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医途:从洪武开始长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1章 新气象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京城寒意渐浓,紫禁城却被一片喜庆红妆装点得暖意融融。太子朱佑樘大婚,迎娶国子监生张峦之女张氏。

朱见深曾问及朱佑樘的心意:“太子妃人选,关乎东宫安稳,朕已为你筛选了几位勋贵之女,你可愿见见?”

朱佑樘却躬身回道:“父皇,儿臣以为,太子妃当是心意相通之人,而非仅凭家世。”

“前日元夕宫宴,儿臣曾见张小姐侍奉其母,言行温婉,待人真诚,且听闻她自幼通读经史,明事理、懂体恤,儿臣愿以她为妻。”

朱见深闻言微怔,随即了然。他知晓朱佑樘自幼见惯了后宫争斗的凉薄,所求不过一份纯粹的温暖与真诚。

而张氏虽非顶级勋贵出身,却自幼被教导得品性端方,既不骄纵,也不慕虚荣,恰与朱佑樘的性情契合。

于是,朱见深便顺了太子的心意,下旨册立张氏为太子妃。

这份选择,于张氏而言,亦是心之所向。

她早听闻太子殿下仁厚谦和,虽身为储君,却无半分骄矜之气,更曾私下听闻他体恤宫人、善待仆从的事迹。

皇家祭祀时,曾随母前往,远远望见朱佑樘为年迈的侍卫披衣。

眼神中的温和与悲悯,让她心中生出几分敬佩。这般温润通透的君子,正是她心中所盼的良人。

大婚当日,红绸漫天,鼓乐齐鸣。朱佑樘身着衮龙礼服,亲自前往张府迎亲。

跨过高门槛时,他抬眸望见轿中缓缓走出的张氏,凤冠霞帔,眉目温婉。

在与他对视的刹那,眼中闪过一丝澄澈的光亮,没有怯意,只有真诚的笑意。

朱佑樘心中一动,主动上前一步,依照礼仪伸出手。张氏微微颔首,将手轻轻放入他掌心。

他的手掌温暖而有力,带着让人安心的力量;

她的指尖纤细却坚定,没有半分矫揉造作。两人目光交汇,无需多言,便已读懂了彼此眼中的期许。

婚礼礼仪繁琐,从跨火盆、过马鞍到拜天地、入东宫,朱佑樘始终牵着张氏的手,目光未曾离开她太久。

待到宾客散去,东宫寝殿内只剩两人。宫人奉上合卺酒,朱佑樘亲手为张氏取下沉重的凤冠,褪去繁复的霞帔。

轻声道:“今日累着你了。” 张氏抬眸望他,眼中带着笑意:“殿下亦然。”

烛火摇曳,映得两人面容格外柔和。朱佑樘执起合卺酒,递到张氏面前,语气郑重而真诚:

“婉蓉,我自幼见惯了人心凉薄、后宫争斗,所求不过一份安稳与真心。”

“今日娶你,并非只因父皇旨意,而是我心甘情愿。往后余生,我愿与你同心同德,相互扶持,为我东宫之主,日后为我大明皇后。”

张氏闻言,眼中泛起泪光,却并非伤感,而是感动。她放下酒盏,躬身行礼,语气坚定:

“殿下待我以诚,我必以心相报。往后,我不求荣华富贵,只求能陪在殿下身边,为你分忧解劳,侍奉左右,无论顺境逆境,永不相负。”

说罢,她主动端起合卺酒,递到朱佑樘唇边,而后自己饮下另一半。酒液清甜,却不及心中暖意浓稠。

朱佑樘望着眼前的女子,心中满是珍视。他伸手轻轻拭去她眼角的泪痕,笑道:

“往后有我在,定不让你受半分委屈。” 张氏点头,依偎在他身侧,烛火将两人的身影叠在一起,温馨而坚定。

消息传到御书房,朱见深与陈兴谈及此事,朱见深笑道:

“佑樘这孩子,连娶妻都这般执拗,非要寻个心意相通的。不过,这般真诚相待,倒也难得。”

陈兴颔首赞许:“双向奔赴,以诚相待,这份情谊,正是后宫安稳之基。”

朱见深深以为然,尊重儿子的选择。而彼时的东宫寝殿内,烛火未熄,朱佑樘与张氏正低声闲谈。

从经史子集谈到民间疾苦,从童年趣事说到未来期许,越谈越投机,越聊越知心。

-----

成化三十年暮春,永兴侯府的竹林依旧青郁挺拔,暖风穿叶而过,簌簌作响。

一如四年前王守仁与陈兴初遇时的模样。

只是如今的王守仁,已不是那个蹲在蚁穴旁探究天理的顽童,十五岁的少年身形挺拔,青衫磊落。

眉宇间褪去了稚气,多了几分经世致用的坚毅。

这两年,他走遍京城郊外,格草木、探水流、研兵法,却渐渐觉得,纸上格物终有局限。

若想真正体悟“保境安民”的圣贤之道,需亲赴边关,见一见烽火狼烟,看一看民生疾苦。

他今日登门,是来与陈兴告别的。

陈兴正坐在竹林旁的石桌前煮茶,见他进来,抬眸一笑,眼底了然:

“你这几日眉宇间藏着心事,想来是有了新的打算。”

王守仁躬身行礼,语气沉稳却难掩少年意气:

“先生慧眼。晚辈格物两年,虽略有所得,却总觉得困于书斋与市井,未能触及根本。”

“晚辈想亲赴宣大边关,看一看真实的战场,听一听戍卒的心声,将兵法所学、格物所悟,付诸实践。”

陈兴执壶的手微微一顿,随即续上茶水,推到他面前:

“这很好,圣贤之道从不是空谈,需在世事中打磨,在实践中印证。”

“边关苦寒,烽火难料,你父亲那边,应是不舍的吧?”

提及父亲王华,王守仁眼中闪过一丝暖意:“父亲虽忧心路途艰险,却未阻拦。”

“他说,男儿志在四方,若能在边关有所体悟,远比死读经书更有意义。只是叮嘱晚辈,凡事谨慎,守住本心。”

“你父亲倒是愈发开明了。”陈兴轻笑,目光落在少年清亮的眼眸上。

“边关不比京城,既有匈奴的侵扰,也有军政的复杂,更有生死的考验。你此去,是为了观兵事,还是为了求功名?”

“晚辈所求,从非功名。”王守仁断然摇头,语气坚定:

“只是想亲眼看看,边民如何在战火中求生,戍卒如何在绝境中坚守;”

“想探究,为何朝廷屡屡派兵,却难绝边患;”

“想明白,身为读书人,身为日后可能执掌权柄之人,该如何用‘良知’护佑一方百姓。”

“这便是晚辈如今的‘格物’,格边关之理,格安民之道。”

陈兴闻言,眼中满是赞许。他起身,从书房取出一柄通体乌黑的匕首,递到王守仁手中:

“这是我早年游历边关时所得,削铁如泥,你且带着,防身之用。”

王守仁接过匕首,入手微凉,刀柄上刻着细密的“守心”二字,心中一动:“先生这是……”

“格物致知,终究是为了‘守心’。”陈兴语气凝重,“边关诱惑颇多,险境丛生。”

“你既要探究世事之理,也要守住内心之良知。莫要被战火磨去悲悯,莫要被权势迷失本心。”

“记住,保境安民,从不是杀戮,而是让百姓安居乐业;圣贤之道,从不是空谈,而是实践。”

“晚辈谨记先生教诲!”王守仁握紧匕首,躬身深深一拜。

“此去边关,晚辈定当恪守本心,细心体察,绝不辜负先生的期许。”

“待他日归来,再向先生细说边关见闻,请教未尽之惑。”

陈兴望着他挺拔的身影,眼中闪过一丝欣慰,抬手拍了拍王守仁的肩膀:

“一路保重。我在京城等你归来,盼你此番边关之行,能真正悟透,不负少年志,不负圣贤心。”

王守仁重重点头,再次行礼,而后转身,毅然决然地走出了竹林。

青衫的身影渐渐远去,腰间的匕首随着步伐轻轻晃动。

喜欢大明医途:从洪武开始长生请大家收藏:(m.8kxs.com)大明医途:从洪武开始长生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