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宋朝的脊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69章 再谈新政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天佑二年,五月下旬,汴梁皇城,福宁殿东暖阁。

暮色四合,将宫苑笼罩在一片沉静的黛蓝之中。福宁殿内药香弥漫,比往日更添几分凝重。皇帝赵桓半倚在龙榻上,身上盖着明黄锦被,面色在烛光下显得愈发苍白虚弱,唯有一双眼睛,因期待与不安而异常明亮。殿内除了两名屏息凝神的内侍,便只有肃立在榻前的秦王陈太初。

陈太初手中捧着一卷厚厚的奏疏,那是连日来专案组彻查的结论。他没有立即呈上,而是先深深一揖,声音沉稳如古井深潭:“陛下,钱荒根源,已然查清。”

赵桓挣扎着想要坐直些,声音带着急切的沙哑:“元晦,快… …快讲与朕听!究竟是何人作祟?”

陈太初缓缓抬头,目光平静却锐利,仿佛能穿透一切迷雾:“陛下,非是某一奸佞小人作祟,实乃… … 制度之弊,积重难返,加之… … 昔日执政者,为一己之私、一时之安,饮鸩止渴,层层叠加所致。”他顿了顿,一字一句,清晰无比,“首恶,便在已倒台的秦桧及其党羽!”

“秦桧?”赵桓一怔,眼中闪过一丝复杂。

“正是。”陈太初将奏疏轻轻放在榻边小几上,却并未展开,而是直视赵桓,言语如刀,剖开血淋淋的现实,“秦桧当政时,好大喜功,粉饰太平,一切以上意为尊,看似忠心耿耿,维护陛下权威,实则… …”他声音陡然转冷,“其所行四事,件件皆在刨掘埋葬大宋国本的坟茔!”

“其一,滥发劣币票据,摧毁钱法尺度,使民不信官钱;其二,国债违约,自毁朝廷信用,使商不信官诺;其三,纵容爪牙掠夺商贾,践踏产权,使资不信官法;其四,朝令夕改关键政令,崩坏市场预期,使业不信官策!此四桩,看似为国敛财,实则为己邀功,更将经济命脉寸寸割断!其行径,无异于杀鸡取卵,涸泽而渔!陛下试想,一座房屋,梁柱已被虫蛀,秦桧之辈非但不加固,反将承重之墙尽数推倒,焉能不顷刻崩塌?!”

一番话,如惊雷炸响在病榻之前。赵桓听得脸色由白转青,呼吸急促,手指紧紧攥着被角,身体微微颤抖。他并非全然不知秦桧所为,却从未有人如此系统、如此深刻地向他揭示其骇人后果!这哪里是忠臣?分明是掘墓人!

“竟… … 竟至如此… …”赵桓喃喃道,声音充满了后怕与震怒,“朕… … 朕竟被其蒙蔽至此!”

陈太初适时放缓语气,带着一种悲悯与引导:“陛下,此事亦非全系秦桧之罪。究其根本,在于我朝政制,过于系于一人之明暗。明君在位,宵小或可收敛;然一旦… … 一旦主上稍有疏失,或为奸佞所乘,则偌大帝国,无制度可依,无规矩可循,顷刻间便可能被引入万劫不复之深渊!秦桧之流,正是利用了这‘人治’之弊,方能恣意妄为!”

他上前一步,目光灼灼:“故而,臣始终坚信,欲救大宋,非仅罢黜一两个奸臣可竟全功。唯有建立一套不因君主个人贤愚、不因权臣一时好恶而动摇的稳固法度与政治体系!使政务运行,有章可循;使权力行使,有界可守;使天下英才,有途可进!如此,方能避免重蹈覆辙,使我朝基业,真正绵长!”

赵桓深深地看着陈太初,眼中挣扎、痛苦、醒悟交织。良久,他长长吐出一口浊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声音疲惫却透着一丝清明:“元晦… … 你所言《四海论》之深意,朕… … 今日方知,并非虚言。然… … 兹事体大,千头万绪,若贸然全面推行,恐又如王安石变法,欲速则不达,反生大乱。当… … 当从何处着手?”

听到皇帝终于松口,问及具体步骤,陈太初心中一定,知道最关键的时刻已经过去。他沉稳应道:“陛下圣明!《四海论》确为纲领宏图,然饭需一口口吃,路需一步步走。臣以为,当先理清脉络,固本培元。首要之务,便是将中央政务、地方治理、军事国防这三条主线,权责理清,归属明确!”

他伸出三根手指,条分缕析:“中央,设政事堂总理政务,下设各部专司其职,陛下垂拱而治,握最终裁决与监察之权;地方,明确路、州、县三级权责,给予一定自主,同时加强中央巡察监督;军队,彻底剥离私属,归于枢密院统一调遣,忠于国家而非个人。此三条主线理顺,犹如房屋立起三根坚实梁柱,大局可定。在此基础上,再逐步推行四海论所倡之议会监督、法度至上等新政,方可水到渠成,根基稳固。”

赵桓凝神细听,眼中光芒闪烁,显然在认真权衡。陈太初的建议,并非激进地一步到位,而是抓住了最核心的权力架构问题,先立规矩,再谈革新,显得务实而富有策略。

“至于推行之时机…”陈太初略一沉吟,继续道,“眼下陛下圣体欠安,需静心调养。且钱荒初定,民心待抚,官场亦需整顿。操之过急,反易生变。不若… … 定于今年年末,待秋收过后,府库稍盈,人心稍安,便开始筹备。于明年开春,万象更新之际,正式颁行天下!以此为新纪元之始,陛下以为如何?”

“年末筹备,明春颁行… …”赵桓低声重复着,目光渐渐坚定起来。这个时间表,给了他足够的缓冲期,也契合“一年之计在于春”的传统。他最终点了点头,虽未明言,但那默许的神情,已表明了一切。

陈太初躬身一礼:“陛下安心静养,臣必竭尽全力,会同何相等诸位大臣,细化章程,稳妥推进。”

当他退出福宁殿时,夜空已繁星点点。夏夜的风带着温热,吹拂着他的衣袍。回首望了一眼那灯火阑珊的宫阙,陈太初知道,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变革,终于在这病榻前的对话中,悄然拉开了序幕。前路依然漫长艰险,但至少,方向已然指明。

暮色虽深,黎明可期。

《宋朝的脊梁》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8k小说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8k小说!

喜欢宋朝的脊梁请大家收藏:(m.8kxs.com)宋朝的脊梁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