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纪、韦晃、吉平都是关中人,他们在中央既是保皇派的基石,也是关中人的耳目。这三个人一死,关中人失去朝廷中唯一信任的关系,同时也失去了对朝廷的信任,人人自危之时武力对抗就成为最后的选择。
三家在关中的亲族也是保皇派一员,和同为保皇派的其他家族共同占据高陵县,逢此变故不用多想,造反是时间早晚的事。韦晃是韦康的亲戚,韦康怎么想还不清楚,华阴县令韦诞已经动员兵力固守城池,不允许夏侯惇进入弘农。
马超从陇西返回汉阳郡,驻扎在距离冀城以西五十里的落门聚。马超在陇西羌氐人中的号召力很高,杨腾,杨仆、雷定、阿贵等首领都愿意和马超结盟。只要军粮不缺,用不多久马超能集合超过一万人。
对此身在冀城的韦康全当没看见,据说还送给马超不少粮草。落门聚紧邻渭河谷地,大军顺顺流而下进入关中平原作战的后勤压力很小。事情再明显不过,韦康打算借马超给夏侯惇制造压力,自己藏在后面观察形势。
单独一个马超造成的压力已经不小,韩遂又不知从哪里跳出来。此时他坐镇略阳县,背靠长离羌部落,满血复活不说还派兵占领陇关要塞。马超从渭河谷地进攻关中,他很有可能出陇关和马超呈南北呼应之势。
马超有韦康接济,韩遂也不是孤军作战,支援他后勤的人不是段煨不是皇甫郦,恰恰是维护中央的张昶。这件事既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张昶效忠的是皇权是朝廷,不是曹操,皇后之死令张昶转变立场,彻底成为反曹的坚定支持者。
段煨要的是环境稳定,以便消化梁国这份大餐,他可不想现在就反曹。张昶果断选择和皇甫郦同一战线,段煨成了孤家寡人。至此集团内部出现新的变化,一方是名正言顺的地方牧首梁国掌权者,另一方兵力具备优势,双方不能轻易翻脸,也不敢完全相信对面。
乱的还不止西面,金祎呆在武关一直老老实实,听闻皇后事件突然狂性大发,疯了一样攻击商县。亲冒矢石连续几次登上城头,县令顶不住趁夜逃离总算保住一条性命。打完商县还不算完,这小子带着两三千人又在打上洛县。
关中风云突变,最着急的不是曹操而是夏侯惇,原本打算灭掉马超,或者进入弘农逼迫唐翔就范,也算为曹操称公献上一份大礼。现在马超活蹦乱跳,弘农一时间也过不去,紧挨着长安的高陵县又必然造反。
夏侯渊率兵驻屯在陈仓,应对局面的重担落在身处长安的夏侯惇和赵俨两人身上。一个是司隶校尉一个都督关中军事,两人都认为武力镇压是唯一途径。大方向虽然一致,不过对于细节处理却爆发分歧,各有见解谁都无法说服对方。
夏侯惇主张稳妥,韦诞自保有余攻击不足,弘农交给贾逵就行,咱们不去管他。派使者稳住段煨,只求让他短暂犹豫;派偏师支援上洛县,不求击败金祎能稳住防线就行;重点优先拔掉高陵这颗大钉子。
眼前最大的敌人是保皇派,他们遍及整个关中,各家坞堡加一起足有上百座,一个一个打三年五载都不能结束。眼下保皇派集中在高陵,高陵距离长安非常近,趁着刘琰还没到正是消灭的大好时机。
夏侯渊则留在陈仓一线严防死守,等三辅大后方稳定后再打陇西。同时他还可以作为预备兵力,万一咱们顶不住刘琰,夏侯渊也可以就近支援。总之,夏侯惇意图平定三辅,稳固后方立于不败之地。
赵俨同意不打韦诞,稳住段煨同样可行,至于金祎两人的意见也一致。分歧出在高陵怎么打和夏侯渊兵团的作用上。
首先一点,正如夏侯惇所说不能让保皇派分散,因此高陵不但该打,还要马上打。然而高陵粮草充足满城精锐部曲,短时间很难打下来。因此打高陵能快就快,不能快也不要强求,对此赵俨有自己的算计。
其二,咱们最大的敌人不止保皇派,还有一个马超。赵俨判断,羌氐援兵到达之前马超不会有任何动作。羌氐人是部落制,秋收结束不算完,要从分散的部落集中粮食,出兵至少要两月之后。
这期间马超军队数量很少,夏侯渊重兵出击一战就能打垮。事情如果这么容易夏侯渊早就出兵了,面临的困境就一条:大兵团无法进入陇西作战。
从关中进入陇西有三条路,从陈仓出发经渭河谷地宽敞好走,水运粮草方便,这条路的出口是坚城上邽,韦康集中全部兵力防御突破很难。
第二条路是稍北一点的陇关,又名大震关,关隘周围山峦屏障,山体在关城前呈一凹字,关城就在凹字尽头。目前韩遂占据这里,要突破比登天还难。
第三条路在陇山北向尽头,陇山余脉和龙山之间有一块十几里宽的开阔地带,因为紧邻大路有一口甜水泉,朝廷临路设亭故此称为街泉亭,又叫街亭。
街亭大路距离陈仓较远又临近段煨地盘,韦康和韩遂都认为夏侯渊不会走这里,再者两人手头兵力有限,与其分兵街亭不如全力以赴守卫上邽和陇关。
赵俨建议夏侯渊走街亭,之后从略阳和陇县之间穿插过去,不打马超而是突袭韦康的大本营冀县。冀县的海量物资正好缓解夏侯渊孤军深入的困难,没有冀县物资支持,上邽孤城必定投降,到时候渭河谷地粮道畅通,再打马超或者韩遂将随心所欲。
怎样打高陵还能和善的商量,夏侯渊绕路打韦康才是两人争论的焦点。走街亭不难,问题在于大兵团穿插:两万人没有后勤补给,冒险穿越百余里敌占区,古往今来从没有人干过,打赢好说,打不赢就是全军覆没。
赵俨就一句话:我信任夏侯妙才。
夏侯惇生气就在这里,你一句信任就要我兄弟去死,我这当哥的能答应就怪了。夏侯渊只守不动确实有些遗憾,一定要夏侯出兵也行,不冒险穿插也不打韦康,走街亭打韩遂后勤有保障,处境更稳妥。
赵俨一定要夏侯渊出兵,但是反对打韩遂,那样做对于马超和韦康而言将失去突然性,两人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再者韩遂并不孤立,就算段煨不救张昶能闲着?高陵拿不下夏侯渊又被拖在陇西,刘琰杀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掐断街亭粮道。
天井关一战我赵俨没少吃暗亏,后来她去冀州跑一圈,几万追兵拿人家无可奈何。我承认张绣之死有刘琰走运的成分,然而运气也是成功的因素之一。政治上她可能是个蠢货,要论军事上尤其是骑兵一道,坦白告诉你刘琰不次于他哥哥。
不打韦康渭河谷地就不在手里,只剩街亭至陈仓一条补给线路,弯弯绕绕全程三四百里,回城口、阳城口、翻须口都是设伏的地点。面对全骑兵大纵深大迂回,无休止切断后勤补给,咱们别说野战取胜,我赵俨就问一句,你夏侯惇有把握追上人家吗?
反正我赵俨没那本事,打不成追不上眼看后勤兵站一个一个被摧毁,别说夏侯渊,你夏侯惇的粮道也会被断绝,彼时才是最危险的时刻。说到这赵俨抬手指向南方,曹仁就是例子,能活着回来算他运气好。
目前的情形是,咱们打高陵消息瞒不住,各方一定会抓紧准备。说不准段煨反应过来出兵控制街亭,到时候再想打陇西可就难了。与其坐失良机不如冒险搏一搏,赵俨还是那句话,我信任夏侯妙才。
两人拍桌子骂娘争执不休,索性各自上书请求曹操仲裁。很快曹操发回一道密令,完全同意赵俨的计划。
密令中明确解释打仗避免不了冒险,韦康支持马超自己躲在幕后,正说明他在犹豫。夏侯渊就该立刻进兵,抓不住韦康也要拿下冀城。既然皇后都能弄死,那也不用在意梁国,刘琰出兵与否都要找机会灭掉韩遂。
有能力影响战事的只有刘琰,就算刘琰返回关中也不用怕,告诉你俩一个秘密,老夫都已安排妥当,幽州骑兵不会来,匈奴主力也不会来。她的嫡系骑兵不会超过四千人,算上临时拼凑卢水胡和小月氐,最多有一万骑兵不错了。
我知道这依旧挺吓人,所以现阶段老夫要求不高,避免野战守住长安城就够,匈奴骑兵打平城出的洋相人尽皆知,她没有能力攻坚,做足准备她就不可能打下长安。长安在手政治分量足够大,其他地方就给刘琰当马场跑着玩去。
第二个影响局势的是段煨的步兵,老夫断定他要么不动,动手必定三个人一起出击。因为他们三个内部有隔阂,段煨守家皇甫郦和张昶不放心,皇甫郦和张昶单独留下谁都不足以制衡段煨。
韩遂选择紧邻安定郡的略阳做大本营,因为距离近,张昶敢出来给他送粮食。将韩遂放在最后打是正确的,如此不用担心引发段煨的过激反应。再者,段煨是否愿意为皇权跟曹操撕破脸还在两说,所以他和韦康一样都在犹豫。
等到夏侯渊占领冀城拿住韦康,段煨兴许能反应过来,那时候想做什么都来不及,韩遂没准选择溃逃,既定事实面前段煨大概率还会缩在安定郡不动。等他汇合刘琰一起出兵,陇西局势已然大定。
此战目的是消灭陇西军阀,将关中陇西连成片,作为讨伐刘琰的大后方。留下可靠的人守长安,赵俨能拿下高陵最好,拿不下也没关系,困住保皇派就算一功;
曹操反复强调街亭是成功关键,在渭河谷地打通之前要保证这处要害控制在手里。考虑到关中军力不足,曹操安排建威将军刘若,奋武将军邓展、扬武将军王忠,三名宿将率领一万军队绕路河东支援关中,协助夏侯惇防御街亭粮道。
喜欢汉末小人物请大家收藏:(m.8kxs.com)汉末小人物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