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未来我必将站在世界之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74章 杂交微光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藻株纪事:杂交微光与袋间暖尘

实验室的玻璃窗彻底褪去了霜花,初夏的阳光斜斜切进来,在培养皿里的杂交藻株上投下细碎的光斑。萧凡把刚打印好的《杂交藻株培育手册》摊在桌上,指尖划过“酶解时间控制在40-60分钟”的标注,忽然抬头看向叶之澜:“穆萨昨天说,他们村里的年轻人都想来学培育技术,要不咱们搞个线上培训班?”

叶之澜正帮卓玛调试手机支架,闻言停下动作。卓玛手里捧着改良后的包装袋,袋口用新学的石板压制法封得平整,里面装的藻株饲料添加剂颗粒分明,一点没漏:“线上好!我可以帮阿妈当翻译,把你们说的‘离心管’‘培养基’都变成藏语里的大白话,非洲那边的阿米也能跟着学。”

小叶抱着一摞多糖检测试剂盒走过来,闻言眼睛亮了:“我还能做动态演示!把酶解细胞壁的过程拍成延时视频,他们一看就知道什么时候藻株最适合融合。”三人说干就干,萧凡负责整理培训大纲,把“藻株筛选-细胞融合-恒温培养”拆成8节小课,每节控制在20分钟;叶之澜则翻出之前拍摄的实验室操作视频,剪去复杂的专业术语,配上字幕标注“这里要轻晃离心管,不然藻株会受损”;卓玛坐在旁边,拿着小本子逐句记录藏语翻译,遇到“叶绿体活性”这种难译的词,就跑去问扎西阿妈,最后商量着译成“藻株里的‘绿能量’”,既形象又好记。

可刚准备好第一节培训课的内容,穆萨就发来条紧急消息:“村里的培养池突然长青苔了!藻株长得慢了,有的还变黄了!”萧凡赶紧让穆萨拍视频过来——画面里,培养池的水面浮着层薄薄的绿膜,水下的杂交藻株明显没之前精神,叶片耷拉着。小叶盯着视频看了半天,忽然指着屏幕:“是青苔抢营养!非洲旱季光照强,青苔繁殖快,会和藻株争水、争无机盐。”

叶之澜立刻翻出实验室的藻类资料册,手指在“除苔方案”那页停住:“咱们可以用大麦秸秆!之前在文献里看到过,大麦秸秆泡在水里会释放抑制青苔生长的物质,还不会伤害藻株,而且非洲村里种大麦,取材方便。”萧凡马上计算用量:“按穆萨培养池的大小,每10平方米放2公斤干秸秆就行,得让他把秸秆捆成小捆沉在池底,不然会漂在水面挡光照。”

卓玛看着三人忙碌的样子,忽然小声说:“咱们嘎查村的冬春季节,蓄水池也会长青苔,要不咱们先在村里试一次?要是好用,再教穆萨,这样更放心。”这话提醒了叶之澜,她立刻联系村支书,借了村里的小型蓄水池,和萧凡、小叶一起搬来大麦秸秆。小叶把秸秆剪成半米长的段,用绳子捆成捆,萧凡则穿着胶鞋下到蓄水池里,把秸秆捆均匀地系在池边的石头上。“等三天看效果,要是青苔少了,就把方法教给穆萨。”叶之澜蹲在池边,用手机拍下蓄水池的初始状态,打算每天记录变化。

三天后,蓄水池里的青苔果然少了大半,水面的绿膜基本消失,水下的水草反而更绿了。小叶舀了点水回去检测,笑着说:“水质里的氮磷含量没降,说明秸秆没影响其他植物,刚好抑制青苔。”萧凡立刻把蓄水池的对比视频发给穆萨,还附了详细的操作步骤:“把秸秆捆沉在池底,每两周换一次,记得避开藻株密集的区域。”穆萨很快回复了个竖大拇指的表情,后面跟着段视频——村里的年轻人正扛着大麦秸秆往培养池走,阿米举着手机喊:“叶姐姐,我们现在就弄,等藻株长好了,给你们拍玉米地的视频!”

解决了青苔的问题,线上培训班也顺利开了课。第一节讲“藻株筛选”,萧凡对着镜头举着两个试管:“左边是耐干旱的国外藻株,藻液略浑浊,因为细胞壁厚;右边是咱们国内的高多糖藻株,藻液清亮,叶绿体多。筛选的时候,要选叶片完整、没有发黄的藻株,这样融合成功率高。”屏幕那头,穆萨的侄子阿卜杜勒举着手机,身后围了七八个年轻人,有人还拿着小本子记笔记,偶尔有人提问,卓玛就用藏语和英语双语翻译,小叶再补充细节。

可到了“细胞融合”那节课,麻烦又出现了。阿卜杜勒在评论区留言:“我们没有倒置显微镜,怎么看细胞有没有融合?”萧凡愣了一下,转头和叶之澜、小叶商量。叶之澜忽然想起什么,从抽屉里翻出个放大镜:“可以用放大镜!虽然不如显微镜清楚,但融合后的细胞比普通细胞大,而且里面有两种绿色——国内藻株的鲜绿和国外藻株的浅绿,对着光看能分辨出来。”小叶立刻做实验,用放大镜观察培养皿里的杂交细胞,果然能看到淡淡的双色光晕。萧凡赶紧把这个方法教给阿卜杜勒,还让小叶拍了张放大镜下的细胞照片,标注“双色光晕就是融合成功”,方便他们对照。

培训班上到第五节课时,扎西阿妈拎着个布包走进实验室,里面装着几个新做的包装袋,还有一小袋炒青稞。“叶老师,你们看这个袋子。”阿妈把袋子递过来,“我按你们说的比例做的,装了炒青稞,昨天背去镇上赶集,走了一路都没漏,比之前的布袋子结实多了。”卓玛也跟着进来,手里拿着个笔记本:“村里有五户人家都学会做袋子了,昨天卓嘎婶还做了个大的,装了20斤饲料添加剂,说要送给邻村的亲戚试试。”

叶之澜接过袋子,仔细看了看袋口的压制痕迹:“阿妈,您这压得比我还平整!对了,咱们之前说的‘包装袋制作指南’,现在能加您的经验进去吗?比如怎么把青稞秆粉和多糖溶液拌得更均匀,您肯定有诀窍。”扎西阿妈笑了,坐在桌边慢慢说:“拌的时候要加温水,按‘三拌三揉’的法子——先拌粉,再加水,揉成团,再分小块揉,这样做出来的基材不结块,压的时候也不容易裂。”小叶赶紧拿出笔,把“三拌三揉”记在指南上,还让阿妈演示了一遍,用手机拍下来,打算加进指南的视频部分。

就在这时,萧凡的手机响了,是县农业局的王科长打来的:“萧凡啊,你们的杂交藻株和改良包装袋,我们在市里的农业展上展出了,有好几个牧区的合作社都想引进,你们能不能来做次现场培训?”萧凡转头看了看叶之澜和小叶,两人都点了点头。挂了电话,萧凡笑着说:“咱们的藻株要走出嘎查村了!县农业局说,下周末在市里的农业展览馆办培训,到时候会有十几个牧区的代表来,咱们得准备现场演示。”

小叶立刻开始准备演示用的材料:“得带点杂交藻株样本、Lb培养基,还有改良后的基材,现场做包装袋给他们看。”叶之澜则开始整理培训课件,把之前线上课的内容改成适合现场的版本,加了更多实际案例,比如穆萨村的藻株生长情况、嘎查村的包装袋应用效果。卓玛也主动要求一起去:“我可以帮你们做翻译,还能教他们用石板压制包装袋,阿妈说我现在压得比她还好呢!”

周末的农业展览馆里,萧凡他们的展台前挤满了人。小叶把杂交藻株样本放在培养皿里,用放大镜给大家看:“你们看,这个细胞里有两种绿色,就是融合成功的,既耐干旱,多糖含量又高,适合咱们牧区的气候。”叶之澜则在旁边演示制作包装袋,卓玛帮忙递材料,两人配合着把青稞秆粉和多糖溶液拌匀,压成基材,再用加热的石板压制袋口。一个牧民代表拿起做好的包装袋,装了点饲料进去晃了晃,惊讶地说:“真不漏!我们之前用的塑料袋不环保,布袋子又不结实,这个刚好!”

王科长走过来,拍了拍萧凡的肩膀:“你们这个项目太实用了,市里打算把你们的藻株培育技术和包装袋制作方法,纳入牧区农业推广项目,到时候会给你们拨专项经费,支持你们扩大研发。”萧凡心里一暖,转头看向叶之澜和小叶,两人眼里都闪着光——他们当初只是想帮穆萨解决藻株问题,没想到能帮到这么多牧区的人。

从市里回来后,三人又投入到“耐虫害藻株”的研发中。小叶在实验室里培养了几种常见的藻株害虫,比如蚜虫、红蜘蛛,打算测试不同浓度的除虫菊素对害虫的抑制效果,同时不伤害藻株。萧凡则去县里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借了台虫情测报灯,放在实验室外面,监测周围的害虫种类,为研发提供数据。叶之澜则忙着整理之前收集的非洲土壤样本,打算分析里面的微量元素含量,看看能不能通过调整培养基的配方,让杂交藻株在非洲的土壤里长得更好。

这天晚上,实验室里还亮着灯。小叶盯着显微镜,忽然兴奋地喊:“萧凡、叶姐,你们来看!这个浓度的除虫菊素,蚜虫死了,藻株的叶绿体活性还保持在90%以上!”萧凡赶紧凑过去,屏幕里的藻株叶片鲜亮,蚜虫则趴在旁边一动不动。叶之澜拿出笔记本,飞快地记录:“除虫菊素浓度0.05%,处理时间24小时,效果最好,明天再做三次重复实验,确认稳定性。”

就在这时,手机响了,是穆萨发来的视频。画面里,培养池里的杂交藻株长得郁郁葱葱,阿米正拿着测糖仪测多糖含量,对着镜头喊:“叶姐姐,多糖含量8.4%!玉米地长得可好了,玉米穗比去年大一圈,下个月就能收了!”视频的背景里,村里的孩子们在玉米地旁边跑,手里拿着用改良包装袋做的小口袋,里面装着野果,笑得特别开心。

萧凡把视频投屏到屏幕上,三人看着画面里的场景,都笑了。叶之澜转头看向窗外,夜色里,实验室的灯光亮得温暖,远处传来牛羊的叫声,还有村民家里的狗吠声。“咱们的藻株,真的在慢慢改变很多东西。”她轻声说,声音里满是温柔。

小叶点点头,手里还拿着装着耐虫害藻株的试管:“等咱们把耐虫害的藻株研发成功,就寄给穆萨,这样他们的藻株就不怕害虫了。以后,咱们还要培育更耐盐碱的品种,帮那些海边的村庄;培育能固氮的品种,帮贫瘠的土地变肥沃。”

萧凡看着两人,笑着说:“会的。咱们一步一步来,先把耐虫害藻株做好,再把包装袋的制作方法推广到更多牧区,然后去非洲看玉米地,去海边看藻株……咱们的藻株故事,还长着呢。”

实验室里的灯光,透过玻璃窗洒在外面的小路上,像一束微弱却坚定的光。培养皿里的杂交藻株,在恒温培养箱里轻轻晃动,泛着淡淡的绿光,仿佛在呼应着远方的希望——非洲的玉米地、嘎查村的蓄水池、牧区的合作社,还有那些拿着包装袋的村民、跟着线上培训班学习的年轻人,都在这束绿光里,慢慢走向更明亮的未来。

接下来的日子里,三人更忙碌了。小叶的耐虫害藻株重复实验很成功,开始准备小规模培育;叶之澜则忙着编写《耐虫害藻株培育补充手册》,把除虫菊素的使用方法、虫害监测技巧都加了进去;萧凡则在和县农业局对接,打算下个月组织一次“牧区藻株技术交流会”,邀请周边牧区的合作社代表来嘎查村,现场学习藻株培育和包装袋制作技术。

扎西阿妈和卓玛也没闲着,她们组织村里的妇女成立了“包装袋制作小组”,每天在村委会的院子里做包装袋,还把做好的包装袋送给邻村的牧民,教他们制作方法。卓玛还开通了短视频账号,每天发一段制作包装袋的小视频,下面有很多牧区的网友留言,说想学习这个技术,卓玛都会一一回复,告诉他们可以关注线上培训班的课程。

这天,卓玛拿着手机跑进实验室,兴奋地说:“叶姐姐,我的短视频有一万多个赞了!有个新疆的牧民姐姐留言,说她们那里的牧场也需要这种包装袋,问能不能教她制作方法。”叶之澜接过手机,看着评论区里的留言,笑着说:“咱们可以把线上培训班的课程翻译成维吾尔语,这样更多牧区的人都能学。卓玛,你愿意当维吾尔语的翻译吗?”卓玛用力点头:“愿意!我可以找学校的维吾尔族老师帮忙,把‘青稞秆粉’‘石板压制’这些词译准确。”

萧凡看着这一切,忽然想起当初刚到嘎查村的时候,实验室还是个空荡荡的小屋子,现在却装满了培养皿、资料册,还有村民送来的青稞、酥油茶。他拿起桌上的藻株数据手册,翻到最新的一页,上面写着:“耐虫害藻株小规模培育成功,多糖含量8.2%,虫害抵抗力提升70%;包装袋制作技术已推广至3个牧区,惠及200多户牧民;线上培训班累计报名人数500+,涵盖中国5个省区、非洲3个村庄。”

叶之澜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想什么呢?该去村委会给‘包装袋制作小组’送多糖溶液了。”萧凡合上手册,笑着站起来:“没什么,就是觉得,咱们当初的一个小想法,现在变成了这么多有意义的事。”

两人走出实验室,初夏的阳光正好,村委会的院子里传来妇女们的笑声,卓玛正拿着石板教大家压制包装袋,扎西阿妈则在旁边煮酥油茶。远处的草原上,牛羊在悠闲地吃草,蓄水池里的水泛着粼粼的波光,一切都那么平和而充满希望。

“以后,还会有更多有意义的事。”叶之澜看着远方,轻声说。萧凡点点头,心里清楚,他们的藻株故事,才刚刚开始。

喜欢未来我必将站在世界之巅请大家收藏:(m.8kxs.com)未来我必将站在世界之巅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