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揉了揉眉心,将手中的狼毫笔重重搁下,墨汁在奏章上晕开一小团,像极了他此刻的心情——一团乱麻。
岭南的“圣火教”还没个眉目,长安这边又起幺蛾子。
第二日,炭工学堂。
崔琰,这个名字在学堂里可谓是如雷贯耳。
倒不是因为她长得有多么倾国倾城,而是因为她是这群糙汉子堆里,唯一一个凭真本事考进来的娘们儿!
“娘的,老子就不信这个邪!女人怎么就不能掌火政了?!”
“就是!崔琰的‘三转回风炉’设计,效率提升了至少两成,那些监考官是眼瞎吗?!”
学堂门口,一群学子围在一起,群情激愤。
崔琰站在人群中央,身形单薄,却挺直了腰杆,像一株寒风中的劲竹。
她紧紧咬着嘴唇,努力不让眼泪掉下来。
为了这次考核,她付出了比别人多十倍的努力,日夜苦读,反复试验,才终于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可结果呢?
一句轻飘飘的“女子不宜掌火政”,就抹杀了她所有的汗水和付出。
“不公平!我们要上书!我们要为崔琰讨回公道!”一个年轻的学子挥舞着拳头,高声喊道。
“对!上书!联名上书!”
很快,一份用词恳切、情真意切的联名上书,便送到了民生司。
李承乾看着这份联名上书,并未立刻表态,只是拿起朱笔,在奏折上批了几个字:“知道了。”
然后,他将案卷抄送三省六部,并在末尾附上了一句问话:“火能暖妇孺,何以女子不可驭?”
这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像一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了千层浪。
“太子这是什么意思?要为女子争取参政的权利?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妇道人家,就应该在家相夫教子,抛头露面成何体统?!”
“我看太子是中了邪了!竟然想出这种离经叛道的法子!”
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哗然。
当天下午,一辆马车缓缓停在了东宫门外。
魏征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了下来,面色铁青,怒气冲冲地向宫内走去。
“老臣魏征,求见太子殿下!”
李承乾早已料到魏征会来,连忙起身相迎,将他扶到座位上。
“魏师,您怎么来了?身体可好些了?”
魏征重重地哼了一声,吹胡子瞪眼地说道:“老臣要是再不来,恐怕这大唐的江山,就要被你小子给败光了!”
李承乾苦笑一声,知道魏征又要开始“喷”了。
“魏师,您消消气,喝口茶润润嗓子。”
“喝什么茶?!老夫问你,你是不是想任用女子,参与火政?!”
李承乾点了点头,坦然承认:“确有此意。”
“胡闹!简直是胡闹!自古以来,哪有女子掌权的道理?你这是要以技乱礼,动摇国本!”魏征气得吹胡子瞪眼。
“魏师,您先别激动,听我解释。”李承乾连忙安抚道,“所谓‘以技乱礼’,前提是这个‘技’会危害到礼法。可火政关乎民生,只要能让百姓受益,为何不能任用女子?”
“强词夺理!女子天生心软,优柔寡断,如何能胜任如此重要的职务?!”
“魏师此言差矣。”李承乾不慌不忙地从书架上取下一本厚厚的书册,翻到其中一页,递给魏征,“您看这‘蓝焰配比法’,出自苏敬之手,可最初的图纸,却是您当年在工坊角落随手所记。”
魏征接过书册,仔细一看,顿时愣住了。
那张图纸,的确是他当年无意中画下的,只是当时他并没有在意,随手丢在了角落里。
没想到,竟然被苏敬捡到,并加以完善,最终成为了提高燃烧效率的关键技术。
“这……”魏征一时语塞,老脸涨得通红。
李承乾继续说道:“魏师,您是技术大家,应该最清楚,技术是没有性别的。只要能掌握技术,无论男女,都能为国家做出贡献。”
魏征沉默良久,长叹一口气:“火无偏私,人有门户啊。”
他终于明白,自己还是着相了。
真正的阻碍,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人心中的偏见和成见。
魏征离开后,李承乾并没有感到轻松,反而更加忧心。
果然,没过几天,中书舍人柳奭便联合数位大臣,上书弹劾李承乾,“禁匠学干政”,要求限制炭工学堂的招生范围,并禁止学员参与政事。
李承乾看着这份奏折,心中冷笑。
这群老家伙,终于露出狐狸尾巴了。
他们不是反对女子参政,而是反对一切可能威胁到他们利益的新生事物。
炭工学堂的出现,打破了他们对技术的垄断,让他们感受到了威胁。
所以,他们才会不遗余力地打压,想要将一切扼杀在摇篮里。
李承乾没有驳斥,也没有动怒,而是淡淡地批复道:“准奏。择日,请柳大人亲临炭工学堂观课一日。”
柳奭接到旨意,心中颇为得意。
他心想,太子还是太年轻了,根本不懂得朝堂之上的尔虞我诈。
只要他能在炭工学堂里挑出一些毛病,就可以借题发挥,彻底扼杀这个所谓的“匠学”。
第二天,柳奭带着几个随从,趾高气扬地来到了炭工学堂。
学堂里的学生们,正在聚精会神地上课,根本没有注意到他的到来。
柳奭随意走进一间教室,只见一个年轻的学子,正站在一个简易的风箱前,对着一个炉灶猛烈地鼓风。
“这是在做什么?”柳奭皱着眉头问道。
一旁的教习连忙解释道:“柳大人,这是学生们在改良炉灶,通过改进风箱的设计,可以提高燃烧效率,减少煤炭的消耗。”
“减少煤炭的消耗?”柳奭嗤笑一声,“简直是天方夜谭!煤炭的燃烧效率是固定的,岂是靠一个小小的风箱就能改变的?”
教习没有说话,只是示意那个学子继续操作。
只见那个学子不断调整风箱的结构,炉灶里的火焰越来越旺盛,温度也越来越高。
柳奭仔细观察着,发现这个经过改进的风箱,确实比传统的风箱效率更高,燃烧也更加充分。
“这……这怎么可能?!”柳奭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他不敢相信,这些所谓的“匠人”,竟然真的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煤炭的燃烧效率。
接下来,柳奭又参观了其他的教室,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发明和改进。
有的学生在研究如何提高煤炭的纯度,有的学生在设计更加节能的取暖设备,还有的学生在探索如何利用煤炭的副产品,来制造其他的物品。
柳奭越看越心惊,越看越觉得不可思议。
他发现,这些所谓的“匠人”,并不是一群只会埋头苦干的蠢货,而是一群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人。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智慧,在不断地改变着这个世界。
参观结束后,柳奭沉默了。
他原本以为,炭工学堂只是一群哗众取宠的骗子,但他现在发现,自己错了。
大错特错。
这些“匠人”,才是真正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回到府中,柳奭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整整三天没有出门。
三天后,他默默地将那份弹劾李承乾的奏折,从书房里拿了出来,然后,放进了火盆里。
与此同时,远在慈恩寺的徐惠,也在整理着东宫的旧档。
她无意中发现了一份残破的密令,上面的字迹,她再熟悉不过,正是李承乾的笔迹。
密令的内容,涉及当年魏王“天雷事件”的布局痕迹。
徐惠的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
她一直以为,李承乾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是一个心怀天下的储君。
但现在,她发现自己错了。
李承乾也并非完全清白,为了达到目的,他也会不择手段,也会玩弄权术。
徐惠拿着那份残破的密令,久久无法平静。
她不知道该怎么办。
如果将这份密令上报,李承乾的储君之位,恐怕会岌岌可危。
如果不报,她又觉得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最终,徐惠还是没有上报,也没有销毁。
她只是将那份密令,夹入《民生志》的初稿,并在旁边批注了一行小字:
“太子非不清白,乃肯担污名。”
夜幕降临,李承乾站在甘露殿外,望着长安城的万家灯火,心中感慨万千。
他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他,他只希望,自己所做的一切,能够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好,能够让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
“殿下,时候不早了,回宫歇息吧。”身旁的太监轻声劝道。
李承乾摇了摇头,淡淡地说道:“不,朕还要去一个地方。”
“殿下要去哪里?”
李承乾没有回答,只是抬脚走向黑暗之中,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背影。
夜风微凉,李承乾负手立于承天门下,望着那点点星光,仿佛看到了大唐未来的模样。
他要去的地方,是百姓的心里。
翌日,一道石破天惊的消息,如同一阵狂风般席卷了整个大唐:太子殿下要搞事情了!
洛阳、益州、扬州,三大城市同时增设炭工分院!
更炸裂的是,殿下竟然要搞什么“匠籍入流”?!
连续三年授课达标者,直接授九品散官!
这简直是鲤鱼跃龙门,祖坟冒青烟啊!
“我的天老爷,这是真的吗?以后泥腿子也能当官了?!”
“太子殿下简直是永远的神!这波操作,我直接惊呆了!”
诏书下达当晚,长安西市彻底沸腾了。
多家酒肆自发挂起了象征希望的蓝灯笼,整个长安城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
百姓们载歌载舞,仿佛过年一般。
谁说技术宅拯救不了世界?
太子殿下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知识就是力量,技术改变命运!
而在遥远的海南,一个偏僻的渔村里,一个光着屁股的熊孩子,正好奇地摆弄着一个被海水冲上岸的小木盒。
盒子里静静地躺着一枚未燃尽的灯芯,散发着淡淡的焦味。
包裹灯芯的纸片上,用娟秀的字迹写着一行字:“火种已散,不必寻我。”
熊孩子看不懂上面的字,只是觉得这灯芯挺好玩的。
他随手将木盒扔进了海里,转身跑向了村庄。
也许他不知道,这枚小小的灯芯,将会点燃一场新的风暴。
“阿爹,你在看什么?”稚嫩的声音传来。
老渔民望着远处的海平面,眼神深邃,似在喃喃自语:“起风了……”
喜欢大唐:全能太子,李二直呼内行请大家收藏:(m.8kxs.com)大唐:全能太子,李二直呼内行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