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来现代当明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6章 明远书院成文明源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初春的细雨无声浸润着明远书院总部的青瓦白墙,空气里弥漫着泥土与新叶混合的清新气息。廊檐下,年过六旬的苏明远负手而立,望着庭院中那棵他亲手栽下的银杏树。嫩绿的芽苞缀满枝头,如同无数跃动的希望。他一身素雅的长衫,与这仿古建筑浑然一体,唯有眼底深处那抹与年龄不符的沧桑与睿智,隐隐透露出他不寻常的来历。

今日,是书院百年纪录片的最后一个采访镜头。拍摄地点,就定在他平日处理事务、偶尔小憩的“澄心堂”。堂内布置简洁,一桌一椅,几架藏书,墙上挂着一幅他亲笔所书的行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墨迹酣畅淋漓,带着几分唯有久历科场、饱读诗书的士子才能蕴养出的风骨。角落里,香炉里一缕檀香袅袅升起,给这静谧的空间增添了几分宁和。

“山长,设备都调试好了,您看可以开始了吗?”年轻的纪录片导演,也是书院近年培养的优秀弟子之一,张弛,轻声问道。他穿着现代的冲锋衣,眼神里充满了对这位传奇山长的敬仰。

苏明远缓缓转过身,脸上露出一丝温和的笑意:“开始吧。”他走到那张宽大的书案后坐下,目光平静地望向镜头。灯光打在他清癯的面容上,皱纹如同岁月雕刻的河流,记录着思想的轨迹。

镜头红灯亮起。张弛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山长,明远书院如今在全球已有五十所分校,每一所都深深融入了当地文化,甚至成为了‘文明基因库’的重要部分。回首百年,您最初是否有过担忧,担心书院在拥抱世界的同时,会失去我们庆朝文化的本源?”

这个问题,像一枚投入古井的石子,在苏明远心底漾开层层涟漪。他沉默了片刻,目光似乎穿透了镜头,回到了那个对他而言既遥远又恍如昨日的过去——他是庆朝连中三元的状元郎,琼林宴上风华正茂,却因一场离奇的风暴(或者说,是某种他至今未能完全理解的空间异变),灵魂坠入了这个光怪陆离的现代世界。初来时,语言的隔阂、科技的冲击、观念的迥异,曾让他如坠冰窖,深感自己是无根浮萍,是文明断层下的孤魂野鬼。

他创办明远书院的最初动力,与其说是宏大的理想,不如说是一种近乎本能的自我保护与对故土的眷恋。他想在这陌生的时空里,为自己,也为可能同样迷失的“同类”,重建一座精神的故园,守护住来自庆朝的文化火种。那时,他确实有过担忧,甚至可说是恐惧——害怕这微弱的火种,会被这个信息爆炸、文化交融的时代洪流轻易扑灭,害怕书院最终会变成一座无人问津、孤芳自赏的“文化孤岛”。

这些复杂的心绪,在他眼中一闪而过,最终沉淀为一种深邃的平静。他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

“孤岛……是的,我们曾有过这样的担忧。”他微微颔首,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书案上一块温润的端砚,这是他能从庆朝带来的极少几件实物之一,是他的“故国明月”。“初时,我总想着要原封不动地保留一切,从典籍礼仪到书画琴棋,恨不能将整个庆朝都搬过来。觉得稍有改动,便是数典忘祖,便是对不起曾经的寒窗苦读和浩荡皇恩。”

他顿了顿,仿佛在组织语言,又像是在回味那段充满挣扎的心路历程。“那时,我看待其他文明,总带着一种……嗯,或许是状元郎的傲慢,觉得唯有诗书礼乐才是正统。直到……”他的目光变得柔和起来,想起了早期那些磕磕绊绊的尝试。

“直到我们尝试在东京开设第一所海外分校。我记得,负责茶道课的李师傅,是个极其古板的老先生,一心要传授最正统的庆朝茶礼。可学生们,那些穿着和服、举止优雅的日本年轻人,虽然恭敬,眼中却总有困惑。直到有一天,一位学习茶道多年的当地老茶人来访,他与李师傅交流后,提议何不将侘寂美学中对残缺、无常的感悟,融入茶礼的仪式中?那一次,我看着李师傅从最初的抵触,到若有所思,再到与那位老茶人彻夜长谈后眼中迸发出的光彩……我才恍然惊觉。”

苏明远的声音里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那不是妥协,更不是背叛,那是一种……奇妙的共生。庆朝的茶礼,讲究的是中正平和、秩序井然;而侘寂之美,追求的是质朴自然、接受不完美。当两者在茶室中交融,仿佛给严谨的礼法注入了呼吸,让古老的仪式有了生命的温度。学生们眼中的困惑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真正的理解和热爱。那一刻,我明白了——”

他抬起头,目光坚定而清澈,仿佛终于卸下了心中最后一块巨石:“当我们执着于守护一座孤岛时,海水永远是威胁。但当我们让每一所分校都像种子一样,深深扎根于当地的土壤,吸收那里的阳光雨露,甚至与当地的植物嫁接,那么,书院就不再是孤岛,它成了文明的根系。这根系四通八达,深入不同的文化地层,看似形态各异,却共同滋养着名为‘智慧’的参天大树。古老的智慧,并不会因为生长在不同的土壤而变质,反而会焕发出新的、更加挺拔的生命力。”

说到这里,苏明远的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不久前收到的,来自非洲分校的一份特别报告。那不仅仅是报告,更像一幅生动的画卷在他眼前展开。

那是位于广袤非洲大陆腹地的一所分校,毗邻一条雨季时常泛滥的河流。当地的部落世代居住于此,依靠一座简易的木桥与对岸相连。分校的学生们,大多是当地的年轻人,他们在书院里系统学习了庆朝古老的“架桥术”,包括如何利用榫卯结构增强稳定性,如何根据水势选择桥墩位置。

然而,学生们并没有生搬硬套。他们发现,部落世代相传的木材处理秘方,能让本地一种坚硬的木材更具防腐性。于是,一场奇妙的融合开始了。桥梁的主体结构,运用了庆朝架桥术的智慧,更加坚固耐用,足以抵御凶猛的河水。而在桥栏、桥墩的装饰上,学生们和部落工匠一起,将庆朝青铜器上常见的云雷纹——那种庄严、回旋的纹饰,与部落信仰中象征力量和守护的猎豹、河流图腾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报告里附带的照片,苏明远反复看了许多遍。阳光下,那座崭新的木桥巍然屹立,桥身上,东方的云纹与非洲的豹纹相互缠绕、呼应,既有一种跨越时空的和谐,又充满了蓬勃的原始生命力。部落的长老抚摸着桥身,眼中闪烁着泪光,用土语说着:“这座桥,有我们祖先的灵魂,也有来自遥远东方的祝福。它连接的不是两岸,是过去和未来,是我们和他们。”

想到这里,苏明远的声音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感动和自豪,他对镜头,也仿佛是对自己内心最深处的信念说道:“最令我惊叹的,是我们在非洲分校的孩子们。他们用庆朝的‘架桥术’改良了部落的木桥,你们知道吗?桥落成那天,我看到照片,桥身上,我们庆朝的云雷纹,与他们当地的图腾交相辉映,美得让人心颤。那一刻,所有的理论都变得苍白。你亲眼看到了,文明的源头,从来不是单一的,它从来就不是一条孤独流淌的大河,而是千千万万条溪流、泉水、雨水,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最终才能成就海洋的壮阔与深邃。”

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将百年的重担都卸下了,脸上露出一种澄澈而欣慰的笑容:“我们守护的,不是僵化的标本,而是活的种子。让它们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开花结果,结出也许形态各异、却同样甜美的果实,这才是对文明最好的传承。”

“咔!”张弛激动地喊道,眼眶有些湿润,“山长,说得太好了!这就是我们纪录片最完美的结尾!”

苏明远微微一笑,站起身来,走到窗边。雨不知何时已经停了,夕阳的金辉穿透云层,洒在湿漉漉的庭院里,万物都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那棵银杏树上的新绿,在夕阳下显得格外鲜亮夺目。

张弛指挥工作人员收拾器材,堂内恢复了安静。苏明远独自伫立,心潮却难以完全平静。他想起刚才提到的“文明基因库”,那用VR技术保存的1276种濒危技艺。这在他看来,简直是仙家手段。想当年在庆朝,多少绝技因为门户之见、传承苛刻而湮没于历史长河。如今,却能以这种方式得以保存,甚至能让不同时空的人“跨时空学艺”,这其中的意义,远非他这个“古人”最初所能想象。

他轻轻点开手腕上的智能终端(这是他花了很长时间才习惯的“法器”),一道光屏浮现。他熟练地操作,调取了基因库的随机访问记录。他看到,一个北欧的少年,正在VR环境中,跟着一位即将失传的庆朝蜀锦老艺人学习复杂的织造手法;同时,一位南美洲的音乐家,则在模拟空间里,尝试用印第安的排箫,吹奏一首古老的庆朝雅乐片段……

看着这些实时反馈,苏明远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一种混合着成就感、欣慰感以及一丝淡淡乡愁的复杂情绪,充盈着他的心胸。他失去了一个庆朝,却似乎拥抱了一个更加广阔、更加生机勃勃的世界。状元郎的功名利禄,早已如过眼云烟,但这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事业,却在这异时空,以他从未设想的方式得以实现,而且做得比他在庆朝时所能梦想的,还要宏大、还要精彩。

“山长,”张弛收拾妥当,走过来轻声告辞,“我们先回去了,您也早点休息。”

苏明远回过神,和蔼地点点头:“辛苦了。”

澄心堂内重归寂静,只有檀香的余韵还在空气中萦绕。苏明远没有立刻离开,他重新坐回书案前,铺开一张宣纸,磨墨掭笔。他需要将今日的感悟,将那份看到非洲木桥照片时的震撼,用最熟悉的方式记录下来。

笔尖饱蘸浓墨,落在雪白的宣纸上,一行行饱含情感的楷书流淌而出:

“吾少时熟读经史,常思文明之道,在于传承有序,守正不移。然时空流转,置身异域,始知昔日之见,犹如井蛙窥天。文明非死水,乃活泉也。孤守则涸,分流则沛。今见明远之树,遍植五洲,根系深扎异土,枝叶吸收殊俗,然其挺拔向上之志,与母株无异。东京茶烟,融和寂之美;开罗书韵,化阿文之锋;非洲桥骨,承架桥之智,合部落之魂……此非文明之衰微,实乃文明之新生也。源者,非独一也,万流奔涌,终归大海,方成其大。吾辈幸甚,得见千万河流,汇聚成洋之壮阔……”

写着写着,他的眼前似乎又出现了那座远在非洲的木桥,看到了云雷纹与部落图腾的完美融合,看到了学生们和部落民众在桥上新奇、喜悦的笑脸。一滴晶莹的泪珠,毫无征兆地从他眼角滑落,滴在未干的墨迹上,缓缓晕开一小片柔和的灰晕。

他并未擦拭,只是停下了笔,任由情绪缓缓平复。窗外,华灯初上,现代都市的霓虹与书院内宁静的灯火交相辉映,如同他体内流淌的古老血液与这个崭新时代的对话。

他轻轻抚摸着那滴泪痕,低声自语,声音里充满了穿越百年的感慨与释然:“庆朝啊……你看到了吗?你的智慧,并未随我葬于时空乱流,它在这片更广阔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了。这,或许才是真正的‘状元及第’,才是真正的……文明不朽。”

夜渐深,苏明远吹熄了案头的灯,走出澄心堂。星空浩瀚,每一颗闪烁的星辰,都像是一个文明的光点。而他,这个来自过去的灵魂,正脚踏实地,参与着这场璀璨星空的编织。前路漫漫,文明的故事,还在以更加丰富多彩的方式,被书写下去。

喜欢我来现代当明星请大家收藏:(m.8kxs.com)我来现代当明星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