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战国帝业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65章 凌烟阁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凤祥六年,秋。

皇帝定田唐四十三功臣,并且命人绘制的这些功臣的画像,将他们的画像放到凌烟阁,供后人瞻仰。

田唐的四十三功臣分别是:

1安国侯李牧,2定侯毛遂,3襄侯杨端和,4应侯李斯,5左侯展,6郑侯韩非,7匡侯孙礼,8马邑侯钱紧,9广平侯沈鸽,10定襄侯冯无疾,11安阳侯尉缭,12中阳侯延陵均,13相侯李进,14灵丘侯高山,15关内侯田云毅,16晋下侯鱼,17平陵侯孔鲋,18成侯田儋,19杜侯腾,20新成侯姚贾,21柴侯叔孙通 ,22祁君王忠义,23智侯陈驰,24留侯张良,25信陵君魏羽,26郭侯乐乘,27邓君章邯,28卞君苏代,29忠诚君李阳,30水门侯李冰,31永信侯虞信,32阳周侯蒙恬,33阳丘侯柴绍,34博望侯宋颉,35松阳侯上官灿,36武原侯张宁,37赖侯刘不疑,38宗侯赵信,39方城侯孙凭,40戏侯申阳,41关内侯吴永,42关内侯李弋、43关内侯范建。

在田唐的凌烟阁四十三功臣中,李牧被排到了第一位,毛遂紧随其后,对于这个排名,很多人感到不服。

田秀却也不解释,只是没有人将这些人的画像供奉到凌烟阁,供后世之君瞻仰。

站在凌烟阁,皇帝凝视着这些功臣。

这些人都是曾随他打天下的,但其中很多人都已经不在了。

想起以前的峥嵘岁月,皇帝潸然泪下。

太子见皇帝落泪,急忙安慰。

田秀擦了擦眼泪,询问太子:“这些人的功劳太子都知道吗?”

太子诚实的回答说:“儿臣知道一些,有一些的不太清楚。”

田秀就对太子说:“朕就给你介绍介绍这些我大唐的功臣。”

“李牧早年就追随朕南征北战,立功无数,他平定关中,平定齐地,灭魏,破楚,是本朝第一大功臣。”

“定侯同样也是劳苦功高,当年长平之战的时候,他领导影子组织,抓了很多秦国的谍者,这些年他也一直在为国家搜集情报,兢兢业业,故而朕把他排在第二。”

太子一直谦逊的听着。

皇帝说到左侯时,太子忍不住问:“儿臣听说左侯当年只不过是你身边的一个护卫,您为什么要把他排到第五的位置?”

田秀看着展的画像,眼神之中满是回忆:“展这么多年一直护卫朕,兢兢业业,数次救朕于危难之中,当年朕被迫出走秦国,身边就只跟了两个人,一个是襄侯,另一个就是左侯,他跟随朕出生入死时,太子尚未出世。”

太子田继业闻之,对着左侯的画像深深一拜。

田秀又接着讲述了韩非、孙礼他们的功劳,在讲到排名12的中阳侯延陵均时,太子再次提出疑问:“父皇,儿臣听说,中阳侯一直是孝成王后的卫队长,他的排名为什么会如此靠前?儿实在不解。”

“中阳侯跟随朕的时间确实不多,但是当年邯郸之战,他死守邯郸,替朕平定关中争取了时间,就冲这一点,朕就记他一大功。”

田继业了然。

当年邯郸之战的凶险,他也是见过的。

若不是有延陵均拼死挡住五国联军,赵国当时必然崩溃。

如此说来,这排名第12的位置,延陵均确实当得。

太子说道:“这相侯和灵丘侯的功劳,儿臣都知道,他们一个担任了多年的司农替朝廷筹措粮草保证后勤,另外一个则是跟随父皇征战过的。”

“只是…”太子看着关内侯田云毅的画像说:“儿臣听闻卫将军也是早年追随父皇的,当年破匈奴之战时,曾立下战功,父皇为何只将他封为关内侯?”

田秀摇着头说:“朕本来是想给他封一个彻侯的,可惜,除了匈奴之战,他再也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战绩,去年的月氏之战,本来是个立功的机会,但他也就只是在雁门为蒙恬的大军转运了一下军粮,我朝以军功授爵,朕纵然喜欢他,也就只能给他封一个关内侯了。”

事实上田秀让田云毅去戍边,本来也是想让他能到边关刷些战功,如今天下太平能刷战功的地方不多。

可是田云毅忒不争气,在雁门这么久,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功劳。

这倒有点像那位飞将军李广,一辈子南征北战,到死也没封侯。

田云毅稍微好点,起码还有个关内侯。

(同情李广三秒)

“父皇!”太子微微拱手看着排名第16的晋下侯,说道:“这位晋下侯到底立过什么功劳?儿臣为何从来没听说过此人?”

田秀就给太子讲了讲鱼的功劳。

太子听完了才知道鱼的功勋。

原来皇帝的内卫,其中有不少人都是鱼发展起来的,当年的赵国能把秦国渗透的像筛子,也是靠鱼的筹谋。

“父皇,晋下侯如今在什么地方?”

太子很想见一见这位传奇人物。

田秀落寞的说:“晋下侯已经故去很多年了。”

太子听后,神色有些黯然。接着,他的目光落在了留侯张良的画像上,再度开口问道:“父皇,儿臣知晓留侯足智多谋,为我朝出力甚多,而且他还是荷华的丈夫,你为什么把他的排名排到24位?”

田秀微微一笑,解释道:“留侯虽智谋过人,为我朝出谋划策,功劳不小,但他加入我军的时间较晚。我朝评定功臣排名,除了功劳,追随时间也是重要考量。那些早年便随朕出生入死之人,历经无数艰难险阻,他们的忠诚与付出不可磨灭。留侯虽有大才,可在资历上稍逊一筹,故而只能排在24位。”

太子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又将目光移到信陵君魏羽的画像上,问道:“父皇,信陵君乃魏国贵胄,他为何会为我朝效力,又为何能排在25位?”

田秀看着画像,摇头道:“他从来没有为大唐效过力,朕把他的排名排在留侯后面,是因为他的父亲。”

太子一怔:“信陵君魏无忌?”

皇帝轻轻点头。

太子沉思了片刻以后说:“儿臣听过一些魏公子的事迹,据说他礼贤下士,风度翩翩,麾下有门客三千,连魏王都害怕他。可这和父亲册封魏羽,有什么关系?”

田秀呵呵一笑,抚摸着魏羽的画像,说:“你知道我朝的禁卫军是谁编练的吗?”

太子再次一怔。

“莫非是魏公子?”

田秀点头。

太子大惊。

他一直以为禁卫军是皇帝的心血,却从来没有想过他居然是魏无忌编练的。

太子突然又想起了一件事。

母后和他说过,信陵君似乎与父皇是好朋友?

“父皇,儿臣听说您和魏公子是朋友?”

田秀呵呵一笑:“我们不仅是朋友,还是过命的兄弟。”

太子满脸惊讶,又问道:“那后来魏公子又为什么率领联军围攻邯郸和父皇为敌?”

田秀神色有些落寞,缓缓说道:“当年魏公子带兵攻打邯郸,那是为了国家,并非是私人恩怨。朕念着与他的情谊,又因他编练禁卫军有功,便将他儿子魏羽列入功臣之中。”

其实这里田秀也是有私心的,魏羽可不光是信陵君的儿子,他还是自己的女婿。

张良都上了凌烟阁功臣榜,魏羽自然也得上来。

太子听后,不禁感慨:“如此英才,却不能为父皇所用,着实可惜。”

田秀拍了拍太子的肩膀,语重心长道:“朝堂之上,风云变幻,即便有经天纬地之才,也需审时度势。你日后为君,要懂得用人之道,也要明白平衡之术。”太子郑重地点点头,再次看向凌烟阁内的功臣画像,心中对这些人的功绩有了更深的理解。此时,夕阳的余晖洒在凌烟阁上,为这些画像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

……

凤祥六年,冬。

晋王田玉来信,说是王后李氏生下一个男孩,取名为宣。

皇帝听说以后很高兴,下令册封田宣为世子。

第二年春天,楚国那边也传来消息。

田乐业的两个妃子怀孕,但其中一个三个月流产了,还剩下一个快要生产。

楚王让皇帝为他的孩子赐名。

田秀就说:“这孩子有一个哥哥去世了,朕不希望他有事朕看这个孙儿就叫安吧。”

四个月后,田安出生。

不过很遗憾,田安是个女孩儿。

五月,韩非上书皇帝,认为齐王已经十四岁,该到封地就封。

淳于越也上书朝廷,希望齐王能早日回到齐国。

田秀只好下令让齐王回到临淄。

按照周礼,诸侯王的封地就封母亲也会跟随。

不过田秀却留下了淑妃,只让齐王到封地去。

齐王田恒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洛阳。

田恒一走,群臣又上书皇帝,请求让襄阳王到封地就封。

田秀则以襄阳还没有建成,回绝了群臣的建议。

田彻得以继续留在田秀身边。

凤祥七年六月。

漠北传来的消息,丁零、东胡等部落对其他几个部族展开兼并。

这次丁零和东胡几个部落出兵是给唐朝上书了的,他们说要帮唐朝皇帝讨伐不听话的部族。

这让唐朝中央很难受。

他们都是接受了朝廷册封的,现在要打着朝廷的旗号去讨伐那些拒绝接受朝廷册封的部落,这事儿田秀还真不好阻止。

但是,要是不阻止他们,田秀又担心等他们灭掉了这些不顺从田唐的部族,就会脱离掌控。

田秀绝对把群臣召集来商议一下,该怎么办?

大殿上,群臣坐定。

皇帝说道:“漠北的消息都听说了吧?你们有什么看法?我天朝是不是要出兵干涉?”

韩非拱手说:“陛下,这次发动战争的几个部落,都是明确表示愿意忠于我大唐的,他们打着讨伐不成的旗号去讨伐其余几个部族,朝廷只怕很难干涉。”

李牧咳嗽了一声,拱手说:“陛下,左相之言差矣,等这几个不足吞并了那些不服大唐管束的部落,他们一定会成为新的祸患。”

田秀深以为然的点点头。

李牧又接着说:“所以臣以为,我们绝不能作壁上观,必须要出兵干涉。”

韩非反驳说:“丁零,东胡这几个部落都是效忠大唐的,他们打着皇帝的旗号去讨伐不臣,朝廷难道要阻止?”

朝廷的确没法阻止。

要是田秀下诏不许他们对那些拒绝臣服唐朝的部族动手,只怕田唐以后也没什么威信了。

人家帮你打那些不听话的小弟,你个当大哥的不帮忙就算了还拦着,以后哪个小弟还跟你混?

“这阻止不行,不阻止也不行,朕该当如何?”田秀看着群臣询问。

姚贾听了以后就说:“陛下,臣倒是有一个主意。”

“司徒快说。”

姚贾说道:“现在漠北要内战的消息肯定已经传开了,陛下可以派出使者到漠北去,给那些不愿意归顺朝廷的部落下诏,让他们归顺朝廷,这些部落正在火烧眉毛,大唐这种时候向他们伸出援手 他们一定不会拒绝。”

“只要他们接受了大唐的册封,那么丁零、东胡就都失去了出兵的借口,草原又可以继续维持现状。”

田秀有点担忧的说:“这些部族要是不愿归顺呢?”

姚贾笑着说:“不会。”

“为什么?”

姚贾说:“刀已经架在了脖子上,他们没得选,不答应归顺朝廷,大唐一定会支持丁零、东胡他们,到时候这几个部族必死无疑,他们没那么蠢。”

说到这儿,姚贾摸了摸自己的八字胡,得意的说:

“就算他们宁死也不归顺大唐,也没关系,我们看着他们内战就好。”

“等到战争结束,漠北差不多就剩下五个部族。”

“这五个部族是不可能铁板一块的,他们一定想兼并对方独霸草原。”

“而这种时候,大唐只要稍稍推波助澜,就能让这五个部落咬起来,而我们只需要作壁上观。”

田秀听完以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

不管漠北将来怎么打,都得求着田唐。

这也符合之前田秀制定的战略。

利用蛮夷来制衡蛮夷。

喜欢战国帝业请大家收藏:(m.8kxs.com)战国帝业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