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子夜异闻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8章 石室写经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石室写经

明朝万历年间,江南水乡有个叫陈文修的年轻书生。他家境贫寒,但天资聪颖,十九岁便中了举人,成为乡里瞩目的才子。然而此后三次进京赴考,皆名落孙山。第三次落第后,陈文修心灰意冷,决定暂时放下科举功名,游历四方,以开阔胸襟。

这年春天,陈文修来到浙西一处名为“栖霞岭”的山区。这里山势险峻,人烟稀少,却有说不出的清幽之美。当地山民告诉他,岭中有处古迹,相传是东晋时期一位高僧隐居修行的石室,但具体位置已无人知晓。

陈文修对古迹素来有兴趣,便决定入山寻访。他准备了干粮和笔墨,沿着樵夫踩出的小径向深山走去。越往深处,山路越是崎岖难行,参天古木遮天蔽日,偶尔传来几声不知名的鸟鸣,更添山谷幽静。

走了大半日,陈文修已是汗流浃背,正要找个地方歇脚,忽然乌云密布,雷声隆隆,眼看一场大雨将至。他急忙四处张望,寻找避雨之处,忽见不远处山壁上似乎有个洞口,便快步向前。

拨开茂密的藤蔓,果然露出一个石洞入口。陈文修弯腰进去,发现里面别有洞天。这石室宽敞明亮,可容十余人,石壁光滑,似有人工开凿的痕迹。最奇的是,室内一角有石床、石桌、石凳,俨然是有人居住过的样子。

“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高僧石室?”陈文修心中暗喜。

这时,外面已是大雨滂沱,雷电交加。陈文修决定在此暂避,待雨停后再作打算。他在石室内四处查看,发现石壁上有不少模糊的刻字,多是佛经片段。走到最里处,借着洞口透入的微光,他看到石壁上似乎刻着整篇经文。

陈文修凑近细看,发现这是一篇《金刚经》,字迹古朴苍劲,深深刻入石壁,虽历经岁月侵蚀,仍清晰可辨。他在石桌前坐下,从行囊中取出纸笔,打算将这篇经文抄录下来。

正当他研墨准备抄写时,忽然一阵困意袭来,竟伏在石桌上睡着了。

不知过了多久,陈文修被一阵轻微的脚步声惊醒。他抬头一看,只见一位白发老僧站在石室入口处,手持禅杖,目光炯炯有神。

“施主从何而来?”老僧声音洪亮,在山洞中回响。

陈文修忙起身行礼:“晚生陈文修,乃游学书生,为避雨误入宝地,打扰大师清修,还望见谅。”

老僧微笑道:“此石室本是无主之地,老衲不过偶尔来此静坐。施主既是有缘至此,不必拘礼。”

老僧走进石室,在石床上盘膝坐下。陈文修见他仙风道骨,不似凡人,心中肃然起敬。

“大师可知这石壁上的经文是何人所刻?”陈文修问道。

老僧目光深远,缓缓道:“此乃晋代慧明法师所刻。法师在此石室修行三十载,悟道之日,以指为笔,在石壁上刻下这篇《金刚经》。”

陈文修惊叹:“以指刻石?这怎么可能!”

老僧笑而不答,转而问道:“施主抄录经文,所为何事?”

陈文修叹气道:“晚生屡试不第,心灰意冷,故而游历山水,排解愁闷。见这经文古朴,想抄录下来,或许能静心养性。”

老僧点头道:“抄经确是修心良方。不过,若只求形式,不悟其理,犹如入宝山而空手归。施主何不在此小住几日,静心抄经,或许能有意外收获。”

陈文修正欲答话,忽然洞外雷声大作,一道闪电划破长空,照得石室亮如白昼。就在这一刹那,陈文修恍惚看到石壁上的经文似乎泛着金光。等他定睛再看时,却又一切如常。

老僧似有所觉,淡淡道:“缘分已至,施主好自为之。”说完竟起身向外走去。

陈文修急忙道:“大师且慢!雨尚未停...”

话音未落,老僧已步入雨中,转眼不见踪影。陈文修追至洞口,只见大雨滂沱,哪有老僧的影子?他心中诧异,觉得此事蹊跷,但既已应允留下抄经,便决定在石室过夜。

次日清晨,雨过天晴,阳光透过藤蔓照进石室。陈文修醒来,神清气爽,似乎多年积郁一扫而空。他取出干粮简单吃过,便正式开始抄经。

石壁上的字迹虽清晰,但有些地方已被苔藓覆盖。陈文修细心清理,一字一句地抄录。他本是书法高手,见这石壁字迹不凡,便刻意模仿其笔意。

抄至中午,已完成了小半。陈文修停下来休息,忽然发现一件怪事:他抄录的经文纸上,有些字竟隐隐泛着金光,但稍纵即逝,似是真非真。

“莫非是阳光折射的错觉?”陈文修自语道。

他不再理会,继续抄经。到了傍晚,整篇《金刚经》已抄录完毕。陈文修将文稿整理好,准备明日一早下山。

当晚,月光如水,洒入石室。陈文修在石床上辗转难眠,便起身点燃蜡烛,拿出抄录的经文欣赏。这一看不要紧,他惊得险些将蜡烛打翻——只见纸上的字迹在月光下熠熠生辉,金光流转,仿佛用金粉写就一般!

更奇的是,这些金字似乎组成了某种图案。陈文修将纸张在石桌上铺平,仔细端详,发现金光最盛处勾勒出了一幅地图,图中标有山形、水道,还有一个明显的标记点。

“这...这是怎么回事?”陈文修目瞪口呆。

他想起老僧说的“缘分已至”,心中一动:莫非这金光地图是某种指引?

这一夜,陈文修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天亮时分,他决定按照地图所示,一探究竟。

地图标识的区域就在栖霞岭深处,一个叫“云雾谷”的地方。陈文修向当地山民打听,得知那地方地势险要,常年云雾缭绕,少有人敢去。有传说称谷中有仙草,也有说谷中闹鬼,众说纷纭。

陈文修备足干粮,按照地图指引向云雾谷进发。这条路比他想象的要难走得多,几乎是攀岩而行。有几次他险些失足,幸得抓住藤蔓才化险为夷。

走了约莫两个时辰,眼前豁然开朗,果然是一处幽深的山谷。谷中奇花异草遍布,溪水潺潺,云雾缭绕其间,真如仙境一般。

陈文修对照地图,向谷中深处走去。不多时,看到一处瀑布如白练垂挂山前,水声轰鸣。地图上标记的地点,正在这瀑布之后。

陈文修鼓起勇气,穿过水幕,发现后面果然别有洞天——又是一个石室,比之前那个略小,但更为精致。石室中央有石台,台上放着一只古旧的木匣。

他走近石台,见木匣上无锁,便轻轻打开。匣中并无金银珠宝,只有三卷古书。第一卷书页上写着《金刚经释疑》,第二卷是《明心见性录》,第三卷则无书名,似是随笔札记。

陈文修小心翻开第三卷,见开头写道:“余慧明,少时出家,中年得道,于此石室修行三十载。今将西去,特留此经解,待有缘人得之...”

陈文修心中震撼,原来这真是慧明法师的遗物!他继续阅读,得知慧明法师在此修行期间,对《金刚经》有独到领悟,遂将心得记录下来。书中还提到,法师曾在石壁写经时注入了修行功力,若有心诚之人虔诚抄写,经文自显灵异,指引来此。

札记最后写道:“得我书者,非为私藏,当传之于世,利益众生。若怀私心,必遭天谴;若存公益,自得福报。”

陈文修肃然起敬,向石台行三拜九叩大礼,发誓道:“弟子陈文修,得蒙法师垂青,必当谨遵教诲,将经书传之于世,绝不敢有私心。”

他将三卷经书小心包好,放入行囊,离开了云雾谷。

回到栖霞岭下的客栈,陈文修便开始研读这三卷经书。《金刚经释疑》对经文有深入浅出的解释;《明心见性录》则是修行心法;第三卷札记记录了慧明法师的修行经历和感悟。

陈文修本是聪明之人,读这些经书后,如醍醐灌顶,往日对功名的执着渐渐放下,心胸开阔许多。他在客栈住下,白日研读经书,晚上整理笔记,不知不觉过了半月有余。

一日,陈文修忽然想起科举在即,本该启程赴京,却发现自己对功名已无太多兴趣。正犹豫间,收到家书,言母亲病重,盼他速归。

陈文修是孝子,接到家书后即刻收拾行装返乡。临行前,他特意绕道再去了一趟石室,拜谢慧明法师指点之恩。

回到家时,母亲病情已稍有好转。陈文修悉心照料,同时将慧明法师的经书反复研读,并开始着手将其整理成册,以便传播。

奇怪的是,自从回乡后,陈文修身上开始出现一些异常现象。先是邻居家失火,他冲入火场救人,火舌舔身却毫发无伤;后是乡里瘟疫流行,他日夜照料病人,自己却始终无恙。乡人纷纷传言,说陈文修得了仙缘,有神灵护体。

陈文修自己也感到不可思议,想起慧明法师札记中提到的“若存公益,自得福报”,心中似有所悟。

这年秋天,母亲病愈,催促陈文修再次赴京应试。陈文修虽已淡泊功名,但不愿违逆母意,便再次踏上科举之路。

与前三次不同,这次陈文修心境平和,不再患得患失。考试结束后,他并不焦急等待放榜,而是在京城寻访名刹古寺,与高僧探讨佛法。

放榜之日,陈文修竟高中进士,且名次靠前。不久,他被任命为某地知县。赴任前,他回乡省亲,将母亲接至任所奉养。

陈文修为官清正,体恤民情,深得百姓爱戴。公务之余,他继续整理慧明法师的经解,并开始在当地讲授《金刚经》,吸引了众多听众。

然而,陈文修的名声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当地有个叫赵德荣的乡绅,原本横行乡里,被陈文修惩治后怀恨在心,暗中收集陈文修“传播邪说”的证据,欲加以陷害。

一天晚上,陈文修在书房整理经书,忽听窗外有异响。推窗查看,只见一道黑影匆匆逃走,窗台上留下一封匿名信。信中警告他停止讲经,否则必有灾祸。

陈文修一笑置之,继续他的工作。不久,上司果然接到匿名举报,称陈文修不务正业,传播异端邪说。上司派员调查,却发现陈文修政绩卓着,百姓交口称赞,所谓“邪说”实为佛法经典,无可指摘。

赵德荣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重金聘请江湖术士,欲用邪术加害陈文修。

术士设坛作法,连续七日诅咒。最后一晚,雷电交加,术士在法坛上突然惨叫一声,七窍流血而亡。赵德荣闻讯大惊,以为陈文修真有神灵护体,再不敢生事。

这些事陈文修本不知情,直到赵德荣临终前良心发现,遣人送信谢罪,他才得知原委。陈文修不计前嫌,亲自探望病重的赵德荣,为其讲解佛法,使赵德荣临终前得以心安。

时光荏苒,陈文修为官十年,政绩斐然,却因不喜官场倾轧,最终辞官归隐。他回到家乡,建了一所书院,专门讲授佛法经典,尤以《金刚经》为主。慕名而来求学者络绎不绝。

晚年,陈文修将慧明法师的三卷经书与自己的心得体会合为一册,刊印流传,书名为《金刚经心要》。此书后来成为佛门重要典籍,流传后世。

陈文修活到九十高龄,无疾而终。临终前,他告诉弟子,自己夜梦慧明法师来接引,将归极乐。弟子们依他遗愿,将其安葬在栖霞岭石室旁,墓碑上刻着“金刚弟子陈文修之墓”。

传说每逢月圆之夜,石室中仍有诵经声传出,有人甚至看到石壁经文泛发金光,认为那是陈文修与慧明法师在继续他们的佛法讨论。

而那座石室,至今仍被当地人称“写经洞”,吸引着有缘人去探访感悟。

(完)

喜欢子夜异闻请大家收藏:(m.8kxs.com)子夜异闻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