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章 哈尔滨市《平房区》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平房区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部,全区总面积93.97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14.28平方公里 。这里东与阿城区交界,南与双城区为邻,西与南岗区、红旗乡接壤,北连香坊区朝阳镇、黎明街道,地理位置优越,是哈尔滨南郊陆路交通、航空运输的重要门户和经贸活动的重要区域。平房区下辖6个街道、2个镇,居住着汉、满、回、朝鲜等多个民族,总人口19.2万人,多元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共同绘就了平房区独特的文化底色。

一、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平房区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发展历程见证了多个历史时期的变迁。秦以前,这里是古肃慎族的活动区域。西汉后期至两晋,肃慎改挹娄,属夫余境地。南北朝时,挹娄改称勿吉,本地为勿吉人属地。勿吉灭夫余后,形成安车骨部。隋唐时期勿吉改称靺鞨,依旧归安车骨部,平房一带先后有安车骨(安居骨)勿吉人在此劳动和生息。唐初为黑水靺鞨,唐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后,为渤海国鄚颉府属地。辽初,属东京道滨江州之乌萨扎部。公元10世纪渤海灭后,女真族兴起,本区域为生女真完颜部属地。

公元1115年(辽天庆五年),完颜阿骨打于安出虎水(今阿什河)畔奠都建金。运粮河自东南向西北流经平房南8千米处,使得这里逐渐兴盛起来。《金史》记载“运粮河两岸人烟稠密,村寨相连。农、牧、渔、手工业畅兴,富庶地区也” 。境内发现的金代古城址、古墓葬等遗迹,也充分证明了在金代,距阿勒楚喀城(今阿城)仅18千米左右的平房,已是人丁兴旺,各业昌盛,属于京畿之地。元代时,平房区属辽阳行省开元路;明代属奴尔干都司纳邻河卫(拉林河卫)及扈伦部属的乌拉部;清初属宁古塔昂邦章京。自元、明至清初,这一带历经兵燹战乱和清王朝的封禁政策,昔日的繁荣不再,地广人稀,清廷谓之“闲荒”。

公元1662年(清康熙元年),昂邦章京升驻宁古塔将军,平房地带归其属。公元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后,统辖于宁古塔副都统衙门。公元1725年(清雍正三年)后,复属阿勒楚喀副都统辖地。1756年(清乾隆二十一年)始,境内再度开发,村落重新兴起。山东、河北、辽宁等地的汉人因天灾戮祸,避难逃荒,冲破清廷封禁,来到这里垦荒谋生,逐渐聚集形成了十几个屯落,因多系流民,俗称“民屯”或“民人”。这些民人在此日出而耕,日落而息,无约无束,乐业安居,其境仍属阿勒楚喀。

1814年(清嘉庆十九年)始,清廷谕准吉林将军奏章,于拉林西北80里地,移驻旗丁始设双城协领,本区域随之属双城堡协领衙门,统辖于阿勒楚喀副都统。1819年(清嘉庆二十四年)后,本地出现满族官屯,这便是平房设治之始。双城协领衙门继续屯田,以双城堡为中屯,增设左右二屯。1820年(清嘉庆二十五年)后,设旗垦荒。在平房地区西半部,设置正黄旗、正红旗。每旗以梅花格局,中设头屯,东、南、西、北各置二、三、四、五屯。境内设有正黄旗、正红旗10个满族屯落(现今只有正黄三屯、四屯属平房区管辖,正黄头屯、二屯、五屯已划归香坊区管辖,正红旗各屯已划归南岗区管辖)。按清廷移旗屯垦之章,凡设旗地,驱逐民人。致使平房地区东部,民屯密集,形成满汉分治局面,其旗地辖于左屯(东官所)佐领,全境统辖于双城堡(中屯)协领衙门,仍隶属于阿勒楚喀。

1851年(清咸丰元年),双城协领升驻副都统,平房区域仍归其属下东官所管辖。1882年(清光绪八年)前后,清廷视移旗屯垦之兴,破除封禁闲荒之策,谕准旗丁招佃汉民代耕,陆续拨给各旗屯以牛、犋、籽种等,各旗屯周围布设窝堡,广开良田,破除满汉民族之隔,形成满汉混居之局面。后经清廷谕准旗地升科,准其旗丁、汉民认领土地。随之,旗屯附近之窝堡,日聚多户,形成屯落,以各窝堡主户姓氏称名。诸如现今平新乡正黄三屯、四屯以南的大乔家窝堡、商家窝堡、叶家窝堡等。至清光绪末期,本区域已形成满汉屯落30余个。清光绪初期,复统于双城协领衙门。自1883年(清光绪九年)后,全境统属于双城厅理事抚民通判管辖。

东北沦陷时期,是平房历史沿革的复杂阶段,也是平房人民生灵涂炭,苦难深重的历史阶段。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为掠夺东北财富,1932年至1934年,在本区域修筑一段拉滨(吉林拉法—哈尔滨滨江站)铁路,强迫村民迁户,拆毁民房65间。自1934年起,侵华日军加茂部队(后改为东乡部队,1941年改为七三一部队)、8372部队,先后进驻平房站以北0.5千米和4千米处,强迁5个自然屯,修筑细菌实验厂(对外称防疫给水部)、飞机修理厂、飞机场、驻军营房、家属宿舍和其他军事、生活辅助设施。至1938年这块秘密军事基地基本建成,对内称第17号军事基地,或称加茂部队、七三一部队;对外称防疫给水部和平房镇。自此,平房区域成了世界最庞大的细菌战争研究基地,成为日本军国主义残害中华儿女、世界人民的食人魔窟和魔鬼的“乐园”。“特别区”南至周家车站,北至孙家车站,沿拉滨铁路线间的广阔土地,被世人称为“六十里地国境线”。

1945年8月,苏联红军接管旧平房镇,1946年6月撤走,平房地区回到祖国怀抱,平房人民获得新生。1947年至新中国建立前后,平房区域东部划归哈市香坊区管辖,西部仍属双城县第四区管辖。1948 - 1949年,东北军工部在旧平房镇南部原侵华日军飞机修理厂的废墟上,组建军工21厂。1949 - 1952年,以军工21厂为基础,国家先后在平房镇旧址,建起两座大型军工企业,开创了平房城区建设和发展的历史。1953年11月,平房设区级建制,划为哈市郊区,命名为平房区。1956年,改为市辖城市区,一直延续至今。1991年至今,平房的市辖城市区建制再无变化。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平房区不仅承载了战争的伤痛记忆,也见证了新中国工业的崛起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工业文化与地域文化。这种文化是多元的,既有早期原住民的民俗文化,又融入了闯关东移民带来的中原文化,更在近现代工业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业文化,成为哈尔滨地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所辖乡镇简介

平房镇

平房镇是平房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自然风光优美,拥有广袤的田野和错落有致的村庄,生态环境宜人。

在经济发展方面,平房镇以农业和工业协同发展为特色。农业上,依托肥沃的土地资源,主要种植蔬菜、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其中蔬菜种植颇具规模,为哈尔滨市区提供了丰富的新鲜蔬菜。同时,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一些特色农业产业如有机农业、观光农业也在逐渐兴起,不少村庄利用田园风光,开展农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吸引了众多城市游客前来体验乡村生活,感受田园乐趣。

工业方面,平房镇积极承接城区产业转移,形成了以机械加工、食品加工等为主的工业产业集群。镇内有多家颇具规模的工厂,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也推动了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平房镇不断加大投入,道路交通日益完善,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方便了居民的出行和货物的运输。教育资源逐步优化,拥有多所学校,涵盖小学、中学,为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医疗设施也在不断改善,镇卫生院能够满足居民日常就医需求,同时与市区大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方便居民转诊治疗。文化设施方面,建有文化广场、图书馆等,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平新镇

平新镇,交通十分便利,有多条公路贯穿全镇,与周边地区紧密相连。

平新镇的经济发展同样呈现多元化态势。农业以粮食种植和畜牧养殖为主,粮食产量稳定,为保障地区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畜牧养殖形成了一定规模,主要养殖牛、羊、猪等家畜,产品不仅供应本地市场,还远销周边地区。

工业上,平新镇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建材生产等产业。镇内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凭借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产品,与多家汽车制造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建材生产企业则不断创新,生产出环保、节能的新型建材产品,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在社会事业方面,平新镇注重教育、医疗和文化建设。学校的教学质量逐年提升,通过开展各类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医疗卫生条件显着改善,新建的医院设施齐全,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为居民的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每年都会举办民俗文化节等活动,展示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增进了居民之间的交流和团结。

三、历史人物

在平房区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他们在不同领域发光发热,为平房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在工业领域,一些参与早期军工企业建设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平房区投身工业建设。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为我国航空、航天等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教育领域,也有一批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扎根平房区,致力于培养下一代。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细菌武器研究、实验及制造基地,位于平房区。1933年侵华日军731部队始建,曾以石井部队、东乡部队、关东军防疫给水部等名义活动。1936年开始在哈尔滨平房地区建立细菌武器研究生产基地。1945年8月,731部队败逃之际炸毁了大部分建筑,形成了现在旧址的整体格局。

1950年731部队旧址纳入政府统筹保护范围。1982年平房区文物管理所正式成立。2015年8月15日改造提升的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陈列馆正式开馆,731部队旧址的核心区域全面对外开放。这是一座遗址型博物馆,采用半地下地景建筑形式,寓意黑盒。馆内以核心区731部队遗址本体展示为主,设有基本陈列和本部复原陈列。主要旧址包括本部大楼、四方楼细菌实验室、特设监狱旧址、动力班锅炉房、南门卫兵所、黄鼠饲养室、二木班结核菌实验室、吉村班冻伤实验室、小动物地下饲养室、铁路专用线等31处。

通过馆内的展品、照片、地图、场景复原和视频展示等方式,人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到日本进行细菌武器研制、准备和实施细菌战、人体实验等战争犯罪、反人类暴行的行为。这里是一段沉重历史的见证,时刻提醒着人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平房公园

平房公园是集观赏、健身、娱乐、休闲、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景观公园,位于平房区友协大街94号,毗邻区政府,地理位置优越。作为哈尔滨市建国后建立最早的一批城市生态景观公园,平房公园占地广阔,拥有众多特色景点。

公园内的历史长河记录了平房区从1115年至2015年的发展史,是哈市文化旅游新地标,通过一系列的雕塑、文字展示等,让游客可以系统地了解平房区的历史变迁。龙江第一铜龙雕塑高12米,重4.2吨,龙头长2.8米,周身由紫铜锻造,位于公园正中心,其造型威武,工艺精湛,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拍照留念。人工湖面积达2万平方米,辅以石拱桥、观景台、长廊等,颇有江南水乡韵味,游客可以在这里划船、赏景,享受悠闲时光。公园里还有一棵距今二百多年的神榆,见证了平房公园的变迁,为公园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此外,公园还设有儿童游乐区、运动休闲区,全年全天免费开放,满足了不同人群的休闲娱乐需求。

哈尔滨啤酒纪念馆

哈尔滨啤酒纪念馆位于平房区,这里是了解哈尔滨啤酒文化的绝佳去处。哈尔滨啤酒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的啤酒品牌之一。

在纪念馆内,游客可以通过丰富的展品、多媒体展示等方式,了解哈尔滨啤酒的发展历程,从其诞生之初到如今的蓬勃发展,每一个阶段都见证了哈尔滨的城市变迁和文化融合。馆内展示了啤酒酿造的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游客可以亲眼目睹啤酒的酿造过程,了解从麦芽、啤酒花到最终成品啤酒的奇妙转化。同时,纪念馆还设有品尝区,游客可以品尝到新鲜的哈尔滨啤酒,感受其独特的口感和风味。这里不仅是一个展示啤酒文化的场所,更是一个传播哈尔滨独特饮食文化的窗口。

五、古刹、寺庙与道观

平房区净土寺,是当地一处重要的宗教场所。它历史悠久,建筑风格庄严肃穆,寺内供奉着众多佛像,香火旺盛。每逢重要的佛教节日,如释迦牟尼诞辰、观音菩萨圣诞等,都会举行盛大的法会,吸引了众多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祈福。寺庙内环境清幽,绿树成荫,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在这里,人们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寻求内心的宁静与慰藉。

六、历史遗址

除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外,平房区还有一些其他的历史遗址,见证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

例如,一些金代的古城址和古墓葬,这些遗址反映了金代时期平房地区的繁荣和重要地位。通过对这些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考古学家们发现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如陶器、瓷器、铁器、金银器等,这些文物为研究金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从古城址的布局和建筑结构上,也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城市规划和建筑技术水平。

还有一些近现代工业遗址,如早期军工企业的厂房旧址等。这些遗址见证了平房区作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的辉煌历史,它们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但依然保留着当年的建筑风貌和工业设施,成为了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工业遗址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可以通过改造和利用,发展成为工业旅游景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经济的有机结合。

七、民俗风情

平房区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在传统节日方面,春节期间,这里的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等,充满了喜庆的氛围。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着丰盛的年夜饭,享受着天伦之乐。元宵节时,会举办热闹的灯会,各种造型精美的花灯挂满大街小巷,人们赏灯、猜灯谜,其乐融融。

在民间艺术方面,剪纸、刺绣等传统手工艺在这里广为流传。当地的剪纸艺人擅长以生活场景、花鸟鱼虫、民间故事为题材,用一把剪刀在红纸上剪出万千世界。作品线条流畅,图案生动,既有北方的粗犷大气,又不失细节的精巧,尤其在节庆时,家家户户都会贴上窗花,增添节日气氛。刺绣则多为女性传承,她们将对生活的热爱绣在衣物、荷包、枕头上,色彩搭配鲜明,针法细腻,无论是龙凤呈祥的传统纹样,还是田间地头的花草景致,都栩栩如生,体现着朴素而真挚的审美。

东北二人转在平房区也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这种集说、唱、做、舞于一体的民间艺术,语言诙谐幽默,唱腔高亢嘹亮,深受当地人喜爱。农闲时节或节庆期间,村里的戏台或临时搭建的场地常会有二人转表演,演员们身着彩衣,手持手帕、扇子,配合默契的对唱和夸张的动作,总能引来台下阵阵喝彩。一些老艺人还会结合平房区的工业历史和生活变迁,创作新的曲目,让这门传统艺术更贴近时代,也承载了更多地域记忆。

此外,平房区的民俗活动中还保留着许多与农业相关的传统习俗。比如春耕前的“开犁礼”,村民们会备好祭品,祭拜土地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秋收后的“谢神宴”,则是用新收获的粮食和蔬菜设宴,感谢自然的馈赠,邻里之间相互分享丰收的喜悦。这些习俗虽简单质朴,却体现了当地人对土地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八、特色美食

平房区的美食既保留了东北饮食的粗犷豪放,又融入了工业发展带来的多元风味,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

平房老白肉馆的酸菜白肉锅是当地的经典菜肴。选用本地散养的猪肉,肉质鲜嫩,搭配自家腌制的酸菜,酸脆爽口。锅中加入骨头熬制的高汤,滚开后下入白肉和酸菜,再配上血肠、冻豆腐,炖煮至入味。吃时蘸上蒜泥、韭菜花、腐乳调制的蘸料,肉香与酸菜的酸香交织,暖身又暖胃,尤其适合寒冷的冬季。老辈人说,这道菜最初是工厂工人发明的,劳累一天后,一锅热汤能驱散寒气,后来逐渐成为家家户户的家常菜,也成了平房区的招牌美食。

军工大馒头则与平房区的工业历史紧密相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满足工厂工人的饮食需求,食堂师傅改良了传统馒头的做法,选用优质面粉,发酵充分,个头比普通馒头大出一倍,口感扎实,麦香浓郁。一个馒头配上咸菜或酱菜,就是工人师傅们简单又顶饱的一餐。如今,军工大馒头不仅是怀旧的味道,更因其用料实在、味道纯正,成为许多市民早餐或主食的首选。

平新镇的铁锅炖鱼选用松花江支流的新鲜活鱼,搭配玉米、土豆、茄子等食材,用特制的大铁锅炖煮。锅底铺上玉米饼或贴饼子,让饼子吸收鱼汤的鲜美。炖好后揭开锅盖,香气四溢,鱼肉鲜嫩入味,配菜吸收了鱼的汤汁,软糯可口,贴在锅边的饼子外焦里嫩,带着淡淡的玉米香。这道菜讲究“一锅出”,体现了东北饮食“实惠”的特点,也适合多人分享,是朋友聚会、家庭聚餐的常选。

粘豆包是平房区冬季的传统美食。用大黄米或糯米磨面发酵,包裹红豆沙或豆沙馅,捏成圆形,蒸熟后蘸白糖吃,软糯香甜。过去,每到腊月,家家户户都会蒸上几大锅粘豆包,冻在室外,整个冬天都能随时取出加热食用。如今,粘豆包不仅是节日食品,还被做成了各种口味,如加入红枣、葡萄干等,更受年轻人喜爱。

九、旅游指南攻略

最佳旅游时间

平房区四季分明,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景致和体验。春季(4-5月)万物复苏,平房公园的花草逐渐绽放,适合踏青赏花,感受工业城区的春日生机;夏季(6-8月)气候凉爽,可到平新镇的农家乐体验田园生活,或在傍晚到平房公园散步纳凉;秋季(9-10月)天高气爽,是参观历史遗址、感受工业历史的好时节,同时能品尝到新鲜的秋菜;冬季(11-次年3月)寒冷多雪,可体验东北的冰雪乐趣,同时酸菜白肉锅等热乎美食更能温暖身心。

交通指南

- 外部交通:平房区距离哈尔滨市中心约20公里,可乘坐地铁1号线转公交343路、338路等直达,车程约1小时;若自驾,走京哈高速或哈平路,路况良好,约40分钟即可到达。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距离平房区约40公里,可打车或乘坐机场大巴转公交前往。

- 内部交通:平房区面积不大,公交线路覆盖主要景点和居民区,如343路、371路等可到达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平房公园等;出租车起步价较低,城内出行方便;也可选择共享单车,适合短途游览。

住宿推荐

- 工业主题民宿:位于平房区老工厂改造区,民宿保留了老厂房的工业元素,如红砖墙面、复古机床装饰等,房间布置简约舒适,周边有多家特色餐馆,适合喜欢怀旧和工业风的游客。

- 经济型酒店:集中在友协大街、新疆大街附近,交通便利,价格适中,配套设施齐全,适合预算有限的游客。部分酒店还提供当地特色早餐,如军工大馒头、豆浆等,让游客体验本地风味。

- 农家乐:平新镇、平房镇有多家农家乐,环境清幽,可提供农家饭菜,如铁锅炖鱼、农家小炒等,适合想体验乡村生活的游客,部分农家乐还可参与采摘、垂钓等活动。

游玩路线规划

- 历史文化一日游:上午参观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了解历史,铭记和平;中午在附近品尝酸菜白肉锅;下午游览平房公园,参观历史长河雕塑群、铜龙雕塑,感受平房区的历史变迁;傍晚到哈尔滨啤酒纪念馆,了解啤酒文化并品尝鲜啤。

- 工业与乡村体验二日游:第一天上午参观老厂房工业遗址,感受平房区的工业历史;下午到哈尔滨啤酒纪念馆体验酿酒工艺;晚上入住工业主题民宿。第二天上午前往平新镇,体验农家乐,参与采摘或垂钓;中午品尝铁锅炖鱼;下午参观平新镇民俗文化展示馆,了解当地民俗风情;傍晚返程。

平房区,这座承载着工业记忆与历史沧桑的城区,既有沉重的过去值得铭记,也有鲜活的当下值得体验。从历史遗址到工业印记,从民俗风情到特色美食,每一处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去感受。

喜欢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请大家收藏:(m.8kxs.com)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