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部失色, 问及军械储备,工部官员更是面如死灰,各地卫所武库空虚,刀甲朽坏、火器堪用者十不存三的实情,在此刻再也无法掩盖。
战报与朝堂的混乱消息,通过驿站和私人渠道,也飞速传到了正在病榻上勉力支撑的姜淮耳中。
彼时,他刚服过药,正听着子侄汇报流民安置的进展。当听到“抚顺陷落”、“张总兵殉国”、“辽饷无着”时,姜淮猛地睁大眼睛。
“先生!”仆役惊慌上前。
姜淮推开搀扶的手,用袖口狠狠擦去嘴角的血迹,眼中尽是痛楚与一种“果然如此”的悲凉。他挣扎着想要下床,声音嘶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备纸笔!快!”
他早知道边军空虚,早知道财政濒危,早知道工备废弛!他这些年所有的努力、所有的抗争,就是想避免这样的局面!可终究……还是来了,而且来得如此迅猛,如此惨烈!
不顾病体沉重,姜淮倚在榻上,点燃烛火,彻夜疾书。他不再仅仅是那个赈济灾民的地方贤达,而是变回了那个曾执掌帝国钱粮、洞察时弊的户部老臣。
这一次,他直接上书皇帝,奏章内容已远超寻常臣子的范畴。
直言弊政,他痛陈辽东之败,非一日之寒,乃是军制败坏、财政空虚、吏治腐化积重难返的必然恶果!字字如刀,将朝堂诸公不愿面对的真相血淋淋地揭开。
献策应急, 他提出紧急应对之策,立即启用他在漕运改革中预备的“海运”通道,绕开效率低下的内河漕运,由东南直运粮秣至辽东沿海。
动员东南海商,以未来盐引、贸易特许为质,借调其船只、垫付粮款;严令各省清查库银,将所有非紧急款项暂缓,全力保障军需。
警告危机, 他强烈警告,绝不可轻易在全国加征“辽饷”!他指出,黄河水患刚过,民生已极度凋敝,若再行加派,无异于官逼民反,恐生内乱,届时内外交困,国事将不可收拾!
荐贤任能,他以身家性命担保,举荐数位他了解、确有实干之才且通晓军务的官员,如他在户部时的得力下属周墨安等,,请求皇帝不拘一格,委以重任。
这封奏章,是他用生命最后力气发出的呐喊,融合了他对财政、军事、吏治的全部洞察与忧思。
奏章发出后,姜淮深知远水难解近渴。他强撑病体,做出了他人生中最后一个重大决定。他召集长老与江南几位素有威望、且与他交厚的士绅商贾。
他指着榻前一个上了锁的铁箱,对众人道,“此中,是我姜淮积蓄,及我俸禄、赏赐所余,共计白银八万两,地契部分。
今日,尽数捐出,充作军资!请诸位做个见证,并望诸位念在江山社稷、华夏衣冠的份上,慷慨解囊,助朝廷渡过此难关!”
此举,震撼了所有人。这是真正的毁家纾难!
当姜淮散尽家财、呕血上书的壮举传开,江南震动,士林感佩。
在他的带动下,不少士绅商贾也开始踊跃捐输,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力量,这批宝贵的钱粮通过他建议的海运渠道,确实比朝廷的正式调拨更早抵达了辽东,暂解了燃眉之急。
...
辽东惊变的噩耗,如同裹挟着冰雨的北风,瞬间席卷了江南。正在组织乡绅善后流民安置、推行以工代赈巩固堤防的姜淮,接到八百里加急军报时,正在堤坝工地上与老河工商议疏浚方案。
他放下军报,原本因劳作而红润的脸色瞬间沉静如水,唯有那双历经风霜的眼睛,锐利如鹰隼般微微眯起,望向北方。周围喧闹的工地仿佛瞬间寂静,所有乡绅、工匠都屏息望着他,感受到一股无形的、沉重的压力。
“果然……还是来了。”他低声自语,语气中没有惊慌,只有一种深沉的、预料之中的凝重。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帝国边防空虚、财政捉襟见肘的现状,这场危机,在他意料之中,只是没想到来得如此快,如此猛。
姜淮没有片刻耽搁,立即返回书房,屏退左右。他并未像朝堂诸公那般慌乱,而是极快地厘清思绪,摊开地图与纸笔。
剖析时局,他首先冷静分析了努尔哈赤的战略意图和明军弱点,判断出初期明军必然失利,关键在于能否稳住阵脚,保障后勤,等待援军与转机。
起草万言书,他运笔如飞,写就一封极其详尽的《陈辽东急务疏》。
此疏不再纠缠于追究责任,而是直指核心,如何打赢这场战争。他从军事部署、粮饷筹措、兵器补给、舆论民心、乃至对女真各部的外交分化,提出了整整十八条具体方略,条条切中要害。
尤其是他再次强调了利用“海运”保障辽东后勤的紧迫性与可行性,并附上了详细的航线、船只调配及与东南海商合作的初步构想。
密信网络,同时,他动用自己多年经营的人脉,向朝中可信的官员、军中旧识、乃至在野的知兵之士发出密信,陈明利害,呼吁他们支持自己的方略,并提醒他们警惕朝中可能出现的“速胜论”和“畏战求和”两种错误倾向。
在上书的同时,姜淮深知朝廷决议迟缓,必须争分夺秒。他以其在江南无人能及的威望,开始了实质性的准备。
召集巨贾,他秘密邀请苏杭湖嘉等地有实力的海商、粮商、丝商巨头,直言相告,“国若破,家必亡,诸位巨万资财,岂能独保?今北疆危殆,需借诸位之力!”
他并非空谈大义,而是提出了具体的利益交换,以他个人信誉和未来可能的政策倾斜为担保,换取商人们先行垫资,大规模采购粮食、布匹、药材等军需物资,并集结适合北运的坚固海船。
整顿民力,他借治理黄河后形成的组织架构,开始登记造册各地青壮,明面上是以备不时之需,如继续水利工程,实则暗中为可能的兵员补充和后勤运输做准备。
技术准备,他召集熟悉火器的匠户,开始研究改进现有的火炮、火铳,并利用商路,设法从澳门等地引入西洋火炮样品和技师,他知道,面对女真铁骑,火器是关键。
喜欢假少爷回村后,成京城第一状元郎请大家收藏:(m.8kxs.com)假少爷回村后,成京城第一状元郎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