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直播之历史名人录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36章 诗中“老杜”周邦彦:汴梁风月与词史千秋~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少年周邦彦的性子,却半点没有“美士”的端方。

钱塘自古是温柔富贵乡,他自小浸在吴侬软语与画舫笙歌里,十来岁便成了秦楼楚馆的常客。

《宋史》说他“疏隽少检”,说白了就是放荡不羁爱自由———

别人寒窗苦读时,他正跟着歌姬学唱新词;

同窗钻研经史时,他已在花笺上写尽“艳情”。

(?ˉ??ˉ??)

他的初恋,传说是苏州歌姬岳楚云。

岳楚云善唱,周邦彦善填,一个“檀板轻敲”,一个“彩笔新题”,成了江南风月场里的“神仙眷侣”。

据说他为岳楚云写的《花心动》《清商怨》,字字香艳,如:

“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

把少女娇羞写得淋漓尽致,时人读了都要脸红:

“这真是不花钱能看的?”

(??w??)

这段日子,周邦彦虽流连风月,却没丢了家学。

他的词早已跳出晚唐五代的“小情小爱”,开始融入江南的烟雨意境。

比如那首后来流传千古的《苏幕遮·燎沉香》,虽写于多年后,却能窥见他少年时对故乡的眷恋: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这“风荷举”三字,被王国维赞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而这份细腻,正是少年时在西湖边看惯了“接天莲叶”的功底。

? (??3(???c)

二、太学一鸣:7000字赋惊动神宗~

(????)

元丰二年(1079年),23岁的周邦彦突然“收心”了。

这一年,他一举考入太学(北宋最高学府),背着行囊独自赴京。

汴京的繁华远超钱塘,朱雀大街上车马如龙,金明池里画舫如织,但最让他震撼的,是王安石变法带来的激荡风云。

(っ?3??????

彼时的汴京,新旧党争正酣。

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募役法,朝堂上吵得不可开交,太学里的学子也分成两派。

周邦彦虽是南方士子,却对新法颇有好感———

他亲眼见钱塘因“市易法”盘活了商贾,因“农田水利法”疏通了淤田。

于是,在太学苦读四年后,元丰六年(1083年),他写下了一篇7000字的《汴都赋》,直接献给宋神宗。

?(???)?

这篇赋,堪称北宋版“汴京宣传片”。

他以“客曰”“主人曰”的对话形式,铺陈汴京城的宫阙、市井、河运,更暗赞新法“利民富国”:

“则谓新法之效,见于斯矣!”

宋神宗读罢,龙颜大悦———

彼时新法正遭旧党攻击,周邦彦的赋无疑是“及时雨”。

神宗当即召他到政事堂,让宰相亲自接见,还命人将《汴都赋》刻在太学石碑上。

?(??v??)?

一夜之间,周邦彦从太学生变成“汴京红人”。

次年三月,他升任太学正(相当于训导主任),成了京城里最年轻的“处级干部”。

春风得意时,他最念的还是江南。

元丰七年(1084年),他借公差回苏州,想找岳楚云,却得知她早已嫁作商人妇。

在苏州知府的宴会上,他偶遇岳楚云的妹妹,百感交集,填了首《点绛唇》:

“辽鹤归来,故乡多少伤心地。

寸书不寄,鱼浪空千里。

凭仗桃根,说与凄凉意。

愁无计。

旧时衣袂,犹有东门泪。”

“桃根”是岳楚云妹妹的名字,一词寄两意,既有对初恋的怅惘,也有对人生聚散的感慨。

(? ? ? ? )??

三、宦海浮沉:从溧水风流到荆州秋恨~

(●.●)

好景不长,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驾崩,哲宗即位,旧党司马光、苏轼等人掌权,新法被全盘废除。

周邦彦因《汴都赋》“赞新法”,成了旧党眼中的“新党余孽”,被踢出汴京,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外放生涯。

(●_●)

他先贬庐州(今合肥),再徙荆州,后调溧水(今南京溧水)。

外放的日子很苦,却成了他词风蜕变的关键。

在溧水,他不再写风月,转而写民生疾苦。

有一次,他见县衙小吏的侍妾“才貌双全,善琴瑟”,却因出身卑微不得自由,竟动了恻隐之心。

他没像少年时那般“幽会”,而是写了首《风流子·新绿小池塘》:

“新绿小池塘,风帘动、碎影舞斜阳。

羡金屋去来,旧时巢燕;

土花缭绕,前度莓墙。

绣阁里,凤帏深几许?

听得理丝簧。

欲说又休,虑乖芳信;

未歌先咽,愁近清觞。”

词里没有“艳情”,只有对底层女子的同情,连语气都变得沉郁———

这正是他从“风流才子”到“词中老杜”的转折。

(☆_☆)

在荆州时,他登上黄鹤楼,望着长江滚滚东去,想起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写下《齐天乐·绿芜凋尽台城路》:

“绿芜凋尽台城路,殊乡又逢秋晚。

暮雨生寒,鸣蛩劝织,深阁时闻裁剪。

云窗静掩。

叹重拂罗裀,顿疏花簟。

尚有綀囊,露萤清夜照书卷。”

秋景萧瑟,却藏着“露萤照书卷”的坚守,难怪后人说他“词中带史”,比苏轼更添几分“孤愤”。●)o(●

“四、汴京风月:与李师师、宋徽宗的“三角谜案”

→_→

元佑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重启新法,周邦彦得以回京。

崇宁元年(1102年),宋徽宗即位,这位“艺术家皇帝”早就听说周邦彦“妙解音律”,把他调到大晟府(皇家音乐学院),让他“审定古音,创制新调”。

←_←

大晟府的日子,是周邦彦最“神仙”的时光。

他本就精通音律,能自度曲(自己作曲),在这里如鱼得水。

他创制的《六丑·蔷薇谢后作》,因“犯六调,皆声之美者,然绝难歌”,被徽宗赞为“词中仙品”。

而让他“出圈”的,却是一段与李师师、宋徽宗的“三角传闻”。

( ˙-˙ )

李师师是汴京第一名妓,“色艺双绝”,徽宗常微服私访,与她相会。

周邦彦是大晟府乐官,常为李师师写词,一来二去,便有了“说不清道不明”的交情。”

喜欢直播之历史名人录请大家收藏:(m.8kxs.com)直播之历史名人录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