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朝堂风暴与“河伯”余音
(起)
接下来的日子,范仲淹严格遵循着官家的旨意。他将那半块木牌和“河伯使者”的疑问深深埋入心底,全身心投入到“发改委”明面上的工作中。他召集工部、户部官员,详细论证官道修缮的路线与预算;他请来司农寺的官员和老农,热烈讨论新稻种的习性及试种区域;他甚至开始着手起草一份关于规范市场度量衡的章程。
“发改委”的衙署变得门庭若市,每日里进出的官员、匠人、书吏络绎不绝,各种图纸、文书堆满了案头。范仲淹表现得就像一个急于做出成绩、证明自身价值的新衙主官,将全部热情都倾注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务上。
然而,暗地里的激流从未停歇。皇城司的密探如同幽灵,悄无声息地渗透进漕运系统的各个角落,搜寻着关于那个“漩涡之眼”符号的一切蛛丝马迹。而范仲淹自己也并未完全放弃对账目的追查,只是在方式上更为隐蔽,他借着研讨漕运对官道影响的由头,向发运司索要更细化的、分仓库、分季度的漕粮出入记录,试图从海量的数据中,用官家提示的“折耗”角度,进行更精细的比对。
(承)
这一日大朝会,紫宸殿内,气氛在经历了短暂的平和后,再度变得剑拔弩张。
起因是范仲淹代表“发改委”,正式提交了《考成法》的试行草案。草案明确规定了针对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官员的考核指标(KpI),包括但不限于赋税征收进度、诉讼结案率、工程完成度、辖区治安状况等,并引入了“量化评分”与“末位评析”的机制。
草案甫一宣读完毕,便如同在滚沸的油锅里泼进了一瓢冷水,瞬间炸开。
以御史台为首,大批官员纷纷出列,言辞激烈地表示反对。
“陛下!《考成法》苛察太过,以琐碎数字论英雄,此非圣贤教化之道,乃是秦之暴政,驱天下官吏为虎狼也!”
“范相此法,是要逼得地方官横征暴敛以求政绩,逼得刑名官草菅人命以图效率!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臣等寒窗苦读,秉承圣人之道,辅佐陛下治理天下,岂能与商贾匠人一般,受此等锱铢必较之考校?此乃辱没斯文!”
反对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引经据典,上纲上线,将《考成法》批得一无是处,仿佛此法一立,大宋立刻就要亡国一般。连一些原本中立观望的官员,在如此声势下,也不禁面露犹疑。
范仲淹立于班中,面色沉静,并未急于反驳。他知道,这是新旧观念、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必然碰撞。他甚至在那些激烈反对的面孔中,看到了几位平日与吕夷简过往甚密的官员,他们虽未直接发言,但那沉默的姿态本身,就是一种态度。
(转)
端坐于御座之上的赵祯,面无表情地听着下方的争吵,直到声浪稍歇,他才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压过了所有的嘈杂:
“诸卿之言,朕听到了。”他目光扫过下方,“都说《考成法》是苛政,是暴政。那朕倒要问问,若无此法定规,如何辨别庸官能吏?莫非全凭诸卿空口白牙的‘风评’?还是等某地民怨沸腾,酿成大乱之后,再去追究?”
他语气平淡,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范卿所奏草案,朕已细览。其中指标,皆为国计民生之要务;其考核,亦留有余地,并非不教而诛。朕以为,此法并非苛察,而是‘精准’。精准施政,精准考核,方能让我大宋这台庞大的机器,更高效地运转起来,惠及黎民,强盛国家!”
他直接给《考成法》定了性——不是苛政,是精准施政的必要手段!
“陛下!”一位老臣涕泪交加,匍匐于地,“祖宗之法不可变啊!如此操切,臣恐天下动荡!”
赵祯看着他那副模样,忽然轻笑了一声,那笑声在寂静的大殿里显得格外清晰:“祖宗之法?太祖太宗立法,是为大宋江山永固,百姓安居乐业。若后世子孙只因循守旧,不敢越雷池半步,致使政务废弛,积弊丛生,那才是真正有负祖宗之托!”
他站起身,袖袍一拂,决然道:“《考成法》试行草案,朕准了!先在京畿地区及两路(注:路为宋朝行政区划)试点推行,由‘发改委’总责,吏部、三司协同。试行一年,观其成效,再议推广之事。此事,毋庸再议!”
(合)
皇帝的乾纲独断,暂时压制了朝堂上的反对声浪。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并非结束,而是开始。试点推行,意味着斗争将从朝堂之上的口舌之争,转向具体执行层面的博弈。《考成法》就像一把锤子,砸向了官僚体系这块坚冰,必然会激起剧烈的反弹和无数隐秘的抵抗。
退朝之后,范仲淹回到“发改委”衙署,心情并未因皇帝的力挺而轻松多少。他深知,真正的艰难,现在才刚刚开始。他需要尽快组建起考核班子,制定更细致的实施细则,应对试点地区可能出现的各种阳奉阴违和软抵抗。
然而,一封通过特殊渠道送来的密信,打断了他的思绪。信是皇城司的人留下的,没有署名,内容极其简短:
“颍州之事,线索指向汴京。‘漩涡之眼’似与汴河沿岸祭祀‘河伯’之旧俗有关,尤以城东‘金龙社’为甚。该社背景复杂,与漕运力夫、仓场杂役关联颇深。查证需慎。”
范仲淹捏着信纸,走到衙署的窗边,推开窗户。远处,汴河如带,船只往来如织。河伯祭祀……金龙社……漕运力夫……
官家日前那句关于“河伯使者”的“趣闻”,再次在他耳边响起。原来,那并非随口一提,而是确有所指!这些看似愚昧的民间祭祀社团,竟然可能与一个庞大的贪腐网络纠缠在一起?
(悬念)
他将密信就着烛火点燃,看着它化为灰烬。明面上,《考成法》的推行已是波澜壮阔,阻力重重;暗地里,漕运贪腐案的调查,却又牵扯出更为诡异莫测的江湖势力。
范仲淹望着汴河上弥漫的、仿佛永不消散的水汽,心中升起一个强烈的预感:这汴京城的光鲜之下,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由官、商、乃至江湖势力共同编织的阴影。而他,正站在揭开这阴影的第一线。
他召来一名绝对心腹,低声吩咐道:“想办法,去查一查那个‘金龙社’的底细,尤其是……他们与发运司,乃至朝中哪些官员,有过往来。”
心腹领命而去。
范仲淹独自立于窗前,良久,喃喃自语:“看来,这‘发展改革’之路,不仅要触动庙堂之上的规矩,还要搅动这江湖之远的浑水了……”
喜欢现代皇帝爆笑改造大宋请大家收藏:(m.8kxs.com)现代皇帝爆笑改造大宋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