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内尔提出的办法不止能帮助尚未登陆的巴顿降低些许运输压力,现在就已经减轻布莱德利的困难。
根据他的建议,从6月15日起,布莱德利便下令后勤部门优先从“桑葚”人工港上卸下热量最高的压缩饼干和巧克力送往前线,而德内尔则在新建立的省邮政局的帮助下,全力动员法国平民暂时忍受口感相当一般的军用口粮,将品质最优的蔬果与肉食供给美国战友。
为了加快解放的步伐,法国人民就连参军上阵都极为踊跃,更不要说暂时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了,他们向盟军提供的食品在数量上甚至超过了德内尔的邮政局所能管理的极限,最终在解放区形成了法国人只要看到美国兵就往他们怀里塞食物的奇特景象。
法国人民的支援缓解盟军约15%后勤压力,美国第一集团军的后勤供给由此第一次出现了盈余。此外,盟军特别是美军部队的士气受到了很大的激励,许多美军官兵正是在诺曼底,才真正理解了“解放者”身份的意义。
美军加快了在科唐坦半岛的进攻步伐,但艾森豪威尔对目前的进度仍不满意,6月19日,他向布莱德利发了电报,要求后者向他说明进展不如预期的原因,而布莱德利如实回答:“我们此前对敌我实力对比判断过于乐观了,虽然德军纸面力量仍然孱弱,但德国步兵却显然不像我们预估得那样,离开装甲部队就不会作战了。”
此时,英军汇报己方装甲部队损失惨重,已经无法继续进攻的消息传来,再度引发了盟军总司令的惊愕。
对比之下,美军的推进虽然也称不上迅速,但至少稳扎稳打,始终不退。艾森豪威尔即便有心批评布莱德利推进速度不达预期,看看步履维艰的英军,批评的话也说不出口了。
更何况德内尔也表示,相比于布莱德利,见识过德军暴风突击队的他没有犯小瞧德国步兵的错误,但他也不曾预料到,这些番号三百开外的德国三线步兵师竟也有勉强过得去的技战术水平和尚足称道的斗志。
尤其是斗志,德内尔无法理解德国人为什么要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如此顽强地战斗。
直到他分别同几个德国战俘聊过才发现,什么大势已去?辣脆的宣传机器还让这些可怜的家伙沉溺在第三帝国千秋万岁、战无不胜的美梦中呢!
当德内尔把真实的战况摆在他们面前的时候,这群此前还洋洋得意的俘虏便立刻不知所措了。
“我们需要加强宣传吗?”布莱德利的副手科尼特·霍奇斯中将朝着走出审讯室的德内尔扬了扬眉毛,显示出十分的不耐烦。这位士兵出身的将军仿佛已经做好打算,如果德内尔认为需要宣传,他就推荐德内尔承担这个任务。
但德内尔却回答不需要:“只要我们不给德国佬造成惨痛的打击,无论怎么宣传,德国佬都会认为我们是在扯谎。反过来说,一旦他们损失惨重甚至溃不成军,那么柏林的每一句话都会变得可疑起来。”
“我非常赞同!”霍奇斯中将这下满意了。
于是一直到六月底,德内尔都运用自己的邮政经验、协助美军建立更高效的后勤体系。
他为自己搞了台打字机,就用那玩意在阁楼上草拟命令。面对繁杂的工作,他往往需要一心二用,口授命令的同时,手指也一刻不停地疯狂敲击键盘。用不了多久,他就在第一集团军司令部这里给自己挣了个“疯狂打字员”的外号。
“顺便把这个交由布莱德利将军批示。”这句话都快成为他的口头禅了。
6月28日,瑟堡最终解放,美军的后勤压力终于缓解了许多,继续增派部队已成为可能,于是艾森豪威尔便命令巴顿立刻到法国去,巴顿也在收到命令的第一时刻便从布莱德利处“调回”了自己的副司令德内尔。
“第3装甲师已经划归我第3集团军指挥,我希望你能在大部队抵达之前,指挥该师突破维尔-陶特运河,这对我军下一步进攻好处极大。”
维尔-陶特运河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运河,距离卡朗唐约有十公里,是德军抵御南下美军的天然防线。如果美军第3装甲师能够突破运河,那么就能形成第7军和第19军夹击圣洛的态势,而圣洛这个交通枢纽对于美军下一步的推进又至关重要。
只是德内尔并不完全赞同巴顿的意见,他认为巴顿的战略倒是没问题,但实操起来却有些缺陷,那就是运河附近的地形并不适合装甲师进攻。此外,油料的短缺对第3装甲师而言也是个很重要的掣肘。
因此他回复巴顿说:“我建议暂时不动用第3装甲师,为了节省油料,只用第30步兵师完成突破就够了。”
没用三十分钟,新一封电报就到了:“英国佬的装甲部队都难以突破,你确定你能用步兵完成?”
德内尔再次回复:“用美国步兵,可以。”
很快,巴顿就发来了最后一封电报:“直接执行吧,我爱死你了!”
于是德内尔便立刻赶往前线,找来了第30步兵师的师长利兰·霍布斯少将,向后者通报了自己的打算。令他颇感惊喜的是,在明确自己的任务后,霍布斯少将竟然当场拿出了一份详尽的作战计划:“我们早就打算打过运河了,将军,请问什么时候行动?”
“7月3日一早,能做到吗?”
霍布斯干脆利索地答应了下来,随即便有条不紊地将进攻任务安排了下去,这让德内尔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个跑腿的传令兵。
为了“彰显存在感”,他便用自己在登陆战役时的经验,指导第30师组建了一个空军对地引导小组,并且用两次漂亮的侦查拔点作战巩固了全师对这个小组的信心。
终于,时间来到了7月3日,在巴顿的装甲师完成登陆之前,霍布斯少将便指挥第30师一举突破了当面德军阵地,并且以机械化部队为先导(美国步兵师里也是有坦克的)迅速冲击德军纵深。该师的师属机械化侦查营猛打猛冲,一直打到陶特河才转为防守
这场漂亮的微型钳形攻势击毙了九百多名德军,并俘虏了近两千人,几乎报销了德国第275步兵师一个整团。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在这个师的身后,是刚刚抵达前线的德国装甲教导师。
美军猝不及防之下,刚刚建立起的脆弱防线顿时被打穿,第120步兵团损失相当惨重,单单连以上军官就战死了五个,抓到的俘虏也跑了个精光。
见战局已经白热化,德内尔也顾不上此前小打一场、建立桥头堡的计划了,他立刻联系布莱德利,让第3装甲师和第19军的第2装甲师趁势进攻德军脆弱的两翼。两个装甲师的推进十分顺利,直接威胁到了德军后方。
前一天还气势汹汹的德国装甲教导师见此只能匆忙撤退,以免落了个被包围的下场,而被打出了一肚子火的第30装甲师也全力追击,最终又击溃了德军一个步兵团,并且在德军战线上制造了一个宽达6公里的缺口。
面对如此有利形势,一贯善于把握战机的巴顿怎会坐视,他当即调兵遣将,直接发动了对圣洛的进攻。经过两天的激战,到7月12日,美军拿下了这个至关重要的交通枢纽。
然后,美军上层便就下一步的行动方案产生了分歧。
巴顿毫无疑问是最激进的进攻主义者,他认为既然德内尔已经创造了如此有利的战役形势,那么美军抓住时机理所应当。等待后续部队到齐毫无必要,干脆趁敌不备长驱直入。
然而布莱德利并不支持巴顿的主意,他认为此战固然取胜,但美军却为此付出了意料之外的油料,如果此时进攻,后劲必然不足,恐怕不能取得大的突破。刚刚抵达前线的麦克奈尔也持此意见。
更有趣的是,美军内部竟然出现了第三种意见,那就是以艾森豪威尔副手克拉克为代表的看法,他们支持巴顿的主张,但对战争前景的看法却与那位悍将大相径庭。
他们认为,从战役角度上说,趁此发起突破的好处不言而喻,而且没必要在意后勤问题对后期突破的影响——因为他们确信战争又一次像上次大战一样转入了消耗战。既然如此,能取得的局部优势就一定要去取,德国迟早会被美国强大的工业实力榨干。
艾森豪威尔根本没有理会第三种奇葩观点,直接电报征询德内尔的看法:“你站巴顿还是布莱德利?”
德内尔选择了布莱德利:“我不看好巴顿的计划,德军预备队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特别是党卫军第二装甲师马上就要到前线,匆忙突破恐怕无法达成目的。”
为了阻止这支辣脆生力军迅速驰援前线,抵抗组织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
但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这支被“元首”寄予厚望的部队在各路抵抗组织的袭扰、迟滞之下,足足用了一个月,才从法国中部抵达诺曼底地区。
四个小时后,盟军总司令裁决了这场论战:“各部队转入防御,等待后继部队抵达,眼镜蛇行动照旧。”
收到电报的巴顿撇撇嘴,但也没太在意,毕竟眼镜蛇行动的主要执行者还是他。
喜欢紫罗兰与自由法国请大家收藏:(m.8kxs.com)紫罗兰与自由法国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