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集思广益绘新居
被工人们一连串现实问题问得满头包的王超,并没有气馁,反而激起了更强的斗志。他深知自己犯了“经验主义”和“想当然”的错误,把几十年后的居住观念生硬地套用到了这个物资相对匮乏、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的年代。他将那张画得歪七扭八的五层楼草图彻底扔进了废纸篓,决心从头开始,这一次,必须脚踏实地。
接下来的几天,王超一有空就扎进车间、班组,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厂长做派,而是真正以一个请教者的姿态,和工人们蹲在一起,聊家常,听需求。
“张师傅,您家现在几口人?住得挤不挤?要是盖新房子,您觉得咋样布局最舒坦?”
“李大姐,您每天做饭挑水得走多远?要是新房子解决用水问题,您觉得咋弄方便?”
“小陈,你们年轻人,对新房子有啥盼头?”
他问得仔细,听得认真,甚至还抽空跑到县城里仅有的几栋两层公房去转了转,观察它们的结构、布局和住户实际的使用情况,看看有哪些优点可以借鉴,哪些不足需要避免。
工人们见王副厂长如此虚心,也都敞开心扉,七嘴八舌地贡献着自己的想法:
“王厂长,楼太高了确实不方便,也吓人,我看啊,两层就顶好了!楼上楼下,也够用!”
“对对,最好是两家连在一起,中间共用一堵墙,能省不少砖料呢!”
“厨房一定得在一楼!不然柴火煤球搬上搬下,真要命!”
“要是能在院子里打个压水井就好了,吃水就不用跑老远了!”
“房子要亮堂,窗户得开大点!”
“楼上要是能有个小阁楼就好了,放点杂物,或者给半大的小子住,也宽敞些……”
各种朴素而实用的建议汇聚到王超这里,他白天听,晚上就在煤油灯下(虽然家里有电,但他习惯在安静的环境下思考)对着白纸写写画画,反复推敲。他意识到,完全照搬后世单元楼不现实,但也不能倒退到毫无规划、杂乱无章的平房院落。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一个既节约土地、具有一定前瞻性,又完全契合当下工人生活习惯和技术条件的方案。
灵感在一次凝视着旧式两层木结构民居时迸发出来。那种楼下待客、储物,楼上住人的格局,不就是一种原始的“复式”概念吗?只不过材料和空间利用都很粗放。如果能用砖混结构,优化内部空间分割……
一个全新的构思在他脑中逐渐清晰。他重新铺开图纸,铅笔在纸上飞快地勾勒起来。
几天后,一份凝聚了集体智慧的新草图再次被王超带到了车间。这一次,他没有急于展示,而是先请几位老师傅和不同年龄段的工人代表到他的小办公室。
“各位师傅,大哥大姐,这是我根据大家提的意见,重新画的草图,大家再看看,行不行?”王超的态度依旧谦逊。
当他将新图纸在桌上铺开时,众人的眼睛顿时亮了。
图纸上画的,是联排的、坡屋顶的两层小楼,外观朴实无华,但结构清晰。王超指着图纸详细解释:
“大家看,咱们不盖高楼了,就盖两层。这是两家合用一个楼梯上去,节约地方和材料。重点在这每户的布局——”
他指着第一层的平面:“这一楼,咱们安排一个宽敞的堂屋(客厅),能摆下饭桌,一家人吃饭、接待客人都在这里。旁边是厨房,按照大家的意思,放在一楼,灶台、水缸都好安排。最关键的是,我琢磨着,咱们可以在一楼角落里,隔出一个小小的卫生间!”
“卫生间?”有人疑惑。
“对,不是那种需要复杂下水道的抽水马桶,”王超赶紧解释,“就是砌个蹲坑,下面连接一个密封的化粪池。虽然需要定期清理,但至少不用半夜跑出去上公共厕所了,尤其是冬天和下雨天,方便很多!这个化粪池的粪肥,还能用来浇灌厂区旁边的菜地,不浪费。”
这个设计立刻引起了大家的兴趣,既解决了实际困难,又符合当下的条件。
接着,王超指向二楼:“二楼呢,就比较安静,完全用来住人。根据家里人口多少,可以设计成大中小不同的房间。大家不是说要亮堂吗?看,南北都开窗!我还参考了老房子的做法,在屋顶下面设计了几个低矮一点的储物空间,就当是小阁楼,放些不常用的东西,非常实用。”
他最后总结道:“这样设计,土地比全盖平房节约了近一半,能住下更多人家。每家每户都有相对独立的空间,楼上睡觉,楼下活动、做饭。既不用天天挑水爬高楼,也初步解决了上厕所的难题。大家觉得怎么样?”
办公室里安静了片刻,随即爆发出热烈的讨论。
“这个好!这个好!两层楼,不高不矮,正好!”
“厨房在一楼,太对了!省了多少力气!”
“哎呀,自家屋里有个茅房,这可真是想了不敢想的好事啊!”
“楼上安静,睡觉好!还有小阁楼,能放好多东西!”
“两家合用楼梯,也热闹,不孤单!”
老师傅们频频点头,脸上露出了满意和欣慰的笑容。年轻工人们则显得更加兴奋,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在新房子里生活的场景。王超提出的这个“改良版复式”设计,既保留了传统居住习惯的合理性,又巧妙地引入了集中居住、功能分区的现代居住理念,并且所有的设计都牢牢扎根于1957年南水县的技术能力和生活现实之中。
“王厂长,您这脑子是怎么长的?这房子设计得,真是太合咱们的心意了!”老张头拍着大腿,由衷地赞叹。
看到大家由衷认可的神情,王超心里那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他知道,这次的方向走对了。这张图纸,不再是他个人闭门造车的空中楼阁,而是真正代表了玻璃厂广大职工对“家”的期盼和智慧。
他小心翼翼地将这张饱含心血的图纸收好,接下来,就是将这个方案进一步完善,做出详细的建筑结构和预算说明,然后正式提交给马厂长和工业局。他相信,这样一份既符合政策导向、节约土地,又深得工人拥护的建设方案,说服县里批准的可能性将会大大增加。
安居乐业的梦想,终于在这张小小的图纸上,勾勒出了清晰而动人的轮廓。
(第二百六十三章 完)
喜欢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请大家收藏:(m.8kxs.com)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