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三十五年,夏,北京城。
正阳门外,车马辚辚,人流如织。
夏日的阳光炙烤着青石板路,空气中弥漫着尘土、汗味以及来自运河码头的潮湿货物气息。
京城的繁华,一如既往,甚至因严党倒台后、新政初显而更显出一种虚浮的热闹。
酒楼笙歌隐隐,绸缎庄光鲜亮丽,轿马络绎不绝,俨然一派太平盛世景象。
就在这时,一辆与这繁华格格不入的破旧青篷马车,吱吱呀呀地驶近了城门洞。
驾车之人,并非寻常车夫,而是一个身着洗得发白、甚至打着补丁的粗布直裰,面色黧黑枯槁,唯有一双眼睛锐利如鹰的中年男子。
他手握缰绳,姿态却像握着一柄无形的惊堂木,正是钦差巡陕归来的海瑞。
马车简陋,连护卫的兵丁也都只穿着普通的号服,风尘仆仆,与周围那些装饰华美、家仆鲜亮的车驾相比,寒酸得刺眼。
“站住!干什么的?!”守城的兵丁见这车马队伍实在不像样,下意识地便上前一步,长枪一横,语气带着惯常的倨傲与审视,目光在海瑞那身“穷酸”打扮上逡巡,“看你这模样,不像京城人士,路引呢?车内何人?例行检查!”
海瑞勒住马,目光平静地扫过那兵丁,并未立刻发作,只是淡淡道:“本官乃朝廷钦差,奉旨公干返京。”
那兵丁闻言一愣,随即嗤笑一声,显然不信:“钦差?哪位钦差大人是您这般……模样?莫要唬人!快些出示路引文书,否则休怪我等不客气!”
他身后的几个兵卒也围拢过来,面露疑色。
就在海瑞眉头蹙起,准备再次开口时,旁边一名似乎是守城小旗官的汉子眼尖,猛地认出了海瑞那张在京官中早已“声名远播”的冷硬面孔,尤其是那双令人过目难忘、仿佛能洞穿一切虚伪的眼睛。
他脸色骤变,一个箭步上前,狠狠一巴掌拍在那愣头兵丁的后脑勺上,低声斥骂道:“瞎了你的狗眼!这是户部的海老爷!海青天!前番奉旨去陕西赈灾的钦差大人!还不快滚开!”
那兵丁被打得一个趔趄,懵了一瞬,待听清“海青天”、“海笔架”的名号,脸上瞬间血色尽褪,慌忙收起长枪,躬身退到一旁,连声道:“小的有眼无珠!冲撞了海老爷!海老爷恕罪!快请!快请!”
海瑞面无表情,甚至懒得多看那兵丁一眼,只是轻轻一抖缰绳,驱动马车,缓缓驶入了那高大、阴凉却仿佛隔绝了两个世界的城门洞。
一入京城,声浪与热风扑面而来。
街道两侧商铺林立,叫卖声此起彼伏。
绫罗绸缎、珠宝古玩、各色小吃香气混杂。偶尔有达官贵人的华丽轿辇经过,前呼后拥,引得路人纷纷避让。
这喧嚣的、富足的、甚至是奢靡的景象,映入海瑞的眼帘,却仿佛变成了一幅巨大而残酷的讽刺画。
他的眼前,不由自主地浮现出陕西道旁那饿殍枕藉、尸骸未寒的惨状,浮现出那些面黄肌瘦、眼神麻木的灾民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身影,浮现出那些胥吏在发放掺沙陈米时冷漠而理所当然的脸孔……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海瑞的嘴唇紧紧抿成一条冷硬的直线。
一股难以言喻的悲凉与愤怒,如同炽热的岩浆,在他胸中无声地翻涌、撞击。
这煌煌帝都,这天子脚下,歌舞升平,锦绣繁华。
而千里之外的西北,却曾是人间地狱!
这巨大的反差,这刺眼的不公,像一根冰冷的针,狠狠扎进他那颗饱经忧患却依旧炽热的心。
不患寡而患不均!
圣人之言,字字千钧!若让那些挣扎在生死线上的灾民见到此情此景,他们会作何想?
那用无数血泪和尸骨换来的、勉强维持的“稳定”,在这赤裸裸的对比下,显得何等脆弱,何等虚伪!
他没有去任何衙门报到,也拒绝了那位小旗官“是否需要引路或通报”的好意,又或者说畏惧更为恰当。
他驾着马车,穿过越来越狭窄、也越来越安静的巷弄,最终停在了一处位于京城西南隅、靠近城墙根的偏僻小院前。
这院子低矮简陋,甚至比他在南方任职时的居所还要不如,是他用尽多年积蓄,才勉强租赁下来的。
只因这里租金最廉,也最符合他以及他家那位严母的持家之道。
海瑞家风极严,其母谢氏乃典型的严母,自海瑞幼时便教导他“人穷志不能短”、“一丝一缕,当思来之不易”。
即便海瑞后来为官,谢夫人也始终保持着极其简朴、甚至近乎苛刻的生活习惯,严禁任何形式的奢侈浪费与交际应酬。
海瑞那近乎自虐般的清廉刚直,其根源,很大程度上正是来自于这位意志如铁、规矩极严的母亲。
海瑞吩咐那几名一路辛苦的护卫兵丁自去兵部交割回程手续,自己则默默地将那点简陋的行装搬入院内。
院子很小,只有两三间旧屋,但被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
听到动静,一位头发花白、衣着朴素却收拾得一丝不苟的老妇人从屋内走出,正是海瑞的母亲谢氏。
她看到儿子安然归来,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但脸上依旧是那副惯常的严肃表情,只是微微颔首:“回来了就好。灶上温着粥,先去洗漱再用饭。”
没有过多的寒暄,没有嘘寒问暖,一切如同他只是日常下衙归来一般。这就是海家的规矩。
海瑞恭敬地向母亲行了礼,应了声“是”,便依言行事。
饭后,他拒绝了母亲让他稍事休息的建议,径直走进了那间充作书房的狭小房间。
屋内只有一桌一椅,一盏油灯,以及堆放着不少书籍和文卷的简陋书架。
窗外树影婆娑,蝉鸣聒噪,却更衬得屋内寂静无比。
他并没有立刻研墨铺纸,而是独自坐在那张硬木椅上,目光投向窗外一方狭小的、被邻家屋檐切割的天空,陷入了长久的、激烈的内心挣扎。
为何不去拜访陈恪?
这个念头,在他返京途中,乃至踏入京城的那一刻,并非没有出现过。
陈子恒是他的旧识,虽交往不深,但浙江漕政初识,以及后来陈恪在朝中屡屡展现出的干才与魄力,尤其是那份详尽周全、切中肯綮的《赈灾纲要》,都让海瑞对其抱有相当的欣赏与一丝难得的、近乎“同道”的认可。
他相信,若将陕西所见所闻、所遇困境与陈恪探讨,必能得到更为深刻的理解,甚至可能获得一些更具操作性的破局之策。
陈恪圣眷正隆,手握实权,若他肯代为陈情,或能在陛下面前增加几分说服力。
然而,这个念头仅仅是一闪而过,便被海瑞自己以近乎冷酷的理智彻底掐灭了。
原因深刻而复杂,关乎时局,更关乎他海瑞立身的根本。
眼下朝局,看似严党已倒,徐阶为首的清流掌权,一片“河清海晏”。
但海瑞深知,这平静水面之下,暗流汹涌更胜往昔。
徐阶门下并非铁板一块,高拱、陈恪等新锐与徐阶为首的“老成”清流之间,理念、行事风格乃至权力分配上,早已存在微妙甚至公开的裂痕与竞争。
自己此番陕省之行,触及无数地方官员的利益,而这些官员背后,或多或少都与朝中各方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此刻,他若返京第一件事不是向朝廷复命,而是私下拜访一位正炙手可热、且明显属于“高拱-陈恪”这一新兴实权派系的勋贵重臣,这会在朝中掀起怎样的波澜?
会引来多少猜忌和攻讦?
那些本就对他恨之入骨、时刻寻找把柄的陕西官员及其在京官员,会如何渲染?
“看呐!海刚峰一回京就急不可耐地投入陈恪门下,二人必有密谋!”
“其陕省所为,恐非为公,实乃替陈恪收揽人心、打击异己乎!”
“此二人一内一外,一唱一和,欲架空首辅,把持朝政耶?!”
届时,他这封凝聚了血泪的奏疏,将不再是一份纯粹为民请命、揭露积弊的忠直之言,而会被轻易地涂抹上“党争工具”、“政治投机”的肮脏色彩。
他弹劾的每一个官员,都可能被解读为陈恪阵营对徐阶阵营的打击。
他提出的每一项改革建议,都可能被曲解为陈恪一派扩张权力的野心。
他海瑞,可以死,可以丢官,可以身败名裂,但他绝不能让自己用良心和性命换来的谏言,沦为朝堂党派倾轧的武器!
他必须确保这封奏疏的“纯洁性”,确保它出自公心,且只对皇帝一人负责!
私下拜会陈恪,无异于主动将这把可能斩向积弊的利剑,递到了党派斗争的磨刀石上,这是他所绝不能容忍的。
且海瑞虽刚直,却并非不懂人情世故的傻子,相反,他对官场的险恶有着极其清醒的认识。
他深知陈恪如今的地位何其微妙且来之不易。
圣眷虽隆,然根基未必如外界所见那般稳固;功绩虽着,然妒忌眼红者不知凡几。
陈恪行事,看似大开大合,实则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在皇权、勋贵、文官集团、清流各派系之间艰难地维持着平衡。
自己如今是什么身份?是一个即将把火药包扔向整个官僚体系的人!
是一个注定要得罪无数既得利益者、掀起滔天巨浪的“麻烦源头”!
此时与陈恪过从甚密,不是在帮他,而是在害他!
是在将陈恪强行拖入这场注定腥风血雨的风暴中心,让他为自己分担那无尽的明枪暗箭!
这会让陈恪苦心经营的格局瞬间打破,会让那些原本就视陈恪为异类、为威胁的势力找到绝佳的围攻借口。
“海瑞乃陈恪一党”,这个罪名一旦坐实,对陈恪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
陛下再信任陈恪,也绝不会允许一个可能结党营私、操控言路、掀起朝争的权臣存在。
海瑞敬重陈恪之才,欣赏其做事之能,更感念其当初在漕粮改银一事上虽理念不同却并未为难之举。
正因如此,他更不能因为自己的“不避嫌”而连累对方。
远离陈恪,保持距离,甚至刻意显得“疏远”,才是对陈恪当下处境最好的保护。
海瑞的内心深处,始终秉持着一种极致的、近乎悲壮的信念。
他坚信,真正的忠直之臣,就当孑然一身,不依不傍,唯以社稷百姓为念,唯以君王圣心为归。
他的力量,应来自于道理的正义,来自于事实的确凿,来自于内心的无畏,而不应来自于任何形式的“联盟”。
他就是要让所有人都看到,他海瑞此番上疏,无党无派,无人指使,无人撑腰,全凭一腔热血,满腹赤诚!
他所言所语,皆是肺腑,皆是实情!
唯有如此,这份奏疏才能以最纯粹、最猛烈的姿态,撞开西苑精舍那扇沉重的大门,直达天听!
想到此处,海瑞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胸中的激荡渐渐平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殉道者的决绝与平静。
他目光中的最后一丝犹豫彻底消散,变得如同被冰雪擦洗过的寒星,冷冽而坚定。
他缓缓起身,走到书案前,亲手研墨。动作缓慢而有力,仿佛要将所有的沉重、悲愤、忧虑与决心,都研磨进那浓黑的墨汁之中。
然后,他提笔蘸墨,手腕沉稳有力,落笔于纸。
《钦差巡陕竣事陈情疏》
他没有过多渲染灾情的惨状——那已在之前的急报中陈述。他着重笔墨于“人祸”,于“积弊”!
他写那些灾民在领取赈粮时,如何感念“皇恩浩荡”,磕头谢恩,其情真挚,令人鼻酸——这是他对皇帝仍抱有的最后期望,是奏疏的“礼”。
但笔锋随即一转,变得沉痛而尖锐:
他弹劾陕西布政使司、按察使司若干高官,虽无直接贪墨实证,却“庸碌无为,唯知墨守成规”,面对巨灾,一味强调“程序”、“章程”,致使政令迁延,救灾良机屡屡错失!此乃“不作为”之大罪!
他详述府县胥吏如何利用救灾文书往来、物资核验、丁口登记等繁琐程序,故意拖延,索要“常例”、“辛苦钱”,甚至与地方豪强勾结,倒卖赈粮,以次充好!其行可诛,其心可诛!
他痛陈因各级官府效率低下、推诿塞责,导致许多本可及时救治的伤者延误致死,本可及时安置的灾民冻饿而亡!
每一笔拖延,都可能意味着数条本可鲜活的人命悄然消逝!
此非天灾,实乃人祸!
他并非一味指责,更提出了极其具体的“改进施政流程”之谏言:
简化紧急状态下钱粮拨付、物资调运流程,赋予钦差或前线大员更大临机专断之权!
严查并简化地方政务文书流转,规定办结时限,逾时重罚!
建立更有效的监察机制,派遣干练御史深入基层,直接听取民声,而非仅凭州县文书断案!
……
一字一句,皆源自他这半年来的亲身体验与血泪观察,言之有物,掷地有声!
他将他所见的官僚体系的僵化、低效、冷漠,以及其下隐藏的腐败,毫不留情地剖开,呈现在御前。
他写下的,不仅仅是一份述职报告,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控诉状,一份泣血的谏言书!
字字泣血,句句诛心。
满腔的肺腑之言,对社稷百姓的深切忧虑,以及对“圣君明主”能够拨乱反正的殷切期望,尽数倾注于笔端。
他写得很慢,很用力,仿佛每一个字都要刻进纸背,刻进这僵化的官僚体系的骨髓里。
他坚信,陛下是圣明的。
陛下能够重用陈恪那般干才,打造利器,巩固国防;陛下能够以雷霆手段铲除盘踞朝堂数十年的严党巨恶……这难道不是圣君所为吗?
那么,陛下也一定能够看到他这封奏疏,一定能够洞察陕西灾情背后所暴露出的更深层次的吏治与制度危机,一定能够采纳他的意见,以更大的决心和魄力,刷新吏治,革除积弊,真正地惠及黎民苍生!
带着这份沉重的、却也是他此刻唯一的精神支撑的信念,海瑞写完了奏疏的最后一个字。
他仔细吹干墨迹,将其封入奏匣。
明日,这份奏疏将通过通政司,直达天听,呈送至西苑精舍,嘉靖皇帝的御案之上。
海瑞吹熄了油灯,坐在黑暗中,窗外京城遥远的喧嚣仿佛与他无关。
喜欢严党清流之间的第三种活法请大家收藏:(m.8kxs.com)严党清流之间的第三种活法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