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陈圆圆跪地求饶!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7章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娘可记得,帖木儿使团来访时所说的五帝同朝?”

吕氏微微点头。

朱允炆继续说:“朱雄英短暂出现,是因为有人将浩瀚的气运转移到了他身上!”

吕氏似乎明白了什么,“你说的,是那位……蜉蝣道人?”

“没错!就是蜉蝣道人!”朱允炆狠狠地说,“一定要把他找出来!”

……

“但要想找到他,实在太难了。”

此时。

朱彪坐在自己房中。

望着眼前的五件物品,不禁陷入沉思。

铜镜、 、一对玉瓶中的植物、女子的发束,还有一把小金锁。

他一件一件仔细端详。

将它们深深印在脑海里。

即便躺在床上,脑海中仍不断回想着这些物件。

不知不觉间。

朱彪渐渐陷入半睡半醒的状态……

不知过了多久!

“铜镜!”

朱彪忽然轻声低语。

他记起来了。

在梦境中。

时光倒流回过去。

那个在众多兄弟姐妹中,年龄较长的两人。

已经到了谈论婚嫁的年纪。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阿标,我特别喜欢这首《木兰辞》!”

那女子不像寻常闺秀那般娇弱。

她站在濠州城的城墙上。

迎着初升的太阳,浑身散发着蓬勃的朝气与英武之气!

“朱伯伯和我父亲都已经同意了!”

她回过头,展露出自信昂扬的笑容。

眉宇间洋溢着一股不属于寻常女子的豪迈气概。

“将来……我也能跟随父亲出征!”

“到那时……”

“我常菁,就要成为本朝第一位女将军!”

“我常菁,就要成为本朝第一位女将军!”

城墙之上。

女子嘴角微扬、身姿挺拔,浑身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眉目间尽是不同于寻常女子的英气。

朱彪也笑了。

但眼中却掠过一丝担忧。

向往战场,与真正踏上战场。

完全是两回事。

刀剑无眼,战阵凶险。

若是出了意外,该如何是好?

那时年仅十几岁的朱彪,心里自然是一百个不愿意。

但他没有说出口。

只是凝视着女子身上那股难掩的蓬勃朝气。

不忍心去打破这份美好。

终于!

时光荏苒。

他的父亲完成了平定天下的伟业。

定国号为:大明!

年号为:洪武!

他朱彪,作为长子,仁德贤明、在众兄弟中威信卓着,文武百官无不交口称赞。

于是顺理成章地。

他成为大明的皇储!

监国理政!

新朝初立,百废待兴。

在大明开国的第一年。

一切都在平稳中逐步推进。

直到这一日。

朝中大臣以皇储不可无正妃为由,向陛下提出了“遴选太子妃”的奏请!

父亲将他召到身边。

第一次如此认真地端详自己已然长大成人的儿子。

心中不免感慨万千。

但他也深知,作为一国皇储,最根本的要务之一。

便是延续血脉。

“心中可有中意的女子?”

此时尚值中年的朱元璋,望着这个让自己无比满意的长子。

他毫不怀疑。

在洪武年间,只要他为儿子打下这片江山。

这位出色的长子,定能将国家治理得井然有序。

这是他最属意的继承人!

自然而然。

作为长子的配偶,老朱家的长媳。

他也必须审慎考量、精挑细选。

朱元璋将几份奏折摊在桌案上,对太子朱彪说道:

“元庭旧臣提议选那位前朝宰相的女儿做太子妃。”

“这样他们便能安心辅佐你,共同治理大明江山。”

身为监国太子,朱彪近 阅了不少奏折,对朝中动向十分清楚。

朱元璋又取出一份奏章:

“这是东南士族的建议。”

他站起身,面向儿子:

“他们主张朝廷初立,武将气焰过盛,当提拔文臣以制衡。”

“他们推举的是东南吴氏之女,据说容貌倾城。你若娶了她,日后咱们朱家子孙必是相貌端正。”

说完,他指着满桌奏折笑道:

“这些全是众臣举荐的闺秀名录。”

“你若有中意的,爹就为你定下。”

注视着这个承载着自己全部期望的儿子,朱元璋语气温和:

“孩子,你确实长大了……”

朱彪低头翻阅奏折,上面罗列了众多与他八字相合的女子——元庭旧臣之女、东南士族之女、太常寺官员之女,乃至各路武将之女。

唯独不见他心中所想的那人。

他佯装细看,实则心不在焉。最终平静回应:

“孩儿的婚事,但凭爹爹定夺。”

“让爹决定?”朱元璋朗声大笑,“不愧是咱朱家的儿子!要我说,不如全都娶了!”

“日久生情,选个合心意的立为太子妃。或者,谁先为朕诞下皇孙,便立谁为妃!”

见父亲越说越离谱,朱彪忍俊不禁:“这话要是让娘亲听见……”

“好小子!”朱元璋笑着轻拍儿子肩膀。

纵观历代帝王,能像他们这般父子情深、毫无嫌隙的,确实罕见。

“说正事。”朱元璋正色道,“元庭旧臣与东南士族,各选一人如何?”

“至于太子妃人选,日后再定,最终由你决断。”

朱彪思绪纷乱,想起自己储君的身份,再次躬身:

“全凭爹爹做主。”

“好!”朱元璋抚掌笑道,“明日早朝,朕便宣告群臣。”

“挑个好日子,就把这桩婚事定下吧!”

父亲的话音落下,朱彪心绪纷乱,正要转身离去。

身后却又传来朱元璋的声音:

“还有一事。”

“你常叔北伐功成,即将回京。”

“头疼的是他家大女儿,非要跟着军队一起出征……”

“这怎么行?”

“军中怎容女子随行?”

“可当年我与你常叔饮酒,不知怎的就许下了承诺。”

“君无戏言。”

“如今反倒叫朕为难。”

“你与她自幼相识,替爹去劝劝。”

“若劝不住……朕也只能给她封个女将军的虚衔。”

“找个地方安置便是。”

朱彪脚步一顿。

回身欲言又止。

最终只化作一抹苦笑:“儿臣明白。”

说罢悄然离去。

待他走远,朱元璋踮脚望着长子远去的背影,无奈摇头:

“这孩子,太能忍了。”

“朕都不知如何开口。”

“妹子,要不你去跟儿子说说?”

这时马皇后从内室走出,手中握着一封奏折。

正是淮西勋贵联名推举“常家长女”为太子妃的折子。

“重八,你何必这般试探儿子?”

“看他离去时的神色,分明是伤了心。”

朱元璋叹道:“朕不过想逗他说出真心话。”

“谁知他半句不肯透露。孩子大了,心思难猜啊!”

“你是他娘,可看出什么?”

马皇后摇头,将奏折搁在案上。

“若看得出来,何须配合你这馊主意?”

她缓缓坐下,正色道:“太子妃人选,你可想清楚了?”

“选定哪家,都关乎国本,非同小可。”

“知道知道!”朱元璋坐回龙椅,对着满案奏折蹙眉。

“絮絮叨叨的。”

沉思良久,终是长叹一声:

“太子妃只能有一位。”

“让标儿自己决定罢。”

“方才朕倒没胡诌——常家那丫头,前日还来求你说情。”

“依朕看,常遇春实在太过娇纵这个女儿……”

话音未落——

急报骤至!

声震宫阙。

朱元璋身形一晃,几乎跌倒。

洪武二年,北伐凯旋的大将军常遇春,猝然病逝!

年仅四十。

举国同悲。

洪武大为震动,感伤落泪,下旨将其安葬于钟山皇陵!

那一日,朱彪闻讯后,第一时间匆忙赶往常府。他看见那悲戚到几乎站立不稳的女子,心头首次如此慌乱,恨不得立刻上前抚慰她的伤痛。

这是他第一次见到,那位眉宇间总带着英气的姑娘,竟会流露出这般柔弱无助的模样。

常遇春病故,子女须守孝三年。而太子妃的遴选已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朱彪来到常府,望着那双哭得通红、更显楚楚可怜的眼睛,不知从何时起,心中已暗暗做了决定。他们自幼相伴长大,还有谁比你更合适呢?

他凝视着她,目光温柔似水。

丧礼结束后,朱彪回宫。在次日大朝会上,他第一句话便宣告:“太子妃已定!三年之后,孤将迎娶常菁!”

龙椅上的朱元璋闻言,心中宽慰不已——他的儿子终于以储君身份,第一次用“孤”自称,做出了自己的决断。

朝臣们尚欲劝谏,朱彪再次开口:“此事已定,孤意已决,绝无更改!”

下朝后,朱彪想起昔日城墙上,那女子曾吟诵的《木兰辞》——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他寻来工部工匠,细细询问所有关于铜镜打磨的细节。

三年磨一镜。

至洪武四年,守丧期将尽时,朱彪手持精心打磨的铜镜来到她面前。他为她梳理云鬓,点缀花黄,镜中映出她清秀婉丽的容颜。

他再无疑虑,目光与镜中的她交汇。

“女将军是做不成了,”他轻声问,“太子妃……你愿不愿当?”

细雨绵绵,应天府迎来新的一天。

早朝后,朱元璋特命常茂等人留下。近来朝中并无大事,因朱彪身体好转,皇帝心情愈发平和,百官也觉肩上压力轻了许多。

“太子还未醒吗?”朱元璋蹙眉询问内侍。

内侍回禀:“陛下,太子自昨夜返宫后一直沉睡未醒。”

“御医如何说?”

“御医说殿下脉象平稳,气息愉悦,只是……好似沉浸梦乡,不愿醒来。”

“哦?”朱元璋微怔,随即心头一动。

这感觉,竟有几分熟悉。

他赶紧说:“既然如此,就别去打扰他,传朕的旨意,让允熥好好照看他父亲!”

“咱一会儿就去。”

“遵命!”太监恭敬回答。

太监退下后,

老爷子望向常茂三兄弟,

聊起家常来:“你们娘近来身体可好?”

常茂没料到皇爷会这样问,

但仍答道:“回皇爷,母亲身体还算硬朗。”

常茂三兄弟的母亲,

正是开平王府的蓝老夫人,

也是蓝玉的姐姐。

“嗯……”老爷子点点头,沉吟片刻。

喜欢大明:陈圆圆跪地求饶!请大家收藏:(m.8kxs.com)大明:陈圆圆跪地求饶!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