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巴图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77章 税银核校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677 章:税银核校(至元二十八年冬?三虎司账房)

三虎司账房的暖帐用双层驼毛毡搭建,帐顶悬着铜制炭盆,火星溅在炭灰里噼啪作响。汉人书吏们围坐长案,算盘珠碰撞声此起彼伏,案上的桑皮纸账册按 “汉地、草原、商路” 分类堆叠,每册封面盖着镇南司的朱红方印。账房主管王恪身着青布公服,袖口磨出毛边,正用朱笔在《冬税总账》上勾画:“汉地粮银折色五千两,” 笔尖悬在纸面三毫米处,这是他三十年核账养成的精准习惯。

帐角的铜壶滴漏每刻钟滴答六十次,与算盘声形成奇妙节奏。两名学徒正用松烟墨研墨,墨条在砚台顺时针研磨三十圈,确保浓度适中 —— 这是按《三司文书规范》“墨需研匀,字不褪色” 的要求操作。王恪抬头望向帐门,耶律铸的脚步声由远及近,他立即将账册按顺序排好,边角对齐案沿,“核校需三人同审,” 他对学徒低语,这是防舞弊的铁律。

王恪展开汉地账册,每页记录着各州县的粮银折色:“大都路粮三千石,折银两千两;上都路粮两千石,折银一千五百两……” 他用象牙尺压住账目,逐行核对,“十税一的比例不能错,” 去年有书吏误将 “十税一” 算成 “九税一”,被罚俸三月。算盘声突然停住,一名书吏举手:“保定路的折色银多记五十两,” 王恪立即复核,果然发现小数点错位,当即用红笔涂改,旁注 “笔误,已更正”。

粮银折算需参照《至元宝钞比价》:“每石粮折银一两二钱,” 遇丰年可酌情下调,今年冬雪大,按 “一两三钱” 折算。王恪取出镇南司的 “粮银对比表”,将各县数据与去年同期比对,波动超过一成的用黄笔标注,“需附说明,” 他对书吏道,天灾或丰年都要记录原因,这是账册的 “自证清白” 之道。

镇北司的蒙古文账册用八思巴文书写,摊在另张案上,帖木儿千户的亲随正逐行念诵:“术赤系千户献马三百匹,十抽一得三十匹,” 每匹马按 “上等马银二十两,中等十五两” 折算。王恪对照汉文译本,手指点在 “三十匹中等马” 处:“三十乘十五,应是四百五十两,” 账册上写四百四十两,差十两。亲随立即解释:“有匹马瘸腿,按半价算,” 王恪点头,在旁注 “残马一匹,折银七两五钱”,确保账实相符。

马税核校的关键是 “毛色核验”,账册附《马匹毛色图》,青马、白马、黑马的折算价不同。帖木儿千户的印章盖在 “马税足额” 栏,印泥暗红,含铁矿粉 —— 这是镇北司特制的 “验真印泥”,用克鲁伦河铁矿粉混合朱砂制成,对着炭火光照会泛起淡青,“防私刻印章,” 王恪用指尖蹭了蹭印泥,确认无误。

商路账册的争议出现在波斯蓝宝石上。王恪用卡尺量宝石:“直径一寸,重三钱,” 按《抽分则例》“三钱宝石折银五十两”,但账册未记录。耶律铸恰好走进帐内,接过宝石对着光看:“色泽通透,无杂质,” 应按 “上等宝石” 算,他翻开《西域珍宝价目表》,指给王恪看:“三钱蓝宝石最高折银六十两,” 但考虑到商路损耗,定五十两合理。

珍货估值需 “双人定价”,王恪与通西司的珠宝吏共同签字,“若日后争议,” 耶律铸道,“两人同担责任。” 商路账册的最后一页记录着抽分的珊瑚、香料、丝绸,每种货物都标 “十取一” 的数量,香料按 “每斤折银五钱”,珊瑚按 “每尺折银十两”,王恪核对完毕,在总计数处画红圈:“商路抽分共两千两,” 与预算分毫不差。

当三本账册的小计汇总到《冬税总账》,王恪用算盘反复计算:“五千加三千加两千,合计一万两,” 与三司预算完全一致。他将结果写在桑皮纸封面,用镇南司的印泥盖章,再请耶律铸盖枢密院的监督印,“双印为证,” 耶律铸道,这是防止单方篡改的规矩。

交叉核验发现两处微小误差:汉地账册的五十两笔误,草原账册的十两残马折算,都已更正。王恪将误差记录在《核校异状册》,注明 “非舞弊,属笔误”,由三名书吏签字作证。“账册如炮阵,” 耶律铸看着整齐的账目,“每处细节都不能错,” 一处偏差可能导致军备短缺,这是核校的真正意义。

帖木儿千户的蒙古文账册验印时,王恪取来磁石笔,轻扫印章处,暗红印泥立即泛起淡青光晕 —— 这是铁矿粉与磁石反应的结果,镇北司的印泥铁矿粉比例与中枢不同,“伪造的印章不会泛青,” 王恪解释,去年查获的假账册就是因此暴露。耶律铸点头:“三司印泥各有配方,” 镇南司加朱砂,通西司加靛蓝,“交叉验印才能确保真实。”

验印流程需 “三司轮流”:镇南司先核汉地账册,镇北司再验草原记录,通西司最后审商路数据。王恪将验印结果记入《验印册》,每枚印章的位置、颜色、光晕都详细描述,“十年后若查账,” 他对学徒道,“这就是证据。” 炭盆的火光映在账册上,淡青光晕与朱红印章交织成严密的防伪网。

萧虎走进账房时,王恪正展开《军备转化清单》:“五千两造炮药,需硫磺三百斤、硝石五百斤;三千两购铁甲,每副铁甲十五两,可买两百副;两千两买战马,每匹上等马二十两,得一百匹。” 萧虎的手指点在炮药项:“炮药需优先,” 冬防炮阵消耗大,开春还要添新炮,“硫磺要从西域商队采买,” 质量更稳定。

清单的每个项目都需三司联署:镇南司管拨款,镇北司管验收,通西司管采买。萧虎在 “添十门新炮” 旁批注:“需预留五千两,” 新炮的铁矿粉和铜料涨价,“预算要留余地。” 耶律铸补充:“每笔支出需附收据,” 炮药的硫磺要标产地,铁甲要记甲匠姓名,这是追踪责任的链条。

耶律铸发现的波斯蓝宝石漏记问题,按流程启动追补。通西司的珠宝吏立即补办《珍宝估值单》,详细记录宝石的 “色泽、重量、瑕疵”,王恪将其附在商路账册后,用红绳捆扎,“需注明‘补记’,” 与原始账目区分。帖木儿千户的亲随好奇:“为何一块石头值五十两?” 耶律铸道:“这宝石能换十门炮的引信,” 税银连着军备,漏记就是误防。

补记手续需 “四人签字”:估值吏、账房主管、通西司官、监督官,少一人都无效。王恪将补记后的账册重新汇总,总额仍为一万两,但明细更完整。“税银账不能有糊涂账,” 萧虎强调,哪怕是五十两的宝石,“每一分都要花在防务上。”

书吏赵谦的《核校日志》记得密密麻麻:“辰时三刻,核汉地账册,更正五十两笔误;巳时一刻,核草原账册,注明残马折算;午时,核商路账册,补记蓝宝石五十两……” 每笔记录都有时间、操作人、见证人,王恪每日审阅,用朱笔打勾。“日志要存档二十年,” 他对赵谦道,御史台每年会抽查,“缺一页都算失职。”

日志后附《核校人员名单》,十三名书吏、三名主管、两名监督官的姓名按手印排列。耶律铸抽查上月日志,发现有处涂改未注明原因,当即要求重写:“涂改必须注明‘因何改、何时改、何人改’,” 这是账册的 “清白证”,不能有丝毫含糊。炭盆的火星落在日志边缘,赵谦立即用镇纸压住,“账册怕火怕潮,” 他小声说,这是命根子。

核校结束时,暮色已漫进账房,王恪将盖满印章的账册收入防潮木箱,钥匙由三司主官分持。萧虎望着总账上的 “一万两”,对耶律铸道:“这些银两能铸五门新炮,” 或买五百匹战马,“账房的算盘声,” 实则是边疆的平安符。帖木儿千户摸着账册上泛青的印章,终于明白:“税银核得细,” 炮阵才能守得牢。

账房的铜壶滴漏指向酉时,算盘声停歇,书吏们揉着发酸的手腕。王恪最后检查木箱锁扣,确保 “三锁同开” 的机制无误。雪光透过毡帐,照在整齐的账册上,这些数字背后,是炮阵的铁壁、骑兵的马蹄、牧民的炊烟 —— 税银的严谨,正是漠北安宁的基石。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m.8kxs.com)巴图虎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