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601章 安定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李韶反手握住自家夫君的手,目光坚定而温柔,给了他一个安心的眼神:“夫君放心在外忙大事就好,家里一切有我。庄子上我会看顾好,睿儿我也会照顾好,定不让你有后顾之忧。”

两口子相视片刻,无须再多的言语。

一个主外,一个主内,各司其职。

李复即将离开家中,李韶也忙活起来,带着小桃和翠竹两人为李复收拾行囊,带一些路上必备的东西。

尤其是防范风寒疫病的药丸,一些治外伤的药膏。

出行在外,尤其是去灾区,不小心磕磕碰碰的,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次日上午,老赵急匆匆的从外面回来,一路小跑到书房面见李复。

“郎君,我亲自去了医学院那边,见了孙道长。”

“与道长说过水患之事情,还未等小的说明来意,道长便直言,医者父母心,不能坐视灾区百姓不管,以前个人的能力始终是有限的,但是现在有书院了,他决定亲自带领一批精于外伤、伤寒且已通过考核的学生,随行一同前往灾区。”

“此刻医学院内正在紧急调配药材,收拾行装呢!”

李复闻言,先是一怔,随即叹息一声。

孙思邈这人,太能处了。

身为道家之人,医术高超,心里也是装着贫苦百姓,真正的有一颗慈悲心。

“我亲自去一趟医学院。”李复说罢,起身就往外走。

走出书院所在的院子,李五等人连忙跟上。

虽说是到了中午,太阳当空,但是依旧带着几分冷意,李复在医学院大门前翻身下马。

此时医学院之中,都在忙碌。

孙思邈精神矍铄,正指挥着学生们将一捆捆药材装箱,清点银针、药杵、捣筒等物。

“多带黄连、苍术、艾叶……净水明矾必不可少!伤科金疮药单独装箱,务必防潮!”

“院子里的药草,每日要多用心翻晒,等到了时候,就收拾好,送入库房之中。”孙思邈对着留下来的学生叮嘱着。

“孙道长。”李复快步走到孙思邈身边,对着孙思邈拱了拱手。

“我听老赵说,您要带着学生亲自前去?这怎么行?我让老赵来,也只是想要求一些方子,调派一些药材而已。”

孙思邈转过身,摆手打断了李复的话。

“殿下,此事无需多言,我虽有一把年纪了,但是筋骨壮硕,医者存济世之心,遇此大灾,若困守书斋,空谈医理,岂不愧对一身所学,学生们更需要在此等实践中才能真正领悟医道精髓。”

“殿下放心,老朽自有分寸,绝不会到了那里,成为累赘。”

李复连忙摇头。

“倒不是因为这个。”

“我只是担心,灾区环境恶劣,学生们.......”

“广州,岭南等地,对于关中之人来说,同样艰难,吴博士与学生们能去广州,那医学院这边,又怎么会吃不得苦?”孙思邈笑道:“同样,都是为百姓做些事情,历练学生。”

孙思邈看向身边那些目光坚定、跃跃欲试的学生们。

“这一年来,孩子们跟在我的身边,也是奋发图强,日日努力,背诵汤头歌诀,辨识百草千虫,为的便是悬壶济世这一刻。”

“虽说不能放他们单独出去行医,但是跟在贫道身边,贫道是一万个放心,这些都是有分寸的孩子。”

“如今灾民需要他们,这正是他们践行医道、积累功德之时。”

“殿下若是需要调配人手,便将我等编入队伍吧。我等自备药材粮秣,只求殿下应允,将我们编入队伍之中,得一安身施诊之所便可。”

李复看着眼前的孙思邈。

一位德高望重的道长,医者,在这样危难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义无反顾。

再看看那些脸上还带着稚嫩却目光坚毅的年轻医学生,所有劝阻的话都咽了回去,只剩下满腔的敬意。

李复深吸一口气,再次郑重拱手:“道长高义,晚辈感佩至极!既如此,复,代朝廷,代河南灾民,谢过道长与诸位!”

院子里的学生见状,连忙放下手里的东西,躬身拱手行礼。

若无殿下,也便没有这处书院,没有这处书院,又哪里来的今日的他们?

“今日午后,队伍从泾阳县出发,届时还请道长与诸位与我等同行!一路上,乃至到了灾区,诸位之安危与用度,皆有本王一力承担。”

孙思邈和学生们一起同行,到了灾区之后对于受灾的百姓是多了一份保障。

更何况,此次前往灾区赈灾的主要人物,还是李承乾。

离开医学院时,李复的心情愈发沉重,却也更加坚定。

他原本的规划中,多了孙思邈这支经验丰富且自愿请缨的医疗力量,无疑是巨大的助力,不管是对百姓,还是对李承乾.......

时值午后,秋日的阳光已褪去了正午的灼热,变得温煦而明亮。天空湛蓝如洗,空中几缕薄云飘过。

泾阳县外的官道上,尘土微微扬起,一支规模庞大,旗帜鲜明的队伍正朝着庄子上疾行。

为首的正是太子李承乾。

李承乾已经换了一身灰色的常服,骑着一匹白马,脸庞虽然稚嫩,但是整个人却是沉稳持重,不苟言笑。

手中紧握着缰绳,目视前方。

身后是数十名精锐的东宫护卫,甲胄鲜明。

再往后,便是五百千牛卫,加上皇帝派遣的几百禁军,整支队伍,纪律严明。

“加快速度!”李承乾说道:“到了泾阳县庄子上,修整两刻。”

“是!”随行的护卫应声。

昨日诏书已经送到了王叔的手里,这时候王叔应该已经准备好了,等到了泾阳县,一汇合就能直接出发。

为了赶时间,依旧是乘船而下。

早已经接到通报的李复,已经准备好迎接李承乾。

王府的属官,依旧是让马周随行,王玄策留在庄子上,与阎立德他们管着庄子上的事情。

两头顾,总要有人留下。

至于马周,一年到头就没有闲散的时候,自从进了泾阳王府,身为王府属官,真就是“当牛做马”了。

他就是王府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神奇的是,他还在李世民那边挂了个闲职。

职位不高,但是能够随时入宫面圣。

年纪轻轻,已经有了几分宰相之姿。

李复今日换上了一身便于行动的深青色胡服,腰间束带,显得干练利落。他负手而立,目光平静地望着官道的方向,与身后那些略显激动和好奇的众人形成了对比。孙思邈道长也站在他身侧,一袭素净的道袍,仙风道骨,面色平和。

马蹄声和车轮声渐近,队伍在李复等人面前十余步处稳稳停下。李承乾利落地翻身下马。

“王叔。”

李承乾唤了一声,声音里带着如释重负的亲切感。

虽说在两仪殿里拍着胸脯自信满满的表示没问题,但是在离开皇宫,真正踏上这未知的征程时,心里还是有些忐忑的,但是见到王叔之后,心里也踏实了下来。

李复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上前几步,领着众人躬身行礼:“臣李复,率众恭迎太子殿下!”

“王叔快快请起,诸位免礼。”李承乾连忙虚扶一下,目光随即被李复身后阵容所吸引。

当看到孙思邈时,脸上顿时露出惊讶和尊敬的神色,赶紧又对着孙思邈拱手道:“孙道长竟也在此?承乾见过道长。”

孙思邈微笑着还礼:“贫道听闻灾情,心中难安,愿携门下弟子随殿下同行,略尽绵力,还望殿下允准。”

李承乾闻言,更是动容,语气诚恳地说:“道长医者仁心,悲天悯人,承乾感激不尽!有道长同行,实乃灾区百姓之福!”

有孙思邈的加入,李承乾心里又安定了。

至少,受灾的百姓生病了,也有了一定的保障。

李复这时侧身,开始为李承乾介绍身后的随行人员。

不仅仅是医学院的人,还有工学院的老师与学生,他们这次也是有不少人跟着同去。

黄河决堤,需要擅长水利的官员,于是,老熟人也被李世民调派到了李承乾的身边。

那就是姜确。

都是老熟人了,合作起来得心应手。

马周和姜确一合计,复制先前的做法,完全可行。

更何况,这次围绕在身边的人手更多了。

这次救灾,跟上次在临颍就不一样了。

上次去救灾,朝廷穷啊。

李复在周围到处以朝廷的名义写借条,打秋风。

这次不用了。

朝廷富裕了,人手众多。

环顾周围。

李复心中自豪感油然而生。

书院好啊。

书院得建设啊。

先生梯队和学生梯队,得延续啊。

这不,全都派上用场了。

李承乾认真地听着,对每一位被介绍的人都点头致意。

身为储君,要有气度,要礼贤下士。

虽说年少,但是这些道理,他全都明白。

人才难得,有赤诚之心的人才,更是难得。

头一回做这种事情不要紧,往后有了经验,那都是现成的基层人才。

介绍完毕,李复指向街道另一侧已经集结好的庞大队伍,只见数十辆大车整齐排列,车上满载着箱笼、麻袋,隐约可见药材的包裹和工巧的器械。车旁除了王府的护卫,还有穿着不同服饰的工匠、医者,人人面色肃然,整装待发。

王府两卫也抽调了两百人,一路随行护卫。

李承乾望着眼前这支由王叔在短短一夜之间就组织起来的队伍,再对比自己离宫时父皇的殷殷嘱托,心中涌起一股热流。他深吸一口气,挺直了尚且单薄的胸膛,目光扫过在场所有人,朗声道。

“有劳王叔,有劳孙道长,有劳诸位了!灾情紧急,百姓疾苦,刻不容缓。我们便不再耽搁,即刻出发,赶往河南!”

“谨遵殿下令!”众人齐声应和,声震四野。

队伍稍作整顿,而后便开始动了起来。

李韶带着宅子里的丫鬟仆从,在门口目送着队伍离去,心中祈祷,希望夫君和承乾他们,能够顺顺利利。

队伍离开庄子,沿着官道往渡口去。

渡口已经准备好了船只。

起初的喧嚣过后,旅途逐渐变得单调起来,只有规律的车轮声、马蹄声和脚步声萦绕在耳边。

李复与李承乾并骑走在队伍的前列,护卫们默契地与他们保持着一段距离,既方便护卫,又不打扰两人谈话。

秋风吹过田野,带来些许凉意和草木枯黄的气息。

李复侧过头,看着身旁眉头微蹙,似乎仍在消化离京复杂情绪的少年太子,决定找个轻松些的话题让他放松下来。

突然想起一件事。

“说起来,去年冬天格外寒冷,你为了给你母亲调理身体,说要在宫中修暖阁,今年开春,已经动工了吧?”

“这都几个月过去了,可还顺利?”

李复即便是入宫,也只是去了两仪殿,大安宫这些地方。

再往后,他一个外臣,就不方便了。

李承乾正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听到王叔问起暖阁的事,注意力被拉了回来,脸上顿时浮现出一丝如释重负又带着点感激的笑容。

“多亏王叔帮忙。”李承乾语气诚恳:“暖阁已经修好了,就在立政殿的东侧,工匠们如今正在检查修好的火龙和烟道,若是抓紧些,赶在今年入冬前,应该就能让母亲用上了。”

“今年冬天,希望母亲能够身体安康,也希望,不要像去年冬天那样冷了,不然,灾区的百姓,可怎么过。”

“最好是少下一些雪。”

李复微微摇头。

“期待少下雪,倒不如让百姓们家家盘炕,有个取暖的手段。”

“莫要忘了,没有下多少雪的那一年,地里可是遭了灾的。”

李承乾面色一变。

想起了前些年的蝗灾。

就是因为冬天没有下大雪,地里的蝗虫卵活了下来.......

“所以此次去救灾,可以在灾后重建的事情上,多花几分心思,尽量的帮着百姓们,安稳度过这个冬天。”李复说道。

李承乾神色认真的点头。

王叔说的对。

喜欢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请大家收藏:(m.8kxs.com)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