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王,我们已经西扩到曾祖父所说的西亚,继续往西跨过沙漠便可抵达遍布绿洲的地方,征服那里就可以触及地中大海,为什么还要跨过‘函谷关’掺浑水呢。”
“你的《大一统理论》白读了。”
“没有白读。现如今我们的疆土横跨一万两千里,疆域面积将近四百八十万公里,含括北部草原以及西部两处高原,明明向西更好征服,东边有强横的唐国,亦有不弱的原国和范国。为什么要向东跟他们硬碰去占领满布山地的中原?”
“原国与范国一战丢失三十六座城池,失去了战略屏障要地,可能撑不了太久;趁唐国攻灭唐国攻灭晋国期间,夺取了唐国驻防兵力不足的宋地。”
“晋国苟延残喘了四十余年,终于被唐国灭亡了。”
“听为父讲完!”
“……”
“我们一直在把控,还是让中原可能出现一家独强的局面。再不东进,日后便要面对一个一统的超级强国。”
“当初为什么要让大一统理论流传到东边列国啊?”
“跟这个关系不大。没有你曾祖父的大一统理论,东边列国仍旧会寻求兼并,最终使用武力完成一统。”
“这个我当然知道,可是……加速了啊!”
“为父已经下定决心,暂缓西进,调动第一到第四军团东向,对中原唐国发动战争。”
“可是……,因为自行封锁的关系,我们对郑地的飞地的照顾不够,密侯跟我们一直有隔阂,他们会不会……”
“密涞那边,为父会解决。”
“若是他们投靠唐国,势必要家丑外扬。”
“如果密涞不配合,证明密氏跟我们不是一条心,正好革除宗室身份。若他们投靠唐国,届时恰好进行清洗,完成溯本清源!”
时隔乾国开国之君楼令薨逝已经过去八十六年,第二代君主楼小白薨逝二十六年,乾国在位之君也是二十六年。
如今乾国之主姒武已经四十四岁,再晚就不再适合东进。
为什么?简单因为不知道要多久才能灭掉乾国东边的国家,要是一打二十多年的话,姒武很担忧没有完成一统或刚刚完成一统,自己一旦薨逝了,会给姒高留下一个烂摊子。
怎么是乾国?因为当初楼令没有用“氏”来作为国号,一度想要用“汉”来当作国号,后面不知道为什么又改为“乾”了。
现如今的乾国之主叫姒武,他在接棒之前,乾国已经控制西域。
姒武继位之后继续向西扩张,花费二十年的时间打到西亚,随后就是进入了消化期。
在那一个阶段,从晋王室分封出去的唐国、原国、范国纷纷吞并完周边的小国和势力。三方和平了不到四年的时间开始摩擦不断,范国首先与原国爆发大战,唐国被卷入其中,谁都灭不掉灭谁,大河流域的中下游就此板荡不断。
名存实亡的晋国主动参与其中,一度被打到向乾国求助保住半壁江山,乾国也因此被迫在西部和东部两线作战。
如果乾国没有加入东面战场,太子姒高认为早就已经打到地中海,不会被拖累得到现在还无法在地中海洗军靴。
在姒高的成长阶段,正是乾国在西边高歌猛进的时间段。等于乾国上下更多的注意力在西边,对东边只是保持了该有的关注度。
主要的注意力在哪里,所重视的一切一定会成为主观意识,导致到姒高开始对中原感到陌生,缺乏该有的文化认同度了。
正是因为看到姒高对中原文化缺乏认同度,使得姒武产生了警惕心。
不是别的警惕心,主要是姒高都那样,其他人呢?
八十六年的时间过去,随着乾国取得各种科技进步,逐渐让乾国与其他的中原国家逐渐像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
其实,姒武并不是不想东扩,完全是西边各国各族相比东边各国实在是太弱太好打,打了之后统治起来也更为容易。
西边太好打,统治成本也很低,乾国打起来很难收得住手,肯定是一再向西扩张的啊。
那个唐国便是郤氏的国家,他们立国之初获得了晋地南边大部分郑地北部,以及卫国的全部疆域,后来先后灭掉郑国和三戎,又在“棘津”修建跨河大桥,成为横跨大河两岸的中原强国。
原国乃是旬氏之国,他们原本在晋地南部的疆域跟唐国置换了郑地中部的土地,疆域含括巴地、楚国西北部以及郑地南部,后来魏氏主动并入,使之获得汉江平原。
范国当然就是范氏的封国,他们带着晋地中东部和东部立国,立国不久后驱赶走鲜虞人,获得鲜虞的地盘,再灭掉长狄,一度成为疆域最为辽阔的中原之国。
楼氏获得分封立国为“乾”,初始拥有临汾盆地的北部,加上太原盆地以及秦地,同时拥有林胡、白翟以及晋地西部和郑地西部的疆土。
各个从晋王室分封出去的国家,之初的封地与一开始所商量并不一致。
那是姬周死前摆了楼令一道,迫使楼令不得不跟当时的卿大夫坐下来商量,谈出一个几大家族都能够接受的结果,必然切割原本会划给晋王室的地盘。
所以,临死前的姬周以为在分封上给楼令挖了坑,实际上埋的却是新生的晋王室。
至于楼令会选择“乾”为国号,一来是当时姒姓的杞国还健在,楼氏并不在汉水旁边,使用“秦”为国号更不合适。也是因为姒姓的杞国还活着,所以使用“楼”会像是杞国的小宗之国,楼令在“乾”和“元”两个国号中选了前者。
郤氏为什么用“唐”来作为国号?简单因为他们的根脚是晋国公族,而晋国一开始的国号是“唐”。所以从他们以“唐”为国号的初始,注定会想方设法灭掉晋王室来保证自己才是正朔。
荀氏用“原”作为国号的理由更加简单,他们本就是原国的公族后裔,获得分封当然仍旧使用“原”来当作国号。
范氏的先祖要从祁姓杜氏字平浓……,也就是杜伯开始算。而杜伯是周王室的官员,杜伯之子隰叔受到迫害才逃亡到晋国。隰叔到晋国之后被任命为“士师(法官)”,他们从此以“士”作为氏,轮到士会获得“范邑”该用封地作为氏,可还是使用“士”作为名字的前缀。
因为范氏的先祖不是某个国家的君主,所以他们获得分封自然是使用“范”来作为国号了。
原先作为晋国卿位家族的几个家族,受于姬周的操作让他们的分封变得很是仓促,没有如同楼令原先的计划,先横扫完列国再正式分封。
那种结果也就导致对齐国和宋国的战争在分封不久后结束,未能完成扫灭姜姓吕氏的齐国和子姓宋氏的宋国。
事情有变,楼令的很多盘算当然落了空,在维护晋王室和乾国的选项上,更多倾向于乾国的利益。
在各自获得分封之后,温氏、智氏、彘氏主动或被迫并入大宗的国家。这也是姬周临死操作之下产生的结果。
楼令在晋王室担任太宰一职,直至天子彪十五岁离开晋王室返回封国。
郤至在分封之后兼任晋王室的太傅一职,也是在分封之后的第四年离世。
士匄和中行吴分别担任周王室的司徒和司马,比楼令更早脱离晋王室就国。
不是应该待到天子彪二十岁行冠礼才让楼令离开吗?出现意外当然是跟晋文王(姬周)的死有关。
天子彪是由楼令教导没有错,可是天子彪毕竟是晋文王的血脉延续,加上分封之初晋王室被宰割,哪可能让楼令这位乾文公跟晋太后、天子彪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实际上,即便是楼令保证了晋王室的利益,仅仅软禁晋文王这一条,隔阂已经造成事实,裂痕注定无法弥合了。
尽管楼令已经非常努力在维护晋王室的利益,可是划归晋王室直辖的一众公卿本身就是烂泥,后来也不见他们多么配合,总不至于让楼令花乾国的资源和动用乾国的军队,来壮大晋王室吧?
一再努力无法将晋王室公卿扶上墙来跟唐国、原国争夺生存空间,导致后面楼令放纵天子彪以及一众王室公卿争权,摄政十年之后将权柄归还给了天子彪,回去当自己的一国之君了。
回到乾国的楼令只做两件事情,坐镇中央让楼小白在外东征西讨,乾国大军驱赶秦人与义渠人作为开路先锋,一路追到西域并占领那一片土地。
等到楼令六十岁,他亲率大军向北灭掉楼烦,一同控制了河套以及漠南,着手修建起了“函谷关”。
在六十五岁,楼令退位一边安心写书,另一边则是搞起了科技。
轮到楼小白在位,乾国的主要重心在西扩和攀登科技树,尤其是攀登科技树上面。
等第一台蒸汽机面世,乾国的生铁产量也大幅度上去,开始从西扩诸多区域调动奴隶和战俘,让他们修起了路。
乾国修路分为两种,一种是平常的道路,另一种则是为修铁路做准备。
一直到楼令来到七十六岁,蒸汽机被应用在火车之上,意味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开端。
在为修铁路做准备的时候,火车还没有被研发出来,有了足够的基础,划定好了规格,枕木一放,铁轨一接,十二年的时间完成从“函谷关”到西域的铁路建设。
乾国当然也重视农业,渭水两边能开发的都尽量开发,复制了郑国渠工程,又复制了龙首渠和成果渠工程。
为了完成包括修路和水利工程在内的一系类工程,死亡的异族人超过了五十万。而楼令在世期间,疆域范围内的异族人口顶多也就七十万,等于死了三分之二还多。
在楼令晚年,乾国已经开始在列装火器,一开始主要是青铜炮以及单兵投掷的火药武器。
等楼令薨逝之后的第七年,楼小白才在原有技术上搞出燧发枪。
燧发枪的面世让楼小白加快了征服的脚步,选择从陇右直插蜀地,先是占领了汉中地,后面灭掉了蜀国,止步于与原国的巴地边境。
轮到姒武这一代,他接手修建成都平原的水利系统,另一方面扩建铁路系统,同时还在继续向西扩张。
至于为什么从“氏”变成用“姓”,主要原因是晋王室已经名存实亡,乾国受到唐国、原国、范国的邀请前往参与列国会盟,史称“四国相王”。
怎么没有邯郸氏的事?他们并未获得分封,仍旧是晋王室的卿大夫之一,现在他们随着晋国被灭成为唐国普通的一个家族。
另外,到姒武这一代,其他国家有没有跟上乾国的脚步呢?
唐国、原国和范国先后研究出了合格的铁,正式进入铁器时代是在乾宣公(楼小白)在位时期,可是他们止步在铁器时代没有向前一步。
也就是说,乾国境内已经在跑火车,大肆在西线战场使用火器,可是“函谷关”以东还是冷兵器和跑马的时代。
好像挺割裂的样子?根本原因是乾国在火车应用之后实施闭关锁国的国策,仅在官面与东边列国有所往来,民间的交流不说全面禁止,只能说各方面的交流相当有限。
那些国家当然知道乾国出现了更多的新鲜玩意,可是光知道又一时半会造不出来,频繁的战事牵扯了他们太多的精力,一步落后变成了全体系的落后。
那种落后可不光是出现在科技上面,乾国重视国办乡学、郡学、太学的时候,其他国家还是家族私塾模式。乾国这一边每年都有大批毕业生投入各种领域,他们互相打生打死,失去封地的家族玩起了家族学说流派。
自从蒸汽机出现,乾国在学术上跟其他国家已经变得不同,其他国家在追求军事谋略与文治上的学术,乾国则是朝科学道路上继续狂奔。
所以造成了什么现象?大概就是满清跟西方列强的情景,复刻到了乾国与东边列国并立的公元前462年。
“四个军团?先期投入五万大军,确实足够了。”姒高尽管不想东进,还是说道:“依照惯例,父王坐镇中枢,由孩儿率军出战。”
那是楼令一直坐镇中枢让楼小白出战,后来楼小白坐镇中枢让姒武尽情发挥,成了乾国王室的惯例。
步入列装火器之后,乾国对军队进行了缩编,恢复到一个满编军团一万两千五百人的编制。
期间当然还有多次变革,例如一开始其实是火器部队与冷兵器部队的混编,到现在则是区分出步兵军和骑兵军,各自再看实际情况配属炮兵师或炮兵旅。
“别把东边当西边,实施武力侵犯,要配上谋略。我们先跟范国和原国结盟,将唐国瓜分完毕。”
“远交近攻嘛,在西边也是这么玩的。孩儿自然懂得。”
“这一个阶段正好让国民注意力转到东边,了解中原的文化,恢复联系和加强与范国、原国的民间交流,便于日后进行融合。”
“曾祖父说得同文同种,同种或许是,早不是同文。我们向东是给他们带去文明。”
“就你话多。”
其实,姒武对楼令有很深的印象。
姒武出生并懂事时期,作为父亲的楼小白一直出征在外,一直是楼令在亲自带。
所以,姒武在楼令身边待了二十多年。也是因为他在楼令身边待了二十多年,更加了解科学是什么,才会在继位后大力推动开展民智,使之乾国与东边列国变成好像是生活在不同的两个世界。
“你曾祖父老是感慨时过境迁,经常提到他提前两千多年给这个世界带来科学,子孙后代要是不当上球长,便是最大的不孝。”姒武想起来楼令:“很小的时候,为父不知道球长是什么,我们在西边高原扩张到海边,建立起了舰队,发现脚下原来是一颗球,才理解什么是球长。”
姒高没有见过楼令,可是他跟楼小白生活了将近二十年,该受到的熏陶不少:“当初的楼氏与郤氏那么亲密,现在我们却要攻灭唐国,可不就是时过境迁吗?”
至于说随着科技发展,尤其是降服雷电,不久之后用上电灯照明,军队一年前换装了凸轮自动待击的步枪以及后膛炮,姒武和姒高并不知道手动栓动步枪和后膛炮提前了两千三百多年出现,恰好赶上了大一统之战。
姒武害怕的是到姒高这一代懒得东进,舍弃更好征服的西边,采取东进国策。
明明同处一个时代,可是自从楼令开始艰难打基础,到楼小白在原有基础上大阔步前进,再来到姒武实施东进,耗时其实超过一百一十年。
在乾国动用火车调兵向东,军队集结完毕出关后的第五年,乾国大军几乎是以犂庭扫穴的速度消灭了东边包括楚国在内的所有国家。
完成武力大一统的姒武抄作业一般搬出楼令的着作,致力于完成文化大一统,期间不免需要消灭更南方的白濮等部落联盟,用来炫耀武力和展示文明之先进;加强民间的交流,让各种便利的工具进入中原和大江周边各家庭;对于强硬分子?中枢实施了铁腕,有计划地同一时间干掉所有老牌贵族,迁徙涉事人员向西迁徙充实西边的人口。
完成了对东边的犂庭扫穴之后,姒武努力了二十年,随后按照乾国的惯例给姒高让位,退居幕后兢兢业业又付出八年才最终离世。
等了许久的姒高并没有在父亲姒武薨逝后立刻恢复向西进军,同样兢兢业业致力于同种的融合,期间没少剥削西边各国或异邦来养活治下百姓。
对,没错,完成大一统之后,乾国之君在内鼓励农耕的同时,就是剥削外人来养活治下的人,时不时再通过宣传告知治下百姓得到保障的物资哪里来,鼓励他们参军入伍去西边征讨不服。
而旧有列国区域的文人学者慢慢认知到乾国什么模样,包括科技的发展进度,统治的疆域到底多么辽阔,又是怎么来保证辽阔疆域的统治,一度怀疑他们所学没有任何意义。
出现自我怀疑,存在价值丢失,可不就需要找存在价值吗?以儒家学派为首的老旧百家,他们团结起来进言,说是王号已经不足以体现乾国之主的尊贵,功劳高于三皇与五帝,应当更改尊号为皇帝。
遭到请愿的姒高只能说满脸懵逼。
没有等姒高有所表示,以儒家为首的百家学派又提出一个观点,认定国主的统治是受命于天,应该前往泰山举行封禅仪式。
彼时,姒高正在计划重新恢复对西边的扩张,日思夜想就是要在地中海洗军靴。
再者说了,姒高所接受的教育与所处的环境一切讲究科学,闹不懂那些学派是什么脑回路,礼敬先贤当然是应该,可是热气球的出现早就证明云上没有神明,天上也没有仙神。
“让孔丘的那一众门徒,一代弟子已经够闹腾,搅到原先列国要灭还不断蹦跶,怎么到三代更是喜欢搞东搞西啊!?”姒高一直以来都知道是儒学门徒牵头搞事,搞不懂与儒学是死对头的墨学门徒和法学门徒怎么会掺和进去:“让他们少闹腾,劝不听就全面禁止儒学!”
“不,他们那么爱搞事,抓起来丢到西边各城邦,尤其是苟延残喘的阿契美尼德王朝。让他们去尽情搞事,见识一下诸夏的糟糠。”姒高真的是闹不懂一点,明明都走进科学了,怎么还有人念念叨叨讲什么神灵与天意。
要说礼敬先贤,乾国当然有保留这一项传统,可是虚构神真的是敬谢不敏。
姒高怕下面的人什么学派都往外丢,补了一句:“学习墨学、农学、兵学、医学、术数、纵横……,一个都别想跑到列国,愿意做事就做,不愿意安心做事就安排官职丢到乡学、郡学和太学。”
到后面,丢到异邦列国的儒家门徒,他们所起到的作用却是姒高所没有想到的。
儒家门徒再怎么说都是从乾国被丢出去,知晓乾国强大的异邦列国不敢亏待,礼敬了那些儒家门徒,使之儒家门徒可以在他们的地方收徒教学,一开始收的土地还非富即贵,闹得中华文化圈一再得到扩展。
等姒高重新恢复对外扩张,没少见受了儒家门徒教导的当地权贵排队喜迎王师……
(全书完)
………以下就是在完本之后说的话了………
请看本上说的内容。
最后,作者君新书《东晋:三兴汉室》已经通过内审,一样是买断的保底合同,不用怕太监的。(可以点作者名直接找到)
新书是东晋年间的故事,汉人充当两脚羊,几近被北方胡人杀光与吃光的时代背景。
敬请诸君赏光莅临!!!
pS:新书晚上可能搜索不到,白天应该就可以了。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8k小说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8k小说!
喜欢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请大家收藏:(m.8kxs.com)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