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宫墟初见,天道之匙
夜深。宗庙东阶的三处火堆收了半缕烟,粥棚前的木牌在风里轻轻摇晃,旗上那个“安”字在月色下像一笔冷光。荀彧安排完最后一锅粥,回望宫城废影,低声只说了一个字:“谨。”郭嘉颔首。他把披风往后一带,只带了鸩,越过破碎的丹陛,向宫墟深处去。
风掠过断柱与焦梁,带着一股湿木灰的味道。瓦砾之间,有几株野草从裂缝里钻出,叶尖上挂着冷露。每走几步,脚下就会踩碎一块釉片,发出脆薄的声响,像将死之人的低咳。天穹沉下去,月亮在云后若隐若现,地面被切成一格一格的银影。
“听见了吗?”郭嘉停步。远处有极细的一缕声,从似有若无变得清晰。它不是直线,而是绕弯,从断墙那头折回来,每一次折返都带出一丝更冷的亮。
“不是耳朵。”鸩垂眸。她握着绣刀的指节发白,指尖却忽然松了一线,“是刀在响。它不肯出鞘。”
“嗯。”郭嘉把声音压低。他知道这种感觉。真正的危险来临时,兵器先知。那不是恐惧,是一种对“秩序”的本能抗拒,像兽类遇到山火,会绕开火线。
琴声近了。它从宫城的偏殿里传出,穿过一排折断的廊柱,穿过烧黑的雀替和剥落的藻井。偏殿还剩三面墙,墙角一盏青铜灯被熔成一团,贴在地上。月光正落在门槛上,那条光像一枚薄刀。门内,白衣一人,抱琴而坐。
她衣裳极素,袖口清净。发以木簪低束,鬓边没有半点繁饰。膝上横着一张古琴,琴尾焦黑,黑痕里嵌着几枚星样的徽。她的指尖落在弦上,缓缓一按,视线并不看人,只看琴。
焦尾。
郭嘉站在门外,视线落在琴徽上,又落在她的手背上。观星策在脑海深处悄然展开。星砂像被风吹起,散成极细的光。那光起初是一片静水,下一瞬,却像被一根看不见的线拨了一下,水面碎成无数细小的鳞。他胸口一紧,像有人从里面轻轻扣了一下肋骨,扣出了回音。
女子指上泛起一层极薄的亮,像寒夜里的水光。她按住第三弦,轻轻一搯,泛音清澈,落在残墙之上,像把尘埃照了一照。琴声很简,不是华章大曲,只是四五个句式,句与句之间留出大片空白。越是空白,人心越往那里沉。
“在哭。”鸩低声。她抬眼去看那琴,喉头滚了一滚。
“什么在哭?”郭嘉问。
“不是她。”鸩摇头,“是城。在她手里哭。”
女子的指腹一滞。她终于抬眼,看向门外那个人。那目光干净,像一面不起波纹的水镜,照见了来者的影子,也照见了影子背后的洞。那洞里风很深。
两人的视线在半空交错。郭嘉极少被“看见”。他习惯把自己掩在字体、谋划、距离、风里。但这一刻,他知道自己被看到了——不是被看成“谁”,而是被看成“什么”。观星策的星砂翻涌,提醒像落雷一样密。胸口那根不可言说的线忽然紧了紧,他不得不缓慢吐了一口气,让那线松开一分。
弦声忽然一响。是断声。
不是琴声断了,是某种看不见的东西被轻轻按断了一丝。空气里像有一根极细的发丝落下来,落在地上听不见,但“落”的那一刻,连火堆之外那缕烟也顿了顿。
女子垂眸,指尖在焦黑的琴尾上抚过。她低低开口:“不是琴病了。”她顿了顿,又抬起眼,“是这天,这地,病了。”
话音极轻,却像把整座宫城的空洞都叫了一遍。
郭嘉走进殿中。他没有跨过那一道月光,只把脚停在光的边上。他不问她的名,也不自报。他只是看着那张琴,又看她的手。半晌,他笑了一下,笑意浅得像灯焰边缘:“你替它把脉?”
“算不得把脉。”她摇头,“只是听它喘。”
“喘了多久?”
“从火起。”她把视线移到断梁上,“火不是今天熄的,也不是今天起的。”
两人之间的距离不过七尺,字句却像隔着一层极薄的冰。冰下的河流尚在走,冰上只见同样的静。
“你体内有恶鬼。”女子收回目光,落在他的眉间,“它不属你,却住在你里头。有人把它引来,把它安在你的脉上,用你做枢,以它为炉,把天下的气熬一锅药。”
“嗯。”郭嘉并不反驳。他知道她说的是“龙煞”,是那股从黄河之夜便压在心肺之间的冷。他也知道,“恶鬼”不是外物,是自己命里那一段被观星策无数次照见的黑。他只问:“你看得清?”
“你也看得清。”她说,“只是你一直不愿承认。所以你总是在算:怎么让别人看不清。”
她的语气很平静。像从一本旧谱里读字,没加重音,也没加评断。鸩握刀的指节收紧又松开,她像看到了一个结,知道再握也切不开,便把刀慢慢放低了一寸。
“城在你手里哭。”郭嘉把女子刚才的话重复了一遍,“那你在替谁止哭?”
女子的手指落回弦上。她按了个极简单的位,音色低而稳:“为秩序立骨。骨若全断,肉再鲜也立不起来。今日粥棚前,有人把饼递回,夜里便能无血。琴只是一个影,只能替人记得怎样把手放回去。”
“你以为天下能记得?”
“不能记得,就教它。”她抬眼,“今天教一次,不够就明天再教一次。教会了,才轮得到你们算。”
郭嘉笑了一下,笑很淡:“你在用我?”
“是。”她直言,“你也是。”
沉默片刻。殿外风过,门环轻轻一动,碰在门板上,叮的一声。那声很小,却敲到人心里去。郭嘉把肩上的风尘抖落了一下,像把多余的外物抖到门外。他忽然道:“城里的旗子上,我写了一个‘安’。你听见了。”
“嗯。”她道,“所以我来了。”
“你是谁?”他终于问。
“蔡。”她只说了一个姓,“文姬。”
名字落地,观星策的星砂一瞬间盛亮,又一瞬间溃散。郭嘉缓慢吸了一口气,让胸中那股冰冷从肋骨之间散开。他抬眼:“你弹琴,只是琴吗?”
“不是。”她把食指轻轻搭在弦上,又抬起来,“言可成律。律若合天,便能压住一些东西。压得住半晌,压不住一世。你若问‘能不能救’,我会说:琴只救今天。”
“今天够了。”郭嘉道。
女子看他。她看人不带火气,目光里有一种近似悲悯的冷。她忽然问:“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
“知道。”他平静,“我在给这片地寻一条能活下去的路。”
“那你也该知道,”她低声,“你在用天子当药引。”
风从偏殿破窗里灌进来,把地上的灰吹出一条细线。鸩的手又握紧了一寸。她不怕刀,也不怕人,她怕这种把话说穿的瞬间。因为这种瞬间之后,往往要血。
郭嘉的视线落在她手指上,落在弦上。他没有否认:“药引要正,药才不走偏。若不用,药便是毒。若用坏了,人也许死得更快。”
女子把手指从弦上抬起:“你早就想好了生与死,才敢说得这样平静。”
“我没想好。”他道,“我只是被逼着往前。”
她看着他。半晌,她说:“你是病人。”
“那你呢?”他问。
“我是钥匙。”她抚琴尾,“不是门。”
“钥匙开哪一扇?”
“开‘听得见’与‘听不见’之间那一扇。”她说,“用的时候,别用错门。”
“天道之匙?”郭嘉轻轻重复,“你自称天道?”
“我不。”她摇头,“我只懂一点规矩。规矩不是天道,规矩是人立的桥。你若要过河,桥要在。桥在不在,不看天,看你搬不搬石头。”
她突然把琴往怀里一收,指腹轻轻一拢。弦上泛起一层极细的光,如月下薄霜。她不再说话,改用琴语。音势由低渐高,却不急;从宫墟裂缝里缓缓铺出去,像有人在灰烬上覆盖一层薄薄的水。
郭嘉胸口那根线在这一刻忽然剧痛。不是刺,是绞——像有一只无形的手,从他心口伸进去,攥住了那团冷火,拧了一下。观星策里,几颗常年不动的“死星”忽明忽暗,像被人用指尖轻点。他眼前闪过几幅极速的影:许都的高台、黄河之夜、焦尾琴断、旗上“安”字被风吹裂成两半。他的膝弯一软,足尖在地上一磕,发出一声轻响。
鸩的刀出鞘半寸。
女子的左手在弦上按了一下,右手食指点在徽间,拨出一记极清的泛音。那音像把一片玻璃罩住了火。火还在烧,却不再乱蹿。胸口的绞痛缓了一缓,冷与热像各退了一步。她才把手放下。
“我可以替你按住它。”她看着他,“今天,明天,也许还能有后天。但这只是按住。它不是你的病根。你的病根,不在你身上。”
“在谁身上?”
“在这片地。”她道,“在‘忘记’这两个字上。忘了礼,忘了耻,忘了人怎地做,忘了天子是何物,忘了一碗粥该怎么递。忘久了,病就长成了骨。”
“治得好么?”郭嘉问。
“治不好。”她很诚实,“但可以‘管’,像把大水引到渠里。渠要人挖,泥要人抬,桥要人修。你做的,就是这件事。”
她抬起右手,拈起一缕断弦。那弦在她指尖微微颤,像一条细小的鱼。她把弦缠了缠,递向郭嘉:“借你一线。系在你身上。你若走到不见光的地方,它会响。”
郭嘉没有立刻伸手。他看着那缕弦,又看了看她。半晌,他从怀里取出一枚玉片,玉片半边有火痕,刻着一个残缺的“京”字。他把玉递过去:“还你一物。或许它原来就该在你手里。”
女子接过,指腹在玉上停了一瞬。她把玉收起:“多谢。”
“明日我还来。”郭嘉忽然道,“你弹第二段,我听。”
“可以。”她点头,“但你要带一样东西来。”
“什么?”
“一个实话。”她望着他,“不用多。你只要把一个‘假’字拿掉就够。”
他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他从她手里接过那缕细弦,把它缠在手腕。弦很轻,轻到像不存在;可它一贴上皮肤,皮下某个地方便不再那么冷。鸩这才缓缓把刀送回鞘里。她看着那缕弦,眼神复杂,像看一枚不信任的誓言。
偏殿外,门环又轻轻动了一下。不是风。那声像有人在门外,隔着半座废墟,礼貌地叩了叩。女子侧过脸,没看门,也没提醒。她重新把琴搁在膝上,十指轻摆,弹出一段比先前更短的曲。曲子只有两句,第一句像问,第二句像答;一问一答之间留了很大的空,让人自己听见自己。
“你为什么要帮我?”郭嘉问。他知道不该问。他们还没到“问”的时候。问了,便是求。求了,便是债。
“因为你是病人。”她道,“而我见过的病人很多。你是最孤独的一个。”
这句话掉下来,在殿心砸出一个浅浅的坑。坑里没水,只有灰。郭嘉垂下眼,轻轻笑了一下。这一次笑没有锋,也没有甲。他把披风收紧,转身出殿。走过那条月光时,足尖轻轻一挑,把门槛上一块碎釉挪到墙角。那碎片在墙脚斜了一下,反了一小点光。
“谨。”殿外,鸩提醒。他点头。
两人回到宗庙东阶,火堆又旺了一寸。粥棚前有孩子捧着瓦碗,吹气。旗上的“安”字在夜风里不动了。许褚正换班,看到他,只远远拱手,不问。荀彧立在远处的影里,等他。郭嘉走到荀彧面前,低声道:“明日一早,移两处粥棚到内城旧市。再派人,把未倒的梁木一根一根拖出来,搭桥,通到西门。只用两天。”
“遵命。”荀彧应。顿了顿,他看向宫城深处,“你去望,望到了什么?”
“望到一把钥匙。”郭嘉道。
“钥匙开哪扇门?”
“开给‘听得见’的人。”他说,“也开给‘听不见’的人。”
荀彧不再问。他看见郭嘉手腕上缠着一缕极细的线,像把不成器的饰物。他没有多想。只是把手里写了一半的榜文折好,揣进袖中。夜色更深了一层。火堆旁,粥的香味在冷风里稳稳地铺开。
郭嘉回头看了一眼宫墟。月亮从云后露出半面,偏殿那边有一缕极浅的光,像刚刚被人轻轻点过。那缕光伸了一伸,又缩回去。他把目光收回来,心里把今日记成一笔。
——宫墟初见,天道之匙。
他知道,明日会更难。他也知道,自己已经开始欠债。
风从旗边走过,旗声不响。远处的门环第三次轻动,像有人在很远很远的地方,耐心地等着那扇门被真正推开。下一章的影,已在夜里站住了脚:被看穿的伪装,孤独的病人。
喜欢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请大家收藏:(m.8kxs.com)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