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株新途:饲料里的暖意与跨洲的新芽
正月的嘎查村还裹着寒意,实验室窗外的积雪没化尽,萧凡却在整理牛羊养殖户的反馈表——表格里大半村民都提到“冬天牛羊不爱吃草,容易咳嗽”,扎西阿妈的备注尤其醒目:“我家三只小羊,上个月咳了半个月,兽医来看说是风寒,药喂了不少,钱也花了,要是能有便宜又管用的法子就好了。”
叶之澜凑过来,看着表格轻轻叹气:“市售的免疫增强剂,一小袋就要二十多块,村民养十只羊,一个冬天下来光买药就要好几百。”刚收拾好行李准备回学校的小叶,听到这话突然停下动作:“师兄师姐,藻株多糖能不能做成饲料添加剂?我之前在文献里看到,多糖能提升动物免疫力,咱们嘎查村有的是藻株,成本肯定低。”
这话像点亮了一盏灯。萧凡立刻翻出藻株样本数据:“咱们培育的杂交藻株,多糖含量比普通藻株高18%,理论上可行。但牛羊的味觉敏感,直接加多糖粉末,它们说不定会拒食。”叶之澜点头:“得找个能调味又便宜的东西混合,嘎查村最不缺的就是青稞粉,要不试试用青稞粉做载体?”
三人说干就干。小叶推迟了返校时间,跟着萧凡去藻株培养池收集分泌物,用之前改良的物理提纯法提取多糖;叶之澜则去村民家借石磨,把晒干的青稞磨成细粉;扎西阿妈听说他们要做“牛羊保健品”,主动来帮忙筛青稞粉,还教他们:“磨青稞的时候要加点温水,粉才够细,牛羊吃着不喇嗓子。”
第一次做饲料添加剂,他们按“10%多糖+90%青稞粉”的比例混合,装在纸袋里给王大爷家的羊试用。可第二天王大爷就来反馈:“羊闻了闻就躲开了,好像不喜欢那味儿。”小叶蹲在羊圈旁,看着几只羊低头啃普通干草,忽然想到:“会不会是多糖的腥味太重?咱们加点晒干的苜蓿草粉试试,苜蓿草有甜味,牛羊爱啃。”
调整比例后,新的添加剂多了股淡淡的草香。这次给扎西阿妈的小羊试用,三只羊果然凑过来吃了起来。接下来的半个月,他们每天都去养殖户家记录牛羊的状态——萧凡用体温计测羊的体温,叶之澜记录它们的采食量,小叶则观察羊的精神状态,还特意记下“有没有咳嗽、流鼻涕”的细节。
第十天傍晚,扎西阿妈拉着小叶的手,笑得合不拢嘴:“我家小羊这几天不咳嗽了,晚上也能听见它们嚼饲料的声音了!以前晚上总担心它们冻着,现在踏实多了。”小叶赶紧把这个好消息记在本子上,又给小羊添了点添加剂:“阿妈,再喂五天咱们再看,要是一直好好的,这配方就算成了。”
可没等五天,新的问题又冒出来。村里的养殖户老李来找他们,手里拿着半袋没吃完的添加剂:“我家的牛吃了这东西,倒是不咳嗽了,可拉的粪便有点稀,是不是多糖加太多了?”萧凡立刻跟着老李去牛圈,取样分析后发现,牛的消化系统比羊更敏感,10%的多糖比例确实偏高。三人连夜调整配方,把牛用添加剂的多糖比例降到8%,还加了少量炒过的麦麸,帮助牛消化。
就在他们忙着优化饲料添加剂时,小叶收到了国外名校的录取通知书——对方提供全额奖学金,专业是“高端生物材料研发”,正是小叶之前最想去的方向。拿着通知书,小叶却没了当初的兴奋,反而对着实验室里的藻株样本发呆。叶之澜看出她的心事,递过一杯热奶茶:“是不是在纠结要不要去?”
小叶点点头,声音有点闷:“我想去学更先进的技术,可又放不下这里的饲料添加剂项目。要是我走了,你们还要重新找懂生物材料的人合作,养殖户们也等着用便宜的添加剂呢。”萧凡坐在旁边,翻着手里的养殖户反馈表:“你可以先去读书,我们这边继续推进项目,你远程指导就行。等你放假回来,咱们再一起优化配方,甚至可以把藻株多糖添加剂推广到其他牧区。”
叶之澜也补充:“你去学高端技术,说不定还能帮咱们解决现在的难题。比如多糖的提取效率,要是能有更先进的设备,成本还能再降点,村民们用着更划算。”听着两人的话,小叶慢慢舒展了眉头,拿起手机给学校回复邮件:“我接受录取,但想申请延迟入学一个月,把饲料添加剂的生产流程整理好,再教村民们怎么自己做。”
接下来的一个月,小叶几乎天天泡在实验室和养殖户家。她把多糖提取、比例混合、储存方法都写成图文手册,还特意用藏汉双语标注;萧凡和叶之澜则帮她联系镇上的印刷厂,把手册印出来发给每户养殖户;扎西阿妈和几个妇女跟着小叶学做添加剂,很快就掌握了要领,甚至能根据自家牛羊的情况,轻微调整青稞粉的比例。
小叶离开嘎查村那天,村民们都来送她。扎西阿妈给她塞了一条新织的羊毛围巾,上面绣着小小的藻株图案;王大爷拿来一小袋自己炒的青稞,说让她在国外也能尝到嘎查村的味道;卓玛抱着一幅画,画里是三只小羊在吃撒了添加剂的饲料,旁边写着“小叶姐姐,记得回来”。小叶抱着这些礼物,眼眶通红:“我一定会回来的,到时候咱们一起把添加剂做得更好。”
小叶走后,萧凡和叶之澜继续推进饲料添加剂项目。他们联系了龙国西部的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对方愿意免费提供小型提取设备,条件是共享藻株多糖的应用数据。设备送到那天,村民们都来帮忙卸货,老李还开玩笑:“有了这机器,咱们以后做添加剂,比城里的工厂还专业!”
就在这时,穆萨从非洲发来视频,背景里是一片刚翻耕的土地。“萧,叶!”穆萨的声音很着急,“我们这边雨季快到了,去年种玉米的地开始板结,根系扎不下去,你们有什么办法吗?”萧凡看着视频里硬邦邦的土壤,忽然想起之前穆萨提到的耐旱苔藓:“你还记得你说的那种苔藓吗?它的根系能疏松土壤,咱们可以试试把藻株和苔藓一起种,让藻株分泌物改善土壤肥力,苔藓根系解决板结问题。”
叶之澜立刻补充:“我们这边可以测试藻株分泌物对土壤透气性的影响,你们那边测试苔藓的生长速度,咱们同步数据,找到最佳的种植比例。”穆萨听了,立刻叫身边的助手拿纸笔记录:“太好了!我们明天就开始准备,我让阿米每天记录苔藓的生长情况,她现在已经能看懂简单的数据表格了。”
接下来的半个月,跨洲的“抗板结实验”正式启动。龙国这边,萧凡和叶之澜在试验田划出三块区域,分别种上“纯藻株”“纯苔藓”“藻株+苔藓”,每天测量土壤的透气性和肥力;非洲那边,穆萨和阿米则在不同湿度的土壤里种苔藓,记录根系的生长长度。
可没过几天,穆萨就发来坏消息:“雨季提前来了,降雨量比往年多30%,苔藓长得太快,把玉米的养分都抢走了,玉米苗有点发黄。”萧凡看着穆萨发来的照片,立刻调整实验方案:“你们把苔藓的种植密度降低一半,再在玉米根部撒点藻株分泌物,补充肥力。我们这边也测试高湿度环境下的种植比例,明天就给你们反馈数据。”
那天晚上,萧凡和叶之澜在试验田忙到深夜。他们冒着小雨,测量不同密度苔藓下玉米的生长状态,还特意收集了雨水,测试雨水对藻株分泌物的稀释影响。凌晨两点,他们终于整理出调整方案,立刻发给穆萨。叶之澜看着窗外的雨,笑着说:“以前总觉得跨洲合作很难,现在才发现,只要心往一处想,再远的距离也不是问题。”
三天后,穆萨传来好消息:“调整密度后,玉米苗不发黄了,根系也能扎进土壤里了!昨天我们测量,玉米的株高比之前高了5厘米,再过一个月,应该就能正常结果了。”视频里,阿米举着测量尺,对着镜头开心地喊:“叶姐姐,萧哥哥,你们看!玉米长得好快!”
萧凡和叶之澜相视而笑,手里还拿着刚测完的数据——龙国这边的“藻株+苔藓”组,土壤透气性比纯玉米组高25%,肥力也更持久。叶之澜忽然想起小叶,立刻给她发了条消息,附上实验数据:“小叶,你看,咱们的藻株不仅能做饲料添加剂,还能帮非洲解决土壤板结问题,等你回来,咱们再开发更多用途。”
没过多久,小叶回复了消息,附带一张她在国外实验室的照片:“师兄师姐,我正在研究怎么用藻株多糖做可降解的牛羊饲料包装袋,到时候咱们的添加剂用自己做的袋子装,更环保!等我放假回去,咱们一起去草原上看看,看看吃了添加剂的牛羊长得多壮。”
放下手机,萧凡看着实验室里的藻株培养池,里面的藻株在灯光下泛着淡淡的绿色,像一片小小的海洋。叶之澜走到他身边,指着窗外的试验田:“你看,小米快熟了,玉米也长得好,等秋天,咱们把收获的粮食和非洲的玉米做个对比,说不定还能找到更适合跨洲种植的品种。”
夕阳的余晖透过玻璃窗,洒在实验室的桌子上,也洒在两人充满希望的脸上。他们知道,藻株的故事还在继续——从饮食到储存,从饲料到土壤改良,从龙国的嘎查村到非洲的村庄,藻株像一条看不见的线,把不同地域、不同肤色的人们连在一起。而他们要做的,就是沿着这条线,继续探索,继续前行,让藻株的光芒,照亮更多充满希望的田野。
喜欢未来我必将站在世界之巅请大家收藏:(m.8kxs.com)未来我必将站在世界之巅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