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盛唐风云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35章 皇上对太子人选犹豫不决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李林甫说:“微臣谢谢陛下信任,会竭尽全力做好各项工作。”

此时宫女白晓荔端着茶壶回来,给李隆基和李林甫沏茶并倒了茶水。倒完茶水后,她往东走,站到了东面的楼梯口。

李隆基让李林甫喝茶,李林甫端起茶杯,开始慢慢品茶。他们君臣两人喝了一会儿茶后,李林甫放下茶杯,谨慎地轻声说:“陛下,今年眼看就要过去一半了,风调雨顺,社会持续了往年的稳定,经济持续了往年的繁荣,治安持续了往年的安定,这一切归功于陛下的英明治理。微臣建议,在这样持续繁荣昌盛的时刻,若是让寿王李瑁晋升为储君,慢慢学习您的品德和智慧,将会让其他觊觎储君之位的皇子们不再有躁动。臣请陛下斟酌我的这一建议。”

李隆基说:“这已经是你向朕第五次建议立李瑁为太子了。此事还得容朕考虑考虑。你认为忠王李亨与寿王李瑁比,谁更适合做太子啊?”

“陛下,微臣实话实说,以臣的了解,寿王李瑁更加谦逊,更加成熟稳重,更加孝顺敬重您啊。”

“嗯,朕觉得立太子之事事关重大,一旦立错了人,将会给朝廷,给国家,给朕带来很大的麻烦。立太子这件事,不是朕最喜欢谁就立谁的,需要综合考虑。朕的儿子众多,其中不乏优秀者,比如荣王李琬,任京兆牧,遥领陇右节度使多年,虽然没有参与决策,但是到陇右河西等地考察过多次,每次回宫后,都向朕做了详尽的观点鲜明的汇报。再就是颖王李璬,他也很优秀,十五岁就遥领安东都护,平卢节度使了,从十五六岁开始,就在营州、幽州等地视察军政事务。当年朕在东都,李瑛趁机向李璬借两千套铠甲,李璬只借给了他三十套,并把这件事密奏给朕了。他那时候未及弱冠之年,就有如此决断,朕也很看好他。”

“陛下的儿子众多,其中不乏优秀者。只是,微臣觉得寿王李瑁德才兼备,容貌俊美而不失威严,身材魁伟高大,是最符合太子的形象和气质的皇子了。”

“嗯,朕也非常喜欢寿王李瑁,他与朕在一起的时间最多,他小时候虽然由朕的大哥抚养,但是朕的大哥经常带着他来见朕。十几岁后,他回到了朕和武惠妃的身边,朕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他。朕自然知道他的优点了。立太子之事,容朕再作考虑吧。你现在回中书省,让中书舍人起草诏书吧,起草两道诏书,一道是任命你兼任遥领河西节度使的,另一道是任命原河西节度使崔希逸为河南尹的。这两道诏书,要在两天内颁布。”

李林甫站起身来,向李隆基躬身拱手道:“微臣遵旨。微臣现在就回中书省,安排您交代的这件事。”

“好吧,朕就不起身送你了。”

“微臣告辞。”

李林甫离开了勤政务本楼,从兴庆宫东南门出去,到了南面的东西大街,四位护卫围到他身边,两人搀扶他上了停在街边的一辆棕红色马车厢。一身青灰色紧袖衣服的马车夫,驾驶这辆由两匹马拉着的马车,沿着大街往西朝朱雀门赶去。

李林甫走后,李隆基坐在龙椅上心里事情很多,他想静一静,就把李林甫走后又站回龙椅西侧的衫子支走了,让他到茶水间协助那个烧水的太监烧水。

李隆基虽然刚才和李林甫说话时,提到了李瑁、李亨、李琬、李璬四位皇子,但是他其实更倾向于将李亨立为太子。这可不是心血来潮,一时的想法。自从三庶人事件后,忠王李亨去花萼相辉楼去探望过他多次,知道他心里的伤痛是什么,说话间很有分寸,既温暖了他的心,又避开了他不愿提及的伤疤,又在某些方面含蓄地开导了他。在他看来,李亨仁孝恭谨,也很好学,确实是适合做太子的。只是,从父子情感方面看,他更喜欢寿王李瑁,更何况,如果选择李瑁,也是对九泉之下的武惠妃的一种告慰。李隆基坐在龙椅上,对太子的人选犹豫不决,一会儿觉得应该立李瑁,一会儿又觉得应该立李亨。”

十天过去了,李隆基心情一直一般,能让他变得开心一些的人是寿王妃杨玉环,但是一向注重影响的他,知道不能和杨玉环在一起。他这几天去得最多的地方是大明宫北部的梅阁,年轻貌美才华出众的梅妃,虽然不及杨玉环对他的吸引力,但是梅妃有当年武惠妃的影子,能给予他较多心理慰藉。

这天,李隆基与梅妃在大明宫散步时,看到了三四十米外,有三个妇人在宫女陪伴下,带着两个小女孩散步。李隆基定睛一看,那是李琚的母亲刘才人,和李琚的两位妻子和两个女儿在散步。李琚死后,他的两位妻子没有改嫁,而是按照李隆基的要求,将她们迁到大明宫的一处宫殿居住了。李隆基远远地看着李琚的妻女和母妃,没有过去搭讪,就急匆匆地带着梅妃,在八位护卫陪同下,回了梅阁。

李隆基回到了梅阁后,开始闷闷不乐,他看到变得头发全白了的刘才人,和李琚的两个三四岁的小女儿,以及李琚的两个身形消瘦的妻子之后,心里就没有一丝高兴的感觉了。

喜欢盛唐风云记请大家收藏:(m.8kxs.com)盛唐风云记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