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合九年,此时郑国的人口已经达到一千两百万了。
开历史之最,堪称最强人口大国。
但这一年,突然发生了一件怪事。
全国各地的粮价,不知怎地,都偷偷涨了起来。
最先受到冲击的,自然是城市中的人口。
在这之前,在姬忽的指导下,相关官员造出了第一条用砖石砌成的下水道,解决了城市中容易积水的问题。
从此,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像新郑城,现在已经有二十万人口了。
这些年来,由于百姓生活的富足,就有很多人将住所迁到了城市中。
伴随着城市的扩大,许多原先属于农村的地方,也被扩充了进来。
农村的人口感慨自己也变成城市居民了,城市居民也因为添加了新活力而开心。
但是还没经历几年,城市里的人就发现,粮食开始不够吃了。
紧接着,粮食开始涨价,从这一年开始,一连好几个月,每个月都在疯涨。
粮食从以前的十斤一金,变成了如今的一斤一金,并且,价格还在上涨。
从一开始发现苗头不对,就有居民悄悄往家囤积粮食了。
而一旦有人开始这么做,民众就会跟风,只三四个月不到,郑国的粮食价格就上涨了十倍。
此时,姬忽也已经发现了大臣报上来的问题。
针对此种情况,大臣们众说纷纭。
有人建议说是,坐视不管,粮食涨到最高价格就不会再涨了。
而大部分人呢,则表示这粮价暴涨,将会引起其他东西也跟着涨起来,到时候,钱贱物贵,国家非动荡不可。
姬忽作为后世人,自然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这不就是有人借通胀之机,准备囤积居奇,利用剪刀差来赚钱嘛。
坐视不管是肯定不行的。
这种情况下,民众都是盲目的,本来粮食是够他们吃的,可每家都囤下够家里人几个月甚至一年吃的,便会造成市面上流通的粮食变少。
而粮食减少了,价格自然就会上涨起来。
价格一涨,民众就会越发紧张,以为粮食的价格会无休止地涨下去。
接下来,他们就会用手中的钱,买更多的粮食。
甚至将来连后边几年的粮食都买得藏起来。
这种事,就是某些人利用民众的危机意识,在搞得坏。
民众们不知道的是,一旦这些粮食在家中放的时间过长,就会腐败变质。
而当他们的粮食变质后,当初高价从别人手中买回来的东西,价值就会蒸发。
也就是到了那时,他们才会发现当初的自己是多么愚蠢。
当他们拿出自己家发霉或者快要发霉的粮食满大街的找人卖时,却发现大街上与自己同命运的人比比皆是。
如果放任不管,就只能等到粮食发霉了,粮价泡沫破了,粮价才会掉下来。
这个就是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在作怪。
姬忽上中学时学过市场经济,所以对此还是很了解的。
对于即将出现的后果,他心中门清。
于是,他否决了坐视不管的决议,让大家从国家干涉上出发,看如何解决。
这时候,百里奚开口道:
“既然国君要出手管这件事,那臣觉得,我们可以从国家出发,强行规定粮食价格和其他商品价格,使其不得超过我们的定价。
然后对于违反者,处以训诫和处罚。
另一方面,从粮食价格低的地方调集粮食,用以供应市场。
这样,粮食价格就可以稳定下来了。”
百里奚的建议,目前看来是最可行的,一者从国家层面出发,让商人们不敢将价格抬得太高。
二者,提升市场存量,这样就可以使供需关系平衡,达到稳定物价的作用。
姬忽没想到,这古人的思维也不赖呀,当场就准备按照百里奚的计划实行。
但这时,管仲却站了出来,表示自己有话说。
看到是自己的经济学家出来了,姬忽自然是喜闻乐见的,于是道:
“爱卿有何见解,快说来听听。”
管仲行礼后道:
“国君与百里大人常居郑地,故以为天下之民皆如郑民一般信义。
殊不知,这天下的百姓商贾,还有些唯利是图的。
此番之事,吾料想,就是一些奸恶商贾整出来的。”
闻言,姬忽顿时一惊:
“爱卿是说此为人祸?”
“然,臣猜测必为人力之所为。”
看他如此自信,百里奚便问:
“大夫何知此为奸商所为?”
“这个简单,国君只需要派人到乡民中,询问米家就可以了。”
“询问米价怎么能知道是不是人为?”
姬忽已经知道管仲话语中包含的意思了,故意问他,是想看他如何解决大家的这个疑问。
管仲先拜姬忽,随后转身对着众大臣道:
“米为我大郑粮食代表,平时民众多为主食,故最能代表粮价。
只要米价如先前一般,或者略高之,则此番粮价之涨,乃不良商贾哄抬物价所致。”
管仲之言,令众大臣醍醐灌顶,立马就明白了其中道理。
皆曰:“管大夫之言甚是,我等佩服。”
姬忽十分满意,果然,跟史书上的一样,这管仲是个经济学奇才。
他可是记得,当初看书时,发现最早的经济战,就是管仲在齐国为相时,帮齐国打的。
当时有一个与齐国相邻的小国,他们生产出一种十分华美的衣料。
管仲就让齐国人去买,然后整个国家,连国君都穿那个国家生产的衣料做的衣服。
于是那个国家为了获取巨大的利益,举国上下不种粮食而种生产衣料的作物。
等发现时机成熟后,管仲代表的齐国突然不要那个国家的衣料了。
于是,那个国家就遭遇了饥荒,战力大减,齐国很轻松的就吞并了这个国家。
往事历历在目,姬忽只觉得,管仲这个人,真是上天赐给华夏的天才呀。
要知道,他是有书看,跟着人学的,才知道这些。
而管仲呢,那可是无师自通,完全靠自己摸索出来的呀。
现在,他看着殿堂上的管仲,既有惊喜又有庆幸。
能得到这样的臣子,他作为国君,真的只需要把脑袋放空,像个呆子一样躺着就行了。
而这样的人要是给了别的国家,那就势必要变成自己统一路上的绊脚石、拦路虎呀。
好在,自己已经提前把他拿下,再也不会出现第二种情况了。
喜欢穿越春秋,吾为最强昭公请大家收藏:(m.8kxs.com)穿越春秋,吾为最强昭公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