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 海道烽烟与金殿问对
“南溟海道”的海盗之患,如同附骨之疽,严重威胁着帝国新开辟的生命线。岭南水师与吕宋舰队派出的快速支队,虽多次与海盗交手,却始终未能将其根除。这些海盗熟悉每一处暗礁与水道,行踪诡秘,一击即走,令唐军疲于奔命。通往“大秦”的航线上,血腥的劫掠时有发生,贸易成本与风险急剧攀升。
朝堂之上,要求暂缓“南溟海道”、甚至重新考虑与阿拉伯势力争夺传统南海航线的声音再次响起。毕竟,已知的敌人总比藏在暗处的毒蛇要好对付。
然而,李瑾深知,重启南海战端意味着再次陷入与阿拉伯人的消耗泥潭,而“南溟海道”代表着未来。他顶住压力,严令水师加大清剿力度,同时悬以重赏,招募熟悉那片海域的南方土着水手为向导,并开始着手在“南溟海道”的几个关键节点规划建立小型补给与警戒据点,逐步挤压海盗的活动空间。
**\\* \\* \\***
就在帝国为海上航道绞尽脑汁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金殿问对”,将年仅八岁的太子李昊,推到了帝国政治舞台的最前沿。
这一次,发难的并非暗处的流言,而是来自朝堂之上,一位素以学问渊博、性情耿直着称的老翰林。他手持玉笏,出列躬身,声音洪亮:
“陛下!老臣近日观《寰宇全图》,感佩太子殿下志存高远。然,老臣有一事不明,斗胆请教太子殿下!”他转向站在御阶之侧的李昊,目光灼灼,“殿下既知天下之大,可知治国之本,在于何处?若库府空虚,饥民载道,纵有万里海疆,千般奇技,又将如何?”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这是直接质疑太子是否懂得治国安邦的根本!其言辞之犀利,问题之沉重,绝非一个八岁孩童所能应对。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小小的身影上。李瑾眉头紧锁,林薇手心沁出冷汗。
李昊似乎也被这突如其来的诘问怔住了,他眨了眨清澈的眼睛,看着那位须发皆白的老臣,并没有立刻回答。殿内静得能听到针落地的声音。
片刻的沉默后,李昊并未看向父皇母后寻求帮助,而是微微仰起头,用尚带稚气却异常清晰的声音反问道:
“老先生,库府为何会空虚?饥民又从何而来?”
老翰林一愣,没想到太子会反问,下意识答道:“自是因天灾兵祸,耗损国力……”
“那天灾为何成祸?兵祸又因何而起?”李昊继续追问,逻辑清晰得不像个孩子,“若是水利坚固,仓储丰足,天灾或可减其害。若是兵甲犀利,海路畅通,能以外邦之财养我国之民,兵祸或可免,甚至可转害为利。”
他顿了顿,小脸上带着认真的思索神情:“治国之本,儿臣浅见,在于让百姓能安居,能乐业,能不畏外敌。格物造船,是为通海路,得外财,避兵祸;格物造器,是为兴水利,增仓储,减天灾。这……难道不是固本吗?”
他没有引经据典,而是用最朴素的因果逻辑,将“格物”、“海疆”与“治国之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建了一套自洽的、充满实用主义色彩的解释。
那老翰林张了张嘴,竟一时语塞。他熟读圣贤书,满腹经纶,却从未想过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治国之本”。太子的回答,跳出了传统义利之辩的框架,直指问题的核心——效能与结果。
殿内一片寂静。许多大臣面露沉思,太子之言虽稚嫩,却如一块石头投入心湖,激起了不一样的涟漪。
李瑾看着儿子,眼中闪过激赏的光芒。他适时开口,声音平和却带着定鼎之力:“太子年幼,然其所思,亦不无道理。开源节流,强兵富民,本就是固国之基。格物海疆,若能达此目的,便非奇技淫巧,而是强国正道。”
经此一问一答,朝堂上对太子“好高骛远”的质疑声,虽未完全消散,却也减弱了大半。这位八岁储君展现出的思维深度与应变能力,让许多人不得不重新审视。
**\\* \\* \\***
“金殿问对”的余波尚未平息,一份来自岭南的密报,再次将帝国的注意力拉回了现实。
“南海督护府”经过数月侦查,结合俘获的海盗口供,终于摸清了那股盘踞在“南溟海道”的海盗底细。他们并非松散的地方势力,而是一个名为“海蛇盟”的组织严密的集团,其背后,竟然有室利佛逝和阇婆等国贵族的暗中支持!这些南方岛国的权贵,不愿看到大唐完全掌控新的贸易航线,损害他们的中转利益,故而以这种卑劣方式,进行阻挠和破坏!
内外勾结,海陆联动!帝国的敌人,远比想象中更加狡猾难缠。
消息传入长安,李瑾震怒之余,也感到一丝棘手。对这些南方岛国,直接动武并非上策,很可能将其彻底推向阿拉伯一方。
“看来,光是清剿海盗还不够。”林薇分析道,“必须斩断其背后的支持。或许……该让我们的‘太子抚民特使’,带上一些特别的‘礼物’,去拜访一下这些南方‘友邦’了。”
帝国的反击,将不再局限于海上,而是延伸到了更复杂的外交与经济领域。一场围绕“南溟海道”控制权的、不见硝烟的战争,即将拉开序幕。而那位刚刚在朝堂上初露锋芒的太子,他的理念,也将在更广阔的天地中,接受现实的检验。
喜欢凤算大唐:从纸贵长安到日月当空请大家收藏:(m.8kxs.com)凤算大唐:从纸贵长安到日月当空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