加晚上的激烈讨论,甚至几次争得面红耳赤,一个初步的方案框架才艰难地浮出水面。这个方案尝试综合考量多个因素,并引入了“计分”的方式,试图将复杂的条件量化。
第二天,厂区的几块主要黑板报前,被工人们围得水泄不通。上面用工整的粉笔字,公布了《南水县玻璃厂职工宿舍分配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办法规定,分房将采用“计分排序,困难优先,民主评议,组织决定”的原则。计分主要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并设置了不同的权重和分值:
1. 工龄分:按在玻璃厂工作的年限计分,体现对老职工贡献的认可,但分值权重并非最高。
2. 家庭人口与住房困难分:根据现有住房面积、人均居住面积、房屋质量(如是否危房、漏雨等)计分,权重最高,凸显解决最迫切住房需求的导向。
3. 贡献与荣誉分:对厂级、县级、地区级劳模、先进生产者、技术革新能手等给予额外加分。
4. 特殊照顾分:对军属、烈属、因公致残职工等给予一定照顾加分。
5. 其他因素:如双职工家庭、有无独立厨房厕所等现状,也纳入困难程度的考量。
方案明确,最终将根据总分从高到低排序,结合民主评议(由工人代表、车间干部组成评议小组,对个别特殊情况或有争议的家庭进行评议),最后由厂宿舍建设领导小组综合考量后,确定分房名单和房号。所有分数、评议过程和结果都将张榜公布,接受全厂职工监督。
这份初步方案一公布,就像在滚沸的油锅里泼进了一瓢水,瞬间炸开了。
“看!还是考虑了工龄的!我们老工人还是有优势的!”有老工人稍稍松了口气,但看到工龄分并非唯一决定因素,心里又有些没底。
“住房困难分权重最高!这下好了,像我家这种情况,希望就大了!”住房特别拥挤的工人脸上露出了希望。
“贡献还能加分?那我去年那个技术改进……”有技术的工人开始暗自计算自己的分数。
“这个办法好,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比光看工龄公平!”不少中间派的工人觉得这个综合考量的思路可以接受。
但质疑和反对的声音同样强烈。
“工龄分给得太少了!我们这些老家伙为厂子奉献了一辈子,到头来还不如那些小年轻因为家里挤就能排前面?”部分工龄长但现有住房尚可的老工人感到不满。
“住房困难怎么界定?他说他家漏雨,我家还漏风呢!这谁来评判?标准是什么?”有人对困难认定的公平性提出质疑。
“民主评议?谁知道评议小组的人会不会偏袒自己车间的人?”对人际关系和操作过程的不信任感流露出来。
“贡献加分?那不就是领导说了算?这里面操作空间太大了!”有人对“贡献”的认定表示担忧。
小陈和她的姐妹们挤在人群里,看着那密密麻麻的条款,心里像有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我家工龄短,人口也不算最多,这分数怕是排不上号啊……”小陈忧心忡忡。
“别急,不是还有征求意见吗?咱们可以把想法提出来!”
果然,在方案末尾明确写着:此方案为征求意见稿,公示三天,全体职工如有意见或建议,可书面或口头向各车间代表、工会及厂领导小组反映。
接下来的三天,玻璃厂仿佛成了一个巨大的议事场。车间里、食堂里、甚至上下班的路上,人们都在讨论着分房方案。有人认真计算着自己的分数,有人激烈地争论着条款的合理性,有人结伴去找工人代表反映意见。
王超和马厂长的办公室,以及工会办公室,门槛几乎被踏破。收到的书面意见和建议塞满了好几个纸箱。有的建议提高工龄分权重,有的要求细化住房困难的认定标准,有的提议成立一个由各车间普通工人组成的、人数更多的监督小组……
王超和马厂长带着领导小组的成员,连夜梳理这些意见和建议。他们发现,大部分工人的诉求是理性的,是希望方案能更加完善、更加公平。那种为了分房而胡搅蛮缠、无理取闹的,毕竟是极少数。
三天后,根据收集到的海量意见,分配方案进行了第一次修改完善:适当微调了工龄分与困难分的权重平衡;细化了住房困难的认定等级和标准,并明确了由车间、工会、后勤科联合上门核查的机制;明确了民主评议小组和监督小组的成员构成,确保普通工人代表占多数;强调了整个分房过程必须“三公开”(政策公开、分数公开、结果公开)。
修改后的方案再次公示。虽然依然无法让所有人完全满意,但工人们看到自己的意见被认真对待,方案在朝着更加公平、透明的方向改进,大多数人的情绪逐渐从激烈的质疑转向了相对平静的接受和等待。他们明白,这恐怕是在现有条件下,能争取到的最为合理的办法了。
万丈高楼平地起,而公平的基石,也需要一砖一瓦,耐心细致地夯砌。这场关于分房方案的大讨论,虽然没有工地上的号子声震天,但其间的思量与权衡,其对于人心向背的影响,丝毫不亚于建造一座实物的大楼。王超知道,只有把这“公平”二字真正落到实处,才能让这即将拔地而起的新宿舍,成为凝聚人心的温暖家园,而不是滋生矛盾的是非之地。
(第二百六十八章 完)
喜欢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请大家收藏:(m.8kxs.com)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