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二十五年暮春,京城护城河畔的竹林青郁挺拔,暖风穿叶而过,簌簌作响。
陈兴身着素袍,正倚着石栏静观流水,忽闻竹林深处传来细微的脚步声,转头便见一个十岁孩童立在林间。
青衫整洁,眉眼清亮,手里捧着一卷《大学》,却没有低头诵读。
反倒对着一竿翠竹凝神端详,神色专注得不像寻常稚子。
那孩童便是刚随父入京的王守仁。他察觉到有人,转过身来。
并未像同龄孩子那般怯生或嬉闹,反而拱手行了一礼,声音清脆却沉稳:
“晚辈王守仁,见过先生。观先生气度,必是有识之士,敢请教先生,这竹中可有天理?”
陈兴闻言微怔,随即失笑。
寻常十岁孩童要么沉迷嬉玩,要么死记硬背经书,这孩子却对着竹子问“天理”,倒真是与众不同。
他缓步走近,顺着王守仁的目光望向翠竹:“你为何觉得竹中有天理?”
“朱熹先生言‘格物致知’,谓穷究事物之理便能获致真知。”王守仁抬手指着竹子,条理清晰。
“晚辈观此竹,春生夏茂,秋枯冬寂,顺应时节而变;竿直中空,宁折不弯,自有其品性。这生长之序、坚韧之性,难道不是天理的显现?”
陈兴眼中闪过赞许,刻意试探:
“孩童当以读书识字为要,科举入仕才是正途,这般钻营虚玄之理,未免本末倒置。”
“先生此言差矣。”王守仁眉头微蹙,语气却不卑不亢。
“读书若只为科举,不过是求功名富贵,与贩夫逐利何异?”
“天理不分虚实,若连眼前草木之理都不愿探究,即便日后为官,又如何能明辨世事、体恤民情?”
陈兴心中暗惊,这孩子的见识远超同龄,既有天赋,又有独立思考的胆魄,恰如《世说新语》中那些早慧名士,胸有定见而不随俗流。
他不再试探,反而认真回应:
“你说得不错。天理无处不在,草木有草木之理,人心有人心之理。格物不仅是观物,更是观心。你能有此见地,实属难得。”
王守仁眼睛一亮,当即上前半步,追问不休:
“那先生以为,人心之理与草木之理,是一还是二?若要格心,当从何处着手?”
他的问题接连不断,从经书中的义理问到民间的疾苦,言辞间虽有孩童的纯粹,却藏着对世事的敏锐洞察。
陈兴也乐得与他探讨,如良师般循循善诱。他发现王守仁不仅领悟极快,还善于举一反三。
常常能从看似无关的事物中提炼出独到见解,且不喜死读经书,爱亲自观察实践。
此后,王守仁便成了陈兴府中的常客。他总带着自己的思考而来。
有时是请教经义中的困惑,有时是分享自己“格物”的新发现,偶尔也会拿出自己写的诗文请陈兴指点。
陈兴以平等的姿态与他论道,偶尔还会带他走访市井,看商贩经营、农夫劳作。
随着交往日深,王守仁心中“格物致知、追求圣贤”的志向,不再是少年意气的空谈,而是生根发芽、愈发坚定的信念。
其父亲王华是翰林院修撰,饱读诗书,深谙世俗成功之道。
他见儿子整日不埋首八股,反倒总往永兴侯府跑,谈论些“草木天理”“圣贤之道”,心中又急又气。
一日,王守仁正在向家中护卫请教拳脚功夫,便被王华叫到书房。
“守仁!你可知近日亲友如何议论?”王华将手中的书卷重重拍在案上,语气严厉:
“都说你放着正途不走,整日与陈侯空谈虚理,不务正业!”
“我让你背诵的《四书章句集注》,你背得如何?下月的神童试,你准备得怎样?”
王守仁垂眸而立,神色平静却不卑不亢:
“父亲,《四书》儿已通读三遍,注解亦有心得,但神童试之事,孩儿以为不必急于一时。”
“不必急于一时?”王华气得吹须瞪眼,“你今年已十岁!同龄人早已开始研习八股,为科举铺路!”
“你却整日琢磨些没用的!科举入仕,光宗耀祖,才是你该走的正途!”
“那些‘格物致知’‘圣贤之道’,不过是书呆子的空谈,能当饭吃?能谋官职?”
这番话,正是世俗最普遍的功利逻辑,也是王守仁日日要面对的压力。
可他并未像寻常孩童那般低头认错,反而抬起头,目光澄澈而坚定:
“父亲,科举入仕固然是一条路,但若只为光宗耀祖、谋取官职,即便金榜题名,也不过是趋炎附势之辈。”
“儿以为,圣贤之道并非空谈,格物致知也非无用。知晓草木之理,方能懂得顺应自然;”
“明辨人心之理,方能体恤百姓疾苦;践行良知之道,方能在为官时坚守本心,不被富贵所惑、不为权势所屈。”
“这才是真正的‘有用’,是比科举功名更长久的追求。”
“你!”王华被儿子这番“大逆不道”的话噎得说不出话,抬手便要打下去。
却见王守仁依旧脊背挺直,眼神中没有丝毫畏惧,只有对自己信念的笃定。
王华的手停在半空,终究是叹了口气:
“唉,随你吧,还有你身为读书人,舞枪弄棍只能强身健体,且莫作为主业…”
转头,他便让人给儿子打造了一套轻便的兵器,还请来军中教头指点一二。
有人不解,问他为何纵容儿子“不务正业”,王华又笑道:
“少年人有血性、有抱负是好事,总比整日死读经书、变得迂腐不堪要强。”
“只要他守住本心,不偏离正道,些许爱好,何足挂齿?”
两年转瞬即逝,十二岁的王守仁入了京城私塾。
先生在课堂上讲授“人生第一等事,莫过于科举及第、为官作宰”。
话音刚落,王守仁便缓缓起身,身形虽尚稚嫩,语气却异常坚定:“先生所言,晚辈不敢苟同。”
课堂上一片寂静,同窗们皆面露惊愕。先生沉脸问道:“你有何高见?”
“人生第一等事,当为圣贤。”王守仁目光澄澈,字字铿锵。
“科举做官不过是谋生之途,若只为功名富贵,即便身居高位,也未必能造福百姓。”
“而圣贤者,明良知、守正道,能以一己之身教化世人、匡扶社稷,这才是真正不朽之事。”
他还引经据典,结合自己观察到的世事,阐述“圣贤之道不在庙堂之高,而在人心之正”,言辞间的通透与胆识,让先生也哑口无言。
喜欢大明医途:从洪武开始长生请大家收藏:(m.8kxs.com)大明医途:从洪武开始长生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