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外区地处哈尔滨市中东部,是这座北方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面积达637.6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58.93平方公里,郊区面积578.7平方公里 。道外区下辖22个街道办事处和4个镇,由汉、满、回、朝鲜、蒙古等20个民族组成,多元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道外区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发展历程见证了多个历史时期的变迁。早在800年前的辽金时期,女真人就在此建立原始村落,将天恒山脚下的草原作为放马场。到了清王朝,1746年以后,随着京旗移民到此地开荒放垦,大量满汉族人涌入,从事农业和渔业,形成了固定的小村落。
道外区旧名滨江县、滨江市、东、西傅家区,俗称傅家甸。1890年,山东德平人傅宝善、傅宝山兄弟在此开设了大车店和小药铺,自此这里被称为“傅家店”,后改为“傅家甸”。因处于中东铁路附属地以外,未被划入外国势力范围,傅家甸成为中国居民的集聚地。来自山东、河北、山西等地的“闯关东”移民纷纷来此投亲靠友、合伙投资、开办店铺,会馆、文庙、票号、商行等逐渐兴起。到20世纪初,傅家甸已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商贸中心。
1956年,东、西傅家区合并为道外区。2004年3月24日,道外区与太平区正式合并,新区仍称道外区。2006年9月,原阿城市的巨源和永源两个镇划归道外区,至此,道外区的行政区划基本确定。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道外区孕育出了独特的文化。这里是哈尔滨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曾经商号云集,诞生了许多闻名遐迩的老字号品牌。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在这里大放异彩,成为道外区独特的文化标识。这种建筑风格将西方巴洛克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手法巧妙融合,临街立面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外形自由、色彩强烈、装饰富丽,运用浮雕、拱窗等装饰手法,而临街立面背后则是典型的中国四合院建筑,形成前店后宅格局,其平面布局和功能体现了传统民族式文化内涵 。
所辖乡镇简介
团结镇
团结镇位于道外区东郊,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镇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广阔,是道外区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这里以种植绿色蔬菜、瓜果等农作物为主,所产的农产品品质优良,供应着哈尔滨市区的市场。团结镇还拥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企业,形成了以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为主的产业格局。镇内基础设施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居民生活安居乐业。团结镇还保留着一些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如春节期间的舞龙舞狮表演等,展现了浓厚的乡土文化氛围。
永源镇
永源镇地处道外区东北部,占地面积约6.5平方公里。它位于松花江两岸,风景秀丽,江水滔滔,绿树成荫,传统的哈尔滨建筑风格与现代的水乡风情完美融合。永源镇历史悠久,镇内的永宁寺始建于明朝,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寺庙古朴典雅,钟声悠悠,给人一种宁静与神秘的感觉。漫步在镇上的古街,能嗅到浓厚的历史气息。老街的建筑风格独特,砖雕、木雕、石雕等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永源镇的特色美食也颇具名气,当地的老字号餐厅、特色小吃摊贩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品尝。松花江边的“满江红”是一座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巨型摩崖石刻,也是永源镇的标志性建筑,大字出自清代着名文人张佩纶之手,气势恢宏。
巨源镇
巨源镇位于道外区东南部,全镇面积约110平方公里。这里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广袤的耕地和丰富的水资源,农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巨源镇以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同时也发展了特色养殖产业。镇内的历史文化遗迹众多,巨源古城遗址是金代早期的重要城址,对于研究金代历史具有重要价值。每年举办的民俗文化节,展示了巨源镇丰富的民俗文化,如剪纸、刺绣、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民主镇
民主镇位于道外区北部,总面积约70平方公里。它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镇,主要种植大豆、小麦等农作物。民主镇的生态环境优美,拥有大片的湿地和自然保护区,是众多候鸟的栖息地。这里的人们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每年的丰收节,村民们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展示丰收的喜悦,活动包括传统的农耕文化展示、民间艺术表演等,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历史人物
在道外区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他们为道外区的发展和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正鹄(1907 - 1980年),男,汉族,山东省昌邑县人,高中毕业。他曾任太平区中西医院院长、哈尔滨市政协委员,太平区第一届、第二届政协常务委员。高正鹄出身贫苦,自幼好学,1917年至1928年在原籍私塾读书兼学医。1929年至1950年分别在山东省诸城县,黑龙江省依兰县行医。1951年来哈尔滨市太平区德庆堂行医,1954年在太平区第一中医联合诊所任所长,1958年至1980年任太平区中医医院院长。他医术较高,尤其在治疗小儿麻痹、高血压、动脉硬化、肝炎、妇女经漏等方面有较深造诣。任职期间,他积极组织医疗队员深入农村、工厂巡回医疗,组织全院老中医成立科研小组,还举办中西医结合班,并亲自为学员讲课。他从数十年的工作中整理出有效验方70余种,每天抽出时间外出往诊,近则市内,远至郊区,其医风、医德和较高的医疗技术深受广大患者的敬重,由于工作成绩卓着曾分别被评为哈尔滨市第九、十、十一、十二届劳动模范。
张清沔(生于1919年),男,黑龙江省宾县人,汉族,毕业于日本富山县黑牧高等农林学校。他系九三学社社员,曾任哈尔滨市人大常委和市委、市政府经济技术顾问团成员,市对外友协副会长,太平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张清沔在农业蔬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利用自己的技术特长解决了不少农业方面的理论技术问题,尤其在全市塑料薄膜覆盖水稻育秧、大棚番茄、西瓜和西瓜嫁接育苗以及早育苗育大苗等技术方面获得很大成功,并研究出培育夏菜育大苗系列化的关键技术措施。夏菜育苗系列化是指温室育苗,大、中、小棚移苗,其优点是便于管理,秧苗质量好,产量高于一般育苗的15%。他在研究确定秋菜最佳播种期,解决秋菜抗病品种和霜霉病方面做出了贡献。张清沔肯钻研懂业务,自行设计的成套展品,在太行山区进行了长达3个月的科普展览。他制定的蔬菜育苗系列化技术措施获哈尔滨市一等科技成果奖。他乐于写作,善于总结经验,其写的农村科普工作经验总结,刊登于文化部《科普工作》半月刊上,并有《华北农业害虫》《刮风下雨》《农业增产新技术》等着作,还翻译了日本《作物轮作与技术》《作物抗病育种及其基础研究》等书籍。1981年他参加了“中国农业综合经营赴日代表团”(团员兼翻译)并写出考察报告和翻译原始资料约5万余字。他积极与日本友好人士交往,注意搜集日本的先进技术,为中国科学院情报研究提供信息,他翻译的资料曾发表于《农业文摘》等刊物上。
必游景点
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
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位于道外区中部,是国内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19世纪末,道外区成为中国居民聚居地,20世纪初,闯关东移民使这里商铺云集,成为商业中心。20世纪20年代,民族工商业者为获得更好的商住环境,在建筑中融合西方巴洛克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手法,创造出中华巴洛克建筑,并逐渐形成建筑群。
街区内的建筑外观风格独特,临街立面是典型巴洛克风格,外形自由、色彩强烈、装饰富丽,运用浮雕、拱窗等装饰手法,西方纹饰、雕花图案取材于中国传统祈福文化元素,如蝙蝠、牡丹、如意等 。而临街立面背后则是典型中国四合院建筑,形成前店后宅格局,平面布局和功能体现传统民族式文化内涵。这里不仅是建筑艺术的宝库,还是哈尔滨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曾商号云集,创造了老鼎丰、大罗新、正阳楼等众多闻名遐迩的老字号品牌。如今,街区内还集中展示了面塑、糖画、泥浆、沙画、剪影、草编等手工工艺,以及老式熏鸡、肝、肠、小肚等独特美食文化,是游客体验哈尔滨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绝佳去处。
靖宇公园
靖宇公园位于道外区靖宇二十道街,始建于1917年,原名“东四家子公园”,1919年易名为“滨江公园”,建国后改名为“道外公园”,1985年为纪念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改名为“靖宇公园” 。公园是集思想性、艺术性、休闲性为一体的开放式公园,也是哈尔滨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基地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基地。杨靖宇将军的雕像伫立在广场的里侧,底座上镌刻着“杨靖宇将军”几个大字,庄严肃穆。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2月出生在河南一个农民家庭,九一八事变后来到哈尔滨工作,他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1940年2月18日至2月23日,杨靖宇在身边战士和警卫员都牺牲的情况下,只身一人与敌人周旋5天5夜,被敌人围困在蒙江一个叫三道威子的地方,最终身中数枪英勇牺牲,时年35岁 。哈尔滨人对杨靖宇将军充满了敬佩,靖宇公园也成为人们缅怀英雄、传承爱国精神的重要场所。
道台府
道台府位于道外北十八道街建业一巷8号院内,是哈尔滨当时最高级别行政机构。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吉林将军达桂会同黑龙江巡抚程德全,联合奏准在傅家店设置“吉林滨江关道”,道台府便应运而生。道台府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和西方建筑的特点,规模宏大,气势恢宏。其建筑布局严谨,分为办公区、居住区、花园等多个区域。在这里,游客可以了解到哈尔滨近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历程,感受历史的厚重。道台府内还陈列着许多与哈尔滨历史相关的文物和资料,为研究哈尔滨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古刹、寺庙与道观
武圣庙
武圣庙位于道外区太古街,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道教庙宇。据哈尔滨地方志记载,武圣庙建于1919年,由道教金辉派第十三代弟子叶从瑞创建。当年的建筑有大殿5间,东西配殿5间。1927年信徒集资扩建了后殿5间,还有钟楼、鼓楼、土地祠、大仙堂、山门和围墙。这里解放前一直是哈尔滨市道教联合会的总会所在地,解放以后陆续做过多种用途,2005年正式移交给了哈尔滨市道教协会 。武圣庙供奉的是武圣人关羽,主要宣扬《孝经》和《道德经》。曾经有老一辈的人说起,武圣庙之前还有地道,抗日人员还曾经使用过,其中还有赵尚志,但这部分信息无法考证。武圣庙的部分建筑毁于拆迁,后来在市政府有关部门制止下,剩余建筑才得以保留。2009年文物保护部门对剩下的建筑进行了保护性修复,2021年挂上了文物保护的牌子。如今,武圣庙虽已没有宗教功能,但它作为历史建筑,承载着道外区的历史记忆,其建筑细节,尤其是房檐上的骑凤仙人和五只走兽,十分精美,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历史爱好者前来参观。
历史遗址
巨源古城遗址
巨源古城遗址位于道外区巨源镇,是金代早期的重要城址。古城遗址呈长方形,周长约1800米,城墙残高1 - 3米,基宽约10米,顶宽约2米。城墙为夯土筑成,夯层清晰。古城内曾出土了大量的金代文物,如陶器、瓷器、铁器、铜器等,这些文物对于研究金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巨源古城遗址见证了金代的繁荣与发展,是道外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吸引着众多考古学家和历史爱好者前来探寻历史的足迹。
民俗风情
道外区作为东北民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10个系列近100个种类。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游客可以看到面塑、糖画、剪影、草编等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感受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这里的老式熏鸡、肝、肠、小肚等美食也独具特色,是道外区饮食文化的代表。
道外区的传统节日活动也丰富多彩。春节期间,大街小巷张灯结彩,舞龙舞狮表演热闹非凡,人们走亲访友,互道祝福,充满了浓浓的节日氛围。端午节时,人们会在门上悬挂艾草、菖蒲,吃粽子、鸡蛋,还会举行赛龙舟等活动,传承着古老的习俗。此外,道外区还有许多民间艺术表演,如东北二人转、评书、大鼓等,这些表演形式生动有趣,深受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喜爱。
特色美食
道外区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一大批“百年老字号”和特色餐饮名店。
- 老鼎丰:是道外区的着名糕点品牌,始创于1911年。老鼎丰的糕点选料精良,制作工艺独特,口感细腻,香甜可口。其月饼、糕点等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是哈尔滨人逢年过节馈赠亲友的佳品。
- 张包铺:相传在清朝末年,一个名为张仁的年轻人从天津来到哈尔滨,开了一家包子铺。因包子皮薄馅大,远近闻名,“张包铺”在老道外立住了脚。如今,张包铺的排骨包是其招牌美食,肉馅鲜美多汁,搭配上松软的面皮,让人回味无穷。
- 李氏熏酱:以其独特的熏酱工艺和醇厚的味道而闻名。这里的熏鸡、熏肉、熏肚等熏酱产品,色泽红亮,香气四溢,口感醇厚,是道外区美食的代表之一,深受当地居民和游客的青睐。
- 粘豆包:这是东北传统美食,道外区的粘豆包选用优质的黄米面和红豆沙为原料,经过传统工艺制作而成。粘豆包外皮软糯,内馅香甜,具有浓郁的东北风味,是道外区冬季餐桌上的常见美食。
旅游指南攻略
最佳旅游时间
道外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凉爽。最佳旅游时间为夏季(6 - 8月)和冬季(12月 - 次年2月)。夏季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体验松花江畔的清凉;冬季则可以感受哈尔滨独特的冰雪文化,参观冰雪大世界等冰雪景观,还能在道外区的街道上品尝到热乎乎的粘豆包等冬季美食。
交通指南
- 外部交通:哈尔滨拥有太平国际机场,国内外航班众多,游客可以从各地乘坐飞机抵达哈尔滨,再转乘市内交通前往道外区。哈尔滨也是重要的铁路枢纽,有多个火车站,可通过火车便捷地到达道外区。
- 内部交通:道外区交通便利,市内有地铁、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地铁可以快速到达道外区的主要景点,公交线路覆盖广泛,方便游客前往各个角落。此外,出租车和网约车也是出行的便捷选择。
住宿推荐
- 高档酒店:可以选择位于道外区繁华地段的星级酒店,这些酒店设施齐全,服务周到,能为游客提供舒适的住宿体验。
- 特色民宿: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附近有一些特色民宿,游客可以住在具有中华巴洛克风格的建筑里,感受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体验独特的住宿风情。
游玩路线规划
- 一日游路线:上午前往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欣赏中华巴洛克建筑,品尝特色美食,体验民俗文化;下午参观靖宇公园,缅怀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晚上在道外区的夜市品尝各种小吃,感受道外区的烟火气息。
- 两日游路线:第一天游览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靖宇公园、道台府;第二天前往永源镇,参观永宁寺、“满江红”摩崖石刻,感受古镇的历史文化和水乡风情。
道外区,这座充满历史韵味与现代活力的城区,以其独特的历史沿革、丰富的文化脉络、迷人的景点、深厚的民俗风情和诱人的美食,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它不仅是哈尔滨的历史见证者,更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旅游胜地,等待着更多的人去探索、去发现。
喜欢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请大家收藏:(m.8kxs.com)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