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盟火:秦魏联兵伐韩记
第一章 盟旗猎猎映河西:咸阳城外的渭水渡口,秋阳正烈。商鞅立于高台上,望着缓缓驶来的魏国使团船队,玄色朝服下摆被河风掀起,如墨色浪潮般翻动。他左手按在腰间佩剑的剑柄上,那剑鞘上雕刻的夔龙纹在阳光下泛着冷光——这是秦孝公亲赐的“定秦剑”,象征着他经略河西、号令秦军的权柄。
“商君,魏使魏章已登岸。”身后传来蒙恬的声音,年轻将领铠甲上的铜扣还沾着晨露,“此人乃魏武侯之孙,早年随庞涓习兵法,在魏军中颇有威望。”
商鞅颔首,目光落在渡口那支魏国使团上。魏章身着紫色朝服,腰悬玉带,身后跟着二十余名披甲卫士,虽面带笑意,眼神却如鹰隼般锐利。两国积怨数十年,从河西之地的反复争夺到上郡之战的生死搏杀,血海深仇绝非一纸盟约便能消融。此次联兵伐韩,不过是利益驱动下的暂时联手,稍有不慎,便会引火烧身。
“魏将军远道而来,辛苦了。”商鞅迎上前去,拱手为礼,语气平淡却不失礼数,“寡君已在宫中设下酒宴,为将军接风洗尘。”
魏章亦拱手回礼,目光扫过商鞅身后的秦军仪仗——三百名精锐锐士手持长戟,戟刃在阳光下连成一片寒光,队列严整如磐石。他心中暗叹:秦国经商鞅变法十余年,竟已强至此番境地,当年那个被魏国随意欺凌的西陲小国,如今已是足以与魏国分庭抗礼的强国。
“商君客气。”魏章笑道,“此次奉我王之命而来,一是为巩固秦魏盟约,二是商议联兵伐韩之事。韩国近年依附齐国,屡次侵扰我魏境南部,若不惩戒,恐难安边境。”
商鞅心中了然。魏国虽仍为中原霸主,却已不复当年庞涓在世时的锋芒,东部受齐国压制,南部遭韩国袭扰,此次拉上秦国,既是想借秦军之力打压韩国,也是想将秦国的注意力引向东方,减轻自身西部边境的压力。
“韩国占据宜阳、新城等要地,控制洛水航运,若能夺取,不仅可削弱韩国,更能打通秦国东出中原的通道。”商鞅语气平静,却点出了秦国的核心诉求,“寡君之意,秦魏联军由我与魏将军共同统领,秦军出三万,魏军出两万,会师于河西的少梁城,再挥师东进,直取宜阳。”
魏章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笑道:“商君果然爽快。我魏军已在河东集结完毕,只需十日,便可抵达少梁。”
两人并肩走向咸阳城,沿途百姓见了商鞅,纷纷驻足行礼,口中高呼“商君万岁”。魏章看在眼里,心中更添几分复杂——在魏国,从未有大臣能得百姓如此拥戴。他忽然想起临行前魏王的叮嘱:“商鞅此人,乃当世奇才,却也野心勃勃,联秦伐韩,需时刻提防,莫让秦国占了便宜。”
三日后,商鞅率领三万秦军从咸阳出发,前往少梁与魏军会师。秦军将士皆身着黑色铠甲,手持秦剑与长戟,背负弓弩,队列如长龙般绵延数十里。蒙武、蒙恬父子率军在前,王翦率五千锐士为后卫,粮草辎重由赵二柱率领的民夫队伍运送——当年那个为秦军引路的农户,如今已因军功升至“公士”爵位,负责粮草调度。
“商君,魏军已在少梁城外扎营。”蒙恬策马来到商鞅身边,指着前方的营寨,“魏章派来使者,说要与您商议攻城方略。”
商鞅勒住马缰绳,望着远处魏军的营寨——营寨布局规整,鹿角、壕沟一应俱全,不愧是中原强军。他沉吟片刻,道:“传令下去,秦军在魏军西侧扎营,营寨之间留一箭之地,谨防意外。”
入夜后,少梁城内的一处驿馆中,商鞅与魏章相对而坐,案上摆着地图与酒菜。魏章指着地图上的宜阳,道:“宜阳乃韩国西部重镇,城墙高两丈,护城河宽三丈,韩军在此驻守一万五千人,由韩将韩聂统领。此人曾随孙膑学习兵法,颇有谋略,不可小觑。”
商鞅手指在地图上滑动,停在宜阳南侧的洛水渡口:“韩军粮草多经洛水运输,若能截断其粮道,宜阳不攻自破。我意派蒙恬率五千轻骑,袭扰洛水渡口,阻断韩军粮草;魏将军可率魏军从正面攻城,吸引韩军注意力;我则率秦军主力,绕至宜阳东侧,伺机破城。”
魏章心中一动。商鞅此计看似公允,却将主攻任务交给了魏军,秦军则可趁机抢占先机。他笑道:“商君之计甚妙,只是蒙将军所部仅五千人,若韩军派重兵守护粮道,恐难奏效。不如我派三千魏武卒相助,共同截断粮道?”
商鞅抬眸看向魏章,见其眼神闪烁,便知他在提防秦军独占战功。他淡淡一笑:“魏将军顾虑有理,便依将军之意。不过蒙恬年少勇猛,魏武卒需听其调遣,方能统一号令。”
魏章心中虽有不甘,却也明白此时不宜争执,只得点头应允。两人又商议了半日,确定了出兵日期与联络信号,方才各自回营。
商鞅回到秦军大营时,蒙恬正率士兵检查军备。见商鞅归来,他上前问道:“商君,魏章是否同意了我军的方略?”
“同意了,却派了三千魏武卒随行。”商鞅语气冷淡,“魏人虽与我结盟,却始终心存戒备。你率部袭扰粮道时,需提防魏武卒暗中作梗,若他们不听号令,可先斩后奏。”
蒙恬眼中闪过一丝厉色,拱手道:“末将明白!定不辱使命。”
第二章 宜阳城下战鼓擂
七日后,秦魏联军抵达宜阳城下。魏军在城南扎营,秦军在城西与城东布阵,形成三面包围之势。韩将韩聂立于宜阳城头,望着城下黑压压的联军,面色凝重。
“将军,秦军与魏军加起来有五万人,我军仅有一万五千人,兵力悬殊太大,不如向齐国求援?”副将韩平忧心忡忡地说道。
韩聂摇头,目光落在远处的秦军大营:“齐国与韩国虽有盟约,却向来隔岸观火,若我军未战先怯,齐国更不会出兵。如今唯有坚守待变,若能拖延时日,联军内部必生矛盾——秦魏两国积怨已久,不可能长久合作。”
他转身下令:“即刻加固城墙,将城外百姓迁入城中,所有粮食、水源集中管理;派五千人驻守洛水渡口,守护粮道;再派使者前往新郑,向韩王求援。”
次日清晨,魏军率先发起进攻。魏章亲自擂鼓,两万魏军推着云梯、冲车,向宜阳城发起冲锋。城上的韩军箭矢如雨,滚石、热油不断落下,魏军士兵纷纷倒地,鲜血染红了护城河。
“将军,秦军为何按兵不动?”魏军副将望着西侧的秦军大营,不满地说道,“他们明明与我军约定共同攻城,却在一旁观战!”
魏章脸色铁青,却也无可奈何。商鞅此举,显然是想坐收渔翁之利。他咬牙道:“传令下去,加大进攻力度,务必在秦军出手前破城!”
就在魏军猛攻之际,城东的秦军大营突然响起号角。商鞅亲率两万秦军,向宜阳东门发起进攻。秦军士兵手持秦剑,踏着云梯向上攀爬,与韩军展开激烈厮杀。秦剑锋利无比,韩军的青铜剑根本无法抵挡,很快便被逼得节节败退。
“将军,秦军攻势太猛,东门快守不住了!”韩平气喘吁吁地跑到韩聂身边,身上沾满了鲜血。
韩聂心中一沉,亲自率军前往东门支援。他刚登上城头,便见一名秦军将领手持长戟,接连斩杀数名韩军士兵,正是王翦。韩聂大喝一声,挺枪向王翦刺去。两人你来我往,战了十余回合,难分胜负。
“韩将军,如今宜阳已被三面包围,粮道也即将被截断,何必苦苦支撑?”王翦一边格挡,一边劝道,“若你献城投降,我可保你及城中百姓性命。”
韩聂冷哼一声:“我乃韩国将领,岂能向秦贼投降?今日便是战死,也要守住宜阳!”
就在两人激战之时,城南的魏军突然停止了进攻。魏章望着城东秦军的攻势,心中妒火中烧——秦军明明后发,却已占据上风,若再这样下去,破城之功便会被秦军独占。他下令:“鸣金收兵!”
魏军的撤退让秦军陷入了孤军作战的境地。商鞅见魏军突然撤兵,眉头紧锁,下令暂缓进攻。他知道,魏章已心生不满,若不加以安抚,联盟恐将破裂。
当晚,商鞅派人前往魏营,向魏章送去一批粮草与兵器,同时提议次日由魏军主攻东门,秦军主攻南门,谁先破城,谁便可获得宜阳城内一半的财富。魏章见商鞅做出让步,心中的不满稍减,便答应了提议。
与此同时,蒙恬正率领五千秦军与三千魏武卒,向洛水渡口进发。沿途的韩军哨卡纷纷被击溃,很快便抵达了渡口。蒙恬望着河面上的韩军粮船,下令:“弓弩手准备,待粮船靠近,便放箭射击!”
就在此时,魏武卒将领魏虎突然说道:“蒙将军,我军应先夺取渡口,再拦截粮船,若只是射击,恐难彻底截断粮道。”
蒙恬皱眉,他知道魏虎是想抢功。但此时不宜争执,便点头道:“好,你率魏武卒夺取渡口,我率秦军拦截粮船。”
魏虎心中大喜,率三千魏武卒向渡口发起冲锋。韩军守兵虽奋力抵抗,却根本不是魏武卒的对手,很快便被击溃。魏虎占领渡口后,却并未按约定支援秦军,反而下令魏武卒原地休整。
蒙恬见魏武卒按兵不动,心中大怒,却也无可奈何。他只得率秦军独自拦截粮船,经过一番激战,虽烧毁了十余艘粮船,却仍有几艘粮船逃脱。
“魏虎!你为何不按约定支援?”蒙恬找到魏虎,怒声质问道。
魏虎却一脸不屑:“蒙将军,我魏武卒已夺取渡口,任务已经完成。至于拦截粮船,那是你们秦军的事,与我无关。”
蒙恬气得脸色发白,拔出佩剑就要斩杀魏虎,却被身边的副将拦住:“将军,此时斩杀魏将,恐会引发秦魏冲突,坏了商君的大事。”
蒙恬深吸一口气,收起佩剑:“今日之事,我会禀报商君,让他定夺!”
第三章 韩廷惊变求和议
宜阳被围的消息传到韩国都城新郑时,韩昭侯正在宫中与大臣们商议朝政。听闻秦魏联军五万大军围攻宜阳,韩昭侯顿时慌了神,手中的玉圭险些掉落在地。
“诸位卿家,如今宜阳危急,该如何是好?”韩昭侯声音颤抖,目光扫过朝堂上的大臣。
主战派大臣申不害上前一步,拱手道:“大王,宜阳乃我国西部屏障,绝不能丢!臣愿率军三万,前往宜阳解围。”
主和派大臣韩侈却摇头道:“申大夫,秦魏联军兵力雄厚,我军若贸然出兵,恐难取胜。不如派使者前往秦魏,商议求和之事,割让部分土地,以换取和平。”
“韩大夫此言差矣!”申不害怒道,“秦国与魏国向来狼子野心,今日割地求和,明日他们便会得寸进尺,到时韩国危矣!”
韩侈反驳道:“申大夫,如今韩国国力衰弱,根本无法与秦魏抗衡。若坚持作战,不仅宜阳难保,恐怕连新郑也会陷入危险。”
朝堂上的大臣们分成两派,争论不休。韩昭侯看着争吵的大臣,心中更加犹豫。他知道申不害所言有理,却也明白韩侈的顾虑——韩国近年来连遭战乱,国力早已大不如前,根本无力与秦魏联军长期对抗。
就在此时,一名内侍匆匆跑进朝堂,跪地禀报道:“大王,宜阳传来急报,洛水粮道被秦魏联军截断,城中粮草仅够支撑十日!”
韩昭侯闻言,眼前一黑,险些栽倒在地。他扶住身边的柱子,缓了缓神,沉声道:“传寡人之命,派使者前往宜阳,与秦魏联军商议求和之事。”
申不害还想劝谏,却被韩昭侯摆手制止:“申大夫,寡君知道你忠心耿耿,但如今形势危急,只能如此了。”
三日后,韩国使者韩明抵达宜阳城外的秦魏联军大营。商鞅与魏章共同接见了他,案上摆着宜阳的地图。
“商君,魏将军,我国大王愿与秦魏两国议和,不知二位有何条件?”韩明小心翼翼地问道。
魏章率先开口:“韩国需割让南部的颍川之地给魏国,同时赔偿魏国黄金万两、粮食十万石。”
韩明心中一紧,颍川之地乃韩国富庶之地,若割让给魏国,韩国国力将大受损失。他看向商鞅,希望秦国能提出更宽松的条件。
商鞅却淡淡说道:“秦国只需宜阳及周边三城,另外,韩国需与秦国签订盟约,今后不得与齐国、赵国等国结盟,若秦国出兵他国,韩国需出兵相助。”
韩明脸色惨白,宜阳乃韩国西部重镇,若割让给秦国,秦国便可直接威胁新郑;而与秦国签订盟约,更是将韩国置于秦国的控制之下。他颤抖着说道:“二位将军的条件太过苛刻,还望能放宽一些。”
魏章冷哼一声:“韩使,如今宜阳已在我联军掌控之中,若你们不同意,三日之后,我军便会破城,到时韩国损失的可就不止这些了!”
商鞅也开口道:“韩使,你可回去禀报韩王,若三日内不答应我军条件,我军将屠城!”
韩明心中恐惧,不敢再争辩,只得点头道:“我会尽快将二位将军的条件禀报大王。”
韩明回到新郑后,将秦魏两国的条件禀报给韩昭侯。韩昭侯听后,悲痛欲绝,却也无可奈何。他召集大臣们商议,最终同意了秦魏两国的条件。
五日后,韩国与秦魏两国在宜阳城外签订盟约。韩国割让宜阳及周边三城给秦国,割让颍川之地给魏国,同时赔偿魏国黄金万两、粮食十万石,并与秦国签订盟约,成为秦国的附属国。
盟约签订后,秦魏联军撤军。商鞅率领秦军进入宜阳,安抚百姓,推行新法。他下令开仓放粮,救济城中饥民,同时登记户籍,设立郡县,将宜阳纳入秦国的统治范围。
魏章则率领魏军进入颍川,接管当地政权。他看着颍川之地的富庶景象,心中大喜,却也暗自警惕——秦国夺取宜阳后,势力已深入中原,今后魏国与秦国的矛盾恐怕会更加尖锐。
第四章 分利定盟固邦交
宜阳之战结束后,商鞅与魏章在少梁城举行盟会,商议战后利益分配与联盟巩固之事。少梁城内的驿馆中,两人相对而坐,案上摆着酒肉与盟约文书。
“商君,此次联兵伐韩,我魏军出力甚多,却只得到颍川之地,而秦国却夺取了宜阳这一战略要地,恐怕不太公平吧?”魏章端着酒杯,语气中带着不满。
商鞅放下酒杯,目光平静地看着魏章:“魏将军,秦军在攻城时损失惨重,蒙恬所部在截断粮道时也遭遇韩军顽强抵抗,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宜阳虽为战略要地,但周边多为山地,开发难度大;而颍川之地富庶,人口众多,魏将军得了颍川,实则是占了大便宜。”
魏章心中不服,却也知道商鞅所言并非全无道理。他沉吟片刻,道:“商君,我魏国愿与秦国签订长期盟约,两国互不侵犯,共同对抗其他诸侯。但秦国需承诺,今后若出兵他国,需事先与魏国商议,不可擅自行动。”
商鞅点头:“这是自然。秦魏两国若想长期合作,便需相互信任,相互扶持。我可代表秦国承诺,今后若出兵他国,必事先与魏国商议。”
两人又商议了许久,最终签订了《少梁盟约》,约定秦魏两国永结同盟,互不侵犯,共同对抗齐国、赵国等国;若一方遭遇他国进攻,另一方需出兵相助;两国在贸易、文化等方面开展合作,互通有无。
盟会结束后,商鞅率领秦军返回咸阳。秦孝公得知宜阳之战大胜,大喜过望,亲自到城外迎接。咸阳百姓夹道欢迎,高呼“商君万岁”,场面十分热闹。
“商君,此次联兵伐韩,不仅夺取了宜阳,巩固了秦魏联盟,更向其他六国展示了秦国的实力,你立下了大功啊!”秦孝公拉着商鞅的手,激动地说道。
商鞅拱手道:“此乃君上英明领导,众将奋勇杀敌,百姓大力支持之功,臣不敢独揽。”
秦孝公大笑:“商君太过谦虚了。寡君已下令,封你为商君,赐商於十五邑,以表彰你的功绩。”
商鞅心中感激,跪地谢恩:“臣多谢君上恩典!臣定当再接再厉,为秦国的统一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与此同时,张仪正在魏国都城大梁游说魏王。张仪身着儒衫,手持羽扇,在魏王面前侃侃而谈:“大王,秦魏两国结盟后,共同伐韩,大获全胜,可见两国合作的益处。如今齐国、赵国等国对秦魏联盟心存忌惮,若大王能进一步加强与秦国的合作,推行连横策略,与秦国共同对抗六国,魏国定能重现当年的霸主地位。”
魏王闻言,心中一动。他知道魏国如今国力衰退,若能借助秦国的势力,确实有望重振雄风。但他也担心秦国过于强大,会威胁到魏国的安全。
“张先生,连横策略虽好,但若秦国今后翻脸不认人,魏国该如何应对?”魏王担忧地问道。
张仪笑道:“大王放心,秦国如今推行新法,国力日强,却也需要魏国这样的盟友来牵制其他六国。只要魏国始终与秦国保持友好关系,秦国便不会轻易与魏国为敌。况且,我已与商鞅商议过,今后秦魏两国将在军事、经济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发展,互利共赢。”
魏王听后,心中的顾虑渐消。他点头道:“张先生所言有理,寡人愿与秦国推行连横策略,共同对抗六国。”
张仪心中大喜,又说道:“大王,如今楚国与齐国结盟,对秦魏联盟构成威胁。臣愿前往楚国,游说楚王与秦国结盟,瓦解齐楚联盟。”
魏王赞同道:“好!寡人便派张先生前往楚国,希望张先生能顺利完成使命。”
第五章 连横破局展雄图
张仪离开大梁后,直奔楚国都城郢都。楚王熊商听闻张仪到来,亲自在宫外迎接。张仪深知楚王贪婪,便准备了一份厚礼——一对价值连城的玉璧,以及秦国承诺割让给楚国的六百里商於之地的地图。
“楚王,臣此次前来,是为秦楚两国的友好而来。”张仪献上玉璧与地图,笑着说道,“秦国愿与楚国结盟,共同对抗齐国。若楚国同意,秦国愿割让商於六百里之地给楚国,同时与楚国互通贸易,促进两国经济发展。”
楚王见了玉璧与地图,大喜过望。商於之地乃秦国富庶之地,若能得到,楚国国力将大增。他连忙说道:“张先生,寡人愿与秦国结盟,不知秦国还有何条件?”
张仪道:“秦国只需楚国与齐国断绝盟约,今后不再与齐国合作。若楚国能做到,秦国便会立即将商於之地交给楚国。”
楚王毫不犹豫地答应:“寡人即刻便派使者前往齐国,断绝与齐国的盟约!”
张仪心中暗喜,又与楚王商议了结盟的具体事宜,方才离开郢都。然而,张仪离开后,楚王派使者前往秦国索要商於之地时,商鞅却表示根本不知此事,称张仪只是个人行为,不能代表秦国。
楚王得知后,怒不可遏,当即下令出兵攻打秦国。但此时楚国已与齐国断绝盟约,孤立无援,秦军则早有准备。商鞅派王翦率军迎敌,在丹阳大败楚军,斩杀楚军八万余人,俘虏楚将屈匄,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之地。
楚王被迫与秦国签订盟约,割让汉中之地给秦国,同时赔偿秦国黄金万两。经此一役,楚国国力大衰,再也无力与秦国抗衡。
张仪则趁机前往齐国,游说齐宣王。他向齐宣王分析天下局势,指出秦国如今国力强盛,已成为中原霸主,若齐国继续与秦国为敌,恐会遭到秦国的进攻;若齐国与秦国结盟,推行连横策略,便可借助秦国的势力,称霸东方。
齐宣王深知齐国虽强,却也无法单独对抗秦国,便答应与秦国结盟,推行连横策略。
此后,张仪又先后前往赵国、燕国,凭借着出色的口才与谋略,成功说服两国与秦国结盟。至此,六国的合纵联盟彻底瓦解,秦国的连横策略取得了巨大成功。
商鞅站在咸阳城的城楼上,望着东方的天空,心中感慨万千。宜阳之战的胜利,巩固了秦魏联盟;张仪的连横策略,瓦解了六国合纵,为秦国东出中原、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知道,秦国的统一大业,已不再遥远。
“商君,张仪已从燕国返回,正在宫中等候您的召见。”蒙恬来到商鞅身边,轻声说道。
商鞅点头,转身走下城楼。他的脚步坚定而沉稳,每一步都像是在为秦国的统一大业铺路。阳光洒在他的身上,为他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仿佛预示着秦国即将迎来辉煌的未来。
喜欢历代风云五千年请大家收藏:(m.8kxs.com)历代风云五千年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