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妥协的艺术与“绩效”初显
太后那句“需权衡各方,稳妥为上”的谕旨,如同一道精准的闸门,瞬间抬高了推动“以工代赈”和启用富弼的门槛。赵祯明白,这是吕夷简展示其影响力的方式,也是在提醒他,在这朝堂之上,任何人事和政策的变动,都绕不开他这位首席宰相的认可。
硬顶是不行的,那只会让太后觉得他年轻气盛,不堪大用。必须妥协,必须展现出政治上的成熟。但妥协不等于放弃,而是为了以退为进,换取更大的空间。
赵祯再次展现了他超乎年龄的政治智慧。他没有再去慈元殿争取,也没有在政事堂与吕夷简争执,而是主动找到了吕夷简。
“吕相公,”赵祯的态度十分谦和,“母后谕旨,老成谋国,朕深以为然。流民安置,确需稳妥。关于范卿所提‘以工代赈’之策,朕觉得甚好,可解燃眉之急,亦于国有益。至于总理此事之人选,富弼之才,范卿力荐,朕亦觉或可一试。然则,兹事体大,富弼毕竟年轻,或恐经验不足。不知吕相公以为,若以一位老成持重之大臣总领其事,而以富弼为副,协理具体事务,如此既可用其才,又可保稳妥,两全其美,是否可行?”
他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由一位吕夷简信得过的、地位更高的官员挂名总领,实际事务则由富弼负责。这既尊重了吕夷简的权威和“稳妥”原则,又保证了范仲淹推荐的人才能够参与到核心事务中,得到了历练和展示能力的机会。
吕夷简看着眼前这个言辞恳切、处处以“稳妥”为重的少年皇帝,目光深邃。他不得不承认,这位官家比他想象的要聪明和灵活得多。这个提议,他很难拒绝。如果拒绝,反倒显得他心胸狭窄,刻意打压后进。
沉吟片刻后,吕夷简缓缓点头:“陛下思虑周详,老臣亦觉此法可行。不若便由参知政事宋绶总领此事,富弼协理,具体招募流民、调配钱粮工役等细务,可由富弼先行拟定章程,报宋绶与政事堂核准后施行。”
宋绶性格相对温和,不属于吕夷简的核心圈子,但地位足够高,由他挂名,各方都能接受。而将拟定章程的权力交给富弼,则是吕夷简在赵祯的让步下,做出的一个 reciprocal 的让步,也算给了皇帝和范仲淹一个面子。
“如此甚好!便依相公之意。”赵祯立刻同意。这个结果,虽然未能让富弼独当一面,但已经是他目前能争取到的最好局面。富弼得到了施展才华的平台,而他,则成功地将一颗重要的“星火”塞进了实际事务的运作中。
“以工代赈”的方案和人事安排,很快在政事堂通过,并得到了太后的批准。命令下达,富弼立刻展现出了他卓越的实务能力。他迅速组织人手,勘察待修缮的河段与官道,制定了详细的流民招募、分工、钱米发放以及安全管理章程。
赵祯虽然没有直接插手,但他通过双喜等人,密切关注着工程的进展。他让双喜重点留意几个方面:工程进度、流民劳作状态与情绪、钱米发放是否足额及时、以及……有无出现新的舞弊现象。
数日下来,反馈的信息让赵祯颇为满意。富弼管理下的工地,秩序井然,流民们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情绪安定,对朝廷感恩戴德。更让赵祯注意的是,富弼在管理中使用了一种类似“工分制”的方法,根据流民完成的工作量记录“功绩”,据此发放钱米,多劳多得,极大地调动了流民的积极性。
这不就是最原始的“绩效管理”吗?赵祯心中暗赞,这富弼果然是个人才,无师自通地运用了激励原则。
而更让赵祯感到惊喜的是,他之前埋下的另一颗“星火”——关于官员考核标准的“案例研究”,在周、吴两位老翰林“孜孜不倦”的整理下,竟然也初见成果。他们整理出了一份厚厚的、罗列了历代关于官员考课法令和典型案例的初稿。
赵祯翻阅着这份充斥着之乎者也、但内容详实的文稿,一个想法涌上心头。他提笔在这份文稿的末尾,以“学习心得”的口吻,加了一段简短的“编后絮语”,其中提到了富弼此次在流民安置中采用的“计功授值”之法,认为此法虽古已有之,但用于管理流民,激发其自力更生之志,效果显着,或可视为“抚字”(安抚百姓)考课之一端,为“循吏”标准提供一鲜活注脚云云。
他将这份结合了历史研究与现实案例的“成果”,通过正常渠道,呈送给了太后和政事堂“审阅”。
他这番举动,看似只是在做学问总结,实则一箭双雕:既为他日后可能推行的更系统的“绩效考核”理念埋下了伏笔,营造了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他这是在用一种极其隐蔽且高雅的方式,为富弼的政策和能力“背书”和“请功”!这份来自皇帝“学术研究”的肯定,其分量,远比几句口头赞扬要重得多。而这一切,都发生在他严格遵守太后“稳妥”谕旨的框架之内,让人抓不到任何把柄。
喜欢现代皇帝爆笑改造大宋请大家收藏:(m.8kxs.com)现代皇帝爆笑改造大宋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