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31章 滑杆悠悠,纵贯巴蜀山河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蜀道深处的竹影

剑门关的七十二峰还浸在晨雾里时,老张的滑杆已横在关楼外的黄葛树下。露水顺着楠竹的纹路往下淌,在青石板上积成小小的水洼,映出关楼飞檐的剪影。这两根竹杆是他去年从大巴山深处挑回来的,走了三天两夜,鞋底子磨穿了三双。\"铁骨竹要在海拔一千二的地方砍,\"老张用粗糙的手掌摩挲着竹节处的硬茧,那是常年握杆磨出的印记,\"竹肉里带着铁色,扛一百五十斤走十里山路,竹梢都不会打颤。\"

蜀地的滑杆自有南北之分。川北的秦岭余脉里,滑杆师傅们偏爱在竹杆中段缠上三道棕绳——那是用大巴山的棕榈叶搓的,雨天能防滑,冬天能隔寒。老张的棕绳已经用了五年,深褐色的绳结里卡着草籽和泥屑,他却从不清理:\"这是山路给咱盖的章,越多越吉利。\"有次在明月峡抬一位考古专家,专家指着棕绳上的磨损说:\"这痕迹比栈道的凿痕还生动,都是蜀道的密码。\"

成都平原的滑杆则透着水乡的灵秀。李师傅在宽窄巷子的滑杆,竹杆是都江堰沿岸的水竹,竹皮泛着青绿色的光,藤椅编得像镂空的花篮,能漏下细碎的阳光。\"平原路缓,滑杆要轻要巧,\"他给游客演示如何调整棉垫,蓝布上绣的芙蓉花在指尖颤动,\"客人喝着盖碗茶坐上来,茶沫子都不能晃出半滴。\"

在阆中古城,滑杆与古城的节奏完美相融。老杨抬着滑杆走过中天楼时,脚步总会放慢半拍——那是为了让游客看清楼檐上的\"魁星点斗\"木雕。他的竹杆头包着铜皮,敲在青石板上的声音带着回音,与贡院的钟声、醋坊的吆喝组成奇妙的和声。有回抬着位写楹联的老先生,老先生在滑杆上吟出\"竹影摇碎古城月,铜声敲落半天星\",老杨听不懂平仄,却觉得比庙里的签文还好听。

巴渝码头的滑杆声

重庆朝天门的趸船刚系好缆绳,老王的滑杆已架在第三十二级石阶上。竹杆的影子被江雾拉得很长,一头连着长江的浊浪,一头接着嘉陵江的清波。\"两江的水脾气不同,滑杆的抬法也得变,\"老王吐出嘴里的烟蒂,烟蒂滚进江里,立刻被漩涡卷走,\"走长江边的陡坡,得用'箭步',一步顶三步;走嘉陵江的浅滩,要迈'碎步',步步踩稳当。\"

他的竹杆上有块月牙形的疤,是十年前抬冰箱时被码头的铁桩磕的。那天暴雨如注,石阶上的青苔滑得像抹了油,老王的搭档突然脚下一滑,他下意识用竹杆去撑,\"咔嚓\"一声,竹皮裂了道缝,冰箱却稳稳当当没沾半点水。\"这竹杆通人性,\"他摸着那道疤,疤上的包浆比别处厚,\"知道咱靠它吃饭,总在关键时刻护着咱。\"

涪陵的乌江岸边,滑杆师傅们有套\"水上行话\"。过险滩时喊\"龙摆尾\",后面的人就得跟着前面的弧度侧过身子;遇漩涡叫\"鱼翻身\",两人要同时矮下半截,让滑杆贴着水面滑行。去年山洪冲毁了一段栈道,老陈和搭档用滑杆转移被困的山民,竹杆在临时搭的木桥上敲出\"咚、咚\"的响,像在给乌江打拍子。有个三岁的娃吓得直哭,老陈就用竹杆头在水面点出圈圈涟漪:\"你看,竹杆在跟鱼说话呢。\"

万州的码头坡有\"千级梯\"之称,滑杆师傅们在这里练就了\"换肩术\"。不用放下滑杆,前杆师傅一个转身,竹杆就能从左肩换到右肩,动作快得像耍杂技。老郑的\"闪电换肩\"是码头一绝,有次抬着位外国记者,记者的摄像机还没对准,他已经换了三次肩,惊得老外连说\"不可思议\"。\"这是被逼出来的,\"老郑嘿嘿笑,汗水顺着竹杆往下滴,\"坡太陡,一个肩膀扛久了,肉会跟竹杆粘在一起。\"

川西高原的滑杆魂

康定城外的折多山刚褪去最后一层雪,扎西的滑杆已立在跑马山的经幡下。竹杆是从折多河谷砍的,带着酥油的香气,藤椅上铺着牦牛皮,边缘镶着红珊瑚串成的穗子。\"砍竹前要敬山神,\"扎西往竹杆前的香炉里撒了把青稞,青烟顺着竹节往上爬,\"每根竹梢都系着经幡,风一吹,就把平安带给远方的人。\"

高原的滑杆讲究\"顺天而行\"。上坡时前杆低后杆高,像跟着牦牛的步伐起伏;下坡时前杆高后杆低,如同顺着转经筒的纹路旋转。有次带着位摄影爱好者去子梅垭口拍贡嘎雪山,雪下得能见度不足丈,扎西的竹杆敲在冰面上,发出\"当当\"的脆响。\"这是在问山神,路通不通。\"他说。响了七声后,雪突然小了,远处的雪峰露出金顶,像座白银砌的佛塔。

理塘的草原上,滑杆在转山节时会变成移动的经堂。活佛坐着滑杆巡游,竹杆上缠满五彩经幡,藤椅里铺着虎皮,抬杆的都是德高望重的老人。他们的脚步踩着六字真言的节奏,\"嗡嘛呢叭咪吽\"的吟诵混着竹杆的轻响,在草原上荡开。连牦牛都停下啃草,抬头望着滑杆从经幡下走过,尾巴甩得像经幡的流苏。

丹巴藏寨的碉楼间,滑杆师傅们的竹杆上总挂着个小铜铃。走在悬空的栈道上,铜铃会随着脚步轻响,提醒崖下的人注意安全。卓玛的父亲是寨里最老的滑杆师傅,他的竹杆铃音最特别——那是用牦牛角做的铃舌,声音里带着股奶香。\"这铃声碉楼听得懂,\"老人摸着铜铃上的包浆,\"它会告诉石头,轻着点,别吓着客人。\"

市井里的滑杆烟火

成都锦里的灯笼刚亮起,李师傅的滑杆就被游客围住了。竹杆上雕着芙蓉花纹,藤椅的棉垫绣着熊猫啃竹,连包头的铁皮都打成了海棠花形。\"平原的滑杆是给客人瞧景的,\"他笑着给滑杆套上红绸,红绸在晚风里飘,像朵会动的花,\"得好看,还得稳当,不然客人手里的糖油果子该撒了。\"

有回抬着位老华侨逛宽窄巷子,老人指着墙上的老照片突然红了眼:\"六十年前,我就是坐滑杆从这里出城的,竹杆上还捆着我娘做的布鞋。\"李师傅特意绕到当年的老茶馆,让老人摸摸门楣上\"滑杆暂存\"的木牌——那牌上的刻痕深得能塞进指甲盖,是无数竹杆经年累月撞出来的。老人摸着木牌掉泪,竹杆在一旁轻轻晃,像在陪他摇晃那些泛黄的时光。

自贡灯会期间,滑杆成了最特别的\"灯架\"。师傅们给竹杆缠上彩灯,藤椅四周挂着绢灯,抬着游客穿梭在灯海间。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非要把自己的兔子灯挂在竹梢上,李师傅就把竹杆抬得高高的,让兔子灯在灯海里蹦跳,引得一路人笑。那晚的竹杆,既扛着人,又载着光,在盐井的倒影里,活成了会走的灯。

乐山的大佛脚下,滑杆师傅们有个暖心的规矩:遇到上香的老人,分文不取。老何抬过最年长的香客是位九十九岁的婆婆,婆婆要去佛脚烧头香,却走不动九曲栈道。老何和搭档抬着她,竹杆在陡峭的石阶上走得像平地,婆婆的佛珠在藤椅扶手上轻轻转,嘴里念着\"阿弥陀佛\",声音混着竹杆的轻响,像首古老的歌。

滑杆上的技艺传承

巴蜀的滑杆师傅,都藏着套\"竹杆经\"。选竹要看\"三纹\":竹皮的顺纹、竹节的年轮纹、竹芯的纤维纹,三纹合一的竹子才是好料;做杆要过\"三关\":河沙浸、桐油刷、日光晒,少一关都扛不住山路的磨;抬杆要练\"三力\":腰力、腿力、臂力,三力协调才能走得稳。

老周在峨眉山带徒弟时,第一课就是\"听竹声\"。让徒弟闭着眼,听不同重量下竹杆的颤音:\"空杆是'嗡嗡',像蜜蜂;半载是'呜呜',像山风;满载是'哼哼',像老黄牛。听懂了,就知道竹杆累不累。\"小徒弟第一次独立抬客,在九十九道拐听见竹杆\"哼哼\"得厉害,赶紧停下检查,才发现藤椅的螺丝松了——这正是老周教的\"竹杆预警\"。

重庆的老王有门\"绳结术\"绝活儿。普通麻绳在他手里能变出\"平安结负重结防滑结\",不同的结应对不同的路况。他教徒弟时,要徒弟用麻绳在竹杆上编出\"巴蜀地图\",哪个结代表长江,哪个结代表嘉陵江,都有讲究。\"绳结记着路,路就记在心里了,\"老王说,\"就算雾再大,也不会走岔。\"

康定的扎西则把藏族的\"吉祥八宝\"纹刻在竹杆上。宝瓶纹在杆头,寓意平安;莲花纹在中段,象征洁净;金鱼纹在杆尾,代表富裕。\"这不是装饰,是给竹杆开光,\"扎西边刻边念诵经文,刻刀在竹皮上留下的痕迹,像给竹子开了扇窗,\"让它带着祝福走山路。\"

年轻的滑杆师傅也在给传统添新东西。成都的小杨给滑杆装了减震垫,让游客更舒服;重庆的小陈用防水布做棉垫套,雨天也能保持干燥;康定的卓玛给竹杆系上彩色流苏,风一吹像经幡飘动。但他们都没丢了老规矩:竹杆要亲手选,绳结要亲手编,脚步要亲手练。

滑杆上的岁月故事

巴蜀的滑杆,载过太多难忘的人。老周抬过位战地记者,记者的相机包磨破了,就用竹杆上的麻绳捆着,在九十九道拐拍下了《中国的脊梁》;老王抬过对度蜜月的夫妻,丈夫在滑杆上给妻子求婚,戒指掉在石阶上,竹杆的影子正好罩住它,像个天然的证婚人;扎西抬过位植物学家,学家在滑杆上发现了新的兰花品种,用扎西的名字命名为\"扎西兰\"。

最让人动容的,是那些平凡人的故事。成都的李师傅抬过位拾荒老人,老人攒了半年钱,想坐滑杆看看天府广场的升旗仪式;涪陵的老陈抬过位留守儿童,孩子的父母在外地打工,他想坐滑杆到码头,看看父母乘坐的船从哪来;乐山的老何抬过位环卫工,环卫工每天清扫大佛景区,却从没好好看过大佛全貌,老何特意绕路,让他把大佛看个够。

这些故事,都刻在竹杆的包浆里。有的是汗水浸出的深色印记,有的是泪水晕开的浅痕,有的是欢笑震出的细纹。就像巴蜀的山河,既藏着险峻,也藏着温柔;既刻着沧桑,也写着希望。

滑杆悠悠,情系巴蜀

当暮色漫过巴蜀大地,滑杆们也歇下了。峨眉山的滑杆靠在古松下,竹梢还缠着最后一缕夕阳;重庆码头的滑杆立在石阶旁,江风吹着湿漉漉的麻绳;康定草原的滑杆躺在帐篷边,经幡在杆头轻轻摇。它们像一群疲惫却满足的行者,在山河间舒展着筋骨。

滑杆师傅们聚在小馆里,喝着烧酒,聊着一天的见闻。老周说今天抬了位画家,画家把滑杆画成了\"会走路的山\";老王说遇到位诗人,诗人说滑杆是\"竹制的桥梁,架在人与山之间\";扎西说带了位摄影师,摄影师镜头里的滑杆,影子比雪山还长。

酒过三巡,有人唱起了古老的歌谣,歌声混着窗外的竹影,在夜色里飘得很远。这歌声里,有竹杆与石阶的私语,有师傅与徒弟的叮嘱,有客人与山水的邂逅,更有巴蜀儿女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滑杆还会继续走下去。在剑门关的险峻里,在成都平原的平坦里,在重庆码头的起伏里,在川西高原的辽阔里。它会载着更多的故事,刻下更多的印记,把巴蜀的山水、人情、岁月,都缠进竹杆的年轮里,悠悠转动,永不褪色。因为它不仅是代步的工具,更是巴蜀大地的血脉,是世代相传的精神,是那根连接着过去与未来的、沉甸甸又暖融融的竹杆。

滑竿号子:巴蜀山道上的劳动之歌

在巴山蜀水的蜿蜒小道与巍峨山间,曾有一种独特的声音久久回荡,那便是滑竿号子。这号子与滑竿紧密相连,成为了巴蜀地区交通运输史上一道别样的风景。

滑竿,在古代也被称作“肩舆” ,其构造并不复杂,选取两根粗细均匀、直径约6厘米、长度在2.3米左右的竹竿,将它们牢牢地捆绑在椅子的脚架上,再在竹竿的两端加捆两截用于压肩的横杠,简单实用的滑竿便制成了。在一些地方,横杠与滑竿并非直接捆绑,而是用绳子连接,如此一来,既能根据轿夫的身高差灵活调节倾斜度,又能降低乘客乘坐时的高度,使乘坐体验更为舒适。在炎热的盛夏,有的滑竿上还会加绑凉篷,为乘客遮挡炽热的阳光。因其富有弹性的竹竿,加上前后轿夫配合默契,行走时那悠悠晃晃的感觉,常让乘客沉浸在怡然自得之中。

抬滑竿是一项需要两人密切协作的工作,在行进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状况,而用号子来传递信息,便成了轿夫们必备的技能。在大巴山、巫山等山区,滑竿号子更是喊得热火朝天。过去交通不便,许多乡镇不通公路,在那些蜿蜒曲折的石板路上,常常能听见轿夫们喊号子的声音。这些号子,是他们在漫长山路上的交流密码,也是他们抒发情感、缓解疲劳的独特方式。

滑竿号子的种类繁多,用途广泛。比如,当遇到路况时,前后轿夫会通过号子来沟通。前面的轿夫看到路上有积水,便会喊出 “天上明晃晃” ,后面的轿夫则回应 “地上有个凼” ;看到路上有牛粪,前面喊 “天上乌鸦飞” ,后面答 “地下一大堆” 。若是前方有马,前呼 “右手一匹马” ,后应 “由他骑来由他耍” 。这些号子不仅押韵,还充满了生活的趣味和诙谐,让原本枯燥的旅途变得生动起来。

当需要爬坡上坎时,号子又能起到鼓舞士气、协调步伐的作用。爬坡时,前呼 “步步高” ,后应 “踏稳脚” ;上陡坡喊 “紧爬坡” ,回应 “慢慢梭” 。而下坡时, “梭下来” 对应 “踩稳来” ,通过这样的号子,轿夫们能够保持一致的节奏,确保乘客的安全。

若是长途运送客人,轿夫们对沿途村落间的距离了如指掌,需要定点歇气时,也会通过号子来传达信息。当看到歇气地点的黄葛树时,前面的轿夫会扯开嗓子喊 “远看黄葛树” ,后面的轿夫便知即将可以休息,心中也有了盼头。

在一些山道上,两旁栽满了果树,乘客坐在滑竿上,有时会顺手摘一两个果子,这时轿夫们会及时调整滑竿位置,满足乘客的采摘需求,这期间也少不了号子的配合。甚至当滑竿经过乡场,碰到草台班子唱大戏时,若客人有兴趣,轿夫喊的号子往往一语双关,既提醒同伴客人的意愿,又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曾经有一位乡镇中学的教书先生,为了体验生活,要求轿夫坐在滑竿上,由他来抬一回。轿夫无奈之下答应了,还为乘坐的先后顺序用 “剪刀、石头、布” 来决定。这位教书先生不但抬了滑竿,还和轿夫兴高采烈地喊了一通号子,令人忍俊不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公路修进了山区,汽车、摩托车等现代交通工具逐渐普及,滑竿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但在一些着名的景区,如峨眉山、青城山、重庆武隆天生三桥景区等,滑竿作为一种特色旅游体验项目保留了下来,为当地百姓带来了收入。在重庆武隆天生三桥景区,就有68位从事滑竿服务的人员,他们大多是景区附近的农民,景区为他们提供了就业平台,对他们进行规范管理。他们的年均收入在5万元左右,平时每天大约有20人常驻景区为游客服务。景区规定轿夫和游客自行商量价格,但一趟不得超过400元,价格会根据游客选择的路程、体重等因素而定,游客也可以和轿夫还价 。

然而,在网络时代,滑竿也遭遇了新的问题。一位旅游博主在重庆某景区雇人抬滑竿上山的视频引发了争议,一些网友指责这是 “花钱糟蹋他人尊严” ,但更多的人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劳动交易,轿夫靠力气挣钱,游客付钱买服务,合情合理。这次事件的发酵,使得重庆武隆、奉节白帝城等景区轿夫的业务量骤减,让靠此为生的轿夫们面临困境。他们希望大家能够正确看待这份职业,尊重他们靠劳动吃饭的权利 。

虽然滑竿在现代社会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但滑竿号子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文化,依然散发着它的魅力。在一些民俗活动、文艺表演中,滑竿号子常常被演绎,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那段巴蜀山道上的历史,感受到轿夫们的坚韧与乐观,它承载着的不仅是过去的交通记忆,更是巴蜀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

喜欢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请大家收藏:(m.8kxs.com)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