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东汉不三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39章 西凉既定 疮痍满目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恭迎大王回城!”人群中响起参差不齐的呼喊,声音里却听不出多少喜悦,只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沉重。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望着俘虏队伍,忽然发出压抑的哭嚎,那哭声像一根针,刺破了迎接仪式的庄重,引得更多人红了眼眶——他们的丈夫、儿子、兄弟,或许就倒在这些鲜卑人的刀下。

马超翻身下马,雪水立刻浸透了靴底。他刚向前走了几步,人群中忽然响起一阵窸窣的响动,先是最前排的几个老者颤巍巍跪倒在地,紧接着像是被风吹过的麦浪,满城百姓接二连三地扑通跪倒,积雪被压得咯吱作响。“大王回来了!”“恭迎大王!”“大王征战辛苦!”此起彼伏的声音里带着哽咽,没有人抱怨他归来太迟,每个人都清楚,若不是马超在外牵制鲜卑主力,武威城早已沦为炼狱。

马超快步上前,伸手去扶最前面的老丈,指尖触到对方冻得发紫的手,喉头猛地一紧。他望着满地跪倒的身影,有拄着拐杖的老人,有抱着幼儿的妇人,还有脸上带伤的少年,这些前几日还在城头用石块、木棍抵抗强敌的百姓,此刻正用最虔诚的姿态迎接他。眼眶骤然发热,一行滚烫的泪砸在雪地里,瞬间晕开一小片深色。“父老乡亲们,”他的声音带着从未有过的沙哑,“是我回来晚了,让大家受苦了。”

“大王说的哪里话!”一个断了胳膊的汉子挣扎着抬头,脸上冻裂的伤口渗着血,“若不是大王在外厮杀,鲜卑人早就踏平武威了!我们这点苦算什么?”旁边的妇人也跟着点头,怀里的孩子被冻得缩成一团,却还是睁着乌溜溜的眼睛望着马超:“娘说,是大王的银枪吓跑了坏人。”

此起彼伏的应和声里,满是劫后余生的庆幸与真心实意的拥戴。马超望着这些伤痕累累却依旧挺直脊梁的百姓,忽然觉得心中的沉重又添了几分——他们越是体谅,他便越难释怀。

马岱顺着他的目光看向人群,声音低了几分:“兄长,城中粮草只够支撑半月,青壮折损过半……但守住了,武威城还在。”

马超抬手按在马岱肩上,指尖触到他甲胄下的绷带,忽然转身看向那些鲜卑俘虏。夕阳正落在城楼上,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银枪在他手中缓缓抬起,枪尖直指俘虏队列:“带进去。”他的声音不高,却让在场所有人都听清了,“让武威的百姓看看——犯我西凉者,虽远必诛。”

铁链声再次响起,俘虏们被驱赶着向城门挪动。人群中的哭嚎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凝滞的沉默,无数双眼睛死死盯着那些鲜卑人,像是在看一群移动的血债。马超望着这一切,忽然觉得肩头的银枪重逾千斤——这场胜利的荣光之下,是满城百姓用血泪铺就的底色。

在众人殷切的目光里,马超翻身上马,银枪在夕阳下划出一道冷冽的弧线。他勒住缰绳,望着满地跪伏的身影,声音透过寒风传遍四野:“诸位父老乡亲,马超回来了。但这场仗,还远远没打完——他们敢踏破西凉的土地,我便要让他们付出血的代价。且等着,我必给武威百姓一个交代!”

话音刚落,人群中再次响起山呼般的应和,无数人叩首于雪地里:“大王心里装着我们!”“请大王保重身体!”苍老的、稚嫩的、带着伤痛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在城门前凝成一股滚烫的暖流。

马超抬手示意众人起身,语气放缓了几分:“西凉的兵祸暂且平息了。眼下已近年底,诸位若缺粮草,我已传令陇西、天水诸郡调粮支援,敦煌那边的物资也在路上。”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那些衣衫褴褛的百姓,“生活上有任何难处,尽管找上官禀报,莫要自己硬扛。”

最后,他望着城头那面饱经战火却依旧挺立的“马”字大旗,朗声道:“今年,我马超就在武威过年。陪着大家伙儿,把这日子重新过起来。”

人群中爆发出压抑许久的欢呼,有人抹着眼泪笑了,有人互相搀扶着起身,连寒风似乎都柔和了几分。马超一夹马腹,银枪前指:“进城!”

马蹄声踏碎了城门前的寂静,也踏开了武威城劫后余生的新篇。百姓们望着他策马入城的背影,知道这位银枪战神不仅带来了复仇的希望,更带来了一个安稳过年的承诺——而这,正是他们在战火中最渴望的东西。

武威城的雪化了又冻,三天时光在城头巡逻的脚步声里缓缓淌过。这三日里,马超一面安抚百姓,一面清点军械,目光却总不由自主望向张掖方向——张辽、庞德、徐晃三将追击左谷蠡王,迟迟未归,纵是他素来沉稳,心头也难免悬着一块石头。

第四日清晨,城楼上的哨兵忽然扯着嗓子高喊:“有兵马靠近!是我们的旗号!”

马超正在府中与陈宫英商议粮草调度,闻言猛地起身,玄色披风扫过案几,带落几片竹简。“快,备马!”他话音未落,已大步流星冲出府门。

刚至城门下,便见一名斥候翻身下马,单膝跪地:“启禀大王!张辽、庞德、徐晃三位将军率领铁骑归来,距城已不足十里!看旗号,是从张掖郡方向撤回的!”

“好!”马超紧绷的下颌线终于柔和了几分,抬手道,“开城门,随我出迎!”

吊桥缓缓放下,马超策马出城,身后跟着马岱与数十亲卫。寒风卷着枯草掠过旷野,远远望见地平线上扬起的烟尘中,玄色战旗正冲破晨雾——“张”“庞”“徐”三字在风中舒展,正是他盼了三日的身影。

三万铁骑越奔越近,张辽、庞德、徐晃并辔在前,铠甲上的血痂结了又冻,却掩不住眼底的锐光。三人望见城门下那抹银枪挺立的身影,勒马的动作都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待奔至近前,齐齐翻身下马,重重跪倒在冻土上:“末将等,参见大王!”

马超翻身下马,先扶起张辽与徐晃,掌心拍在两人肩上,触到甲胄下的伤痕,沉声道:“文远、公明,辛苦了。”

两人刚起身,目光便落在仍跪着的庞德身上。众将皆知,此次抵御左谷蠡王,庞德部是主力,想来折损不小,此刻见大王未先扶他,心头都暗捏一把汗。

却见马超走到庞德面前,这位素来铁骨铮铮的汉子,此刻额头抵着地面,肩头微微耸动。马超俯身,亲自将他拉起,不等他开口,已一把将他拥入怀中:“令明,你我兄弟,险些就见不到了。”

庞德猛地抬头,虎目里瞬间蓄满泪水,攥着马超衣袖的手青筋暴起:“大王……”

“我在外凶险,你在西凉守城,何尝不是如履薄冰?”马超在他耳边低声道,“鲜卑三十万大军压境,若不是你死死扛住,西凉一旦破了,我就算活着回来,又有何面目面对满城百姓?”

这句话刚落,庞德的泪水再也忍不住,“噗通”一声再次跪倒,竟死死抱住了马超的腿:“末将无能,没能护住所有城池……”

周围的将领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不是追责,是疼惜。谁都清楚,庞德虽未随马超远征,却在最危急的时刻为西凉守住了根基,这份功劳,早已刻进了马超心里。所谓“帐下第一将”,从不是看谁斩将最多,而是看谁能在风雨飘摇时,为大王撑起一片天。

马超弯腰扶起庞德,用袖角拭去他脸上的泪:“起来吧,都是自家兄弟。回来就好。”

晨光照在三人身上,将铠甲染成一片金红。远处的铁骑列成整齐的方阵,铠甲相撞的脆响与寒风交织,像是在为这场迟来的重逢,奏响最雄浑的乐章。

大军在武威城休整了五日,各营伤亡清点的文书终于汇总到马超案前。陈宫英捧着竹简的手微微发颤,展开时,墨迹仿佛都浸着血色。

“大王,”他声音低沉,“此次您率十万大军回援,途中征调天水、陇西兵马,共计十四万余众。如今清点下来,能战之士仅余七万出头。”

马超指尖划过竹简上的数字,指腹的薄茧磨过“七万”二字。十四万到七万,近乎折损半数,这组数字背后,是无数西凉子弟的尸骨——他闭上眼,仿佛还能听见战场上的金戈交击,看见银枪挑落的敌酋与倒在身边的袍泽。

“战果呢?”他哑声问道。

陈宫英翻动竹简,语气添了几分凝重的锐光:“氐人部落已被荡平,鸡犬不留;北地郡一战,右谷蠡王部五万精锐尽灭;张掖郡击溃左谷蠡王部六万;武威城外全歼右大将所部五万;与轲比能对阵斩两万,最后追击左贤王,其三万兵马无一生还。”

他顿了顿,报出总数:“鲜卑此次倾巢而出三十万,经此一役,折损已超二十万。”

帐内一片死寂。二十万对七万,看似是大胜,可马超清楚,这胜利的代价有多沉重。他抬手按住眉心,沉声道:“守城的百姓与青壮呢?还有那些殉国的将领……”

陈宫英的声音更低了:“武威、张掖诸郡守城时,百姓与青壮战死约八万,各级将官折损逾百。”

七万精锐,八万百姓,加起来十五万亡魂。马超猛地攥紧拳头,指节泛白。这场仗,鲜卑人固然伤了元气,西凉却也流干了血。他想起城头上那些老弱妇孺的脸,想起铁链拖曳的鲜卑俘虏——所谓复仇,从来都是以血换血,以命抵命。

“把阵亡将士的名册抄录三份,一份送往长安,一份交其家眷,一份由我亲自保管。”马超站起身,银枪在案边轻轻一顿,“伤者妥善医治,阵亡者的家眷,由官府按月发放粮米,孤要让他们知道,西凉不会忘了为这片土地战死的人。”

成公英躬身应下,望着马超挺拔却略显萧索的背影,忽然明白——这场胜利的勋章上,永远沾着洗不净的血。而马超要扛着这份沉重,继续走下去。

《东汉不三国》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8k小说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8k小说!

喜欢东汉不三国请大家收藏:(m.8kxs.com)东汉不三国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